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
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
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
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
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
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

cūn

hán tángdài 

èryuèsānyuèqíngchū shènánshèběiwéipíng 
qiánhuānwàngyíngqiānhèn shèngjǐngqiānxīnfēi 
zhàoshéntángwénzhuó fēnghánshèshùjiào 
xíngkàndànshuāng yóuyǒushānhánshāngjiǔ 
韩偓

韩偓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春日在天涯¹,天涯日又斜²
译文:繁花似锦的春天独在天涯,天涯的红日又在渐渐西斜。
注释:¹天涯:一指此处泛指家乡以外的极远之地。二指此处特指具体的天边。²斜:古音读xiá,今音读xié。可以读古音,也可以按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通例上读今音。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yīng)(tí)¹如有泪,为湿最高花²
译文:美丽的黄莺啊你若有泪水,请为我洒向最高枝的娇花。
注释:¹莺啼:莺鸣。宋辛弃疾《蝶恋花》词:“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啼”字语意双关啼叫和啼哭。²最高花:树梢顶上的花。也是盛开在最后的花。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意极悲,语极艳”(杨致轩语),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

  此诗一开头诗人就制造出一种环境和心情强烈反差的氛围。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第二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春日越是美妙可爱,落魄江湖,远在天涯的诗人更感到惆怅。“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日又斜”是说时间向晚,一天又将过去,这就给艳丽的春景笼罩了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繁花似锦的春光,与西沉的斜阳,纵然掩映多姿,但无多时,终将沉没于苍茫暮色之中。日复一日,春天也终将红英落尽,悄然归逝。韶光之易逝,繁花之必将凋零,与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失意蹉跎,正复泯然相合。著一“又”字,则日暮途穷,苶然疲役之慨,寂寥孤独,空漠无依之痛,尽在言外。两句既包含着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可悲。

  转句在宛曲回环中见奇警,结句余音袅袅,哀艳动人。“莺啼”本来是非常宛转悦耳的,可是由于此时此境,诗人却觉得像在啼哭。这是因为诗人蜡炬成灰,泪已流干,只有托啼莺寄恨了。诗中“啼”写听觉,看花写视觉,“湿”是触觉,为我而湿最高之花乃是意觉,这就把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写出来了。诗人移情及物,使黄莺感叹悲啼而垂泪;而泪水所湿之花,自然也泪痕斑斑,凄楚欲绝。莺花之娇艳,最足以代表阳春的盛景,然而春归花落,总不免于凋零寂灭。是莺花为诗人而悲者,正所以自悲也。

  “最高花”之所以会引起诗人如此深情的关注,是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也就是开到最后的花,意味着春天已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莺儿的啼声也倍觉哀绝了。再者,也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上无庇护,风狂雨骤,峣峣者易折,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非常相似,和李商隐这位有才华、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的命运也是非常相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前夕,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深感绝望,因而生命的短瞬,人生的空虚,使诗的伤感情调更加显得沉重。诗人的悲痛已经远远超过了天涯羁旅之愁,而是深深浸透着人生挫伤和幻灭的痛苦。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往往会令人不能自持,溺而忘返。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更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挽歌。

参考资料:
1、 宋廓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5-1206

ti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chūnzàitiān tiānyòuxié 
yīngyǒulèi wèishī湿zuìgāohuā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花枝缺处青楼¹开,艳歌²一曲酒一杯。
译文:窗外花枝少的地方,楼内就显得比较敞亮。一曲艳歌一杯酒,很是快活。
注释:¹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²艳歌:指艳情的诗歌。古乐府《艳歌行》的省称。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¹不再来。
译文:美人劝我及时行乐,自古以来年少时光都是一去不复返。
注释:¹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青春年少。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君不见外州客¹,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译文:那些长安道上来来往往的外地客人,每次来了都会见老。
注释:¹外州客:其它州的客人。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¹者宋国有田夫,常衣(yì)²(wēn)(fén)³,仅以过冬。暨(jì)春东作,自曝(pù)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yù),绵纩(kuàng)狐貉(mò)。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shū),甘枲(xǐ)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shěn)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夫,经常穿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并只用它来过冬。到了春天耕种的时候,自己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还有大厦暖室,丝棉与狐貉皮裘。回头对他的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谁也不知道,把它告诉我的国君,一定会得到重赏。’乡里的富人告诉他说:‘过去有以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为甘美食物的人,对本乡富豪称赞它们,本乡富豪拿来尝了尝,就像毒虫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来,大家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你呀,就是这样一类人。’”
注释:¹昔:从前。²衣:穿(衣服)。³缊黂:用乱麻作絮的冬衣。⁴曝:曝晒,暴露在阳光下晒。⁵隩室:暖室。⁶绵纩:丝绵;借指絮丝棉的衣服。⁷狐貉: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长揖(yī)雄谈态自殊¹,美人巨眼识穷途²
译文:李靖长揖不拜雄辩善谈神态不凡,红拂眼光敏锐看出穷途中的英豪。
注释: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掸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人见杨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逃离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¹“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杨素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长揖:拱拱手,程高本改为“长剑”。雄谈:是说李靖阔论高谈,滔滔雄辩。态自殊:指李靖的态度自如,与众不同。²“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日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具有眼力,见识卓越。巨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识远大。梦稿本作“具眼”,亦通。然小说中有“巨眼英豪”(第一回)之语。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尸居余气¹杨公幕²,岂得羁(jī)(mí)³女丈夫
译文:杨素那死气沉沉腐朽将亡的府署,怎么能够困留得住女中的大丈夫?
注释:¹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清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²杨公幕:指杨素的府署。³羁縻:束缚、留住。⁴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红拂》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理想。

  诗中所咏与小说情节的某种照应关系,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美吟》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在《红楼梦》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书中人物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měiyín··hóng--cáoxuěqín

zhǎngxióngtántàishūměirényǎnshíqióng

shīyánggōngzhàng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且维轻舸(gě)¹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²
译文:送别的酒喝了一遍又一遍,还没有把人送走,那就再喝一遍吧,兄弟情深,不忍分别。
注释:邓王二十弟从益:即李从镒,李煜同父异母的弟弟,封邓王。《五代史》、马令《南唐书》作“从益”,陆游《南唐书》《唐余纪传》作“从镒”,二者实为一人。牧宣城: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刺史。¹轻舸:快船,小船。²解携:分手,离别。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¹凝恨色高低。
译文:从益乘坐的船随波浪荡漾,那反射出来的波光就像无限的离愁别绪。
注释:¹乱山:群山。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君驰桧(guì)¹情何极,我凭阑干²日向西。
译文:极目远望,船已经被乱山遮住了,只能看到那高高低低的峰峦,直到太阳落山。
注释:¹桧楫:用桧树之木制作的船楫。桧木芳香,以示美好。²阑干:即栏杆。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zhǐ)¹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²
译文:好在弟弟去的宣城离金陵并不远,兄弟二人很快便能重逢,所以心里不必满怀悲伤。
注释:¹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周制以八吋为咫。²凄凄:哭泣悲哀的样子。

  诗中作者以兄长的身份对胞弟谆谆教诲,既有惜别之意,还有宽慰之语,表现出对弟弟的无限疼爱之情,足见手足情深。全诗用语含蓄,情感丰富,场面阔大,景物鲜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送别佳作。

  此诗写依依不舍之情和李煜对小弟弟的宽慰,而在宽慰之中,自然包含了委以重任的心意。首联以“且维”二字领起,说姑且把将行之舟系住吧,有一层祈请的意味在其中。而“别酒重倾”则见出送别的酒一遍又一遍地喝过,而人还是没有登舟,舟还是没有启行,就将这层祈请的意思化为了惜别的深情,再加上“更迟迟”的烘托,“惜解携”的说明,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了浓浓的送别气氛。次联转而写景,而景中含情。行舟而去的水流,波浪起伏,粼光闪烁,有如人内心波动的离别情感;两岸远山重重,林木秋色,深浅斑驳,渐渐远去,渐渐模糊,牵动着人送别的心绪。第三联就二人作分写,以见手足情深。弟弟将乘舟而去,去得越远,对京城的思念就越深;自己倚着栏杆向西眺望,目送轻舟驶向日落之地,消失在一片黄昏的水面之上,却无法带去自己的思念之情。二人一行一留,相互牵挂,离情似水,渐远渐生。第四联则将离别的伤感挽回,作宽慰之语。毕竟离开的是小弟弟,毕竟小弟弟此去所承担的是国家重任,出行之际,如果感情过于哀伤,既不利于弟弟的身心,也不利于职守的履行。因而说金陵与宣城虽然是两地,但有长江的贯连,往来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那就不必凄凄惶惶如同永别。

  诗中次联写景抒情,场面阔大而景物鲜明,写得生动形象而又深情脉脉。上句中的“浩浪”“荡漾”写水天宽阔,江流不息,送者想象行人将要乘轻舟沿江流而远去,伫立遥望,直至目光所不能及。本来这阳光下的满江波涛是映在送别者的眼中,却因为波光的闪动而用了一个“侵”字,仿佛这流水与波光直入人的怀抱,激起了离别忧伤,而忧伤就与这江水汇合一起,长流不息,与这波光一样,起伏荡漾。下句写山是“乱”,写秋色是“高低”,都已见出人的情绪,而特别用了一个“凝”字来刻画,就写出了离别情感的沉重。人的感情本是抽象之物,借助于景物来写,就有化抽象为具象的功能。这二句,一动一静,相互映照,以流水波光和乱山高低写离别的忧伤,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感情的形态,还写出了情绪的质感,可触摸,可掂量,故而动人。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88-91

sòngdèngwángèrshícóngxuānchéng

 dài 

qiěwéiqīnggèngchíchí biéjiǔchóngqīngjiěxié 
hàolàngqīnchóuguāngdàngyàng luànshānnínghèngāo 
jūnchíguìqíng pínglángānxiàng西 
zhǐchǐyānjiāngduō huái怀bàoc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