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陈迹故难忘。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陈迹故难忘。

èr--wángānshí

yānyúnmiǎomiǎoshuǐmángmángliáoràochéngdàizhǎnghāohuángchényōushìshìzhuīchénnánwàng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译文:蜀地的茶叶寄到的时候只是惊讶于它的新鲜,用渭河水泡茶之后才觉得它的珍贵。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满瓯(ōu)¹似乳堪持玩,况²是春深酒渴人。
译文:杯子里满满的乳白色茶沫本来就值得把玩,何况是我这个暮春时节酒醉口渴的人呢?
注释:¹瓯:杯子。²况:何况。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驾出北郭门¹,马樊(fán)²不肯驰³
译文:我乘车驶出城的北门,马儿止步不愿前行。
注释:¹驾出北郭门行:《初学记》作乐府诗;在《乐府诗集》里属“杂曲歌辞”,是作者拟乐府自创新题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驾:把车套在马身上。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²樊:《初学记》作“行”,本指关鸟兽的笼子,转为止而不前。³驰:车马疾行。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下车步踟(chí)(chú)¹,仰²折枯杨³枝。
译文:我走下车来慢慢地行,抬手折下枯杨枝。
注释:¹步踟蹰:《初学记》作“少踟蹰”。步,行走。跨出一步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踟蹰,徘徊不进;犹豫。²仰:抬头,脸向上,与“俯”相对。³枯杨: 《初学记》作“杨柳”。枯,枯槁,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¹²³林中,噭(jiào)(jiào)有悲啼
译文:回头听见丘林中,噭噭啼哭有悲声。
注释:¹顾:回首,回视。²闻:听见。³车:因地势而自然形成的土山。⁴噭噭:悲哭声。⁵啼:放声哭。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借问¹啼者出,何为乃如斯²
译文:向人打听时啼哭的人走出丘林,我问他为何哭的这样伤心。
注释:¹借问:询问。²斯:此,这。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亲母舍我殁(mò)¹,后母憎²³儿。
译文:他说“亲生母亲离开我死去了,后母又恨我这孤儿。
注释:¹殁:死亡。²憎:恨,厌恶。³孤:无父之称。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¹²无衣³,举动鞭(biān)(chuí)施。
译文:又饥又寒无衣无食,动不动就鞭打我。
注释:¹饥:饥饿,吃不饱。²寒:冷。³衣:服装的通称,含上衣下裳而言。⁴食:饭食。⁵举:行动。⁶鞭:占代一种竹制刑具。⁷捶:通“棰”,棒击。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译文:骨瘦无肌肉,身子像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藏我空室¹中,父还不能知。
译文:把我关在空屋里,父亲还不能知道。
注释:¹室:房屋,住宅。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上冢(zhǒng)¹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译文:我上坟地来看看母亲的坟墓,活着的和死去的永远分离了。
注释:¹冢:隆起的坟墓。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¹
译文:母亲怎么能看见我,我眼泪双流哭声嘶哑。
注释:¹嘶:声音沙哑。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弃我于此间,穷¹(è)²岂有赀(zī)³
译文:如今我被抛弃在这人世间,穷苦哪有止境?”
注释:¹穷:困厄,不得志。²厄:困苦,灾难。³赀: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¹
译文:我记下这件事来传给后代人,要从这件事中深深地吸取教训。
注释:¹规:典范。

  这首诗主要借作者与孤儿的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后母折磨孤儿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于受害者的无限同情。

  全诗富有乐府民歌风味,语言质朴,运用对话和白描手法,所写故事情节贴切逼真,行文质朴,生动感人。

  该诗是一首叙事诗。共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也是乐府诗的常用手法,以示事件的真实性。诗人驾车出了城郭北门,马突然沉滞而不肯快跑。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样。但诗人还未察觉,他下车犹豫了一阵,等候了一阵,见马总是不动就仰头折下一根枯杨的树枝,想鞭马前进。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顾闻”四句为第二部分,引出事件。四句意谓只听得小丘林子里,传来一阵阵悲哭之声,诗人问啼者: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完全按照客观现实情景写出。正是由于诗人的关切问讯,才引出下面孤儿诉说原委。

  从“亲母舍我殁”到“穷厄岂有赀”十四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都是孤儿所说的话,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这一部分共分为二层意思。前八句为第一层,是孤儿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这几句话,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是第二层,写孤儿哭坟情状。孤儿上坟去探看生母的冢墓,目的是为了倾诉心中的悲愤和痛苦,孤儿在活的人中无处哀告,只能求告于死去的母亲,这本身就是无限伤心的事。而活着的孤儿毕竟和死去的母亲永远分离了,生身的母亲,既然见不到满腹委屈也就无法申诉所以孤儿热泪纷纷,只能大声哭喊嘶哑了嗓子。生母将孤儿丢弃在人世间忍受穷困煎熬,没有留下财产可供孤儿度日,孤儿不能独立生活,又摆脱不了后母的欺凌和虐待。这六句诗,一层深一层地展示了孤儿的悲惨遭遇和凄苦欲绝的心态——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随生身母亲于地下。

  最后两句是第四部分,是全诗的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这在今天看来似乎近于画蛇添足,但在汉魏乐府中却是一种习惯写法,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第172-173页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月黑见(xiàn)渔灯,孤光¹一点萤。
译文:漆黑无月的夜里,孤零零的一盏渔灯像萤火虫一样闪现在河面。
注释:¹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微微风簇(cù)¹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水面上的光点随着波浪散开,如同满河星光。
注释:¹簇:聚集。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画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07:第101页
2、 徐元主编.新编中小学古诗助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2:第434页
3、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1173页
4、 魏耕原著.古诗精华赏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第290页

zhōushūsuǒjiàn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yuèhēixiàndēng guāngdiǎnyíng 
wēiwēifēnglàng sànzuòmǎnxīng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yì)¹中园亭,仆²皆为赋此词³。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日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¹⁰之意云¹¹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以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¹邑:县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带湖居所失火之后举家迁往此处。²仆:自我谦称。³此词:指《贺新郎》词调。⁴停云:指辛弃疾在瓢泉所筑停云堂。⁵竞来日娱:争日前来使我高兴。⁶意:猜度,料想。意溪山欲援例者:料想溪山也想依照前例(以词赋邑中园亭事,即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⁷援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⁸庶几:差不多。⁹仿佛:日似,类似。¹⁰渊明思亲友:晋代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自谓是“思亲友”之作。¹¹云:助词,用于句末,无义。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甚矣吾衰矣¹。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²?我见青山多妩媚³,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日似。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注释:¹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²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³妩媚:潇洒多姿。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一尊搔(sāo)首东窗¹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²沉酣(hān)求名者,岂识浊醪(láo)³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我不为没见到古人(陶渊明)而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¹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²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³浊醪:浊酒。⁴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参考资料:
1、 陈才,李士明,难觅知音独惆怅 寄情山水显豪情——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2、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图书
3、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xīnláng ·shènshuāi

xīn sòngdài 

zhōngyuántíng jiēwèi  zuòtíngyún shuǐshēngshān jìngláixiāng shānyuánzhě suìzuòshù shùfǎng仿yuānmíngqīnyǒuzhīyún 

shènshuāi chàngpíngshēng jiāoyóulíngluò zhǐjīn báikōngchuísānqiānzhàng xiàorénjiānwànshì wèn nénglìnggōng jiànqīngshānduōmèi liàoqīngshānjiànyīngshì qíngmào lüèxiāng 
zūnsāoshǒudōngchuāng xiǎngyuānmíng  tíngyún shījiù shífēngwèi jiāngzuǒchénhānqiúmíngzhě shízhuóláomiào huíshǒujiào yúnfēifēng hènrénjiàn hènrénjiànkuángěr zhīzhě èrsān 

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剪水双眸云鬓吐。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
剪水双眸云鬓吐。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

  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爱情词。

  恋人们谈情说爱,很注重选择环境。如幽雅的小径,浓密的树荫,清新的空气,嫩绿的草坪,悠悠的湖水,淡淡的月色,蒙蒙的薄雾,等,能造成一种和谐、安宁和神秘的抒情氛围,给双方提供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绪获得安抚,感情引起愉悦的美感效应。

  词一开首,便以上段大半篇幅交待恋人所处环境:湛蓝明净的天穹,散飘着几朵橙黄透亮、轻盈菲薄的鱼尾霞,它的莹莹光泽,将远方的树林镀上一层淡黄的亮色,翠绿的草地和绿色的树林平整得壁也似的与天相接。近处,纤尘不染的树叶,在朝暾的辉映中,像半透明的碧玉叶儿一般,迎风轻举,光华熠熠,眩人眼目。就在彼时彼地,一对恋人相逢了。这哪里是相逢在人间!分明是蓬莱仙境啊!“一笑相逢”,是此词所再现生活事件的主要内容。词中叙事性话语还提示读者:这对情人幽会的地点,当在远隔闹市、风景优雅的处所。他们之间有十分真挚的感情,作者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纯洁而高尚的,所以写他们相逢,彼此都感到尘世间那些风月场上庸俗的爱,如同尘土一般低下、无聊。

  “剪水双眸云鬓吐”,选择眼睛和鬓发为视点,极写女方雍容袅娜的美貌。那一对水汪汪的明亮的眸子,仿佛被上下眼睑一眨一眨地剪开,显出一种流动的韵律之美;那蓬松轻盈而细滑的黑发,如云朵般向外喷吐,也是以一种动势,写其秀发的诱人的青春活力。

  接着写两人情投意合的亲切情状。女方不断劝酒持觞,像倾瓢酌天浆一样,使对方有一种陶醉的幸福感。“醉倒天瓢”,是以浪漫的夸张手法,写女方的殷勤以及男方酒逢知己饮的爽快和尽兴。典出韩愈《调张籍》诗:“举瓢酌天浆”。此刻女主人公仍旧谈笑风生。醉眼朦胧的男子听到心爱的人的欢声笑语,只觉得眼前缭绕香烟,是从伊人笑语里生出的青雾,弥漫在房间,真实地表达出当事人如醉如痴、似仙似梦的意态。这对情侣的欢情,至此已达高潮。女主人公此刻忽乐极生悲,她暗自叮嘱自己:趁此次相会还未完结,就须好好记住这次相逢的情景了!因为这是好几度的落泪,等了好些个年头才盼来的相聚呵!

  “桃花几度吹红雨”,指女主人公会面前的相思痛苦,就像桃花被风雨摧残一样,经常胭脂与热泪交流。“几度”花落,还暗含过了几个年头的意思。正由于“桃花几度吹红雨”,便更应该珍惜今日,珍惜此刻。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情人幽会的叙事性作品,尽管像“人间风月如尘土”这种评价性话语含带抒情因素,但整首诗的创作目的之重点是在写一个特殊场景中人物的特殊生活体验及心理意绪,而并不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作者创造出的这个情人幽会的生活场景,像一个动人的戏剧片断一样,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美好和深刻的印象。

diéliànhuā--zhōubāngyàn

wěixiáshēngmíngyuǎnshùcuìzhāntiānyíngfēngxiàoxiāngféngpénghǎirénjiānfēngyuèchénjiǎnshuǐshuāngmóuyúnbìnzuìdàotiānpiáoxiàoshēngqīnghuìwèilántáohuāchuī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