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旧频凋丧,怀人念里闾。
哦诗三叹息,废卷一嗟嘘。
造膝言犹在,谋身计亦疏。
功名今已矣,英爽竟何如。
耆旧频凋丧,怀人念里闾。
哦诗三叹息,废卷一嗟嘘。
造膝言犹在,谋身计亦疏。
功名今已矣,英爽竟何如。
蔡戡

蔡戡

蔡戡(1141—1182),南宋官吏。字定夫,福建仙游人,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粉面¹都成醉梦,霜髯(rán)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²。一见尊前似旧。
译文: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注释: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¹粉面:粉嫩洁白之面。²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
诗在阴何¹侧畔(pàn),字居罗赵前头。锦囊(náng)来往²几时休。已遣(qiǎn)蛾眉等候。
译文: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¹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²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副主编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962-963页
2、 辛更儒选注.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辛弃疾词 :中华书局,2013.10:138 -139
3、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 (上册):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026页

西jiāngyuè··fěnmiàndōuchéngzuìmèng--xīn

fěnmiàndōuchéngzuìmèngshuāngránnéngchūnqiūláishísòngbànláochóujiànzūnqiánshìjiù

shīzàiyīnpànluózhàoqiántóujǐnnángláiwǎngshíxiūqiǎnéméiděnghòu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槃(pán)¹在涧²,硕(shuò)人之宽³。独寐(mèi)(wù),永(shì)弗谖(xuān)
译文:筑成木屋山涧间,贤人居住天地宽。永眠永醒永自言,永记快乐不言传。
注释:¹考槃:盘桓之意,指避世隐居。一说指扣盘而歌。考,筑成,建成。槃,架木为屋。一说“考”是“扣”的假借字;“槃”通“盘”,指盛水的木制器皿。²涧:山间流水的沟。³硕人之宽:隐士宽阔的居处。硕人,大人,美人,贤人。本指形象高大丰满的人,不仅指形体而言,更主要指人道德高尚。此指隐者。宽,心宽。一说貌美。⁴独寐寤言:独睡,独醒,独自言语。指不与人交往。寤,睡醒;寐,睡着。⁵永:永久。⁶矢:同“誓”。⁷弗谖:不忘却。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阿(ē)¹,硕人之薖(kē)²。独寐寤歌³,永矢(shì)弗过
译文:筑成木屋山之坡,贤人居如安乐窝。永眠永醒永自歌,绝不走出这山阿。
注释:¹阿:山阿,大陵,山的曲隅。一说山坡。²薖:“窠”的假借字,貌美,引申为心胸宽大。一说同“窝”。³歌:此处作动词,歌唱。⁴永矢弗过:永远不复入君之朝。一说永不过问世事。过,过从,过往。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槃在陆¹,硕人之轴²。独寐寤宿,永矢(shì)弗告³
译文:筑成木屋在高原,贤人在此永盘桓。永眠永醒永自宿,此中乐趣不能言。
注释:¹陆:高平之地。一说土丘。²轴:本义为车轴,此处指中心。一说明智,或说进展,或说美好的样子,或说盘桓不行貌。³弗告:不以此乐告人。一说不哀告、不诉苦。

  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就包涵着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说明:“考,扣也;盘,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总之,题目定下一个愉悦赞美的感情调子。

  全诗分三章,变化不大,意思连贯。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畅快自由的样子。诗反复吟咏这些言行形象,用复沓的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集中描写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隐士形象。“硕人”一词,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双重含义。全诗反复强调“硕人之宽”“硕人之薖”“硕人之轴”,突出“宽”“薖”“轴”,实际上表示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景仰。因此,这个隐士虽然隐居山间水际,但仍然是受人们敬重仰羡的社会人。隐士是贤者,处身于穷乡僻壤。硕人是隐士,是贤者,是有高尚思想宽广胸襟的伟人,对此诗歌反复吟咏,诗内诗外,都得到表现。诗中描写的另一个内容,是隐居的环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槃在陆”,无论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人群生活较少的地方。隐士之所以叫做隐,当然并不仅仅在于远离社会生活。虽说前人有“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的说法,在朝廷、市井之中做隐士不是不可以;不过,一般说来,隐士大多数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山林、水际、海岛等较荒僻地方去生活的一批人。隐士也可以说是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者。诗歌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把隐居的环境写得幽静雅致。山涧、山丘、黄土高坡,都不涉一笔荒芜、凄凉、冷落,反而成为一个符合隐士所居的幽雅环境。那么,贤良的隐士在幽雅的环境中,就如鱼得水,散步、歌唱、游赏,自得其乐,舒畅自由。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地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赞美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全诗以山涧小屋与独居的人心境对照,木屋虽小,只感觉天地之宽。环境之美,留恋不出,尤其是一“独寐寤言”的勾勒,境界全出,在自我的天地之中,独自一人睡,独自一人醒,独一个人说话,早已是恍然忘世,凸现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隐者形象。作笔的简练,选项取的镜头之典型,人物是呼之欲出,境之耐人寻,确有妙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10-112

kǎopá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kǎopánzàijiàn shuòrénzhīkuān mèiyán yǒngshìxuān 
kǎopánzàiē shuòrénzhī mèi yǒngshìguò 
kǎopánzài shuòrénzhīzhóu mèi宿 yǒngshìgào 
独依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
独依浙江楼,满耳怨笳(jiā)哀笛。犹有梨园¹声在,念那人²天北³
译文:独自在浙江楼远眺,满耳传来的都是哀怨的胡笳和笛子声。好像宫廷的乐工.还在演奏,幼帝此时却已经被俘虏到遥远的北方。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¹梨园:指宫廷乐工。²那人:指南宋的幼帝。³天北:遥远的北方,指大都(今北京)。
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海棠¹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²畔,渺露芜(wú)烟荻(dí)
译文:高贵而柔弱的犹棠被人侵者如狂风暴雨般摧残,还怎能经得住风雨。回首望向临安,已经是荻叶瑟瑟,烟雾缥缈,一派荒凉了。
注释:¹海棠:一种较名贵的花木,我国古代词人常用它来比喻高贵而又不幸的人。在本词中,作者用它比喻南宋君臣,也包括作者自己。²华清池:今陕西西安临潼,这里借指南宋统治者灭亡前在临安的游乐之地。

  上片起首二句就烘托出一种极度悲怆的气氛,作者登高远眺,看见大好河山惨遭蹂躏,心如刀割,耳边又不断地传来阵阵哀怨的笳声和笛声,更让他感觉悲伤。

  下片“海棠”二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南宋君臣横遭洗劫的惨痛经历。入侵者就好像狂风暴雨,摧残了高贵而柔弱的海棠,使人悲愤不禁。最后“回首”二句,以低回哀婉的笔调倾吐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故国故君的无限眷恋:原来那繁华升平、笙歌曼舞的故地,如今已是一派荒凉,再也不复往昔景象。这种沉重的分离之悲为这首词涂上了一层浓浓的凄惨色彩,展现了一首祭奠南宋亡灵的沉痛的挽歌。

  全词写出了作者对被掳北上的幼帝与太后的怜念,及痛悼南宋的灭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无奈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等著;汪旭编著.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4.08:第132页

hǎoshìjìn··zhèjiānglóuwén--wāngyuánliàng

zhèjiānglóumǎněryuànjiāāiyóuyǒuyuánshēngzàiniànréntiānběi

hǎitángqiáocuìqièchūnhánfēngzěnjìnhuíshǒuhuáqīngchípànmiǎoyān

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娥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
汾水¹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翠娥²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huī)
注释:¹汾水:水名,即汾河,今山西境内,流入黄河。²翠娥:一作“翠华”,用翠羽饰于旗竿顶上的旗子,仪仗之一种。这里指执此仪仗的神仙们。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小殿沈沈清夜,银灯飘落香灺。
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¹。小殿沈沈²清夜,银灯飘落香灺(xiè)³
注释:¹琼轮羽驾:用玉做的车轮,用翠羽装饰的车盖,指古画上的神仙所乘车舆。²沈沈:即沉沉。³灺:灯烛烧后的余灰。

  这首词写了一座神庙的景象。

  上片头二句写出庙词的环境,境界深邃。“翠娥”二句,是写神仙们已去,空留庙宇,含有抚昔伤今之意,与崔灏《黄鹤楼》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意境相似。

  下片写庙内清凄的景象:古画犹在,旧日仙人们的车驾犹存,而仙人们已去,清夜沉沉,银灯隐约,一派阴森气象。

shén··fénshuǐ--sūnguāngxiàn

fénshuǐhuángyúnluòchūfēicuìéyánguīmiàoménkōngyǎnxiéhuī

yīnsēnpáihuàjiùqiónglúnjiàxiǎo殿diànshěnshěnqīngyíndēngpiāoluòxiāngxiè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¹,晋文公卒。庚(gēng)辰,将殡²于曲沃³;出绛,柩(jiù)有声如牛。卜偃(yǎn)使大夫拜,曰:“君大事:将有西师¹⁰过轶(yì)¹¹我;击之,必大捷焉。”
译文: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
注释: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西连陕西,东接渑池。¹冬:指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左传》按鲁国二十多个国君在位先后编年记事,每个历史事件先交代哪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²殡:停柩待葬。³曲沃:地名,今山西闻喜县,是晋君祖坟所在地。⁴绛:晋的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⁵柩:即棺木。此指装有尸体的棺木。⁶卜偃:掌卜筮之官,名偃。⁷君:指晋文公。⁸命:命令,指示。⁹大事:古代以祭祀和军事为国之大事,此指军事。¹⁰西师:指秦师。秦在晋之西,故称西师。¹¹过轶:指秦军越境而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qǐ)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¹,若潜师以来²,国可得也。”穆公访³诸蹇(jiǎn)。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¹⁰,尔墓之木拱¹¹矣!”
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注释:¹管:钥匙。²潜师以来:秘密派军队前来。³访:询问。⁴蹇叔:秦国老臣。⁵劳师以袭远:辛苦地调动自己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⁶勤而无所:劳苦而无所得。⁷悖心:背离之心,此处指秦军将士将产生悖心。⁸辞:拒绝不听。⁹孟明、西乞、白乙:皆秦国的将领。孟明:秦贤臣百里奚之子,名望,“孟明”是字。下文中提到的孟子即孟明。西乞:名术。白乙:名丙。¹⁰中寿:指六七十岁,在古代说法不一。从文义推测,蹇叔当时有七八十岁,已超过中寿。¹¹拱:两手合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之子与师¹,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²必于崤(xiáo)。崤有二陵³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注释:¹与师:参加了这次出征的军队。²御师:指晋设伏兵拦击秦军。³二陵:指崤之二峰。陵:犹言“山头”。二陵相距三十五里,之间山高路险,为绝险之地。⁴夏后皋:夏代的君主,名皋,是夏桀的祖父。⁵辟:回避。⁶是间:指“二陵”之间。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¹,左右²免胄(zhòu)³而下,超乘者三百乘(shèng)。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¹⁰,遇之,以乘韦先¹¹,牛十二犒(kào)¹²,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¹³出于敝邑(yì)¹⁴,敢犒从者。不腆¹⁵敝邑,为从者之淹¹⁶,居¹⁷则具一日之积¹⁸,行则备一夕之卫¹⁹。”且使遽(jù)²⁰告于郑。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并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注释:¹周北门:周王都城洛邑的北门。²左右:指战车上的武士。古代战车的御者在中间,武士在左右两边。³胄:头盔。⁴下:下车步行。这种行为表示对周王朝的敬意。⁵超乘:一跃而登车。脱了头盔而下车步行是有礼貌的表示,但马上又一跃上车则是轻狂无礼的举动。⁶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名满。⁷轻:轻狂放肆。⁸脱:疏忽、忽略,言粗心大意。⁹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秦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改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¹⁰将市于周:将到周王的都城做买卖。¹¹以乘韦先:以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送至的礼物。古代送礼往往先轻后重。韦:熟牛皮。¹²犒师:慰劳军队。¹³步师:犹言“行军”。¹⁴出于敝邑:经过敝国。¹⁵不腆:不富厚。这里是谦称。¹⁶淹:逗留。¹⁷居:留居郑地。¹⁸一日之积:供给人畜一日所用的柴米草料等。¹⁹一夕之卫:承担一夜的保卫工作。²⁰遽:驿车,每过一驿站就换一次马。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郑穆公¹使视客馆²,则束载、厉兵、秣(mò)³矣。使皇武子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fǔ)资饩(xì)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pǔ),犹秦之有具囿(yòu)也,吾子取其麋(mí)鹿,以闲敝邑(yì),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译文: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注释:¹郑穆公:郑国的君主,郑文公之子,名兰,僖公三十三年(前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²客馆:接待外宾的住所。杞子、逢孙、扬孙三人戍郑,就住在客馆中。³束载、厉兵、秣马:捆好行装,磨砺兵器,喂饱马匹。⁴皇武子:郑大夫。⁵辞:辞谢,告诉戍郑的秦大夫,要它们离开。⁶脯、资、饩、牵:干肉、粮食、已经宰杀的牲畜、尚未宰杀的牲畜。资:同“粢”,食粮。⁷原圃:郑国的猎苑,在今河南中牟西北。⁸具囿:秦国的猎苑,在今陕西凤翔境内。⁹麋:与鹿相似,但体形比鹿大。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译文: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注释:¹不可冀也:不能希求什么了。冀:希望、期待。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原轸(zhěn)¹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²,天奉³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luán)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¹⁰。子¹¹墨衰¹²(dié)¹³,梁弘¹⁴御戎¹⁵,莱驹¹⁶为右¹⁷。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¹⁸
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八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注释:¹原轸:即先轸,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北),又称原轸。²以贪勤民:因为贪于得郑而使人民劳累。³奉:给。⁴纵敌患生:放走了敌人就会生出后患。⁵秦施:指秦曾资助晋文公的事。施:给予恩惠。⁶其为死君乎:意为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记晋文公。⁷伐吾同姓:指秦伐郑灭滑,郑和滑都是姬姓国。⁸何施之为:还讲什么要报答秦恩呢?⁹谋及子孙:替后世子孙打算。¹⁰遽兴姜戎:用驿车传令急速发动姜戎的军队。姜戎本是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关系较好。¹¹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此时文公未葬,故称“子”。¹²衰:麻衣。¹³绖:麻制的腰带。均为白色,行军时穿白色不吉利,故用墨染黑。¹⁴粱弘:晋大夫。¹⁵御戎:驾战车。¹⁶莱驹:晋大夫。¹⁷为右:为车右武士。¹⁸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以后穿黑色孝服,形成习俗。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文嬴(yíng)请三帅¹,曰:“彼实构²吾二君,寡君³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lù)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huī)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¹⁰。公使阳处父¹¹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cān),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qǐ)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¹²(xìn)¹³,使归就戮(lù)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¹⁴。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母亲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霎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他们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以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会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注释:¹文赢请三帅:文赢为孟明等三帅求情。文赢:晋文公夫人,襄公嫡母,秦穆公之女。²构:挑拨双方之间的关系。³寡君:文赢称秦穆公。⁴不厌:不满足。⁵君何辱讨焉:何必委屈你去惩罚它们呢?⁶逞:满足。⁷军实:战果,战绩,指虏获敌人。⁸长寇仇:助长了敌人的气焰。⁹亡无日矣:亡国不需要多时了。¹⁰不顾面唾: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上吐唾。是一种愤怒而失礼的表现。¹¹阳处父:晋大夫。¹²累臣:犹言“囚臣”,孟明自称。¹³衅鼓:以血涂鼓。¹⁴死且不朽:身虽死,也不忘大恩。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伯素服郊次¹,乡师²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³,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注释:¹郊次:到郊外等待着。²乡师:面对军队。“乡”,同“向”。³不替孟明:不废除孟明的职务。替:作“废”解。

  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篇文章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

  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文章以晋文公出殡开端,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告诫晋国大夫: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这表明秦晋两国争霸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这是觳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文章故意颠倒事件发展顺序,次写秦国决策,而把卜偃的预见放到最前面,对于揭示战争起因、渲染战争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柩有声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预言说明秦要伐晋,使文章一起笔就充满怪诞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左传》叙事的常用手法。

  第二个情节写杞子给秦送密报。杞子等三人是秦穆公在郑国的内线,他们骗取了郑国信任、掌管了郑都北门的锁钥,以为袭郑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人给秦穆公送信。信中提出“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暗示秦穆公尽快出兵、夺下郑国。这个情节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是导致觳之战的直接原因。

  紧接着写蹇叔对秦穆公的劝阻。蹇叔是秦国元老,在秦国享有很高威信。秦穆公“访诸蹇叔”,问他袭郑与否。蹇叔坚决反对,指出: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秦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郑国对秦国潜师偷袭的意图必然得知而有所准备,内线密报的准备就等于白白浪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指出晋国必然密切注视秦军态势。蹇叔深谋远虑,他的战略分析鞭辟入里,颇中肯綮。但穆公野心膨胀,拒绝劝告,一意孤行,悍然出师。

  “蹇叔哭师”的场面描写尤为生动深沉。怀着拳拳忧国之心.这位近百岁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师于东门。他先对孟明说: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无礼的回答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哭送随军出征的儿子,更是老泪纵横:“晋人御师必于彀……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我部署等方面对秦军必败的预言作了,具体说明:此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完全是按照他的预言发展的。可见,蹇叔哭师的情节在全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

  按照礼节,各国军队经过周都洛邑北门时,将士应该下车步行而过,以表示对天子的恭敬。但是秦军却只是摘掉头盔,并不脱甲,也不收兵器,好多人刚刚下车,马上又跳回去,十分轻佻放肆。这恰好被王孙满看见了。王孙满年龄虽小,但透过秦军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表面现象,却看到了他们纪律涣散、骄横傲慢的本质,得出了“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的正确结论。这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是从另一方面说明秦师必败的原因。

  郑周商人弦高,在去周都经商的路上碰到袭郑的秦军。这个机智的郑商,用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作为礼物,以郑军使者的名义“犒劳”秦军,暗示郑围已有所准备。而这其实是在稳住秦军,派人回郑国报信,使郑同做好应战秦军的准备。郑穆公收到情报后,立即派人察看杞子等人,果然发现他们已捆束行装,磨砺兵器,喂足马匹,做好了内应的准备工作二于是郑穆公赶快派皇武子赶走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这同前面蹇叔所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相照应,说明了蹇叔的分析完全正确,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

  晋在得知秦袭郑未成而还的情况下,讨论是否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截击秦军。先轸以秦国劳民伤财、傲慢无礼为由,驳斥了,以栾枝为代表的反对意见,主张“必伐秦师”二晋国由于地理优势,又是以逸待劳,致使秦师全军溃败。骰之战的战争过程只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骰,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一笔带过,言简意赅,交待了,交战的时间、地点和结局。至此,蹇叔的预言已全部应验,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从文赢请三帅以下则是崤之战的尾声。秦穆公之女、晋文公夫人文赢请求将孟明等三位秦国主帅放归秦国,得到应允。先轸闻讯赶来,怒唾于朝,表现了一介武士的有胆有识、深谋远虑和对晋国的赤胆忠心,在文章结构上则引出了以下情节:晋国阳处父追孟明于河中,孟明巧妙地谢绝阳处父假托君命所赐的骏马,回到秦国。不过秦穆公并没有杀掉他们,而是勇于自责、悔改可见,最后两段的作用预示着秦国并没有彻底失败,秦晋争霸的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

  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一是出师错误,这在蹇叔哭师一节中有详细的原因分析;二是骄兵无礼,这是王孙满观师所说明的道理。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晋争雄的同时,重点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13-1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