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

nánchǔ--

nánchǔqīngchūnxuānhánzǎozǎofēnmíngjiāngshàngcǎosuílǐngtóuyún

zhèngyuèfēngxiāngjiànfēishíniǎogòngwénzhàngfángyuèshìqún

赏析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南楚一带的春天与中原迥异;温暖与寒冷早早地便区分开来。作为一个异乡人,诗人对夔州的时令异常敏感。他发现,与中原家乡相比,这里的春天大有不同,如果按照家乡的时令,此时仍旧春寒料峭,但在夔州,天气已颇显温暖。面对这一切,诗人心中更增添了一层乡愁。

  “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江畔上生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山岭间的云彩自由自在地飘荡。夔州一带,山环水绕,在此生活,难免要与山水接触。在一个春日,诗人漫步江畔,他发现江畔上生着一些他叫不出名字的野草,这更增加了对异乡的陌生感;而那远处山岭间的云彩正自由飘荡,这又使他联想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在正月里就已见到了蜜蜂;鸟儿们的啼鸣也似乎不合于时令。诗人为夔州春日的风物而感到惊讶,虽是正月,但在这里却已能见到蜜蜂,已能听到鸟儿们欢快的啼鸣。他知道,如果在家乡,要见识到这一切,需在盛春时节。在夔州,诗人时刻拿家乡与之相比,更能凸显出一个异乡人的孤独惆怅。

  “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拄着拐杖妨碍我跃上马背;并不是故意离群索居。历经这些年的漂泊生涯,诗人日渐老病,如今,即使散步,也需要拄杖前行。面对美好的春景,他也想像以前那样,纵马驰骋,然而已力不从心,甚至很难跃上马背。于是,在春日里,他只好离群索居,独自承受这份孤独落寞。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此身天地一蘧(qú)¹,世事消磨绿鬓(bìn)²疏。
译文: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注释:¹蘧庐:古代驿站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²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这世间能有几个人像在梦中得鹿一样幸运,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

  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shīshǒu--huángtíngjiān

shēntiānshìshìxiāo绿bìnshū

jìngrénzhēn鹿zhīzhōngmèngwèi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译文:不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译文: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
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
葛陂(bēi)¹始与龙俱化,嶰(xiè)²聊同凤一吟。
译文:龙须竹化龙而去,取自嶰谷做成十二个竹筒来听凤凰的鸣叫。
注释:¹葛陂:即龙须竹。劈为篾,平细柔韧,宜作马鞭。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记载,费长房遇到仙翁壶公,壶公给他一竹杖让他骑着回家。倏忽之间他就到家了,把所骑竹杖扔入竹丛,它化为青龙而去。²嶰谷:也写作“解谷”。昆仑山北谷名,传说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以制乐器。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译文: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
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
罗帏中夜起,霜月清如水。玉露不成圆,宝筝悲断弦。
罗帏中夜起,霜月清如水。玉露不成圆,宝筝悲断弦。

  这是一首思妇念远之小令。词人将时间集中在一个清秋之夜,将环境集中于一所闺房之内。在以内环境描写人物心态时,又以外环境进行氛围的渲染,从而使人物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上阕前二句就是内环境与外环境结合交融的成功范例:“回廊远砌生秋草”,这是闺房以外的外环境描写,此句不仅点明闺房所在的环境和闺中人思的时间,而且为下句“梦魂千里青门道”铺排了一个出发点和经由路:闺房中思妇的梦魂正是由此飞向千里青门之外,“青门”当为所思之人的所在地,这是一个更为遥远的外环境,但它只不过是出现于思妇梦魂中的一个虚象,实际仍包含于词中的规定情境——内环境之中。下面两句:“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即是内环境的具体展现:闺房中锁在碧笼中的鹦鹉正在怨诉着秋夜的漫长,难待天明。“更”读若“耕”。古时以更漏计时,秋日昼短夜长,故曰“长更”。鹦鹉以金锁锁在碧笼中,点出闺中人富贵高雅的身分。此二句的高妙之处不特在于它以细节的典型性,表现了内环境的特征和人物的社会地位,更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准确、巧妙的象征,女主人公正像一只被金锁锁在碧笼中的鹦鹉。她虽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没有自由、没有幸福。“鹦鹉怨长更”更是女主人公心境的表达,夜长夜短对于鹦鹉来说是无谓的,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万物之灵——人,才会有夜长难耐的感触,“怨长更”三字确切地表现了一个耿耿不寐的夜思者的心境,这主要不是指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而是写出了人物心理的感觉即心理时间的漫长。

  下阕依然是内外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典范之笔。“罗帏中夜起”紧承上阕后二句而来,依然是内环境的继续展现,由于鹦鹉的怨音惊醒了女主人公来往于青门道上的梦魂,而揽衣起坐,依帏而立。她向外一望:窗外月光清澈如水,圆圆的玉露变成细碎的霜花,霜花与月光互相辉映,益发皎洁耀眼。“玉露不成圆”,此句最妙,它把自露为霜的微妙变化尽现于笔端。“霜月”二句写的是外环境,而这正是从内环境的视点中展现出来,因而显得内外交融浑然一体,孰内孰外以至使人无法区分。“宝筝悲断弦”则又由外环境的描写转入内环境的刻画:女主人公清宵不寐,愁绪无法排解,便坐到宝筝前抚弦以自遣,然而弹奏未几,琴弦就嗄然而断。弄筝而弦断乃心有郁结情绪不宁所致,又是不祥不吉的象征。因而她的心情变得更加悲凄欲绝,如同断弦一样纷乱而又空寂。

mán··huílángyuǎnshēngqiūcǎo--féngyán

huílángyuǎnshēngqiūcǎomènghúnqiānqīngméndàoyīngyuànzhǎnggènglóngjīnsuǒhéng

luówéizhōngshuāngyuèqīngshuǐchéngyuánbǎozhēngbēiduànxián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¹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译文: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注释:¹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相望¹²登高,心随雁(yàn)飞灭³。(试 一作:始)
译文: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注释:¹相望:互相遥望。²试:一作“始”。³“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mù)¹起,兴是清秋²发。
译文: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注释: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²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沙行 一作:沙平)
时见归村人¹,沙行²渡头³歇。(沙行 一作:沙平)
译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注释:¹归村人:一作“村人归”。²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³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洲 一作:舟)
天边树若荠¹,江畔(pàn)²如月。(洲 一作:舟)
译文: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注释:¹荠:荠菜。²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¹(zài)酒来,共醉重阳节²
译文: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¹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²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心中悲戚,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qiūdēnglánshānzh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běishānbáiyún yǐnzhěyuè 
xiāngwàngshìdēnggāo xīnsuíyànfēimiè  (shìzuòshǐ )
chóuyīn xìngshìqīngqiū 
shíjiànguīcūnrén shāxíngtóuxiē  (shāxíngzuò shāpíng )
tiānbiānshùruò jiāngpànzhōuyuè  (zhōuzuò zhōu )
dāngzàijiǔlái gòngzuìchóngyángji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兵卫森¹画戟(jǐ)²,宴寝³凝清香。
译文:官邸门前画戟林立兵卫森严,休息室内凝聚着焚檀的清香。
注释:¹森:密密地排列。²戟:古代一种兵器。³宴寝:宴,意为休息。宴寝就是私室,内室。这里指休息的地方。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海上¹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译文:东南上海层层风雨吹进住所,逍遥自在池阁之间阵阵风凉。
注释:¹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烦疴(kē)¹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译文:心里头的烦躁苦闷将要消散,嘉宾贵客重新聚集济济一堂。
注释:¹烦疴:烦躁。疴,本指疾病。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自惭居处崇¹,未睹(dǔ)斯民康²
译文:自己惭愧所处地位太过高贵,未能顾及平民百姓有无安康。
注释:¹居处崇:地位显贵。²斯民康:人民康乐。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理会¹是非遣(qiǎn),性达²形迹³忘。
译文:如能领悟事理是非自然消释,性情达观世俗礼节就可淡忘。
注释:¹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²达:旷达。³形迹:指世俗礼节。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鲜肥属时禁¹,蔬果幸²见尝。
译文:鲜鱼肥肉是夏令禁食的荤腥,蔬菜水果希望大家尽管品尝。
注释:¹时禁:当时正禁食荤腥。²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俯饮一杯酒,仰聆(líng)金玉章¹
译文:大家躬身饮下一杯醇清美酒,抬头聆听各人吟诵金玉诗章。
注释:¹金玉章:文采华美、声韵和谐的好文章。这里指客人们的诗篇。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神欢¹体自轻,意欲凌风翔(xiáng)
译文:精神愉快身体自然轻松舒畅,心里真想临风飘举奋力翱翔。
注释:¹神欢:精神欢悦。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吴中¹盛文史,群彦(yàn)²今汪洋³
译文:吴中不愧为文史鼎盛的所在,文人学士简直多如大海汪洋。
注释:¹吴中:苏州的古称。²群彦:群英。³汪洋:众多。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
方知大藩(fān)¹地,岂曰财赋疆²
译文:现在才知道大州大郡的地方,哪里是仅以财物丰阜而称强?
注释:¹大藩:这里指大郡、大州。藩,原指藩王的封地。²疆:古同“强”。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

  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

  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jùnzhāizhōngzhūwénshìyàn

wéiyìng tángdài 

bīngwèisēnhuà yànqǐnníngqīngxiāng 
hǎishàngfēngzhì xiāoyáochíliáng 
fánjìnxiāosàn jiābīnmǎntáng 
cánchùchóng wèimínkāng 
huìshìfēiqiǎn xìngxíngwàng 
xiānféishǔshíjìn shūguǒxìngjiàncháng 
yǐnbēijiǔ yǎnglíngjīnzhāng 
shénhuānqīng língfēngxiáng 
zhōngshèngwénshǐ qúnyànjīnwāngyáng 
fāngzhīfān yuēcáiq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