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伏吴坂,不与伯乐俱。
骐骥伏吴坂,不与伯乐俱。
驽马同衔勒,岂得独卓殊。
驽马同衔勒,岂得独卓殊。
枣据

枣据

枣据(约232年-284年),字道彦,本姓棘,其先人避仇改姓,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中国西晋时期文学家、道家。枣据容貌美丽,通识,兼资文武。枣据在思想上,倾向于道家。《晋书》卷92有传。著有诗赋论50余篇,多佚。《全晋文》卷67辑有其部分著作。 ▶ 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哀筝一弄¹(xiāng)江曲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译文: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注释:¹弄:演奏乐曲。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波筵(yán)秋水¹²,玉柱斜飞雁³。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译文: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波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¹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²慢:形容眼神凝注。³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⁴春山:喻美人的眉峰。⁵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4

mán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yàndào(zhāngxiān) sòngdài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shēngshēngxiějìnxiāng绿 xiānzhǐshísānxián jiāngyōuhènchuán 
dāngyánqiūshuǐmàn zhùxiéfēiyàn tándàoduànchángshí chūnshānméidài 
别浦盈盈水又波,凭栏渺渺思如何?
别浦(pǔ)¹盈盈水又波,凭栏渺(miǎo)渺思²如何?
译文:在河浦上,看那绿水盈盈轻波荡漾,凭倚着栏干极目远眺,生起怎样的情怀啊!
注释:¹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²思:感情,情绪。
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
纵教¹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zhuó)更多。
译文:就算你把红豆踩破了,在江南种下,只怕等到来年春天,会萌发出更多的相思!
注释:¹纵教:即使。

  这首诗渲染相思之情难以磨灭。

  首二句借用江淹《别赋》的典故:“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表明相思之情,因离别而产生,只要人生有离别,也就会伴随有相思的感伤。“思如何?”似问实答,答案就是“伤如之何!”那份凄伤,那份悲苦,难以抑制,无法消除。

  后二句更从红豆的喻象下笔,说红豆本身其实不懂相思,只是人们以之寄寓相思之情而已,因此红豆的生灭,实与相思的存幻无关。有红豆,人们心头会有相思之情;没有红豆,人们心头照样会有相思之情。想借消除红豆灭绝相思,根本不会得手。你就是把相思豆踩破了,它来春照样会萌发新芽,这好比你强行压抑下心头的相思之情,它反而会更加强烈地重新激荡在你的心头。“只恐”语气上似是推测,其实是确凿无疑的肯定,诗人用了婉曲的语气,反而加强了人们的印象。这一首在组诗中,起承上启下之作用,既回答了第一首诗中红豆是否懂相思的疑问,又承续了第二首诗对相思之情刻骨铭心的状绘,同时为下一首爱赏红豆的述写作了铺垫。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红豆生南国 历代爱情诗鉴赏[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1-284.

hóngdòushǒu ·sān

wángguówéi qīngdài 

biéyíngyíngshuǐyòu pínglánmiǎomiǎo 
zòngjiàojiāngnánzhòng zhǐkǒngchūnláizhuógèngduō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yú)。江流悍急,陵波之石,廉利侔(móu)剑戟(jǐ)¹,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huáng)²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³。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译文: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注释:¹廉利侔剑戟:廉,稜角;利,锐利;侔,相等;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此指阳山江中之石利如剑戟。²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³鸟言夷面:鸟言,说话像鸟叫,难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看来并非有意诋毁。夷面,是说相貌和中土人不同。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⁴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ráo)¹而来。升自宾阶²,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qióng)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yì)嘉林³,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译文: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注释:¹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²宾阶:西阶。古时接客之礼,宾从西阶上,主从东阶上。跫,行人脚步声。³翳嘉林: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这是说在林下乘凉。⁴石矶:水中或水旁的岩石。阳山有韩愈当年的钓矶。⁵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⁶识:记。序以识别,作序以记离别之情。

  按传统赠序的写法,开头都要说送行的话。而这篇序文却以“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起首,起势突兀,先声夺人,然后紧紧围绕“穷”字,用从高处向下鸟瞰的俯视角度“拍摄”阳山,气势一泻而下,使人驰骋想象;仿佛看到了阳山峰险崖陡,虎豹出没;江流滩高峡险,船翻人亡的惨景;看到城郊荒凉寂寥,县衙破败简陋;人们相貌诡秘,文化落后。在这段中,韩愈到阳山之后的心情并未直接流露出来,但从篇首“天下”这夸大之辞中,从对阳山之“穷”的极力夸张渲染中,从段尾“待罪’这含有不满和讥讽意味的反语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韩愈贬到阳山后失意、落寞、孤寂的处境与心情。

  第二段写韩愈与区册相处的欣喜之情。同是阳山,这时使人感到,作者笔下的阳山再不是险恶丛生,惊心动魄的了,而是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两岸如画,令人感到亲切愉快和心旷神怡了。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gēng)¹之。
译文: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注释:¹更:经历。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截¹肌肤,风飘无止期。
译文: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¹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¹
译文: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注释:¹迟:治理。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登城望亭燧(suì)¹,翩(piān)翩飞戍(shù)²
译文: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注释:¹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²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行者¹不顾反²,出门与家辞。
译文: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注释:¹行者:逃难的人。²反:同“返”,返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子弟多俘虏(lǔ),哭泣无已时。
译文: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天下尽乐土¹,何为久留兹(zī)²
译文: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注释:¹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²兹:此,这里。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liǎo)¹不知辛,去来勿与谘(zī)²
译文: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¹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²谘:同“咨”。征询,商议。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317-318页

āishīsānshǒu ·sān

wángcàn liǎnghàn 

biānchéngshǐ使xīnbēi qīngēngzhī 
bīngxuějié fēngpiāozhǐ 
bǎijiànrén cǎoshuídāngchí 
dēngchéngwàngtíngsuì piānpiānfēishù 
xíngzhěfǎn chūménjiā 
duō shí 
tiānxiàjìn wèijiǔliú 
liǎochóngzhīxīn lái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小桃¹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²。年年乐事,华灯³竞处,人月圆时
译文:春风轻柔,小桃上指枝头,脱却厚重冬装,换上新春的罗衣。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人月两团圆。
注释:¹小桃:上元前后开花的一种桃树。²罗衣:用丝织品制的春杉。³华灯:彩饰华美的灯。⁴人月圆时:指人间的团聚和月亮圆满的时候。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禁街¹箫鼓,寒轻夜永²,纤(xiān)³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wéi)
译文:御街上箫鼓沸腾,漫长的夜晚寒气四处弥漫,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夜色将尽,游人渐散,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笑声在帘幕后。
注释:¹禁街:即御街。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²夜永:夜长。³纤手:女人纤细的手。⁴更阑:夜深。⁵帏:帷幕。

  该词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试薄罗衣。”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华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上片通过描绘华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词人笔调,带有浪漫色彩。在美好的环境里,词人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然而不然。“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2-124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