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庭果自从霜后熟,
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庭果自从霜后熟,
野猿频向屋边闻。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
野猿频向屋边闻。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
仙桂算攀攀合得,平生心力尽于文。
仙桂算攀攀合得,平生心力尽于文。

shānzhōngshīyǒu--xún

shānshēnzhǎnghènshǎotóngrénlǎnjǐngshíjūntíngguǒcóngshuānghòushú

yuánpínxiàngbiānwénqínlínqiūshuǐdànmíngyuèjiǔjiùdōngshānzhuóbáiyún

xiānguìsuànpānpānpíngshēngxīnjǐnwén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yè)¹令。豹往到邺,会²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³、廷掾(yuàn)常岁赋敛(liǎn)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pìn)。洗沐之,为治新缯(zēng)绮縠(hú)¹⁰衣,闲居¹¹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tí)(jiàng)¹²,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¹³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译文:魏斯(魏文侯)当诸侯王的时候,西门豹出任邺(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临漳县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是。”
注释:¹邺:古地名,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临漳县西。²会:会集。³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⁴廷掾:县令的助手,负责处理案件。⁵祝巫:巫婆。⁶行视:到处物色。⁷小家女:贫穷人家的女儿。⁸娉取:同“娶“娉娶。⁹治:做。¹⁰缯绮縠:上等绸料。¹¹闲居:单独居住。¹²张缇绛帷:张挂起大红色和赤黄色的帏帐。¹³幸:希望,荣幸。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¹、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²,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wéi)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yù)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³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zān)笔磬(qìng),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译文: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多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女巫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长老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像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gài)。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¹。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²,民人以给足³富。
译文: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注释:¹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百姓可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不可与他们商量事情如何开始。²利:利益。³给足:即家给人足,家家富裕,人人温饱 给:丰足。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¹;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²。可知积善以遗子家,其谋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³。可知积财以遗子家,其害无穷也。
译文:常常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多行不义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必然多是祸患。由此可知多积德行善,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许多财产给子孙,会有很多祸害。
注释:¹余庆: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²余殃:留下祸害;后患。³过:过失。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彼何人¹²?其心孔³。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译文: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我只知道他的心肠太阴险。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迈进我家的门槛?请问这小哥你是谁的跟班?原来他是唯暴公马首是瞻。
注释:¹何人:什么人,不知其姓名。²斯:语助词。³孔:甚,很。⁴艰:此指用心险恶难测。⁵梁:拦水捕鱼的坝堰。⁶伊:其。⁷从:跟随。⁸暴:粗暴、暴虐。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不人¹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yàn)²我?始者不如³今,云不我可
译文:你们主仆二人相跟一路行,到底谁是这场灾难的祸根?他为什么偷偷去我的鱼梁,却不愿意走进我家来慰问?当初惺惺相惜浑然不如今,今已分道扬镳你我不同心。
注释:¹不人:主人公与“彼”人。²唁:慰问。³如:像。⁴可:通“哿(gě)”,嘉、好。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¹?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译文: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他为什么悄悄来我的院庭?我明明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却实实没见到的他的踪影。难道他走在人前就不愧疚,在天命面前就不诚惶诚恐?
注释:¹陈:堂下至门的路。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zhǐ)¹²我心。
译文: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啊?他好像那飘忽不定的疾风。他为什么不从北方刮过来?他为什么不是南方来的风?他为什么跑到我的鱼梁坝?他的不轨搅扰得我心不宁!
注释:¹祇:病,或曰安也。²搅:搅乱。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之安行,亦不遑(huáng)¹²。尔之亟(jí)³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xū)
译文:你不急不躁安安稳稳前行,也从未停下脚步片刻安闲。你马不停蹄急匆匆地赶路,润滑一下车毂都没有时间。就请你百忙之中来一次吧,为何这样难让我望眼欲穿?
注释:¹遑:空闲。²舍:止息。³亟:急。⁴脂:以油脂涂车;或曰通“支”,以轫木支车轮使止住。⁵壹:同“一”。⁶盱:忧、病,或曰望也。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祇也。
尔还而入,我心易¹也。还而不入,否²难知也。壹者之来,俾(bǐ)³我祇也。
译文:如果你返回来进入我的门,我悬着的心才会尽快平静。如果你返回来不进我的门,我心情败坏难知何去何从。就请你百忙之中来一次吧,唯如此才会使我心绪安宁。
注释:¹易:悦。²否:不。³俾:使。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伯氏¹吹埙(xūn)²,仲³氏吹篪(chí)。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zǔ)尔斯。
译文:想当初老兄你悠悠吹陶埙,愚弟我为你伴和声吹竹箎。我和你在一起犹如绳相串,不料你却和我全然不相知!如今我贡献犬豕鸡三牲物,一片冰心可表我对你盟誓!
注释:¹伯氏:兄。²埙:古陶制吹奏乐器,卵形中空,有吹孔。³仲:弟。⁴篪:古竹制乐器,如笛,有八孔。⁵及:与。贯:为绳贯串之物。⁶谅:诚。⁷知:交好、相契。⁸三物:猪、犬、鸡。⁹诅:盟诅。古时订盟,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违背,令神明降祸。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为鬼为蜮(yù)¹,则不可得。有靦(tiǎn)²面目,视³人罔(wǎng)。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译文:如果你是鬼或是个狐狸精,那么咱们此生不可再相见。现你靦着脸有鼻子也有眼,给人印象却在反复无常间。我今用心写成这首妙歌曲,以慰我心不用再反侧展转。
注释:¹蜮:传说中一种水中动物,能在水中含沙射人影,又名射影。²靦:露面见人之状。³视:示。⁴罔极:没有准则,指其心多变难测。⁵好歌:善良、交好的歌。⁶极:尽。⁷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此诗塑造了一位地位虽有不同,但命运却与《卫风·氓》之主人公相似的可怜弃妇形象。她当初也许曾有过海誓山盟、夫妇相爱的短暂幸福。但随着秋来春往、珠黄色衰,“其心孔艰”(心思难测正如“氓”之“不三其德”、其心“罔极”)的丈夫,待她便“始者不如今”,粗暴取代了温柔,热恋化作了冷漠。丈夫回到家中,想到的只是上河梁去取鱼虾享用,而对操劳在室的妻子,则连“入”房中慰问一下的兴致都没有。他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大抵早已有了“外遇”罢)。说他事忙吧,他却能在庭中慢条斯理地油他的车;说他没事吧,却连“遑舍”(止息的闲暇)一夜的功夫都没有。好容易盼得他回来一次,却只给妻子留下暴虐相待的伤痛。想到命运之绳曾将自己和丈夫贯串在一起(“及尔如贯”),相互间理应亲如“埙”、“篪”相和的“伯”、“仲”(古时常以兄弟相亲喻夫妻相谐);而今,丈夫竟连起码的夫妇之礼都不顾了,不能不激得女主人公悲愤难平。在长夜焦灼的“反侧”之中,她终于发出了愤切的诅咒:“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你真正是枉然生了一张人脸,心思的险恶莫测,简直胜过鬼蜮呵!

  从诗之结语“作此好歌(因为歌意涉及男女之情,故称),以极反侧”看,此歌作于女主人公长夜难眠的“反侧”之际。诗虽也带有相当的叙事成分,但脉络并不清晰。在充满疑云的反覆诘问中,展出“彼”人的飘忽身影,又穿插进回忆中的种种生活片断,使全诗的结构显得似断非断、散乱飘忽。如果要找一个适当的词汇来说明此诗的表现特点,那就是两个字——“梦幻”。而这,大抵正与女主人公作歌时的“反侧”难眠状况有关。从诗中透露的消息可知,那位薄情丈夫对女主人公的冷遇,无疑已天长日久。每当她望眼欲穿盼其归来时,丈夫却总是迟迟不归;就是归来,也行迹诡秘、形同飘风,出没于庭院、鱼粱之际,只顾着自身的享受,极少有入房与妻子叙叙的诚意。一对往日的燕尔夫妻,竟变得如同陌路之人。这些景象,当然会深深烙在女主人公脑际而难以抹去。因此,当她辗转反侧之际、神思恍惚之中,往事今情便可能全化作散乱的片断,梦幻般地涌现在眼前。此诗正适应了这一特定背景,采用叠章和问句、跳荡不定和迅速转换的意象,表现了女主人公似忆似梦间的疑惑与惊诧、痛愤和哀伤。进入女主人公梦思中的对象,明明是她丈夫,她却似乎不认识他,开篇即以“彼何人斯”相询,正绝妙地传达了这种神思恍惚中的迷乱之感。后文的“胡逝我梁,不入唁我”、“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更以扑朔迷离之辞,表现了唯有幻梦才带有的视听和思虑特点。女主人公刚想细细审视,幻境却又一变,车影、语声竟化作一团“飘风”,忽东忽西地卷向鱼梁去了;但转眼间,她又似乎看到,丈夫分明还在庭中,正如往日那样悠然自得地“脂车”呢。梦境的飘忽变幻,伴随着女主人公神思恍惚间的疑惑、惊惧、失望和愤懑,一起化作诗行涌现,便产生了这首奇妙、独特的弃妇歌。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0-424

rén

míng xiānqín 

rén xīnkǒngjiān shìliáng mén shuíyúncóng wéibàozhīyún 

èrréncóngxíng shuíwéihuò shìliáng yàn shǐzhějīn yún 

rén shìchén wénshēng jiànshēn kuìrén wèitiān 

rén wéipiāofēng běi nán shìliáng zhǐjiǎoxīn 

ěrzhīānxíng huángshè ěrzhīxíng huángzhīěrchē zhězhīlái yún 

ěrhuánér xīn huánér fǒunánzhī zhězhīlái zhǐ 

shìchuīxūn zhòngshìchuīchí ěrguàn liàngzhī chūsān ěr 

wéiguǐwéi  yǒumiǎnmiàn shìrénwǎng zuòhǎo fǎ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²³时习之,不亦说(yuè)?有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¹⁰而不愠(yùn)¹¹,不亦(yì)¹²君子¹³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注释:¹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²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³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⁴时习:按时地去复习。⁵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⁷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⁸自:从。⁹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¹⁰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了解。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¹¹愠:生气,发怒。¹²亦:同样、也是。¹³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¹曰:“吾²³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有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注释:¹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²吾:我。³日:每天。⁴三省: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省:检查,反省。⁵为:替。⁶谋:谋划。⁷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⁸信:诚信。⁹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¹²³新,可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有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¹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²而:连词,表顺承,就。³知:领悟。⁴可:可以。⁵以:凭借。⁶为:作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¹不思则²(wǎng)³,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注释:¹而:连词,表转折。²则:连词,相当于“就”、“便”。³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⁴殆: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由¹,诲(huì)²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有与不有的态度吧(或译为:我教授给你的,你明白了吗?)!有道就是有道,不有道就是不有道,这才是聪明的。”
注释:¹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²诲:教,传授。³女:通假字“女”通“汝”,你。⁴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聪明,智慧。⁵之:代孔子教的东西。⁶乎:语音助词。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见贤¹²³,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注释:¹贤:德才兼备的人。²思:希望,想着。³齐:看齐。⁴焉:句末语气词。⁵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¹人行,必有我师焉²。择其善者而从之³,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注释:¹三:泛指多次;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³之:代指善者。⁴之:代指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曰:“士¹不可以不弘毅²,任重而道远。仁³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注释:¹士:有抱负的人。²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³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已:结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岁寒¹,然²³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有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注释:¹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²然:这样。³后:以后。⁴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¹而可以终身行²之者乎?”子曰:“其恕乎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注释:¹一言:一个字。 ²行:奉行。³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⁴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⁵施:施加。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有新】 :温习旧的有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fèi)¹甘棠(táng)²,勿翦(jiǎn)³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译文: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砍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
注释:¹蔽芾:形容树干树叶微小;引申为荫庇。芾:盛貌;蔽:谓可蔽风日也。²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³召伯:即召公,姬姓,封于燕。³翦:同“剪”,伐,砍伐。⁴茇: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¹,召伯所憩(qì)²
译文: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毁细细养护,曾是召伯休息处。
注释:¹败:伐,毁坏。²憩:休息。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¹,召伯所说(shuì)²
译文:棠梨树郁郁葱葱,不剪不折细细养护,曾是召伯停歇处。
注释:¹拜:拔也,一说屈、折。²说:通“税”,休憩,止息。

  召公在治西方的时候,治理得当,人民和睦。等到他去世了,人们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心破坏,后人便作了这首诗来纪念他。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体现了人民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

  《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辞,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对比每章第二句针对甘棠发出的动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齐根砍断;次章曰“勿败”,败是坏其枝叶;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弯。《诗经》的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断到折再到使弯曲,动作愈来愈轻 。它说明了人们对甘棠的珍重态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弯也是不准的。于是这组动词的妙处和这组叠句的妙处所在即为: 它是用先重后轻的方式传达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基于敬仰、怀念召伯衍生出的对甘棠的情感。

  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动: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较短时间内的状态;末章曰“所说”,“说”读为税,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停下车子的时间比休息片刻的时间还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车,行为愈来愈简。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人们睹物思人,想见其为人,有历史感和真实感。如果这可敬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 ,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 ,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同样,这组表示召伯行为的动词也像上组动词一样 ,表现了人们对召伯的无上景仰之情,其实这正是重章叠句的好处。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3-34页

gāntáng

míng xiānqín 

fèigāntáng jiǎn shàosuǒ 
fèigāntáng jiǎnbài shàosuǒ 
fèigāntáng jiǎnbài shàosuǒsh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