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
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
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卷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

táng--hán

qīnxiǎochéngliángǒuláiyīnyuèjiànpíngkāi

juǎnbèiwēifēngchùxièxiàqīngxiāngbēi

韩偓

韩偓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sháo)¹争肯偎人住?已是滔(tāo)滔去。西风无赖²过江来,历尽千山万西几时回?
注释:¹韶华:光阴。²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惧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měirén··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dǒngshì

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shìtāotāo西fēnglàiguòjiāngláijǐnqiānshānwànshuǐshíhuí

qiūshēngdàixiāoxiāoluòxiǎngchéngtóujiǎoyúnzhēyuèfēnmíngshuíwǎnzhǎngjiāngfàngtiānqīng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xíngshàng--hán

xíngshàngjiànrénshuāicǎohuángyúngǎntànchóushén

guīzhōuzhǎnzhuǎnkōngchénmóujìngjiùjiējiēshìshēn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何须琥(hǔ)(pò)方为枕,岂得真珠¹始是车。
译文: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运去 一作:远去)
运去不逢青海马¹,力穷难拔蜀山蛇²。(运去 一作:远去)
译文: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注释:¹青海马:龙马,以喻贤臣。²蜀山蛇:此以喻宦官佞臣。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几人曾预南薰(xūn)¹,终古苍梧²哭翠华³
译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注释:¹南薰曲: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²苍梧:传为舜埋葬之地。³翠华:皇帝仪仗。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55-156
2、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2-63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97-98

yǒngshǐ

shāngyǐn tángdài 

lǎnqiánxiánguójiā chéngyóuqínjiǎnyóushē 
fāngwéizhěn zhēnzhūshǐshìchē 
yùnféngqīnghǎi qióngnánshǔshānshé  (yùnzuò yuǎn )
réncéngnánxūn zhōngcāngcuìhuá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兵散弓残挫(cuò)虎威¹,单枪匹马突重围²
注释:¹兵散弓残挫虎威:指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²单枪匹马突重围: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英雄去尽羞(xiū)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¹
注释:¹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咏乌江》,本诗是咏怀项羽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第一句就先说明垓下之战项羽的结局,第二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最后两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钱塘江¹(pàn)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²花。
译文: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注释: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¹钱塘江:在今浙江。²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吴王¹在时不得出²,今日公然³来浣(huàn)纱。
译文: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注释:¹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²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³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此诗描绘了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子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如花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诗的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是从正面对钱塘女儿进行热烈赞美。其中,“是谁家”三字的用意并不是在询问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而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表达对钱塘女儿的赞美,充满了惊喜赞叹的感情;同时,诗人只用“胜花”二字写女子之美,简洁而形象。紧接着,诗人并不是顺势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引用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用浣纱将浣纱女与西施之联系起来的同时在同中求异,在异同之间略作点拨,在平白明快的话语中注入耐人品味的意蕴,表现浣纱女胜过西施的命运,显出巧妙和深曲,使全诗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又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全诗的内容。其中,“吴王在时不得出”一句在遗憾中传出对“公然来浣纱”的女子的庆幸,曲折深蕴而又留有空白;“公然”二字则不仅表现了女子们浣纱时的喜悦心情,还含着诗人对世事清平的由衷赞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年01月第1版:245-246
2、 霍松林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111-112

huànshā--wángchānglíng

qiántángjiāngpànshìshuíjiājiāngshàngérquánshènghuā

wángzàishíchūjīngōngránláihuànsh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