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种菜漫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
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荆棘。
陶生养目渠养腹,各以所能为物役。
江南种菜漫阡陌,紫芥绿菘何所直。
陶生画此共言好,一幅往往黄金百。
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荆棘。
陶生养目渠养腹,各以所能为物役。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星河¹明淡,春来深浅。红莲²正、满城开遍。禁街³行乐,暗尘香拂面。皓(hào)月随人近远。
译文:在元宵月圆之夜,明月正圆,那些星星的光在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暗淡。春天刚到,春意还不是很浓,忽深忽浅,夹杂着几分寒意。人们都到街上去看灯行乐,熙熙攘攘,灰尘滚滚,还夹杂着仕女们的兰麝细香,扑面而来。抬头望见一轮城月,不管人们走到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
注释:明月逐人来:李持正首创的词调,词牌名取自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诗句。¹星河:银河。²红莲:指扎成莲花状的灯。³禁街:指京城街道。⁴暗尘香拂面:此句兼从苏味道诗与周邦彦词化出。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天半鳌(áo)¹,光动凤楼两观²。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niǎn)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译文:皇帝游赏,坐在御楼上观灯。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在一起,熠熠生辉,皇帝从正门楼里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灯盏感到十分的赏心悦目。皇帝坐于轿中,此时没有风吹动,那轿前的珠帘不卷起来的。皇帝赏完灯后将要御驾回宫,楼上乐队高奏管弦,乐声鼎沸,仿佛从云外传来,不同凡响。臣僚跟着皇帝归去,他们帽上簪着宫花,在元宵节这些彩灯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转动起来。
注释:¹鳌山:元宵灯景的一种。²凤楼两观:指宣德楼建筑,那是大内(皇宫)的正楼门。

  词采取由远而近的写法,从天空景象和季节入手。“星河明淡”二句,上句写夜空,下句写季节。上元之夜,明月正圆,故“星河”(银河)显得明淡。此时春虽至,但余寒犹存,时有反复,故春意忽深忽浅。这二句写出了元夕的自然季候特征。

  “红莲”这一句转入写灯,这一句“开”字从莲花自身生出,花与灯两种意思相关,这种手法写给人以快乐的美感。

  “禁街行乐”二句,写京城观灯者之众,场面之热闹。元宵夜,老百姓几乎全部走到街头,去行乐看热闹,以致于弄得到处灰尘滚滚;而仕女们的兰麝细香,却不时扑入鼻中,使人欲醉。“暗尘香拂面”句,兼从苏味道诗与周邦彦词化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周邦彦《解语花·上元》词云:“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作者把苏诗与周词意思糅为一句,这样一来加大了句子的容量,也正因如此词意的酣畅则有所逊色。“城月随人近远”句,即化自苏诗的“明月逐人来”。此时作者把视线移向天上,只见一轮城月,似多情的伴侣,“随人近远”。明月随人这种现象,常人亦有所感觉,但经作者灌入主观感情,饰以新巧之笔,便见不凡。苏东坡读到这句时曾说:“好个‘城月随人近远’!”大概就是欣赏它笔意之妙。它与上句“暗尘香拂面”结合起来,写出兼有人间天上之美的元夕之夜。上片用此句结束,使词境有所开拓、对比,确是成功的一笔。

  下片又笔锋一转写灯节的热闹。而笔墨着重于描写君王的游赏。“天半鳌山”三句,旨写皇帝坐御楼上看灯。譬如《东晋梦华录》载:“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东京梦华录》“大内”一节云:“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镌楼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角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皇帝坐楼上看到,鳌山上千万盏的彩灯,璀璨辉煌,使他感到十分悦目赏心,故曰“光动凤楼两观”。宋代皇帝一般是垂下帘子来观灯的,例如《东京梦华录》又云:“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东风静、朱帘不卷”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有了“东风静”三字,则自然与人事相交融的境界全部体现出来了。

  “玉辇将归”三句,写皇帝御驾回宫。《东京梦华录》又云:“至三鼓,楼上以小红纱灯球缘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车驾返内矣。”这时候,楼上乐队高声吹奏管弦。鼎沸乐声,仿佛从云外传来。这就是“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的意思。“认得宫花影转”,这句话是说臣僚跟着皇帝回去。正像《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节说:“驾回则御裹小帽,簪花乘马,前后从驾臣僚,百司仪马,悉赐花。”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皇帝回宫时,臣僚们帽上簪着宫花,因而彩灯映照下,花影也就跟着转动了。这样写臣僚跟着归去,是很生动的。此风至南宋犹存。

  观灯一事自古就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情怀温柔,将元宵盛景.化繁为简,从细微之处见盛大。写星河,写莲灯,写禁街,写尘埃,写明月:只是一些常见的事物,却写得氰氲烟生,颇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241页
2、 王臣.只愿无事常相见 闲品古诗词之美:东方出版社,2015.07:第45页

míngyuèzhúrénlái

chízhèng sòngdài 

xīngmíngdàn chūnláishēnqiǎn hóngliánzhèng mǎnchéngkāibiàn jìnjiēxíng ànchénxiāngmiàn hàoyuèsuírénjìnyuǎn 
tiānbànáoshān guāngdòngfènglóuliǎngguàn dōngfēngjìng zhūliánjuǎn niǎnjiāngguī yúnwàiwénxiánguǎn rèngōnghuāyǐngzhuàn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和泽(zé)¹²三春³,清凉素秋节。
译文:雨水调顺整春季,秋来清凉风萧瑟。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露凝¹无游氛(fēn)²,天高肃景³(chè)
译文:露珠凝聚无云气,天高肃爽景清澈。
注释:¹露凝:露水凝结为霜。²游氛:飘游的云气。³肃景:秋景。《汉书·礼乐志》:“秋气肃杀。”⁴澈:清澈,明净。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¹(cén)²耸逸峰³,遥瞻(zhān)皆奇绝。
译文:秀逸山峰高耸立,远眺益觉皆奇绝。
注释:¹陵:大土山。²岑:小而高的山。³逸峰:姿态超迈的奇峰。⁴遥瞻:远望。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芳菊开¹林耀²,青松冠岩列³
译文:芳菊开处林增辉,岩上青松排成列。
注释:¹开:开放。²耀:耀眼;增辉。³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怀此贞(zhēn)秀姿¹,卓²为霜下杰³
译文:松菊坚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杰。
注释:¹贞秀姿:坚贞秀美的姿态。²卓:直立。此处有独立不群意。³霜下杰:谓松菊坚贞,不畏霜寒。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xián)(shāng)¹念幽人²,千载抚尔诀(jué)³
译文:含杯思念贤隐士,千百年来守高节。
注释:¹衔觞:指饮酒。²幽人:指古代的隐士。³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抚:保持。尔:你们。诀:法则,原则,引伸为节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检素¹不获展²,厌厌³良月
译文:顾我素志未施展,闷闷空负秋十月。
注释:¹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²展:施展。³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⁴竟:终。⁵良月:指十月。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凝,无不挺秀奇绝;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95-498页

guōzhǔ簿··èr--táoyuānmíng

zhōusānchūnqīngliángqiūjié

níngyóufēntiāngāojǐngchè

língcénsǒngfēngyáozhānjiējué

fāngkāilín耀yàoqīngsōngguānyánliè

怀huáizhēnxiù姿zhuōwèishuāngxiàjié

xiánshāngniànyōurénqiānzàiěrjué

jiǎnhuòzhǎnyànyànjìngliángyuè

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
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¹几日、风凄雨凉。
译文:正值杏花开放,燕子也飞来飞去的忙碌,这一切都显出春景的美。偏偏就因为春光绚丽,这几日中,风的号子是那么的凄凉,雨打在身上也是那么的冷。
注释:¹者:犹“这”。
杨枝飘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刚待不思量,吹一片、箫声过墙。
偏枝¹飘泊(bó),桃根²娇小,独自个思量。刚待不思量,吹一片、箫声过墙。
译文:杨柳的枝叶四处飘散,桃树与银杏树上的花苞、叶儿依旧玲珑娇小。我独自一人站在这景中想自己的心事。刚刚等到我停止了心头的思绪,风将一片箫声吹过墙来,又惹动我的思绪。
注释:¹偏枝:唐诗人白居易侍妾樊素,因善歌《偏柳枝》得名。²桃根:晋代王献之妾桃叶之妹。
项鸿祚被人称为“别有怀抱者”,其词往往一波三折,“辞婉而情伤”。此词上片先写杏放燕飞,春光大好,继以“偏是”转至“风凄雨凉”;下片写柳飘桃小,独自思量,继以“刚待”折入“箫声过墙”;委婉曲折,乍断又继。末三句意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同。

tàichángyǐn··zhōngwén--xiàng鸿hóngzuò

xìnghuākāileyànfēimángzhèngshìhǎochūnguāngpiānshìhǎochūnguāngzhěfēngliáng

yángzhīpiāotáogēnjiāoxiǎoliànggāngdàiliàngchuīpiànxiāoshēngguòqiáng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君王有意诛骄虏(lǔ)¹,椎(zhuī)²铜山³铸铜虎
译文: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注释: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¹骄虏: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²椎破:以椎击破。³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⁴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联翩(piān)¹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²
译文: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注释:¹联翩:接连不断。²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tuó)¹²战鼓。
译文: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注释:¹鼍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²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¹污质斧(fǔ)²
译文: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注释:¹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²污资斧: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保甲¹连村团未遍²,方田³(sòng)(dié)纷如雨。
译文: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注释:¹保甲:指保甲法。²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³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⁴讼牒: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尔来¹手实²降新书,抉(jué)(tī)³根株穷脉缕
译文: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注释:¹尔来:自那时以来。²手实:指手实法。³抉剔:搜求挑取。⁴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诏书¹(cè)(dá)²³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译文: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注释:¹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²恻怛:哀怜、同情。³信:确实。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平生学问止流俗¹,众里笙(shēng)(yú)谁比数²
译文: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注释:¹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²比数:相提并论。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忽令独奏凤将雏(chú)¹,仓卒欲吹那得谱。
译文: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注释:¹凤将雏:汉代乐曲名。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niè)¹草木啖(dàn)²泥土。
译文: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注释:¹啮:咬。²啖:吃。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译文: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wǔ)¹
译文: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注释:¹甒:酒器。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¹红裙²踏筵舞。
译文: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注释:¹更望:岂望。²红裙:指歌舞妓。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¹无别语。
译文: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注释:¹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方将雀鼠偷太仓¹,未肯衣冠挂神武²
译文: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注释:¹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²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吴兴丈人¹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译文: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注释:¹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¹湖山主。
译文: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注释:¹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¹何曾弃簪(zān)²
译文: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注释:¹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²簪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去年¹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²
译文: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注释:¹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²粗:粗略。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¹将弃官往卒(zú)²,俗缘未尽那得睹。
译文: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注释:¹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²卒业:完成学业。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公家只在霅(zhá)¹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译文: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注释:¹霅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¹
译文: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¹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71-373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故都¹遥想²草萋(qī)³,上帝深疑亦自迷。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注释:¹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²想:一作“望”。³萋萋:草茂盛的样子。⁴深疑:深深的怀疑。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塞雁已侵¹池籞(yù)²宿,宫鸦³犹恋女墙啼。
译文: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注释:¹侵:进入。²池籞:指宫庭中的池塘。³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鸦。⁴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烈士¹空垂涕,地下强魂²必噬(shì)(qí)
译文: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注释: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²地下强魂:指崔胤。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
掩鼻¹计成终不觉²,冯驩(huān)³无路学鸣鸡。
译文: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注释:¹掩鼻: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故事。²终不觉:不知不觉的意思,指国家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落入朱温的手里。³冯驩: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忠于孟尝君,为孟尝君出过力。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天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5-21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7-2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24-1325

dōu--hán

dōuyáoxiǎngcǎoshàngshēn

sāiyànqīnchí宿gōngyóuliànqiáng

tiānlièshìkōngchuíxiàqiánghúnshì

yǎnchéngzhōngjuéfénghuānxué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