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乃三益,相从非一朝。
龙方卧陇底,鱼肯似阳桥。
月看玉奁满,风吹金烬销。
少留吾亦住,不待楚词招。
所得乃三益,相从非一朝。
龙方卧陇底,鱼肯似阳桥。
月看玉奁满,风吹金烬销。
少留吾亦住,不待楚词招。
晁公溯

晁公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 2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会宁府 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会宁府¹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译文:在金国都城会宁府遇到一位年老的宫姬,善于弹奏琴瑟,她对我说她曾经是北宋教坊的梨园弟子,我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注释:春从天上来:词牌名。 调见《中州乐府》,吴激自度曲,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一句六平韵,后段十一句五平韵。 此调以吴激词为正体,若张翥词之多押一韵,张炎词之添字,周伯阳词之减字,皆为变格。 此词牌《钦定词谱》收四种变体,《全宋词》录有三首。¹会宁府:指金国都城,旧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梨园旧籍:梨园是唐玄宗培养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称吸取演员为梨园弟子。这里是指白发宫姬原籍北宋教坊。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¹,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²。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³。促哀弹,似林莺呖(lì),山溜泠(líng)
译文:我独自漂泊在天涯海角,感叹汉代林苑、秦时宫殿,如今已经荒芜,只剩坠落的寒露和纷飞的流萤。梦中来到天上人间,满眼是金色的房屋,银色的画屏。歌声伴随着乐声,回荡在青天。老姬弹奏旧时宫中的乐谱,她鼓瑟的技艺高超,可与湘水之灵媲美。弹奏的既迅疾又悲凉,琴声犹如林中的黄莺,发出呖呖鸣声,又如山涧传来的泠泠水流声。
注释:¹汉苑秦宫:汉苑即汉代上林苑,秦宫即秦朝阿房宫。²青冥:指青天。³湘灵:即湘水之神,传说善鼓瑟。⁴呖呖:状声词,形容鸟叫声。⁵泠泠:状声词,形容水流声。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梨园太平乐府¹,醉几度春风,鬓(bìn)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²。写胡笳(jiā)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译文:在梨园弹奏着太平乐府的时光,她曾度过自己的青春,现在她年华已老,两鬓斑白。战乱搅破了歌舞,战尘飞扬,沧海桑田变幻,万里江山,一片飞雪茫茫,在这北方幽怨的胡笳声中,老姬人已憔悴,不再像画中人般的美貌。我听罢她的演奏,酒已渐醒,只有自己对着窗外冷冷的月光,屋里青色的灯火微微闪烁。
注释:¹太平乐府:泛指乐曲。金朝戏剧院本盛行,当时已有太平乐府之称。元人杨朝英选辑的《太平乐府》九卷,即元代散曲的选集。²龙庭:匈奴单于祭天的场所。也指匈奴的王庭,据说匈奴俗尚龙神,因而得名。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其音悲凉。⁴丹青:指图画。⁵青荧:指灯光。

  词的小序昭示了词人灵感激发、感而赋词的创作契机。

  上片“海言飘零”一句,描绘现时飘泊异乡、凄凉身世之状,既写自己,亦写姬人。语虽无奇,却极沉痛,非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者不能道出,这句是全词情思感发的中心枢纽,词人的千愁万感,词作的千情万状,率皆由此生发而来。接下来五句措以虚笔,写故国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金屋”,华丽住宅,“银屏”,银色的屏,二句极写帝王生活的奢华、淫糜,类似于“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李白《妾薄命》)的故事和白居易描写杨贵妃“珠箔银屏迤逦开”(《长恨歌》)的名句,暗讽之意顿现。词人点化这些历史典故,虚笔点染,借以代指本朝故事,寓意便非同寻常:一来将宋君亡国同秦帝汉主唐皇帝的荒淫误国联系在一起,摆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反思,暗含讥刺之意,批判深刻,二来又将这种切身之感和故国之思推宕得很远很远,恍如缅怀秦皇汉武历史陈迹一般,再着以“坠露飞萤”绘虚清缥缈、忽闪迷离之状,“梦里天上”写亦真亦幻、虚实相间之境,便将这种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剜心切肤的身心感叹藏锋敛迹起来,表面上似乎是淡语、景语,以虚笔出之,而实际上,虚幻之表下掩藏着沉重的历史意境。“问当时”以下诸句转写姬人,故国老姬,身怀绝艺,善鼓琴瑟,犹记当年遗谱。而挥手鼓瑟所弹皆为哀惋之音,既似黄鸾呖呖,又似山泉叮咚。这里,怀绝艺、善鼓瑟,盛赞姬人美质,林莺呖呖、清泉泠泠,比拟琴瑟好音,而“遗谱”“哀弹”,恰似一层薄雾轻纱,笼罩在尚未显露的明亮基调之上,使之呈现出灰蒙阴霾之色,渗透出绵延无尽的哀绝情思。故国情思的魂灵,激越着身世哀感的热血,贯注在清亮似黄莺流转、清越如山泉潺湲的琴瑟好音当中,殷殷呈现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美感。

  下片开始,经过形式上的停顿、过渡,词人的情感波澜微息,意绪渐生。他冷静地冋顾了姬人的遭际和故国的衰亡。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几度风雨变幻,而今身世浮萍,鬓变星星;山河破碎,二帝被掳,几经干戈击撞,而今家国易主,干戈飘零。“尘飞沧海”是化用了有关麻姑的典故,“东海三为桑田”,所以“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见葛洪《神仙传》)。“龙庭”,指金人王庭,这里,词人沾濡着深沉的反思意绪,描绘出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统治的沧海桑田的巨变,意思恍惚,措笔凝重,在风云变幻、岁月飘摇的更替之中,渐渐崭露出了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的境况,渗透出不胜凄怆的气氛。接下来“写胡笳幽怨”三句,再将笔墨集中到姬人身上,当年花容月貌一般的美姬,飘零异国他乡,蹉跎无情岁月,如今已是身心憔悴,人老珠黄,再也没有图画一般的美貌。这本身就是一幅图画 ,一幅浸润浓郁故国之思的美人迟暮图,它幽然唤起了一种象征,一种国家兴衰的象征。因而,它同“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的狂歌烂舞、沧海桑田、金人一统天下等画面交织叠印在一起,便显得哀惋痛绝,寓意深广。从个人的遭际中折射了国家的破亡,在人生的感喟中涵濡了世事的渺茫,国家兴衰的象征意义愈加明晰。而结尾文处一句轻飘之言,又把读者带到真正的现实,凉月、青灯,一切都已成陈迹,恍然如一场春梦。

  此词最大的特点是运笔巧妙,对比强烈。梦里天上,金屋银屏,而现实却是国破家亡,今昔难比。往日美姬成憔妇,昔日佳音为遗曲。强烈的对比、强烈的情感,体现了词人对于国家灭亡的痛惜,自己晚年飘零异乡的孤独。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5页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阳春¹无不长成²,草木群类³,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大立一何(qióng)。四时舍我¹⁰驱驰¹¹,今我隐约¹²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¹³,忽如¹⁴飞鸟栖(qī)¹⁵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¹⁶
译文:春天里一切都生长繁盛。随着秋风吹起,花草树木纷纷飘零,只剩下孤零零的茎。春夏秋冬迅速更替,时光飞驰般地抛我而去,为什么我还要隐居苦熬贫穷?人生天地之间,就像鸟儿栖息枯枝,难以久停,为什么我还要隐居苦熬贫穷?
注释:¹阳春:阳光普照的春天。²长成:生长而成。³群类:各种类别。各种生物。⁴零落:凋谢。衰颓败落。⁵何:何其,多么。⁶翩翩:飞行轻快貌。行动轻疾貌。迅速飞去。⁷一何:为何;多么。⁸茕:孤大,无兄弟。茕茕孑立。⁹四时:一日的朝昼夕夜。四季。¹⁰舍我:舍弃我。¹¹驱驰:策马快跑。飞快离去。¹²隐约:隐身守约。¹³天壤间:天地见。¹⁴忽如:忽然像。¹⁵栖:栖息。¹⁶欲何为:想做什么。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适君¹身体所服²,何不恣(zì)³口腹所尝?冬被貂鼲(hún)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¹⁰自苦¹¹,我将欲何为¹²?不及¹³¹⁴少壮之时,乘坚车¹⁵、策肥马良¹⁶。上有沧浪之天¹⁷,今我难得久来视¹⁸。下有蠕(rú)¹⁹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²⁰。何不恣意²¹遨游²²,从君²³所喜²⁴
译文:合你身的衣服,何不尽量去穿?合你口味的食物,何不尽量去吃?冬天穿上温暖的貂皮大衣,夏天就该穿上轻薄凉爽的罗裳。坚守苦行,自己苦自己,为的是那桩?何不趁你年轻力壮的时候,骑肥壮的骏马乘坚固的车?上有青青的天空我难得久久仰望,下有蠕动的大地,我难得在上面行走徜徉。何不任凭你的喜好,尽情的遨游欢畅!
注释:¹适君:适合或适应君主或君子。²所服:所穿服衣物。³恣君:放纵君主或君子。⁴口腹:口和腹,嘴和肚子。⁵所尝:所品尝美味。⁶被:披。覆盖。⁷貂鼲:貂皮和灰鼠皮。鼲,鼠的一种,体小,背部灰色,腹部白色,尾毛蓬松。毛皮柔软如绒,可作衣物。俗称“灰鼠”。汉典解为‘即貂。古以貂为鼠类动物,故称’。⁸当服:应当穿服。⁹绮罗: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绮,有文彩的丝织品。罗,轻纱,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¹⁰行力:竭力执行。身体力行。¹¹自苦:自找苦吃。自己苦自己。¹²我将欲何为:我要做什么。¹³不及:赶不上;来不及。不如;比不上。¹⁴君:君王,君子。¹⁵坚车:坚固的马车。好车。¹⁶策肥马良:鞭策肥壮之马,马匹精良。¹⁷仓浪之天:苍天。仓浪,苍白的波浪。汉典为‘青绿色。仓,通“苍”’。¹⁸久来视:久来视察。¹⁹蠕蠕:蠕动貌。昆虫爬动的样子。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²⁰久来履:久来履踏。²¹恣意:放纵,肆意。²²遨游:漫游;游历。游乐;嬉游。²³从君:顺从君王或君子。²⁴所喜:所喜欢的。
带我宝剑。今尔何为自低卬?悲丽乎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
带我宝剑。今尔¹何为²自低卬³?悲丽乎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¹⁰。帝王所服¹¹,辟除¹²凶殃¹³。御¹⁴左右¹⁵,奈何¹⁶¹⁷福祥¹⁸?吴¹⁹之辟闾²⁰,越²¹之步光²²,楚²³之龙泉²⁴,韩²⁵有墨阳²⁶,苗山²⁷之铤(dìng)²⁸,羊头²⁹之钢。知名前代³⁰,咸³¹自谓³²丽且美³³,曾不如³⁴君剑³⁵良绮³⁶难忘。
译文:佩戴起我的宝剑,现在你为什么上下摇晃?啊,宝剑端正又壮观,白得像积雪,寒光似秋霜。驳犀的骨角做柄头,白玉镶嵌在柄中央。帝王把它来佩戴,可以辟凶除祸殃。用它指挥左右大臣,可以带来幸福吉祥。吴国的辟闾,越国的步光,楚国的龙泉,韩国的墨阳,苗山出产的铜铁,羊头山出产的钢,都闻名前代,自称精美无双,可都不如你的宝剑,实在美好,令人难忘。
注释:¹尔:你。²何为:为何。做什么。³低卬:低头仰望。汉典解为‘忽高忽低;时起时伏。卬,通“昂”’。⁴悲丽:悲凉华丽。⁵壮观:看起来雄壮。增添雄伟宏壮的气象。⁶秋霜:秋日的霜。喻剑。⁷驳犀:亦作“驳犀”。斑犀。驳,毛色斑驳不纯。驳犀剑,用驳犀牛角做剑首的宝剑。剑首,指剑柄上的头端护手。⁸标首:用作剑首的标识。⁹玉琢:用玉雕刻成。镶玉。¹⁰中央:剑柄的中央。¹¹服:佩带,使用。¹²辟除:避除。¹³凶殃:凶煞祸殃。¹⁴御:御使。驱使。统治。¹⁵左右:左右人等。¹⁶奈何:怎么,为何。如何。¹⁷致:导致。¹⁸福祥:幸福吉祥。¹⁹吴:吴国。吴地。²⁰辟闾:古剑名。吴国的名剑。杨倞注:“或曰辟闾,即湛卢也。”²¹越:越国。越地。²²步光:古宝剑名。越国的有名长剑。²³楚:楚国。楚地。²⁴龙泉:龙泉剑。宝剑名。即龙渊。²⁵韩:韩国。韩地。²⁶墨阳:地名,其地产剑,因以名剑。²⁷苗山:地名。²⁸铤:未经冶铸的铜铁。铜锭。箭铤。《注》箭足入稾中者也。箭头装入箭干的部分。²⁹羊头:三棱形的箭镞。³⁰知名前代:前代就有名。³¹咸:都。³²自谓:自称。³³丽且美:华丽并且美好。³⁴曾不如:竟不如。曾,竟,简直,还。³⁵君剑:君王的剑。君子的剑。³⁶绮:华丽,美丽。精妙,精美。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¹青云²之崔(cuī)(wéi)³,纤罗为缨,饰以翠翰(hàn),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¹⁰之章甫¹¹,齐¹²之高冠¹³,亦自谓美¹⁴,盖¹⁵何足¹⁶¹⁷
译文:头戴高高的冠冕,细软的绮罗作帽带,美丽的鸟羽插在两边,真是既轻巧又美观。用它打扮你的仪表和容颜,一举一动都生辉增光。宋国的章甫帽,齐国的高山冠,也都自称美丽无比,可是与你的美冠一比又有什么值得看?
注释:¹冠:戴帽。²青云:青云冠。古代一种高高的冠帽。³崔嵬:高耸貌;高大貌。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⁴纤罗:纤细透气有稀孔的丝织品。⁵缨:冠缨。《说文》缨,冠系也。⁶翠翰:翠鸟的羽毛。碧色的翅羽。翰,长而坚硬的羽毛。⁷表:表示。表现。⁸俯仰:俯首仰头。⁹垂光荣:垂范光荣。¹⁰宋:南朝宋。¹¹章甫:商代的一种高冠帽。南朝宋因袭之。¹²齐:齐国。齐地。南朝齐。¹³高冠:一种高高的官帽。¹⁴亦自谓美:也自称为美。¹⁵盖:大概。¹⁶何足:哪里足以。犹言哪里值得。¹⁷观:观看。
排金铺,坐玉堂。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酌桂酒,脍鲤鲂。与佳人期为乐康。前奉玉卮,为我行觞。
排金铺¹,坐玉堂²。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³,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¹⁰。酌¹¹桂酒¹²,脍(kuài)¹³鲤鲂(fáng)¹⁴。与佳人期¹⁵为乐康¹⁶。前奉¹⁷玉卮(zhī)¹⁸,为我行觞(shāng)¹⁹
译文:推开镶金的大门,坐在白玉殿堂上,风儿不起,尘土不扬,空气新鲜又清爽。走起齐国的琴瑟,跳起赵国的舞蹈,歌女轻声曼唱,声和音律协宫商。悦耳动听感人心,回肠荡气婉转悠扬。饮的是佳酿桂花酒,吃的是美味鱼丝香,与美人相聚多欢畅。美人上前捧玉杯,为我敬酒祝安康。
注释:¹金铺:金饰的铺首。金饰的铺榻。²玉堂:玉石装饰的厅堂。³桓瑟:齐桓公的古瑟。齐国的古瑟。⁴赵倡:赵国的倡优。赵国的舞妓。⁵女娥:美女仙娥。娥皇和女英的并称。⁶长歌:放声高歌。乐府的长歌行。⁷声协:声音协同。⁸宫商: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泛指音乐、乐曲。泛指音律。⁹感心动耳:感应内心激动耳音。¹⁰荡气回肠:荡漾的真气回转在肝肠。一种陶醉人的气氛回荡在情绪和感觉中。形容文词、音乐等感人至深。¹¹酌:斟酌。斟酒。¹²桂酒:桂花酒。¹³鲙:同“脍”。细切肉。鱼鲙。鱼细切作的肴馔。即鳓鱼。又名快鱼。¹⁴鲤鲂:鲤鱼。鲂鱼,与鳊鱼相似,银灰色,腹部隆起,生活在淡水中。¹⁵期:约期。期会。¹⁶乐康:安乐康泰。¹⁷前奉:前面奉上。¹⁸玉卮:玉质的酒卮。卮,没有底座一放就洒的酒碗,劝酒用。¹⁹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¹。为乐²常苦迟³,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译文:今日的欢乐不能够忘,人生的乐趣还没享尽。人们行乐常常抱怨太晚,岁月流逝就像飞去一样。为什么自己找苦受,使我心里忧愁悲伤?
注释:¹未央:未到中央。无边无际。²为乐:行乐。作乐。³苦迟:苦于太迟。⁴忽若:忽然像。恍若,好像。⁵何为:做什么。为啥。⁶自苦:自找苦吃。自己苦自己。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压征鞍,马前山复山。
美人消息隔重关¹,川途²弯复弯。沉沉³空翠压征鞍(ān),马前山复山。
译文:美人的消息通过重重关隘传来,路途遥远,像是层层的树林压在马鞍上,马跑过一座山又来一座山,怎么也快不起来。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¹重关:层层的门户或重深的关塞。²川途:路途。³沉沉:沉重的样子。⁴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浓泼黛(dài)¹,缓拖鬟(huán)²,当年看复看。只余眉样³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译文:沿途的山像浓浓的泼墨画一样,又像美人拖悬的发髻。当年的美人看了又看,只记得她的眼眉。如果再相逢却如同路途一样艰辛。
注释:¹泼黛:中国画有泼墨和凌彩的技法。²缓拖髻:把发髻梳得蓬松低垂。³眉样:画眉的样式。

  全词的中心是要寻找一个“美人”。这美人当初曾近在咫尺——“当年看复看”;现在却远隔千山万水——“相逢艰复艰”。词“情”重于“理”,反复盘旋而不决绝,表层的美丽委婉掩盖了深层的悲哀。“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可能就是从这种意思化来。“重关”,可以是远方的重重关塞,可以是森严的层层门户,甚至可以是内心的某种隔阂和误会。

  “沉沉空翠”是指山中潮湿水汽笼罩着草木所形成的那种青绿色的烟雾。草木越茂盛,雾气就越浓重。再加上山路的漫无止境,就给旅行者一种很沉重的压抑之感,所以说“压征鞍”。

  “浓泼黛,缓拖髻”两句很妙;在此之前重点写旅途的青山,在此之后重点写心中的美人;而这两句,前一句重点在山却点出了人,后一句重点在人却仍带着山,很巧妙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浓泼黛”是说大自然的天工神笔饱蘸了浓香的黛色泼洒点出眼前的山。所以这“浓泼黛”虽然是画山不是画眉,但它的作用是在描绘山的同时暗暗与后边“眉样”的想像相呼应,开始了从青山向美人的转换。“缓拖髻”则是用女子的发髻来形容山。因此“浓泼黛,缓拖鬓”的意象所要表现,其实是现实的青山在旅行者眼中逐渐成心目中美人的过程。在今日物象与当年心象的叠加组合之中,由物象清晰心象朦胧到心象清晰物象朦胧,旅行者的记忆也就从今日回到当年“当年看复看”。“看复看”,写得真是一往情深:美人的芳容曾经如此真切地展示,与她近在咫尺。然而那已经是过去的事,“只馀眉样在人间”。颇使人产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动。美好的理想长存而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就是人类最大的苦恼。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8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¹
译文: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注释:雁荡:山名,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宝冠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¹云:说。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译文: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欲住逢(féng)年尽,因吟过夜分¹
译文: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注释:¹夜分:夜半。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荡阴¹当绝顶²,一雁(yàn)未曾闻³
译文: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注释:¹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²绝顶:最高的山顶。³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宝冠寺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雁荡山以瀑布奇峰著名,这首诗打破常规,题目是题宝冠寺,重点不写雁荡的峰岩瀑布,甚至无一字写到寺庙,只是描绘环境的幽静,突出自己的心灵感受。

  诗开门见山,首联就把自己置身在山寺中,写环境,抒感受。诗说自己漫步在寺内,在流水边驻足,凭倚着石栏杆,只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清寒。清寒是人对外部气候的感受,没有什么难以表达之处,诗人说“不可云”,是因为山中寒冷,又逢岁暮,自然寒气逼人,这不是诗人唯一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如此幽寂的环境,使诗人心中产生了另一种清寒的感受,这感受很复杂,是淡泊名利、陶洗心境、出世达观等种种感受的总和,因此不可名状,难以叙述概括,只能用“不可云”三字来代表。虽然“不可云”,但必要抒发,诗接着便巧妙地借景达意,说眼见桥下流来清寒的泉水,想到其源头,抬头观望,岩洞谽然,由此便推测流水的清寒,是因为它是石洞中的云朵所化。这样写,境的清寒与人的高洁全都予以表露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历来诗家所说的“不写之写”,“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论诗》),不明白说,让读者自己品味。也达到了司空图《诗品》含蓄的标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三、四联仍然用前两联手法,一联抒情,一联以景蕴情。环境如此岑寂,诗人的情怀如此淡泊,境与情吻合无间,诗人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留恋忘返的心情。第三联明白说出自己的情感,在表现时先抑后扬,出句说自己想在这里住段时间,可是正逢年末,非得回家去;因为不能住下的遗憾,对句便写自己在幽阒的环境中反复吟咏,不知不觉到了半夜。这样写,又回照了上文。尾联以景色来反衬心情的淡泊。雁荡山顶有湖,四季不干,是越冬大雁栖息的所在,雁荡山即以此得名。诗写听不见一声雁鸣,是实事,同时用以突出夜深时万籁俱静的场面。诗人在这样的深夜尚不回去,他的胸怀就自然可知了。

  诗的第二联“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是众口传颂的名联。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由水的寒想到高处的寒,由高处又想到云与水的关系,从而把两者相联系,表现那一特定环境与特定心情,赵师秀对云水之间常常产生通感,喜欢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场景,或硬把它们相互联系,如他在另一首名作《薛氏瓜庐》中写道:“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诗这联,元方回《瀛奎律髓》曾指出是参考了唐杜荀鹤的“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句,这是从构思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从赵师秀喜在云与水上做文章的角度上看,诗更接近于武陵《赠王隐人》“飞来南浦水,半是华山云”句。赵师秀以苦吟出名,他曾经对人说:“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宋刘克庄《野谷集序》)他在写这联诗时,极有可能受到杜荀鹤、于武陵诗的启发。

  赵师秀曾经选贾岛、姚合诗为《二妙集》,他的这首诗的风格即近似贾岛、姚合,诗面不用典故,写景造境简易平淡,结构严谨,意境清瘦,琢磨锻炼得不露痕迹。“永嘉四灵”的诗讲究雕镌后的归真,即纯用白描手法,绘景写情,虽然气格有些局促,但在当时江西诗派踔厉诗坛的情况下,无疑是给沉闷中注入了新鲜空气。赵师秀在“四灵”中成就最高,这首诗又是他的代表作,从此可以窥见“四灵”诗风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永照 朱刚注.宋诗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36

yàndàngbǎoguān--zhàoshīxiù

xíngxiàngshílánqīnghányún

liúláiqiáoxiàshuǐbànshìdòngzhōngyún

zhùféngniánjǐnyīnyínguòfēn

dàngyīndāngjuédǐngyànwèicéngwén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明月皎(jiǎo)夜光¹,促织²鸣东壁。
译文:明亮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夜空,东边墙角下不时地传来蟋蟀的吟唱。
注释:¹皎夜光:犹言明夜光。²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¹指孟冬²,众星何历历³
译文: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众多的星星是这样闪烁璀璨。
注释:¹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²孟冬: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此处指方位。玉衡星已经指向孟冬亥宫之方向——西北方,时已过夜半。³历历:逐个的意思,众星行列分明的样子。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¹复易²
译文:晶莹的露珠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
注释:¹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这里用引申义,急速、突然的意思。²易:变换。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秋蝉鸣树间,玄鸟¹逝安适²
译文:树枝间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
注释:¹玄鸟:燕子。²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我同门友¹,高举振六翮(hé)²
译文:昔日与我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
注释:¹同门友:同在师门受学的朋友。²翮:这里泛指鸟的翅膀。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不念携手好¹,弃我如遗迹。
译文: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念曾经的交情,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把我抛弃!
注释:¹携手好:指共患难的友谊。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南箕(jī)¹北有斗²,牵牛³不负轭(è)
译文:箕宿四星、斗宿六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
注释:¹南箕(jī):箕宿四星,形似簸箕。²北有斗:斗宿六星,形似古代盛酒的斗。当箕斗并在南方时,箕在南而斗在北,因称南箕北斗。³牵牛:指牵牛星。⁴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¹无盘石²固,虚名复何益?
译文: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注释:¹良:的确。²盘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坚定不移的感情。

  此诗开篇写道:“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在皎洁的月色光下,蟋蟀在低吟,并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诗人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环境,不但表现出环境的幽静,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时间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时间。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据金克木先生解说,“孟冬”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此时此刻诗人还在月下踽踽步,说明诗人心神不宁,胸中缠绕着忧愁。

  诗人默默无语,在月光下徘徊。“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野草上已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那样晶莹,寒气逼人,明显感觉到时节已经转换。诗人已经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当然,这里写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时间不饶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离客中的无限惆怅和凄怆。

  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

  理想破灭,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于是,诗人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这在当初,无疑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齐飞、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大大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无比惊讶、悲愤和不平。

  至此全诗的主旨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这里语出《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诗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表现出了有虚名无实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失意落魄的诗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间,仰望天空,看见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门友”的淡漠,心中忧愤不已,苦闷无处发泄,就借此问问星星。其实,这里也暗示了诗人没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无情意的人。

  诗歌最后写道:“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可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一样的友情也再没有了。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2-144

míngyuèjiǎoguāng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guāng zhīmíngdōng 
héngzhǐmèngdōng zhòngxīng 
báizhāncǎo shíjié 
qiūchánmíngshùjiān xuánniǎoshìānshì 
tóngményǒu gāozhènliù 
niànxiéshǒuhǎo  
nánběiyǒudǒu qiānniúè 
liángpánshí 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