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风与日俱斜,细草犹开一两花。
天上归来对书客,愧勤僧饭更煎茶。
竹林风与日俱斜,细草犹开一两花。
天上归来对书客,愧勤僧饭更煎茶。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译文:以前我在齐国都城临淄游历时,登上了华不注峰。
注释:齐都:隶属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地处临淄区中北部。“昔我游齐都”十句:一本此十句作一首。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译文:此山是何等之峻秀,山色翠绿如同芙蓉。
注释:兹:此。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萧飒(sà)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译文:在山上我见到一个风神潇洒的仙人,他的名字就是赤松。
注释:赤松:仙人名。萧飒:萧洒自然。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译文:他借给我一只白鹿,自己乘着两条青龙。
注释:予:我。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译文:我欣然随他而去,二人含笑升天,一同在空中下瞰地上的倒影。
注释: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译文:我与亲友互相泣别,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哽咽着说不出来。
注释:“泣与亲友别”八句:一本此八句作一首。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xù)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译文:互相勉励要以青松为榜样,永保霜雪之操。
注释:勖:勉励。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译文:世路险峨不平,时光如电催人速老。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译文:从此一别,人各千里,几时才能够再见面?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在世复几时,倏(shū)如飘风度。
译文: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就像是一阵旋风倏然而逝。
注释:倏:极快地。“在世复几时”十二句:一本此十二句作一首。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译文:我空学了《紫金经》的为仙之道,头白之后始知被其所误。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译文:我抚己忽而自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译文:都是名利对人的煎熬,使人徒生烦恼,不得安闲。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译文:安期生不为名利所动,终为秦始皇留下了赤玉舄,东归蓬莱去了。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译文:我当随他高飞远举,皇上如若求我,所见的只有东海苍茫的烟雾。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江头女儿双髻(jì)¹,常随阿母²³桑麻。
译文:江边有个姑娘头上梳着双角髻丫,常常跟着母亲每天采桑又是绩麻。
注释:¹双髻丫:未成年的女子把头发编成小辫,盘于头顶左右两边。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诗:“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²阿母:母亲。³供:从事。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当户¹夜织声咿(yī)(yā)²,地炉豆秸(jiē)煎土茶。
译文:晚上纺线对着门儿纺车声音咿呀,地边炉上豆秸哔剥正在煎熬土茶。
注释:¹当户:对着门户。²咿哑:织机声。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长成¹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²车。
译文:长大以后离开爷娘嫁到附近人家,门对门儿几步就到不用乘车备马。
注释:¹长成:长大成人。²不上:不到。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青裙竹笥(sì)¹何所嗟(jiē),插髻(jì)(yè)²烨牵牛花。
译文:青布裙竹篾箱毫不伤叹低了身价,髻边插着牵牛花儿多么光彩焕发。
注释:¹青裙竹笥:喻嫁奁之菲薄也。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制盛器。²烨:光彩夺目的样子。一作“灿”。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城中妖姝(shū)¹脸如霞²,争嫁官人慕高华。
译文:城里那些妖媚女子脸儿好似云霞,争着嫁给大官贵人慕他富贵荣华。
注释:¹妖姝:妖艳的女子。²脸如霞:脸泛红貌。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青骊(lí)¹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²抱琵琶。
译文:哪天丈夫骑着黑马远走海角天涯,年年春天哀愁忧伤独自弹着琵琶。
注释:¹青骊:黑色的马。²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开头四句着重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风习;末四句写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妇女,另一种婚嫁风尚,以及由这种婚嫁风尚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局。诗中通过农村少女姑娘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浣花溪旁的农家女儿身上,带着一种宁静舒坦的心情观望着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从淡朴的欢悦之中,体味着生活浑厚的内涵。全诗十二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层是对浣花女儿的正面描写。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这是写浣花女少小在家时的生活片段。“双髻丫”一句,写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带有一种真淳自然的风致,表现出生活中淡雅而未雕饰的自然美。“常随阿母供桑麻,”这是从生活角度对浣花女子朴素自然之美的进一步充实。接下两句是具体写浣花女儿的劳动情景。“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这里摄取的是劳动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夜阑人寂,充满活力的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正在地炉中燃烧,煎在炉上的家制土茶散发出了一阵阵清香。炉火影影绰绰地映照出纺织女子在织机咿哑节奏之中那张宁静充实的面孔。这是一个富有情态的主体画面,有形有声,充溢着安然自得的欢乐,不但描摹了浣花女子的生活真实,而且从中透露了作者所品味到的生活真趣。这是诗的第一层。

  第二层是写浣花女子长成嫁人的情景。“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儿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须油壁车马远道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其中隐含有李白诗中所写的那种真挚爱情:“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窗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正因为这种爱情的存在,浣花女子才会在这种简朴的婚嫁中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满足:“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这里写浣花女子的朴素淡雅与其所追求的真诚爱情相一致,从而使其本质在人格的和谐之中体现出了高度的审美内涵。“插髻烨烨牵牛花”,这一鲜明形象中不仅包含了浣花女子欢乐的情态,而且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美的风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这是诗的第二层。这一层与前一层相连,把浣花女儿的生活情趣与朴素本质,从外到内作了细致地展示,也为作者进一步表达感情进行了从容的铺垫。

  第三层是写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从“浣花女”的诗题来看,这一层似乎带有一些游离的味道,它在形式的衔接上,与前两层出现了错落现象。因而我们只有从诗人的情感上才可以为这一层找到合理的依据正因为诗人在前两层对浣花女子的正面描写之中,从简朴平淡的生活中窥到了深永真淳的自然美的意趣,所以随着诗人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逐渐明朗,他需要更直接、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倾向。这一层就是诗人撷取自己所置身的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页,借以说明自己的思想。与其说是用来与前面对比,倒不如说是作者需要由之来发出自己的议论。“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着轻薄浮艳的性情;“慕高华”则直接写这种追逐的内在实质,表明了这些“脸如霞”的“城中妖姝”徒有美貌,却在势利的虚荣中湮没了自己的真情。这必然要酿就其生活的悲剧。“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那些荣华富贵的高官并不看重爱情,常常离家远游,结果只落得这些深闺佳人茕茕空房,在一曲曲幽怨的琵琶声中诉说自己的满腹怨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一诗中曾塑造了一个“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商人妇,陆游借以来比喻争慕高华的浮艳女子,正在于说明其晚岁的孤独与凄凉。再将其与前面所写的浣花女儿相对照,就不难理解生活中欢乐与深永的价值,同时也能从中把握诗人感情渐次明朗的脉络。自然这中间浸透了诗人的审美理想。

  刘熙载讲:“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见奇,故足令人咀味。”(《艺概·诗概》)《浣花女》中,作者所捕捉的都是些生活中极为寻常、极易见到的东西,因而其在表面上并不见出奇之处。实际上前人七古之作也大多不注重于面相皮毛,而着力于内中贯通于一的气韵,在开阖转折之间显示出天工鬼斧之功力。这首诗在写作上从容叙来,选用的都是些平淡的语言,但“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出语自然老洁”(赵翼《瓯北诗话》),于平和散缓之中,沉淀着丰厚的感受,可以窥到作者的情趣、意趣、理趣。与陆游的爱国诗一样,这首别具一格的作品也有其不容忽视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107-110

huànhuā--yóu

jiāngtóuérshuāngchángsuíāgōngsāng

dāngzhīshēngdòujiējiānchá

zhǎngchéngjiàdōng西jiācháiménxiāngduìshàngchē

qīngqúnzhúsuǒjiēchāqiānniúhuā

chéngzhōngyāoshūliǎnxiázhēngjiàguānréngāohuá

qīngchūtiānzhīniánniánshāngchūnbào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与君¹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译文:我和你都一同变老了,就不要问老成什么样子了。
注释:¹君:指刘禹锡。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眼涩(sè)¹夜先卧²,头慵(yōng)³(zhāo)未梳
译文:眼睛干涩早早睡去,早上起来头发都懒得梳了。
注释:¹眼涩:眼睛干涩。²夜先卧:夜晚先睡觉。 ³慵:懒散;疲倦。⁴朝未梳:早晨还没梳头。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有时扶杖出¹,尽日闭门居。
译文:只是偶尔拄着拐杖出门,大多数时候都在家中。
注释:¹扶杖出:扶着拐杖出门。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译文:已经懒得照那新磨的镜子了,也不看小字的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译文:对于故人情感深厚,与年少时的交情慢慢疏远。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译文:只有和好友闲谈时才有兴致,但是这样的相逢时光也已不多了。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zhá)兰天一方。
译文:在苏杭游玩,对于诗句的情趣还没有尽兴,清幽殊绝的札兰在天的另一边。
注释:札兰屯: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译文:山的四面被深浅不一的翠绿色山岩包围着,碧水回荡着涟漪,柳枝密密地垂下。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译文:牛和羊密密麻麻悠哉地吃着草,美丽的凤蝶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忙着采花。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译文:每一处的泉水和树林都百看不厌,经过被绿色包裹的城市又缓缓地来到了满眼是绿色的村庄。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¹深,送君还山²识君心。
译文: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注释:¹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²还山:致仕;退隐。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人生老大须恣(zì)¹,看君解作一生事。
译文: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注释:¹恣意:放纵,肆意。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山间偃仰¹无不至,石泉淙(cóng)²若风雨,桂花松子³常满地。
译文: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注释:¹偃仰:安居;游乐。²淙淙:流水声。³松子:松树的种实。可食。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囊(náng)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¹
译文: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注释:¹卖药”二句:东汉人韩康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汉桓帝派人请他做官,他逃入山中隐居起来。这里以韩康比沈千运。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¹劝尽杯中物²,明月相随何处眠?
译文: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注释:¹白云:用南朝齐梁人陶弘景故事。²杯中物:指酒。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¹
译文: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注释:“¹梦魂”句: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háishānyínsòngshěnshānrén--gāoshì

háishānyíntiāngāohánshānshēnsòngjūnháishānshíjūnxīn

rénshēnglǎokànjūnjiězuòshēngshì

shānjiānyǎnyǎngzhìshíquáncóngcóngruòfēngguìhuāsōngzichángmǎn

màiyàonángzhōngyīngyǒuqiánháishānyàoyòuzhǎngnián

báiyúnquànjǐnbēizhōngmíngyuèxiāngsuíchùmián

miánshíwènxǐngshíshìmènghúnxiāngzhōux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