诸老凋零极可哀,尚留名字压崔嵬。
刘郎可是疏文墨,几点烟脂污绿苔。
诸老凋零极可哀,尚留名字压崔嵬。
刘郎可是疏文墨,几点烟脂污绿苔。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倚柴门、晚天无际,昏鸦归影如织。分明小幅倪迂画,点上米家颠墨。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暮寒萧淅。似捲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
倚柴门¹、晚天无际,昏鸦²归影如织。分明小幅倪迂³画,点上米家颠(diān)。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暮寒萧淅(xī)。似捲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
译文:我背靠柴门,对着无边无际的暮天,远看归鸦飞影纷纷如织。这分明就是一幅由倪瓒绘出的山水画,再敷上米家山水的点墨笔法。实在是禁不起不看,归鸦带着一片斜阳而去,勾起了我伤心感喟的万古幽情,更何况是在秋天的傍晚,一派西风萧瑟、秋雨淅沥的暮寒景象。好像秋风都是由它席卷而来,还带着一阵阵秋雨掠过,把秋天的阴森和黑暗催送到小红楼。
注释:¹柴门:旧时用以比喻贫苦人家。²昏鸦:黄昏时的归鸦。³倪迂:元代著名画家倪瓒。⁴米家颠墨:指宋代画家米芾的山水画,他发明以墨点构图的方法,所绘山水称为“米点云山”。⁵萧淅:指秋风的萧瑟和秋雨的淅沥。
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
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¹。上林²谁更栖息。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hé)³。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míng)烟堆里,多少未归客。
译文:这归鸦似曾相识,到底是谁曾经栖息在富贵人家?又是谁曾经驻足过汉家的上林宫苑?在几簇枯木林中,在秋霜漫地的季节里,也会栖息着像我一样倦飞的鸟儿。飞累了,暂时地停下来,刚好栖落在江边的小舟上,这模样就像是小坐在秋帆上的“倦客”。想必是它正在想念曾经栖息的旧巢,对着画角的悲鸣,沉沉的暮霭,它无言而笑:自古到今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未归的倦客!
注释:¹朱门贵宅:红色的大门,高贵的宅第,旧时借指富贵人家。²上林:即上林苑,在今陕西长安西,为汉代帝王游猎之所。³倦翮:倦飞的鸟儿。翮,鸟的翅膀。⁴却好:恰好,刚刚好。⁵画角:古代乐器,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乾隆46年(1781)初冬,黄仲则在西安访陕西巡抚毕沅后回到京都,与好友余少云,同寓法源寺。他和余少云诗云:“同是江南客,天涯结比邻。”(《六叠韵和余少云作》)他的另一好友杨蓉裳,也在京都。三人经常同游共止,写诗填词。杨蓉裳赴甘肃任职时,黄仲则作《金缕曲》送别:“羡尔抽鞭早。”到乾隆48年(1783)春天,黄仲则再赴西安,与余少云也分手了。这首词是三人同在京师时作。

  上片写黄昏时分归鸦情状。薄暮,乌鸦纷纷归巢,“归影如织”,极言其多。犹如一幅古木归鸦图,“分明小幅倪迂画,点上米家颠墨”。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好洁成癖,我行我素,人称倪迂。他长于山水景物。米颠,指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字元章,号鹿门隐士,行为违世异俗,人称米颠。他的山水画别出新意,自成一家。这两句实为“景色如画”四字,但又不落俗套地称为倪云林和米元章两人合作的画,真是看似平常却奇倔。“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夕阳西下,万古伤心,大概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宋玉《九辩》云:“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施。”这是夕阳西下,时光流失,年岁徒增而功业无成的悲叹。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皆。”则重在表示美好事物即将消逝而倍增感伤。“万古伤心色”,蕴含多方面意义,耐人寻味。“暮寒萧淅”,实写秋末初冬的萧瑟景象。“似卷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巧妙地刻划了飞来的阵阵昏鸦。飒飒飞来的归鸦卷起的风,如点点雨滴落在树梢。乌鸦的黑色更增添了浓重的暮色,天色愈来愈黑了。诗人把鸦群的描摹与时光的推移结合起来,极富想象力。上片开端四句,纯是写景,自“看不得”到结末,在景色描绘中表达了凄凉寂寞的感情色彩。

  下片重在抒情。“曾相识,谁傍米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似曾相识的归鸦,有哪些曾经栖息于豪门贵族之家?甚至是在帝王的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这里用来泛指君王苑囿。用这样的对比描述,显示得意者与失意者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懑。“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这是诗人自喻。倦飞归来的归鸦,再也经不起柘弹的袭击了;历经坎坷的人,怎能再受打击和挫折?黄仲则江宁乡试屡次落第,曾奔走四方。到了京城,任卑微的武英殿书签官,郁郁不得志。这时,正等待按照惯例由书签官转为主簿或县丞的机遇。“郎君柘弹休抛洒”,表达了他此时惴惴不安的心情。“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黄仲则在京师贫病交迫,无法养活一家八口。乾隆45年(1780),他出于无奈,托好友洪亮吉筹措盘缠,把老母和妻儿送回常州老家。此时,他多么希望趁江船,就此归去。“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归来的乌鸦,庆幸有枝可依,可以“笑”哪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诗人自己借此表示深切同情那些听着声声号角戍守边境的战士和在沉沉暮色中匆匆赶路的游子。由自己的归思之情升华为对普天下的未归客的同情,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也深化了词的内在含蕴。

  写这首词之前九年,黄仲则在安徽颍州,写了同样题材的《寒鸦》诗。诗与词在摹写刻划方面异曲同工,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词胜于诗。诗限于个人无衣无褐、飘泊流离的悲叹,词则由一己的得失而想到天涯海角的游子。这种不同是与诗人阅历的增长,对现实社会感知的深度密切相关的。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译文: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听来咫(zhǐ)¹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注释:¹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很近。
这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chūqiūxíngshǒu ·

yángwàn sòngdài 

luòqíngzuìyǒuqíng biàncuīwànshùchánmíng 
tīngláizhǐchǐxúnchù xúndàopángbiānquèshēng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三年流落巴山¹道,破尽青衫(shān)²尘满帽。身如西瀼(ràng)³渡头云,愁抵瞿(qú)关上草。
译文:流落巴山蜀水屈指也已三年了,到如今还是青衫布衣沦落天涯,尘满旅途行戍未定。身似瀼水渡口上的浮云,愁如瞿塘峡关中的春草除去还生。
注释:立春:中国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逢节于上一年的岁尾,而习惯上已经把它当作春季的开始。¹巴山:即大巴山,绵亘于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脉,经常用以代指四川。²青衫:古代低级文职官员的服色。³西瀼:水名,在重庆。东西瀼水,流经夔(kuí)州;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这里用西瀼代指夔州。⁴瞿塘:即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其北岸就是夔州。夔州东南江边有关隘,称“江关”,亦名“瞿唐关”。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春盘春酒¹年年好,试戴银旛(fān)²³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译文:春盘春酒年年都是醇香醉人,一到立春日,戴旛胜于头上,痛饮一番,喝到在斜阳下醉倒。人间众生到今日都长一岁,绝非仅仅我一人走向衰老。
注释:¹春盘春酒:谓立春日的应节饮馔。传统风俗,立春日当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²旛:即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为宋时习俗,取喜庆之意。³判:此处与“拚(pàn)”同义,犹今口语之“豁出去”。

  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可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lánhuā ·chūnzuò

yóu sòngdài 

sānniánliúluòshāndào jìnqīngshānchénmǎnmào shēn西rángtóuyún chóutángguānshàngcǎo 
chūnpánchūnjiǔniánniánhǎo shìdàiyínfānpànzuìdǎo jīnzhāosuìjiātiān shìrénjiānpiānlǎo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道泰(tài)山高,下却鲁连¹节。
译文: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注释:¹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译文: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译文: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夫子还倜(tì)(tǎng),攻文继前烈¹
译文:夫子你倜傥潇洒,勤攻文学继承鲁仲连的遗风。
注释:¹前烈:前人的功业。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译文:品格如错落盘结的石上古松,不为秋霜折毁。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译文:我赠你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译文: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黄昏独倚朱阑(lán)¹。西南新月眉弯。砌(qì)²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³春寒。
译文: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¹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²砌:台阶。³特地:特别。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还写有“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73 .
2、 杨鸿儒 .唐宋词评译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3 :55 .
3、 傅德岷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 :144 .
4、 吴熊和 .唐五代词三百首 .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1994 :210 .
5、 李志敏 .宋词名家名篇鉴赏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11 :60 .
6、 思履 .宋词三百首白银版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45 .

qīngpíng··qíngyānwǎn--féngyán

qíngyānwǎn绿shuǐxīnchímǎnshuāngyànfēiláichuíliǔyuànxiǎohuàliángāojuǎn

huánghūnzhūlán西nánxīnyuèméiwānxiàluòhuāfēngluóchūn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