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冈边缭绕山,柴荆细路水云间。
吹花嚼蕊长来往,祗有春风似我闲。
乌石冈边缭绕山,柴荆细路水云间。
吹花嚼蕊长来往,祗有春风似我闲。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绿英满香砌(qì)¹,两两鸳鸯小。
译文:鸳鸯草的绿叶撒满了飘香的石阶,叶间是成双成对鸳鸯般的小花。
注释:鸳鸯草:此草春叶晚生,小花在叶中两两相对而生,如飞鸟双翔,故名。¹砌:台阶。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译文:鸳鸯草一味欢娱,只当春日还长,全不管秋风早早来到。

yuānyāngcǎo--xuētāo

绿yīngmǎnxiāngliǎngliǎngyuānyāngxiǎodànchūnzhǎngguǎnqiūfēngzǎo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¹²腐草出,敢³近太阳飞。
译文:萤火虫侥幸依靠腐草而化出,不敢靠近太阳飞舞。
注释:¹幸:侥幸。²因:依靠,凭借。³敢:岂敢,不敢。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未足¹临书卷,时²能点³客衣。
译文:它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有时还会玷污衣衫。
注释:¹未足:不足以。²时:有时。³点:玷污。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随风隔幔(màn)¹小,带雨傍林微²
译文:微小的躯体,常在幔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
注释:¹幔:帷幔。²微:指萤火虫闪着微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十月清霜重¹,飘零(líng)²何处归。
译文:等到十月到来清霜凝重时,不知会飘落在哪里去。
注释:¹重:清霜凝重。²飘零:漂泊。

  唐中宗以后,宦官日益得势。玄宗时,多至三千人,其中有一千多人被抬上五、四、三品高位。以杨思勋、高力士最为显赫一时。比如杨思勋就被授予辅国大将军(正二品)称号,后又加骠骑大将军(从一品)称号,封虢国公。再如高力士,曾经手阅处一应进奏文表,文表所奏事项,他甚至有权自行处理,只有遇到大事方才报告皇帝。唐朝有名的将相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都是走高力士的后门才爬上去的。

  诗人杜甫看透了“开元盛世”掩盖下的这些腐败现象,在诗中逼真地描摹萤火虫的光影形状,诗人借咏萤火虫而讽刺宦官。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句写萤火虫本质下贱,不敢在太阳下飞行的阴暗心理。“腐草出”就已经极不体面,作者又巧妙地在句首加上一个“幸”字,则显出即就是那肮脏发霉的腐草,萤火虫也只有遇到侥幸的机会,方能从中出生。另外,古代在皇宫中当宦官的人,入宫前必须接受“腐刑”(也叫“宫刑”,即男子去势)。这第一句中的“腐草”,正足以启人联想到受过腐刑的宦官。

  三、四句以“未足临书卷”否定可以照人读书的传说,写萤火虫成事不足;“时能点客衣”说专以玷污别人为能事,写萤火虫败事有余。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句写萤火虫通常活动情形:它那微小的躯体,常在慢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随风”有本无根基,借势飘游的意思;“带雨’’有在将死前强作挣扎的意思。“隔慢”“傍林”写它欲潜藏形迹; “小”、“微"二字写形体,也写其本质。

  最后“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两句写萤火虫不久将自行消灭,表达了作者对结束宦官专权制度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7-178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和泽(zé)¹²三春³,清凉素秋节。
译文:雨水调顺整春季,秋来清凉风萧瑟。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露凝¹无游氛(fēn)²,天高肃景³(chè)
译文:露珠凝聚无云气,天高肃爽景清澈。
注释:¹露凝:露水凝结为霜。²游氛:飘游的云气。³肃景:秋景。《汉书·礼乐志》:“秋气肃杀。”⁴澈:清澈,明净。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¹(cén)²耸逸峰³,遥瞻(zhān)皆奇绝。
译文:秀逸山峰高耸立,远眺益觉皆奇绝。
注释:¹陵:大土山。²岑:小而高的山。³逸峰:姿态超迈的奇峰。⁴遥瞻:远望。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芳菊开¹林耀²,青松冠岩列³
译文:芳菊开处林增辉,岩上青松排成列。
注释:¹开:开放。²耀:耀眼;增辉。³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怀此贞(zhēn)秀姿¹,卓²为霜下杰³
译文:松菊坚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杰。
注释:¹贞秀姿:坚贞秀美的姿态。²卓:直立。此处有独立不群意。³霜下杰:谓松菊坚贞,不畏霜寒。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xián)(shāng)¹念幽人²,千载抚尔诀(jué)³
译文:含杯思念贤隐士,千百年来守高节。
注释:¹衔觞:指饮酒。²幽人:指古代的隐士。³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抚:保持。尔:你们。诀:法则,原则,引伸为节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检素¹不获展²,厌厌³良月
译文:顾我素志未施展,闷闷空负秋十月。
注释:¹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²展:施展。³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⁴竟:终。⁵良月:指十月。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凝,无不挺秀奇绝;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95-498页

guōzhǔ簿··èr--táoyuānmíng

zhōusānchūnqīngliángqiūjié

níngyóufēntiāngāojǐngchè

língcénsǒngfēngyáozhānjiējué

fāngkāilín耀yàoqīngsōngguānyánliè

怀huáizhēnxiù姿zhuōwèishuāngxiàjié

xiánshāngniànyōurénqiānzàiěrjué

jiǎnhuòzhǎnyànyànjìngliángyuè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八月洞庭¹秋,潇(xiāo)²水北流。
译文:八月的洞庭湖一片清秋,辽阔的潇湘水滔滔北流。
注释:¹洞庭:湖名。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在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²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还家¹万里梦,为客²五更³愁。
译文:关山万里做着回家之梦,他乡为客难奈五更离愁。
注释:¹还家:回家。²为客:作客他乡。³五更: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不用开书帙(zhì)¹,偏宜²上酒楼。
译文:无须打开书卷细细品味,只应开怀畅饮醉卧酒楼。
注释:¹书帙:书卷的外套。《说文》:帙,书衣也。一作“书箧”。²偏宜:只应当;最宜;特别合适。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故人¹京洛²满,何日复同游³
译文:长安洛阳亲朋故旧无数,什么时候再与他们同游?
注释:¹故人:旧交;老友。²京洛: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泛指国都。³同游:一同游览。

  张谓的诗,不事刻意经营,常常浅白得有如说话,然而感情真挚,自然蕴藉,如这首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

  开篇一联即扣紧题意,写洞庭秋色。“八月洞庭秋”,对景兴起,着重在点明时间。“潇湘水北流”,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表面上没有惊人之语,却包孕了丰富的感情内涵:秋天本是令人善感多怀的季候,何况是家乡在北方的诗人面对洞庭之秋。湘江北去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但多感的诗人联想到自己还不如江水,久久地滞留南方。因此,这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然而却时间与空间交感,对仗工整而自然。“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乡关京国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时间,竟夕萦愁,极言客居他乡时忆念之殷深,此为实写。颈联宕开一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在乡愁的困扰下,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然无法自慰,登酒楼而醉饮或者可以忘忧。这些含意诗人并没有明白道出,但却使人于言外感知。同时,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不仅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而且使篇章开合动宕,令句法灵妙流动。登楼把酒,应该有友朋相对才是,然而现在却是诗人把酒独酌,即使是“上酒楼”,也无法解脱天涯寂寞之感,也无法了结一个“愁”字。于是,尾联就逼出“有怀”的正意,把自己的愁情写足写透。“故人京洛满”的热闹与诗人独处异乡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在章法上,“京洛满”和“水北流”相照,“同游”与“为客”相应,首尾环合,结体绵密。从全诗来看,没有秾丽的词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皆成妙谛,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北宋诗人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张谓这首诗,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9-400

tóngwángzhēngjūnxiāngzhōngyǒuhuái怀

zhāngwèi tángdài 

yuèdòngtíngqiū xiāoxiāngshuǐběiliú 
huánjiāwànmèng wéigēngchóu 
yòngkāishūzhì piànshàngjiǔlóu 
rénjīngluòmǎn tóngyóu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译文: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溪柴¹火软蛮毡(zhān)²暖,我与狸(lí)³不出门。
译文: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注释:¹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²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³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¹孤村²不自哀³,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注释:¹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²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³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⁴思:想着,想到。⁵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lán)¹卧听风吹雨²,铁马³冰河入梦来。
译文: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¹阑:夜残;夜将尽时。²风吹雨:风雨交加。³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⁴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参考资料:
1、 高安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论两篇·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
2、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984-985 .

shíyuèfēngzuòèrshǒu

yóu sòngdài 

fēngjuǎnjiāngàncūn shānshēngzuòhǎitāofān 
cháihuǒruǎnmánzhānnuǎn chūmén 

jiāngcūnāi shàngwèiguóshùlúntái 
lántīngfēngchuī tiěbīngmè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