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生屋霤,残点著垣衣。委翳无多在,飘零不更飞。
新声生屋霤,残点著垣衣。委翳无多在,飘零不更飞。
坳中馀宿润,暖处自朝晖。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
坳中馀宿润,暖处自朝晖。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

yùnjǐngrénxuě--wángānshí

xīnshēngshēngliùcándiǎnzheyuánwěiduōzàipiāolínggèngfēi

àozhōng宿rùnnuǎnchùcháohuīshāojiànqīngqīngháicóngliǔshàngguī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长洲苑¹外草萧萧²,却算游程³岁月遥
译文:长洲苑外草木萧萧,回首旅途,只觉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注释:吴中: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¹长洲苑: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之地。在今苏州市西南。²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³游程:即旅程。⁴遥:远。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mù)烟秋雨过枫桥¹
译文: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至今都没有忘怀,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注释:¹枫桥:地名。在今苏州西郊。为当年作者送别冯秀才之地。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抒情小诗,此诗通过回忆以前与友人冯秀才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大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纵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诗一开端,诗人便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到“时间中的图画”和“图画样的空间”中去,大大地增强了视觉的纵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是写诗人的眼前景与此时情。“长洲苑”,在今苏州之南,太湖之北,是吴王阖闾曾经游猎的地方。这自然写的是空间。“萧萧”,形容草木摇落的样子。苑外草枯,既扩大了空间的范围,又表现了时间的变化。一句话,不但把发生在遥远的岁月里的往事,突现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而且把诗人独立苑中、无语凝望的神情,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

  大概那年送别冯秀才,正是深秋的季节,所以诗人蓦然见到草木摇落,不禁屈指计算起“游程”来,这才记起那已是遥远的岁月了。于是把往日之情与今日之思交织在一张友谊的丝缕中,生动而形地表现出他们之间的脉脉深情。“游程”,是空间;“岁月”,是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句诗中,时空交错,今昔互映,有效地扩展了诗的境界,丰富了诗的意蕴,加深了诗的情感,这便是“时空交感”的艺术效应。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时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写诗人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岁月虽然是那样的遥远,但当年依依握别的情景,却至今历历在目。

  趁着向晚的暮烟,顶着淅沥的秋雨,走过寂寞的枫桥,奔向遥远的他方,这情景是永远不会在世人的记忆里淡化和消失的。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花一点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伫立着、凝望着,直至冯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烟秋雨之中,仅仅用一“过”字,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却分明地浮现在读者的脑际。“枫桥”,在苏州市的西面,不少诗人都写过它。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作张祜的作品,也是题作《枫桥》的。因为冯秀才在“吴中”,所以这首诗中出现的地名,都是“吴中”的名胜。“别时”与“至今”是今昔的对映;“过枫桥”是空间的转换,它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要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也是一切艺术形象赖以附丽的基本形式,所以总结古典诗歌的时空艺术设计,是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环。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10卷 重排版[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07.第1871-1872页
2、 沈祖櫅著. 唐人七绝诗浅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08.第88页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¹。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²
译文:从咸阳径直向南眺望有大约五千里地,看到的都是高大而耸入云霄的山峰。前面有剑门关横着截断去路,它背靠峰天而把大山从中间断开。上面松林的寒风发出一阵阵响声,有巴东三峡那样的猿猴啊相互哀鸣。旁边激流澎湃,穿行在群山万壑之中,浪花洒向石壁,急湍喷向剑阁,水势翻腾上涌,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注释:¹崔嵬:高耸貌;高大貌。²惊雷:使人震惊的雷声。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¹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乡 通:向)
译文:送好友你啊在这里告别,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望着你一直望到看不见身影,我只有沉吟深思发出声声叹息。眼见碧水东流,悲叹太阳就要西落。鸿雁告别燕地到处传来秋天的声响,天上的云也为秦地遥远艰难发愁而渐渐黑暗下来。假如今晚明月从剑阁上面升起啊,我愿意与君在两地共同举起酒杯而相互怀念。
注释:¹沧波:碧波。

  《剑阁赋》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作的送别赋,一方面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另一方面主要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这篇赋运用了夸张手法,正面描写了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峰天。然后又从侧面来写,“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全文主要表达了一下几点思想情感: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jiàn

bái tángdài 

    xiányángzhīnán zhíwàngqiān jiànyúnfēngzhīcuīwéi qiányǒujiànhéngduàn qīngtiānérzhōngkāi shàngsōngfēngxiāo yǒuyuánxiāngāi pángfēituānzǒu shípēn xiōngyǒngérjīngléi 

    sòngjiārén shíguīlái wàngjūnān chényíntàn shìcāngzhīdōngzhū bēibáizhī西 hóng鸿biéyànqiūshēng yúnchóuqínérmíng ruòmíngyuèchūjiàn jūnliǎngxiāngduìjiǔérxiāng  (xiāngtōng xiàng )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诗解(xiè)¹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²不曾工。
译文:要我当一个诗人甘受贫穷,我做不到。想成为名诗人,我不曾去努力。
注释:¹解:同懈,懈怠、放弃。²尚:高尚,(又有部分学者认为译作时尚)。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熊鱼¹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译文:如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话,那么我既想写出好诗又害怕贫穷。
注释:¹熊鱼:引用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表明作者有孟子舍鱼而取熊掌一样的初心,即。哪怕贫穷也要认真对待写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十年¹春,齐师²³。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¹⁰入见。问:“何以战¹¹?”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¹²,必以分人¹³。”对曰:“小惠未遍(biàn)¹⁴,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¹⁵,弗敢加¹⁶也,必以¹⁷信。”对曰:“小信未孚(fú)¹⁸,神弗福¹⁹也。”公曰:“小大之狱²⁰,虽不能察²¹,必以情²²。”对曰:“忠之属也²³。可以一战²⁴。战则请从²⁵。”(遍 同:徧)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注释: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²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³伐:攻打。⁴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⁵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⁶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⁷谋:谋划。⁸间:参与。⁹鄙:鄙陋,目光短浅。¹⁰乃:于是,就。¹¹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¹²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¹³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¹⁴遍:一作“徧”,遍及,普遍。¹⁵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玉,玉器。帛,丝织品。¹⁶加:虚报夸大。¹⁷以:按照。¹⁸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¹⁹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²⁰狱:(诉讼)案件。²¹察:明察。²²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²³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²⁴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²⁵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¹,战于长勺²。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³。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注释:¹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²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³败绩:军队溃败。⁴驰:驱车追赶。⁵辙:车轮碾出的痕迹。⁶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⁷遂:于是,就。⁸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¹,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²。一鼓作气³,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¹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²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³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⁴再:第二次。⁵三:第三次。⁶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⁷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⁸伏:埋伏。⁹靡:倒下。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cáoguìlùnzhà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shíniánchūn shī gōngjiāngzhàn cáoguìqǐngjiàn xiāngrényuē  ròushízhěmóuzhī yòujiànyān  guìyuē  ròushízhě wèinéngyuǎnmóu  nǎijiàn wèn  zhàn  gōngyuē  shísuǒān gǎnzhuān fēnrén  duìyuē  xiǎohuìwèibiàn míncóng  gōngyuē  shēng gǎnjiā xìn  duìyuē  xiǎoxìnwèi shén  gōngyuē  xiǎozhī suīnéngchá qíng  duìyuē  zhōngzhīshǔ zhàn zhànqǐngcóng   biàntóng biàn )

    gōngzhīchéng zhànchángsháo gōngjiāngzhī guìyuē  wèi  rénsān guìyuē    shībài gōngjiāngchízhī guìyuē  wèi  xiàshìzhé dēngshìérwàngzhī yuē    suìzhúshī 

     gōngwèn duìyuē  zhàn yǒng zuò zàiérshuāi sānérjié jiéyíng zhī guó nán yǒuyān shìzhéluàn wàng zhúzhī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别院¹深深夏簟(diàn)²³,石榴开遍透帘明。(夏簟清 一作:夏席清)
译文: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穿透帘子看见那石榴花开得正艳。
注释:¹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²夏簟:夏天的竹席。³清:清凉。⁴透帘:穿透帘子。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jué)¹流莺时一声。
译文: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
注释:¹觉:睡醒。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0-14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