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宦非吾愿,归心奈尔何。关河秋雁少,驿路暮云多。
从宦非吾愿,归心奈尔何。关河秋雁少,驿路暮云多。
怀壑空腾笑,栖林独寤歌。向来游赏地,芳草讵堪过。
怀壑空腾笑,栖林独寤歌。向来游赏地,芳草讵堪过。

dàozhōngshǒuèrzhōuziyán--huángfāng

cónghuànfēiyuànguīxīnnàiěrguānqiūyànshǎo驿yúnduō

怀huáikōngténgxiàolínxiàngláiyóushǎngfāngcǎokānguò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xī)恓。
译文:住在陋巷中的卑微贫寒之士,出门凄苦惶惶不安。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¹低。
译文:虽说志气高远,在现实中也难免要低头。
注释:¹颜色:有功名,地位,荣耀的意思。
平生同门友,通籍在金闺。
平生同门友,通籍¹在金闺²
译文:平生同门好友,已经在朝廷做官。
注释:¹通籍:指做官。²金闺:指朝廷。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
(nǎng)¹者胶漆契,迩(ěr)²来云低睽(kuí)³
译文:以前有像胶漆那样的交情,近来是云雨背违。
注释:¹曩:以往,从前,过去的。²迩:近。³睽:违背,不合。
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译文:好友正逢下朝回来的时候,车骑走过宫廷五门的西边。
是时天久阴,三日雨凄凄。
是时天久阴,三日低凄凄。
译文:当时天久阴不晴,雨水凄凄下了三天。
蹇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
(jiǎn)¹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
译文:寒士骑着跛足驴子在路旁避立,他好友骑着肥马当风嘶鸣。
注释:¹蹇:跛足。
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
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
译文:回头看看忘记了相识的人,径直走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译文:当年在洛阳社,贫贱的时候互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
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
译文:如今在长安大道上,对面如云泥相隔。
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
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
译文:近来的现实多是这样,不是你一个人独自凄惨。
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
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¹
译文:生死之交而永不变的,只听说任公叔和黎逢。
注释:¹任与黎:原注:任公叔、黎逢。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漫漫平沙¹走白虹²,瑶(yáo)³失手玉杯空。
译文: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
注释:¹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²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³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⁴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晴天¹摇动清江底,晚日²浮沉急浪中。
译文: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释: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²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编著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30-132页 .

shíguāncháo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mànmànpíngshāzǒubáihóng yáotáishīshǒubēikōng 
qíngtiānyáodòngqīngjiāng wǎnchénlàngzhōng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边城寒早。恣(zì)骄虏(lǔ)¹、远牧甘泉丰草²。铁马³风,毡(zhān)(qiú)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¹⁰江表¹¹。叱(chì)¹²群议,赖寇公¹³力挽,亲行天讨¹⁴
译文:北方的边塞,寒冬来得早。横行的辽兵,入境侵扰。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寒风中嘶吼,纷飞的大雪中到处是辽军的铁蹄毡袍,使我北国一片纷纷扰扰。朝廷无计退敌,欲逃往南方。多亏寇相国力排众议,使皇上御驾亲征把辽兵征讨。
注释:喜迁莺:词牌名。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起于唐 ,长调起于宋 。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万年枝”“燕归来”“鹤冲天”等。幸:指帝王驾临。澶(chán)渊:古代湖泊之名,也叫繁渊,故地在今河南濮阳县西。这里是指澶州郡,因澶渊得名。¹恣骄虏:指恣意骄横的辽兵。²甘泉丰草:甘美的泉水和丰茂的牧草。这句是说辽兵入侵宋朝边境。³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⁴嘶:马鸣。⁵毡裘: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⁶凌雪:冰雪。⁷云扰:像云一样地纷乱,比喻社会动荡不安。⁸庙堂:指朝廷。⁹折冲:折还敌方的战车,意谓抵御敌人。后亦引申为进行外交谈判。¹⁰坤维:指地的四角,即偏远的地方。¹¹江表:即江南。¹²叱:怒斥。¹³寇公:指当时的宰相寇凖。¹⁴天讨:指皇帝秉承天意亲自出兵讨伐。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缥缈。銮(luán)(lù)¹动,霓(ní)(jīng)龙旆(pèi)²,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³,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qiú)难保。虏情慑(shè),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译文:好一派雄伟气象!皇上的车驾迤逦上路,霓旌龙旗像云一样把我皇围绕在中央,大军直指澶渊城。旭日把禁军的金戈衬得寒光闪闪,彩云把皇帝的黄伞映得富丽堂皇,清冷的拂晓,大军渡过黄河。看到君王驾到,军民喜上眉梢,一箭射死敌将,大军喜气洋洋。敌人心怀恐惧,来书请求讲和,双方订立盟约,从此保我边疆。
注释:¹銮辂:皇帝的车驾。²霓旌龙旆:画有云霓和龙形的的旗帜,皇帝的仪仗之一。³黄伞:皇帝出外的一种仪仗。⁴六军:泛指宋朝的军队。⁵狄酋:敌人的首领。这里指宋军射死的辽军大将。⁶慑:恐惧的意思。⁷誓书:盟约,指宋辽双方的和议。

  澶渊之盟距李纲时期有一百多年,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往往有某些相似之处。宋钦宗时金国对大宋的侵略无异于当年辽对宋的侵略,且又过之。李纲在词中叙述史事,目的是以古喻今,对当朝皇帝进行讽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希望皇帝能从真宗幸澶渊的史实得到启示,振作起来,抗金卫国,不要一味怯懦逃跑。

  首句“边城寒早”。从边境自然气候的早寒,烘托战争威胁之严重。骄横恣肆的胡虏,竟敢远来侵占中国甘美的泉水,丰茂的草原,“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敌人的铁骑纵横,他们披着毡裘,冒着大雪,使一方国土受到严重的骚扰。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庙堂,指朝廷。折冲,指抗击敌人。坤维,地的四角。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兵大举入侵,“急书一夕凡五至”,真宗惊慌失措,无计抗击辽兵,召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凖力主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感到很为难。参知政事江南人王钦若主张驾幸金陵;四川人陈尧叟主张驾幸成都。成都远离汴京,故说“坤维”,即地角之意。不论南逃或西逃,都是主张放弃中原,包括汴京在内。把辽兵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土地,拱手送出去。真宗问寇凖:到底怎么办?寇凖答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奈何……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宋史·寇凖传》)真宗不得已,勉强同意亲征。真宗到澶渊南城,群臣畏敌,又请求圣驾就此驻扎,不再前进。又是寇凖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真宗乃渡澶渊河(即“径渡大河清晓”),直达前军。所以李纲满怀热情地写道:“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亲行天讨”就是天子代表上天亲自讨伐有罪的人。此指抗击辽军。“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对真宗亲征澶渊,李纲在词中极力夸张、铺叙,热情地、形象地描绘了天子御驾亲征的仪仗之盛,威仪之大,恰与钦宗、高宗的畏缩逃跑构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从侧面对当朝皇帝作了委婉的批评。“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皇帝亲征,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大大振奋了民心,宋辽两军在澶州对峙,当辽国统军挞览出来督战时,被宋军用弩箭射死,挫败辽军。于是,“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宋辽议和,互立誓书,订立“澶渊之盟。”

  作者对寇凖功绩的赞扬,是希望能有像寇凖这样的忠臣力挽狂澜,也寄托着他的自勉和身世之感。他对真宗的歌颂,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激励,因为曾御驾亲征的真宗,比起一味逃跑的皇帝毕竟大不相同,结果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
1、 王宏斌 孙克强.诗说中国五千年(宋辽金元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19-120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06-207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¹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²
注释:¹藉草:以草荐地而坐。²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谁擫(yè)昭华¹吹古调²,散花便满衣裾(jū)。只疑幽梦在清都³。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¹昭华:即玉管。²古调: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³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línjiāngxiān··shìwènméihuāchùhǎo--zhāngxiàoxiáng

shìwènméihuāchùhǎojūncǎoxié西yuánqīngpiànchéntiānyúnsuìliǎngshùshū

shuízhāohuáchuīdiàosànhuā便biànmǎnzhǐyōumèngzàiqīngdōuxīngyǐngzhuǎnshuāngzhòngyuèhuá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春阴漠(mò)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¹人似春情²薄。守定花枝,人放花零落。
译文:春季天气阴雨绵绵,海棠花树被猛烈的东风吹得东摇西摆。人要赏花,人像春风摧花那样薄情,守定海棠花枝,人让鲜花凋零。
注释: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风”“章台月”等。属中吕调。双调五十七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¹人情:即人要赏花。²春情:指东风催花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绿尊¹细细供春酌(zhuó)。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译文:端起酒杯在春风中细细品尝,却无奈酒醒之后愁绪还像昨天一样。殷切地期待跟东风约定,人要猛烈地吹花,为什么人把愁绪吹走呢?
注释:¹绿尊:同“绿樽”,酒杯。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人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人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人情人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人放花零落”。上片人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过片之后,写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人忘海棠花,进一步说明了它在词人心目中的地位,使全词主旨更为鲜明。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词人没有说是因为什么发愁,酒只能暂时麻醉神经,却人能从根本上排解忧愁,酒醒后“愁如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古来写“酒”与“愁”的诗词很多,如柳永有“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凤栖梧》),又有“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诉衷情近》)。意境与该词相近,这说明管鉴在某些方面受过他以前的一些词人的影响。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人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