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后生才锐¹者,最易²坏。若有之³,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¹⁰游处¹¹。自此¹²十许¹³年,志趣自成。不然¹⁴,其可虑¹⁵之事,盖¹⁶非一端¹⁷。吾此言,后生¹⁸之药石¹⁹也,各须谨之²⁰,毋(wú)²¹(yí)²²后悔²³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注释:¹才锐:才思敏捷。²易:容易。³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之:这样的情况。⁴忧:忧虑。⁵可:值得。⁶简束:约束。⁷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⁸训:训导。⁹恭谨:恭敬,谨慎。¹⁰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¹¹游处:来往。¹²自此:从这以后。¹³许:大概。¹⁴不然:不这样。¹⁵虑:担忧。¹⁶盖:恐怕。¹⁷端:这里指一个方面。¹⁸后生:年轻人。¹⁹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²⁰谨之:慎重对待他。之:指代,这样的人。²¹毋:同“无”,不要。²²贻:留下。²³后悔:后,后悔。悔,遗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注释

才锐:才思敏捷。

易:容易。

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

指才锐者。

之:这样的情况。

忧:忧虑。

可:值得。

简束:约束。

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

训:训导。

恭谨:恭敬,谨慎。

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

游处:来往。

自此:从这以后。

许:大概。

不然:不这样。

虑:担忧。

盖:恐怕。

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后生:年轻人。

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

谨之:慎重对待他。

之:指代,这样的人。

毋:同“无”,不要。

贻:留下。

后悔:后,后悔。

悔,遗憾。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岁星¹入汉年,方朔(shuò)²见明主。
译文: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注释:¹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故名岁星。²方朔 :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传说他是岁星下凡的人。此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应诏入京见玄宗。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¹
译文: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注释:¹调笑二句:云雨,咸本作雪雨。误。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一去麒(qí)(lín)¹,遂将朝市乖²
译文:一旦离开了翰林院,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注释:¹麒麟阁:阁在未央宫中。此借唐翰林院。²朝市乖:朝市,朝廷与京城市肆。乖,分离。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译文: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秋草日渐长雨了门前的台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¹
译文:当今您却特别通达,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注释:¹当时二句:当时,当今。特达,特出不群。谐,合。此二句谓当今唯有你常赞府特出不群,能与我友好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置酒凌歊(xiāo)¹,欢娱未曾歇。
译文: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注释:¹凌歊台:在当涂城北黄山。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歌动白紵(zhù)¹,舞回天门²月。
译文: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注释:¹白纻山:在当涂城东五里。胡本作白纻曲。²天门:即天门山,在当涂城西南三十五里。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译文: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君看我才能,何似¹鲁仲尼。
译文:您看我的才能,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注释:¹何似:朱本作何如。小儒,朱本注:“小儒者,白自谓也。”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译文: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¹师。
译文: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注释:¹泸:泸江,在今四川、云 南交界处。此二句用《出师表》语。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毒草杀汉马,张兵¹夺云旗。
译文: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注释:¹张兵:强兵。秦旗,与上句“汉马”皆借指唐军。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至今西洱河¹,流血拥僵尸。
译文: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注释:¹西洱河:宋本原作西二河。胡本、朱本作西洱河。王本注云:“当作洱。”今据改。西洱河又名洱海,古名叶榆泽。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因湖形如耳得名。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将无七擒(qín)¹,鲁女惜园葵。
译文: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注释:¹七擒略:此句谓百姓忧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咸阳天下枢(shū),累岁人不足²
译文: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注释:¹咸阳:代指长安。天地枢,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天下枢 。²人不足:指贫民粮食不足。一盘,咸本作一杯。宰衡,即宰相。此处喻杨国忠。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sù)
译文: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赖得契(qì)宰衡,持钧¹慰风俗。
译文: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注释:¹持钧:古人常以陶钧喻治理国家 。持钧即秉持国政。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¹
译文:我看自己无所用世,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注释:¹方来归:咸本作方求归。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译文: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以此不安席,蹉(cuō)(tuó)身世违¹
译文:因此我睡不安席,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注释:¹身世违: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胡本俱作因身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终当灭卫谤(bàng)¹,不受鲁人讥。
译文: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注释:¹卫谤:此亦指灭谤而言。

  开头”岁星如汉年,方朔见明主“,起势突兀。传说东方朔是岁星下凡。东方朔既是星宿下凡,辅佐明主,当然要为平治天下建立功业,非同一般。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史书记载东方朔滑稽诙谐,汉武帝视之如俳优。”调笑当时人“,说东方朔对于时人尽情戏弄,不仅对同僚,甚至对最高统治者也加以戏谑。”中天谢云雨“,说离开朝廷。"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是说一旦离开朝廷,就和朝廷、市集这些公众聚集的地方违别了。“故交不过门”,在世态炎凉的古代社会里,免官离朝,朋友客人从此疏远,甚至连旧交好友也不肯过门了。“秋草日上阶”,形象地写出了故旧疏远、门庭冷落的景象。诗人简要地写完东方朔的经历之后,很自然地评论了一句:“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都无人理解,没有知己,只是我内心相契。一个“独”字,表明两人是千古知己。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到了与常赞府的交往。两人置酒于凌歊台上,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曾歇息。“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是两人欢娱的具体而夸张的描绘,由此可见欢娱的情景了。两人的交往情意投合,相得益欢。这时候,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的“心中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尽情地倾吐心中的话语、心底的愤懑,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了。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四句是倾诉自己的境遇。前面既以东方朔自况,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这里则借孔子来自我宽解。这些话是自宽自慰,又包含着沉重的辛酸。

  由于李白后期思想的深刻性和视野的开阔,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遭遇来“写怀抱”,而是着眼于当世大事。诗人写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征伐云南的少数民族,战于西洱河,均大败。“将无七擒略”,主将既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缺乏七擒七纵稳操胜券的谋略,得来的只能是失败。“鲁女惜园葵”,是说鲁国漆室邑之女的故事。其含义为人民忧虑着饥饿,而统治者还好大喜功,爱开边衅。接着,诗人写了饥馑:“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正是根据京城的特点来写饥馑的惨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是说需要有契一样的贤宰相,斡旋运转,安定风俗。

  最后诗人又写到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在最需要人才的深刻,尽管自己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但不为世所用,只得浪迹江湖,辞别家庭,只身外出游历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忧虑使诗人发如秋霜,泪湿长衫。这忧虑不是个人政治上的不遇,而是透视现实产生的。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年,因此这种忧虑更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坐卧不宁了,“蹉跎身世违”,只是不能投合这黑暗的世界,同流合污,以致蹉跎岁月,无所作为。但诗人并不因此颓唐:“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进德修业,以孔子为榜样,消除世人的讥谤。“终当”二字表现十分坚定。

  通观全诗,确如题目“书怀”所揭示的那样,诗人是在坦率地披露着自己的情怀。由于诗人把黑暗的政治、腐败的军事、不安定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使这种抒情特别有力量。诗篇不仅倾泻着满腔愤懑,似乎还预示着未来的不幸。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成都。
汉兴七十有八载¹,德茂存乎六世²,威武纷纭³,湛恩汪濊(huì),群生(huì),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rǎng),风之所被,罔(wǎng)不披靡(mǐ)。因朝冉从駹(máng)¹⁰,定筰(zuó)存邛(qióng),略斯榆,举苞满,结轨¹¹还辕¹²,东乡(xiàng)¹³将报¹⁴,至于成都。
译文:汉朝建立七十八年了,已传六代帝后,都心存美德,十分威武,深恩广施,百姓受惠;恩泽还洋溢到境外。于是派遣使者西征,阻碍随流而退,声势影响到的地方,没有不服服贴贴归顺的。乘势使冉族、駹族服从,平定筰族,安抚邛族,攻克斯榆族,略取苞满族,然后车辆络绎返回,即将向东回朝廷报捷,到了成都。
注释:难蜀父老:一作“喻难蜀父老书”,一作“与蜀父老诘难”。¹七十有八载:一说元光五年(前130年 ),一说元朔元年(前128年 )。据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杜松柏考证,以元朔元年(前128年)较合适。²六世:六代,指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³纷纭:强盛的样子。⁴湛恩:深恩。⁵汪濊:广被。⁶群生:一切生物。《庄子·刻意》:“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⁷澍濡:雨水滋润,喻沾恩。⁸方外:方域之外,境外,边境地区。⁹攘:退却。¹⁰朝冉从駹:使少数民族服从、朝拜。朝、从:使……朝拜、服从。冉、駹:汉时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名。下文“筰”、“邛”、“斯榆”、“苞满”同。《史记·西南夷列传》:“自筰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设“冉駹为汶山郡”。“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自巂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筰都最大。”“以筰都为沈黎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长卿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华阳国志》:“雅州邛崃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史记索隐》:”张揖云:‘斯俞,国也。’“”‘满’字或作‘蒲’也。“筰都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邛都即今四川西昌。¹¹结轨:车多相连不断。轨:车迹,代车。¹²还辕:回车。句谓西征车骑络绎返回。¹³东乡:向东。乡:通“向”。¹⁴报:报捷。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qí)¹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²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jī)(mí)³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bó)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¹⁰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dài)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yí)(dí),弊¹¹所恃(shì)¹²以事无用¹³。鄙人固陋,不识所谓¹⁴。”
译文:地有影响的老人和地方官员二十七人,郑重拜见使者,寒暄结束就进言说:“天子对于边境少数民族,按理说联络来往不断绝就行了。现在弄得蜀地的人疲惫不堪,去开通到夜郎国的道路,至今已经三年,却没能成功,不仅士兵劳苦疲倦,而且万民不安;现在又接着开辟西部边境,百姓人力、物力用尽,恐怕也不能完成这件事。这也是使者的忧患,我们私下为您担忧。况且邛、筰、西僰这些边境属国与中原内地并列,经历的年数已经多得记不清了。仁慈的帝王不能凭恩德感召来,强悍的帝王不能靠武力吞并掉,推想起来那大概是不能降服的吧!现在却损害平民去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使朝廷依靠的国民疲困,去干没有效用的事。我们见识短浅,不知说的对不对。”
注释:¹耆老:有名望的老人。²辞:刚见面的寒暄之辞。³羁縻:联系,联络。⁴绝:断绝往来。⁵罢:通“疲”。⁶三郡:泛指蜀地。⁷赡:通“澹”,安。⁸屈:尽。⁹左右:借所称人的身边人代指,表示尊敬。¹⁰兹:通“滋”,益,更。¹¹弊:使疲困。¹²所恃:依靠的人,指国内百姓。¹³无用:无用的事,指平定边境。¹⁴不识所谓:不知所说(是否对)。
使者曰:“乌谓此邪”!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使者曰:“乌谓此邪¹”!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²恶闻若³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gòu)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译文:使者说:“怎么说出这种话呀!真像你们说的那样,那就是巴蜀人不会改变从前的服装、习俗。我几乎讨厌听你们这样说。然而这事关系到大局,意义重大,确实不是旁观者能够洞察的,也不怪你们。我行程紧迫,那些详细情况不能说了。请为你们粗略陈述一下概要吧。
注释:¹邪:通“耶”。²尚:差不多。³若:你们的。⁴觏(gòu):见,洞察。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人民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及堙洪水,决江疏河,洒沉赡菑,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胈,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¹也。故曰非常之原²,黎民惧焉;及臻(zhēn)(jué)成,天下晏(yàn)³也。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人民登降移徙,崎(qí)(qū)而不安。夏后氏戚之,及堙(yīn)洪水,决江疏河,洒(zāi),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¹⁰¹¹无胈(bá)¹²,肤不生毛,故休¹³¹⁴显乎无穷,声称¹⁵(jiā)¹⁶乎于兹¹⁷
译文:“世间一定要有不寻常的人,然后才有不寻常的事;干了不寻常的事,然后才有不寻常的功绩”。不寻常,本来就是常人感到奇怪诧异的。所以说不寻常的事刚开始,百姓就害怕它;而等到它获得成功,天下就安然无恙了。从前洪水涨溢,泛滥弥漫,人们就跋山涉水迁移,艰难奔走而不能安身。夏禹为此悲愁,赶紧堵塞洪水,开通疏浚江河,使深水分流,灾民安定;洪水东流归海,普天下永久安宁。承担这些辛勤劳苦的,难道仅仅是百姓吗?夏禹内心被忧虑烦恼,又亲身参加劳动,手脚磨起厚茧,皮肤不生汗毛。因此美好的功业永远昭彰,名声和颂扬流传到现在。
注释:¹所异:感到奇异的。²原:通“元”,开始。³晏如:安然。⁴戚:通“慽”。⁵堙:堵塞。⁶洒:分散。⁷沉:深,深水。⁸赡:通“澹”,安。⁹菑:通“灾”,灾民。¹⁰躬:肢体。¹¹胝:老茧。¹²胈:细毛,汗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槁耒吕 ,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¹³休:美好。¹⁴烈:功业。¹⁵声称:名声和颂扬(称赞)。¹⁶浃:通,透。¹⁷兹:今,现在。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接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恩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¹握龊(chuò)²,拘文牵俗³,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wù)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jìn)衍溢¹⁰,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zhǐ)¹¹,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接异党之地,舟舆(yú)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¹²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¹³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¹⁴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¹⁵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hé)为遗己!’举踵(zhǒng)恩慕,若枯旱之望雨。盭(lì)¹⁶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¹⁷劲越。四面风德¹⁸,二方之君¹⁹鳞集仰流²⁰,愿得受号²¹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²²,徼牂(zāng)(kē)²³,镂(lòu)²⁴灵山²⁵,梁²⁶孙原²⁷。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²⁸,使疏逖²⁹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yǎn)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tí)³⁰,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³¹,继周氏³²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译文:“而且贤能的皇帝登位,难道只抓琐事小节,缩手缩脚,拘泥陈规,被俗议牵制,顺从舆论,仿效流俗,迎合讨好世人算了吗?不!他一定会支持采纳远见卓识的议论,开创大业传给子孙,成为万代的典范。所以他能广泛涉猎,一并收集,在高阔如同天地的心胸中深刻思考。况且《诗经》中的《北山》诗不就说过吗:‘普天之下,无处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无人不是君王的百姓。’所以应使天地之内,八方之外,恩泽弥漫,一切生物如果有没得到恩泽浸润的,贤能的帝王就会为此感到耻辱。现在国境之内,穿汉人衣服的人,都获得了幸福,没有一个人不满足。但是不同风俗的少数民族,遥远而和别的民族相接的地方,车船不通,人迹罕到,先进政治、良好教化还没施行到那里,美好的风俗还很少。吞并他们就在边境损害了礼仪,让他们独立就会歪风邪气横行:赶走、杀害他们的头领,君臣交换位置,上下秩序打乱,父兄无辜被害,小孩成为孤儿沦为奴仆,捆绑号哭,就向着中原内地埋怨说:‘听说中国有最好的仁政,德惠多,恩泽广,万物没有得不到相宜的处所的,现在为什么唯独遗弃了我们呢?’踮起脚跟盼望,象枯干的草木渴望下雨一样。凶狠的人也会替他落泪,更何况皇上圣明,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所以向北方出兵讨伐强悍的匈奴,向南方派使者谴责强劲的南越。四方都传扬恩德,南方和西方各属国的君长象鱼群仰头迎向流水一样,希望能被受号令的人需用亿计数。因此才在沫水、若水设关口,在牂牁划疆界,凿通灵关道,在孙源河架桥。开创远播道德的通路,让仁义的统治继续传下去。这将会大恩广施,长久安抚和驾驭远方,使边远地方不闭塞,阻隔严重昏暗蒙昧的地方也能照耀着阳光,从而消除我们这里的用兵之患,平息他们那里的争位攻杀,使远近同一体制,中外安宁幸福,不是更安乐吗?从深水淹没中拯救百姓,让他们奉享到皇帝的美德,挽回衰世的败落,延续中断了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这才是皇上的当务之急。百姓虽然劳苦,又怎么可以停止呢?
注释:¹委琐:细碎。²握龊:通“龌龊”,拘泥,局促。³拘文牵俗:拘束于成法,流俗。牵:受牵制,受拘束。⁴说:通“悦”。⁵闳:通“宏”。⁶参天贰地:谓其心胸如天地宽广。《诗》:《诗经·小雅·北山》。⁷六合:天、地、东、南、西、北。⁸八方:四方和四维(隅)。⁹浸浔:浸渍。¹⁰衍溢:满布。¹¹嘉祉:美善福祉。¹²内:通“纳”,吞并。¹³外:排斥,疏远。¹⁴系累:捆绑,拘囚。¹⁵洋:多,洋溢。¹⁶盭夫:凶狠的人,盭:“戾”的古体字。¹⁷诮:责备。¹⁸风德:为德所感化。¹⁹二方之君:西方邛、僰,南方牂牁、夜郎的君长。²⁰鳞集仰流:如鱼成群仰头迎流水。²¹受号:被号令。²²关沫若:在沫水(大渡河)若水(雅砻江)设关卡。²³缴:疆界,划疆界。徼牂牁:在牂牁划疆界。²⁴镂:凿。²⁵灵山:或许即四川峨边县南古灵关道。²⁶梁:桥,架桥。²⁷孙原:孙水(今安宁河)上游。原:通“源”,上游。²⁸远抚长驾:远远地安抚长久地驾驭。²⁹逖:远。³⁰褆福:安福。³¹陵迟:败落。³²周氏:周文王、周武王。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观者未睹指,闻者未闻音,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¹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²,扬乐颂³,上咸,下登。观者未睹指,闻者未闻音,犹鹪(jiāo)已翔乎寥廓¹⁰,而罗者犹视乎薮(sǒu)泽。悲夫!”
译文:“况且帝王的事业本来没有不从忧患开始,而到安乐结束的。既然这样,那么承天赐福的征兆就完全在我们这里了。正要达到成功,将在泰山、梁父山举行封禅大典,摇响和铃、鸾铃,高唱颂歌,与三皇五帝等同有加。可是旁观的人没看到趋向,旁听的人没听出意旨。这就犹如鹪明鸟已翱翔在辽阔的天空,而张网的人还盯着湖泊。可悲呀!”
注释:¹佚:通“逸”。²和、鸾:都是车铃名。《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雝雝”注:“在轼曰和,在镳曰鸾。”³颂:古代乐歌舞曲之一。⁴咸:同。⁵五:五帝。⁶登:加,高于。⁷三:三皇。⁸指:通“旨”。⁹鹪明:鸟名,属凤凰类。¹⁰寥廓:虚空。
于是诸大夫芒然其所怀来,而失阙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于是诸大夫芒¹然其²所怀来,而失阙(jué)³所以进,喟(kuì)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wǎng)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译文:于是各位地方官员茫然失去了他们来时的心情,也抛弃了进见的目的和主张,感叹称颂说:“汉皇的恩德,令人信服啊!这正是我们希望听到的。百姓虽然懈怠,请让我们走在百姓前面。”怅惘退后,于是磨磨蹭蹭地告辞并溜走了。
注释:¹芒:通“茫”,句子蒙后省动词“失”。²其,他们的。³阙:通“厥”。⁴敞罔:怅惘失意的样子。⁵靡徙:后退。⁶迁延:缓慢的样子。

  这篇文章先概述西汉兴盛的形势和西征顺利的情况,然后假托蜀人之口说出反对通西南夷的非难,紧接着详细论述通西南夷的意义,高度赞美了汉武帝的功业,具体批驳了蜀人的责问,最后略写蜀人态度的转变,言简意赅。全文前后照应,结构严密,所使用的动词尤其典雅庄重,行为动作的描述相当传神,长短句交替运用,在散句中见齐整,于对仗中有变化,成功地描绘了各种形象,巧妙地融入了真情实感,创造出内情与外物结合的艺术境界。

  文章一开头便回顾西汉“德茂存乎六世”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汉朝两征的势如破竹,以此写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和锐不可当的声势,从而真实反映出时代风貌并充分表达了作者生逢盛世而想施展抱负的真情实感,为后面诘难蜀父老打下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文章先写“耆老大夫捂绅先生之徒”庄严的神态和对通西南夷的非难性分析及由分析得出的“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这一看似有理的结论,以此表现出蜀人的目光短浅,见闻狭隘,思想守旧:考虑蜀地的局部利益而非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留意过去的史实而未见新兴西汉的进程。因而作者自然地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西汉的社会现实出发,高瞻远瞩,踔厉风发,有力地批评他们的错误言论,同时明确文章驳斥的靶标,也显示了作者诘难的理所当然。

  然后,文章以巴蜀人们的亲身经历驳斥了西南夷无法征服的观点,说得理直气壮,自然令人信服。之后,作者先提出“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的观点,并引用大禹治水的典型事例来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此说明现在通西南夷是利于国家、惠及百姓、流芳后世的非常之事,会取得伟大的功绩,带来无穷的好处。

  作者接着提出统治者应该思想解放,胸襟开阔,不受习俗束缚的主张,进而指出通西南夷确实是非常之事,是“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周氏之绝业”的伟大事业,并站在时代高度且考虑长远利益,同时以天下为己任,使诘难蜀人而肯定两征显得理在其中,顺势提出“百姓虽劳”,也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之后,作者强调“受命之符合在于此”,以表明当今君主是受命天子,并顺势笔锋一转,嘲讽蜀人面对千载难逢的盛况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般的可悲。在这一部分,作者将观点建立在援引事实和阐述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诘难论如析薪,逐层推进,有高屋建瓴般的气势,把深刻道理说得具体可感,也把蜀人驳得体无完肤。

  最后写作者论述符合事理使得蜀地父老以对,于是蜀人“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并颇为感叹地表示“百姓虽劳,请以身先之”,然后茫然失措地逡巡离去,这与开始蜀人“俨然造焉”的情况相照应,反映出蜀人的理屈词穷、无地自容,也说明了作者写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全文立意深刻,议论豪迈,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气势充畅,将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富有文采的艺术特色融为一体,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辉。体裁上以赋为文,铺张扬厉,想象奇特,语言繁富,描写细致,骈散相间,使得全文布局谨严,具有浑厚、刚健、激昂、壮丽的特点;行文上以问难的形式来分析和辩解事理则使全文观点集中,针对性强,在当时有其独到之处,对后代政论影响也很深。

参考资料:
1、 汪耀明 选解.汉魏六朝文选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26-32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梧桐叶上三更¹雨。惊破梦魂无觅(mì)²。夜凉枕簟(diàn)³已知秋,更无寒蛩(qióng)促⁵机杼(zhù)
译文: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无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注释: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才叔:不详。¹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²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³簟:竹席。⁴蛩:蟋蟀,又名促织。⁵促:催促。⁶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梦中历历¹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²前必有问君人³,为道别来心与绪
译文: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注释:¹历历:清楚明白。²尊:通“樽”,酒杯。³问君人:知心人问你。⁴心与绪:心思、心事。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

  “夜凉枕覃已知秋,更无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无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无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无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184-1185

lánhuālìng ·宿zàokǒuwényóucáishū

shì sòngdài 

tóngshàngsāngēng jīngmènghúnchù liángzhěndiànzhīqiū gēngtīnghánqióngzhù 
mèngzhōngláishí yóuzàijiāngtíngzuì zūnqiányǒuwènjūnrén wèidàobiéláixīn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huáng)¹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译文: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无成。
注释:¹遑遑:忙碌的样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山水寻吴越¹,风尘²厌洛京³
译文:去吴越寻山觅水,厌洛京满眼风尘。
注释:¹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²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³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的陪都。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piān)¹泛湖海,长揖(yī)²谢公卿。
译文:乘一叶小舟游镜湖,作个长揖告别官场。
注释:¹扁舟:小舟。²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且乐杯中物¹,谁²论世上名。
译文: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何用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¹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²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史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其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恶劣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游吴越的路线是,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辞。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借用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旨深厚,感情表达恰如其分。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

  诗在选材和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具体而开阔。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两联从虚处着笔,气象悠远阔大。

luòzhīyuè--mènghàorán

huánghuángsānshízàishūjiànliǎngchéng

shānshuǐxúnyuèfēngchényànluòjīng

biǎnzhōufànhǎizhǎngxiègōngqīng

qiěbēizhōngshuílùnshìshàngmíng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¹(yàn)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注释:¹几:此处指书案。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松坚终发石¹,鱼变²即辞流。
注释:¹发石:剖开石头。²鱼变:鱼变化为龙。
近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近郡¹无飞檄(xí)²,清时³不借筹(chóu)
注释:¹近郡:古谓距王城五百里之外为近郡,指邻近京城之郡。²飞檄:飞马传递的军情文告。³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⁴借筹:代人策划。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淇园春竹美,军宴¹日椎(chuí)²牛。
注释:¹军宴:稿劳军人的宴席。²椎:用木棰砸死。
送十年前的学友龚章赴卫州做判官,先忆同窗之谊,再赞其苦学成材不易,又勉励其忠于王事,后写赴任地风物之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