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居无外事,白日不胜长。诗为穷差进,琴虽老未忘。
遁居无外事,白日不胜长。诗为穷差进,琴虽老未忘。
映窗精试墨,闭閤苦留香。年少无相诮,功名事更狂。
映窗精试墨,闭閤苦留香。年少无相诮,功名事更狂。

shìliùshǒuèr--yóu

dùnwàishìbáishèngzhǎngshīwèiqióngchàjìnqínsuīlǎowèiwàng

yìngchuāngjīngshìliúxiāngniánshǎoxiāngqiàogōngmíngshìgèngkuáng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lián)¹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²。一双燕子守朱门³。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译文: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注释:¹廉纤:纤细连绵貌。²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³朱门:红漆大门。⁴比似:比起。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宜城酒¹泛浮香絮(xù)²。细作更阑³语。相将(jī)(sī)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译文: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注释:¹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²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³更阑:夜深。古人一夜分五更。阑,将尽。⁴相将:相共,共同。⁵羁思:离愁别绪。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将离别场景和弥漫情思融合在一起,以质朴细腻的描写,刻画出离别前夜男女二人对坐共饮、细语诉情的场面。既有离愁别绪,又有思恋缠绵。

  上片之境界,时间是从白天绵延到黄昏,空间是户外,开头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小雨洒遍池塘。“细点看萍面”,本来,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现在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看”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黄昏细语,朱门燕影,既烘托出了一片忧郁凄婉的氛围,又体现了词人此时心境的悲凉。在这有些昏暗凝滞的天色中,词人并没有直接铺排渲染离愁别绪,而是通过灯下话别的场面,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融于笔下的情景和情景中的人。“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燕子不飞,其苦闷情状可想而知。它与下片的“一窗灯影两愁人”遥相叠印。最后一句又与起句遥相呼应,小雨连绵已久,天昏地暗,所以比起寻常时候就更容易黄昏。不过,这只是此句意蕴的一个层次。其深层意蕴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即将别离的时候,只觉得光阴比起寻常时候过得特别快,很快就进入了黄昏。上片,已为下片点出词情的内蕴作了充分的铺垫。

  下片时间绵延到夜尽,空间则转为室内。“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写两人相对共饮,絮絮而谈。 夜已尽,话未完,离别却不期而至,于是“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词人用翻滚纷乱的云朵形容即将分离的人心中那种忐忑不安的愁绪。处在愁苦中的有情人,只能在如豆的灯光下相对而立,映出一对零落的影子。“又是”表明两人已不止一度尝过离别的苦味。此度又尝,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亦可知。

  纵览全篇,词人并没有在情景的选择上别出心裁,仅仅描绘寻常景物、人事,然而情感氛围的渲染烘托却是妙笔生花。感情层层深入,词中隐含的书写节奏随着时间的延展而不知不觉地加快,离别来临之时又戛然而止,将两人的影子定格纸上,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首以爱情和离愁为主题的词,感人处在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如结构的错综安排之类,也没有描写送别、别后一类常是最富于戏剧性或最能打动人心的场面,他只是如实写出临别前夕的绵绵别话,就充分表现爱与愁两大主题。论笔法几乎是一往平铺,论情感正是一往深情。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296页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792页

měirén··liánxiānxiǎochítángbiàn--zhōubāngyàn

liánxiānxiǎochítángbiàndiǎnkànpíngmiànshuāngyànzishǒuzhūménshìxúnchángshíhòuhuánghūn

chéngjiǔfànxiāngzuògènglánxiāngjiāngluànyúnyòushìchuāngdēngyǐngliǎngchóurén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河北¹民,生近二边²³苦辛。
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注释:¹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²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³长:长期。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家家养子学耕(gēng)织,输与¹官家²³夷狄
译文: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注释:¹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²官家:指朝廷。³事:供奉。⁴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今年大旱千里赤¹,州县²仍催给³河役
译文: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注释:¹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²州县:指地方官府。³给:应承,负担。⁴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小相依来就南¹,南人丰年自无食。
译文: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注释: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悲愁天地白日昏¹,路旁过者无颜色²
译文: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注释:¹“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²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汝生不及贞观¹中,斗粟(sù)数钱²无兵戎³
译文: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¹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²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³兵戎:指战争。

  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9-201
2、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27
3、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55-156
4、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1-72

běimí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ěimín shēngjìnèrbiānchángxīn 
jiājiāyǎngxuégēngzhī shūguānjiāshì 
jīnniánhànqiānchì zhōuxiànréngcuī 
lǎoxiǎoxiāngláijiùnán nánrénfēngniánshí 
bēichóutiānbáihūn pángguòzhěyán 
shēngzhēnguānzhōng dǒushùqiánbīngróng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pān)¹
译文:清冷的月宫一团团桂花开得正盛,年年花开只能自己独自攀折。
注释:¹攀:摘取;折。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译文:人世间的人都在一起讨论天上,不知天上的人也在回忆人间世。

chángé

biāngòng míngdài 

yuègōngqīnglěngguìtuántuán suìsuìhuākāizhǐpān 
gòngzàirénjiānshuōtiānshàng zhītiānshàngrénjiān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东门¹,有女如云²。虽则如云,匪(fěi)³我思存。缟(gǎo)衣綦(qí),聊乐我员(yún)
译文: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注释:¹东门:城东门。²如云:形容众多。³匪:非。⁴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⁵缟:白色;素白绢。⁶綦巾:暗绿色头巾。⁷聊:愿。⁸员:同“云”,语助词。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出其闉(yīn)(dū)¹,有女如荼(tú)²。虽则如荼,匪我思且(jū)³。缟衣茹(rú)(lǘ),聊可与娱。
译文: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注释:¹闉闍:外城门。²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³且:语助词。一说慰藉。⁴茹藘: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81-182页

chūdōngmén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chūdōngmén yǒuyún suīyún fěicún gǎojīn liáoyún 
chūyīn yǒu suī fěi gǎo liáo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天下闻寺数十辈,荆吉祥尤章章¹。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mǐ)²所恨荆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áo)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
注释:¹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²弭:消除。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pán)¹高孕虚,万景坌(bèn)²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荆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cuī)³。月来松闲,雕缕轩墀(chí)。石列笋虡(jù),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sī)。斯亭之实录云尔。
译文: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注释:¹槃:回旋,弯曲。²坌:并,一起。³榱:椽子。⁴墀:台阶。⁵虡:柱子。
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然上人¹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荆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译文: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注释:¹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