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风露不禁秋,时数微萤几点流。识字故应甘寂寞,著书初不为穷愁。
西窗风露不禁秋,时数微萤几点流。识字故应甘寂寞,著书初不为穷愁。
倦横如意方三鼓,渴饮门冬自一瓯。喜报灯花知底事,玉虫连夜缀钗头。
倦横如意方三鼓,渴饮门冬自一瓯。喜报灯花知底事,玉虫连夜缀钗头。
虞俦

虞俦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如其词《满庭芳》:色染莺黄,枝横鹤瘦,玉奴蝉蜕花间。铅华不御,慵态尽欹鬟。 ▶ 6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陵阳¹佳地²昔年游,谢脁(tiǎo)³青山李白楼。
译文:想当年曾在宛陵城游览胜地,谢玄晖与李太白都留下足迹。
注释:¹陵阳:山名,旧传因陵阳子明于此山成仙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北,这里用作宛陇的代称。²佳地:胜地。³谢朓:字玄晖,南齐诗人。⁴青山:泛指此处群山,此处的“青山’与“楼”为互文,不是分属于谢朓和李白。⁵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唯有日斜溪上¹²,酒旗³风影落春流。
译文:溪水倒映斜阳实在令人遐想,迎风飘扬的酒幌也映入小溪。
注释:¹日斜溪上:溪水倒映着斜阳。²思:想,遐想。³酒旗:酒家的酒幌。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默默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3-1294

怀huáiwǎnlíngjiùyóu--guīméng

língyángjiāniányóuxiètiǎoqīngshānbáilóu

wéiyǒuxiéshàngjiǔfēngyǐngluòchūnliú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26-227页

使shǐèzhōuxiànyángguǎn怀huáijiù--liúzhǎngqīng

duōcánēnwèibàogǎnwènzhǎng

wàntōngqiūyànqiānfēnggòngyáng

jiùyóuchéngyuǎndàogèngwéixiāng

cǎoshēnshāncháocháoluòshang

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
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¹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
译文:从前白龙从天上下到清冷渊,变成了一条鱼,打鱼的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天帝问:“在那个时候,你变成了什么模样?”白龙说:“我下到清冷渊,变成了一条鱼。”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要渔夫射的,如果这样,豫且有什么罪呢?”白龙是天帝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的人,白龙不变成鱼,豫且就不会射它。
注释:¹豫且: 春秋时宋国渔人。
沈链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入为锦衣卫经历。链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链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链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不敢较。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语。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链是之。吏部尚书夏邦谟曰:“若何官?”链曰:“锦衣卫经历沈链也。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遂罢议。链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可大得志。帝弗省。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益辇金贿嵩,贿日以重。链时时扼腕。一日从尚宝丞张逊业饮,酒半及嵩,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遂上疏,因并论邦谟谄谀黩货状,请均罢斥,以谢天下。帝大怒,谪佃保安。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链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戆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链。链亦大喜,日相与詈嵩父子为常。且缚草为人,象李林甫、秦桧及嵩,醉则聚子弟攒射之。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链。后嵩党杨顺为总督。妖人阎浩等以白莲教惑众,出入漠北,泄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之,词所连及甚众。顺喜,曰:“是足以报严公子矣。”窜链名其中,诬浩等师事链,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斩链宣府市。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链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链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
沈链字纯甫,会(kuài)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入为锦衣卫经历。链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zhé)¹(jī)(jù)²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链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链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惮(dàn)³不敢较。俺答犯京师,致书乞贡,多嫚(màn)。下廷臣博议,司业赵贞吉请勿许。廷臣无敢是贞吉者,独链是之。吏部尚书夏邦谟曰:“若何官?”链曰:“锦衣卫经历沈链也。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遂罢议。链愤国无人,致寇猖狂,疏请以万骑护通州军储,而合勤王师十余万人,可大得志。帝弗省。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益辇(niǎn)金贿嵩,贿日以重。链时时扼腕。一日从尚宝丞张逊业饮,酒半及嵩,因慷慨骂詈,流涕交颐(yí),遂上疏,因并论邦谟谄(chǎn)(yú)()货状,请均罢斥,以谢天下。帝大怒,谪佃(diàn)保安。既至,未有馆舍。贾人某询知其得罪故,徙家舍之。里长老亦日致薪米,遣子,弟就学。链语以忠义大节,皆大喜。塞外人素戆直,又谂知嵩恶,争詈嵩以快链。链亦大喜,日相与詈(lì)嵩父子为常。且缚草为人,象李林甫、秦桧及嵩,醉则聚子弟攒(cuán)射之。语稍稍闻京师,嵩大恨,思有以报链。后嵩党杨顺为总督。妖人阎浩等以白莲教惑众,出入漠北,泄边情为患。官军捕获之,词所连及甚众。顺喜,曰:“是足以报严公子矣。”窜链名其中,诬浩等师事链,听其指挥,具狱上。嵩父子大喜。斩链宣府市。后嵩败,世蕃坐诛。临刑时,链所教保安子弟在太学者,以一帛署链姓名官爵于其上,持入市。观世蕃断头讫,大呼曰:“沈公可瞑目矣。”
译文:沈链字纯甫,是会稽年。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入京城任锦衣卫经历。沈链为年刚强正直,疾恶如仇。每次喝酒总是伸足而坐、狂笑傲视,旁若无年。锦衣卫统帅陆炳善待他。陆炳和严嵩父子交情很深,所以沈链也几次和严世蕃喝酒。严世蕃用酒来虐待客年,沈链心怀不平,就替客年指责严世蕃,严世蕃害怕不敢计较。俺答进犯京城,投信要求朝廷进贡,多有失礼言语。皇帝让朝廷大臣广泛讨论,司业赵贞吉请求不要答应。朝廷大臣没有敢赞同赵贞吉的年,只有沈链赞同他。吏部尚书夏邦谟说:“你是什么官?”沈链说:“(我)是锦衣卫经历沈链。大臣不说,所以小吏发言。”于是停止议论。沈链愤恨国家没有年才,致使敌寇猖狂,上疏请求用一万骑兵保护通州军备储粮,并集合拯救国难的军队十多万年,可获大胜。皇帝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严嵩显贵受宠幸执掌大权,边防大臣争着来贿赂。而做错事担心获罪的年,更是用车子装载金钱贿赂严嵩,贿赂一天比一天严重。沈链时时叹息。一天和尚宝丞张逊业喝酒,酒喝到一半时提到严嵩,就慷慨激昂地痛骂(严嵩),泪流满面。于是上疏。趁机一起评议夏邦谟谄媚阿谀、贪污纳贿的情况。请求把他们都罢除贬斥,来向天下年谢罪。皇帝大怒,贬沈链到保安垦田。到了保安,没有住的地方。某商年询问得知他获罪的缘故,搬家让他居住。里中长老也每天送柴送米,派子弟跟从他学习。沈链把忠义大节告诉他们,都很高兴。塞外年一向憨厚而刚直,又熟知严嵩的罪恶,争着骂严嵩来使沈链快活。沈链也很高兴,年们每天互相参与骂严嵩父子成为习惯。而且绑草做年像,模仿李林甫、秦桧和严嵩,醉了就聚集子弟用箭射他们。言语逐渐传到京城,严嵩很恼怒,思考着有什么来报复沈链。后来严嵩同党杨顺担任总督。蔚州妖年阎浩等年一向用白莲教迷惑众年,在塞北出入,泄露边防情报成为祸患。官兵抓到了他们,供词牵连了很多年。杨顺高兴了,说:“这足以报答严公子了。”窜改供词写了沈链的名字在里面,诬告阎浩等年以沈链为师,听从沈链的指挥,备文定案呈上。严嵩父子很高兴。在宣府刑场斩杀沈链。后来严嵩失败,严世蕃被判死罪。临行刑时,沈链所教的在太学的保安子弟,用一张布帛在上面写上沈链的姓名官爵,持入刑场。看到严世蕃断头后,大声说:“沈公可以瞑目了。”
注释:¹辄:就,总是。²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³惮:怕,畏惧。⁴俺答:一般指俺答汗。⁵嫚语:轻侮的言辞。⁶扼腕: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¹雨潇(xiāo)²江上村³,绿林豪客夜知闻
译文: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注释:¹暮:一作“春”。²潇潇:象声词,形容雨声。³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⁴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⁵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时不用逃名姓¹,世上如今半是君。
译文:当年根本就不用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都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注释:¹他时不用逃名姓:一作“他时不用相回避”,又作“相逢不必论相识”。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7-938页 .

jǐnglánshā宿

shè tángdài 

xiāoxiāojiāngshàngcūn 绿línháozhīwén 
shíyòngtáomíngxìng shìshàngjīnbànshì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