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绕风烟,江山壮城郭。
令君蓺桃蓺,面春筑飞阁。
春至最先知,雨露偏花药。
是日劝农桑,冰销土膏作。
弦歌出县斋,裴回问民瘼。
鸡犬声相闻,婴此簿领缚。
安得携手嬉,烹茶煨鸭脚。
宫殿绕风烟,江山壮城郭。
令君蓺桃蓺,面春筑飞阁。
春至最先知,雨露偏花药。
是日劝农桑,冰销土膏作。
弦歌出县斋,裴回问民瘼。
鸡犬声相闻,婴此簿领缚。
安得携手嬉,烹茶煨鸭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¹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jiāo)²
译文:烈日当空好似烈火在炙烤,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
注释:¹赤日:红日;烈日。²枯焦:干枯。多用以形容旱天中的植物。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译文: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赤日炎炎似火烧》是《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

  该诗的一、二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从天空写到地上。天上烈日当头,骄阳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干裂。大旱之年,酷热难耐,庄稼被烤晒得枯焦了,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又将热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四句“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农夫百姓写到公子王孙。旱情如虎,眼望着田里的稻禾枯死,一年收成无望,心如汤煮油煎一般,这是农夫心理的真实写照。那些公子王孙们,既不会在田间劳作,也不会推车挑担在路上行走,居然也热得受不了,不住地摇起扇子。这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天气的炎热,为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口渴思饮作铺垫,终于落入吴用所设计的圈套。三、四句描写了农夫与公子王孙这两个对立阶级的完全不同的心理和形态,预示着北宋王朝阶级矛盾正在日益激化。官逼民反,英雄好汉们终于聚义梁山,“替天行道”。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28页
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
水雾杂山烟,冥(míng)冥不见天。
译文:水面雾气与山中的云雾之气交杂,天地一片晦暗,仰头都看不见天。
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
听猿方忖(cǔn)(xiù)¹,闻濑²始知川。
译文:迷蒙中只听到猿猴悲啼,方才揣度两岸都是山峦;听到湍急的水流声,方知身边就是急驰的江流。
注释:¹岫:山。²濑:急速的水流。
渔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
渔人猿¹澳浦²,行舟迷溯(sù)沿³
译文:渔人对这儿的山水形势也迷猿了,弄不清哪儿是水边,驾驶着船只在迷雾中盘旋。
注释:¹猿:疑猿,迷猿。²浦;水边。³溯沿:盘旋。
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
日中氛霭(ǎi)¹尽,空水共澄鲜。
译文:雾气到中午时分才散尽,天空和江水又是一片清澈澈明。
注释:¹氛霭:雾气。

  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雾中行舟。语言朴实而自然,读来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首联总写大雾弥漫的景色,既描写晨雾之大,又点出了水、山、天。而山光水色,正笼罩于浓烟密雾之间,隐而不见,眼前唯一能见的只有大雾。作者一笔写出了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虚实相映,浑然一体。这两句先渲染出一个大的背景,为全诗做了铺垫。

  山水景物,都隐藏在浓雾中,暝暝不可见,因而视觉无所可用,但听觉却转而分明。嗷嗷猿啼,淙淙濑流之声,自漫漫浓雾中传来,宛如空谷足音,显得格外震动耳骨,引人注意。“听”、“闻”、“忖”、“知”四字,用得次序井然、章法严密,细腻地表现了雾中之人凭籍冥冥之间的声音,进行揣度和判断的心理过程。隐而不见的岫峦和川流,便借助听觉的作用,转变为视觉形象,呈现于雾中人的眼前。正由于只可以借助听觉加以想象,而不能直接通过视觉以明见,这岫峦和川流,便增添了几分迷离恍惚、神秘莫测的色彩,别有一番魅力。

  颈联紧紧承接上文,进一步写出了人在雾中,迷茫彷徨,茫然不知所之的真切感受。雾中的渔人、行舟,宛如飘浮于浩渺云间,左右前后,无所依傍,恍然惚然。澳浦虽近在咫尺,渔人却迷惑不知;扁舟欲上下沿沂,却茫然不得其所。作者在这里既把雾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人的迷茫惶惑心境展示得细腻入微。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一个“尽”字,下得干净利落,浓云密雾,一扫而空。阳光普照,天水清澈,全诗的境界焕然一新。“澄鲜”二字,说明雾后的山水给人以格外清澄透彻、鲜明醒目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舟中之人自雾中脱出,精神为之一振,豁然开朗了的心情。这结尾二句与开头二句照应得十分紧密,“氛霭”对应“雾”、“烟”,“空水”承接着“水”、“天”,“澄鲜”对照着“冥冥”,首尾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首写雾的诗,作者不用“蛇游”、“豹引”、“漱水”、“吹沙”之类古人写雾习用的典故套语,也并不着力于对雾的形态本身作对比描绘,而是以白描的语言,紧密结合人在雾中的感觉和体验来展示雾中的景物,表现雾的氛围,因而读者仿佛也被带入了弥漫着水雾山烟的意境,与诗人一道去体验那浓雾之间的山水、川岫、猿声、濑声,获得了非常真切的感受。这确是一篇写雾诗的佳作。全诗语言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而其格律和对仗,却几乎暗合了唐人五律的要求。

  《梁书·伏挺传》谓伏挺“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仅此一首。但就这首诗而论,不仅句佳,而且全诗的意境亦统一完整,其成就看来,并不在谢灵运某些诗作之下。

xíngzhōuzhízǎoshī--tǐng

shuǐshānyānmíngmíngjiàntiāntīngyuánfāngcǔnxiùwénlàishǐzhīchuān

rénhuòàoxíngzhōu沿yánzhōngfēnǎijǐnkōngshuǐgòngchéngxiān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水满堤。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¹水满堤(dī)
译文:尽管今天下着雨,农民喜欢这样的梅水天气,这样麦苗长得好,水塘里储满了水。
注释:¹梅天:即黄梅天,指春夏之交江淮流域梅子黄熟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
知汝使车行意速,但令骢马著鄣泥。
知汝(rǔ)使车¹行意速²,但令骢(cōng)³马著(zhāng)
译文:知道你疾驰赶路,但要把马鞯安好以防泥巴沾身。
注释:¹使车:奉使外出的车。²行意速:打算疾驰赶路。³骢:一作“骏”。⁴著:同“着”。⁵鄣泥:即马鞯,一种丝织物之类做成的马具,垫在马鞍下,两旁下垂,用以挡泥。

zōngwǎngguìzhōuyīnzèng--wēn

nóngrénxīn绿miáozhèngàiméitiānshuǐmǎn

zhī使shǐchēxíngdànlìngcōngzhezhāng

江水悠悠行路长,雁声啼月有微霜。
江水悠悠行路长,雁声啼月有微霜。
译文:江水悠悠无尽,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一孤雁在夜空中哀叫,月光挥洒江面,地表上又结着些微霜。
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十年踪迹浑¹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译文:十年来到处飘泊,行踪无定,也就不需要逢人便问故乡的情景了。
注释:¹浑:全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明月出天山¹,苍茫云海间。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注释:¹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¹
译文: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注释:¹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汉下¹白登²道,胡³(kuī)青海湾
译文: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注释:¹下:指出兵。²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³胡:此指吐蕃。⁴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⁵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¹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译文: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注释: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shù)¹望边邑(yì)²,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译文: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注释:¹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²边邑:一作“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¹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guānshānyuè

bái tángdài 

míngyuèchūtiānshān cāngmángyúnhǎijiān 
chángfēngwàn chuīménguān 
hànxiàbáidēngdào kuīqīnghǎiwān 
yóuláizhēngzhàn jiànyǒurénhuán 
shùwàngbiān guīduōyán  (wàngbiānzuò wàngbiān )
gāolóudāng tànwèiyīngx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