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名场得,终为善误身。无儿承后嗣,有女托何人。
病向名场得,终为善误身。无儿承后嗣,有女托何人。
葬礼难求备,交情好者贫。惟馀旧文集,一览一沾巾。
葬礼难求备,交情好者贫。惟馀旧文集,一览一沾巾。

yǒurén--xún

bìngxiàngmíngchǎngzhōngwèishànshēnérchénghòuyǒutuōrén

zàngnánqiúbèijiāoqínghǎozhěpínwéijiùwénlǎnzhānjīn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隤云暧前驱,连鼓讧后殿。
(tuí)¹²前驱³,连鼓(hòng)后殿
译文:天空中先是布满阴沉低垂的浓云,随后传来一阵阵如连鼓轰响的惊雷。
注释:含山:地名,一在今安徽省巢县、和县之间,一在浙江崇德(今桐乡),诗中指后者。霆奔:雷声疾驰。龙挂:古人以为龙可行雨,故夏日有时见远方骤雨急至。雷起云簇,浓云开合变化,便以为是龙爪龙尾蜿蜒屈伸,俗称这种景象为龙挂。¹隤云:阴沉低垂的浓云。²暖:昏暗。³前驱:前行,走在前面。⁴连鼓:指雷,形容雷声如连鼓轰响。⁵讧:争闹,溃乱。⁶后殿:即殿后,最后。
骎骎失高丘,扰扰暗古县。
(qīn)¹失高丘²,扰扰³暗古县
译文:阴云很快地吞没山峰,阴云也将含山县城笼罩。
注释:¹骎骎:马行很快的样子,引申为疾速。²失高丘:指山峰隐没于阴云中。³扰扰: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变幻无常的阴云。⁴古县:指含山县。
白龙起幽蛰,黑雾佐神变。
白龙起幽蛰(zhé)¹,黑雾佐²神变³
译文:神龙从幽静的冬眠状态中苏醒,腾空而起,黑雾加剧神龙的变幻。
注释:¹起幽蛰:从幽静的冬眠状态中苏醒并活跃了起来。²佐:辅佐、帮助。³神变:古人迷信,以为龙是神物够兴云行雨,变化莫测,所以称为神变。
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
盆倾¹耳双聩(kuì)²,斗暗³目四眩(xuàn)
译文:瓢泼般的大雨令人耳欲聋,突然变得昏暗,四望迷茫,看不清楚。
注释:¹盆倾:瓢泼般的大雨。²聩:耳聋。³斗暗:陡然昏暗。斗,通“陡”。南宋辛弃疾《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⁴目四眩:四望迷茫,看不清楚。眩,眼花。
帆重腹逾饱,橹润鸣更健。
帆重¹腹逾饱²,橹(lǔ)³鸣更健
译文: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的声音更响。
注释:¹帆重:帆被雨打湿,所以更重。²腹逾饱:又因风大,所以张得更满。³润:指被雨打湿了。⁴鸣更健:响声更大。
圆漪晕雨点,溅滴走波面。
圆漪(yī)¹²雨点,溅滴走波面³
译文:雨点打在水面上形成圆形的涟漪,溅起的水滴向四面扩散。
注释:¹漪:波纹。²晕: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³波面:水面。
伶俜愁孤鸳,飐闪乱饥燕。
(líng)(pīng)¹愁孤鸳,飐(zhǎn)²乱饥燕。
译文:成对的鸳鸯被打散孤独无依,饥累的燕子四散奔逃。
注释:¹伶俜:孤单,孤独。²飐闪:在风中颤动、摇摆。
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
麦老枕¹水卧,秧稚与²风战。
译文:渐渐成熟的麦子横卧水中,幼嫩的秧苗承受着狂风。
注释:¹枕:卧。²与:向、对。
牛蹊岌城沉,蚁隧汹瓴建。
牛蹊(xī)¹(jí)城沉²,蚁隧(suì)³汹瓴(líng)
译文:田间小路如水中危城,蚁穴般的水沟已被冲毁。
注释:¹牛蹊:田野间小路。²岌城沉:田间水满,仅余小路,远看去恰像城镇被水淹没,只见城墙,形势十分危急。岌:危险的样子。³蚁隧:纵横交错的水沟。犹如蚁穴。隧,地下道。⁴汹瓴建:形容雨流汹涌,有高屋建瓴之势。瓴,高屋之瓦。水从高处急流而下,称为“高屋建瓴”。建,倾倒。
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
水车竞¹施行,岁事²³休宴
译文:各家各户都争着车水,农事正忙怎么敢停歇。
注释:¹竞:争着做某事。²岁事:农事。岁,收成、年景。³敢:怎敢。⁴休宴:犹停歇。
咿哑啸簧鸣,轣辘连锁转。
咿哑¹啸簧(huáng)²,轣(lì)(lù)³连锁转
译文:水车声像吹簧般作响,此起彼伏连续不间断。
注释:¹咿哑:形容水车的声音。²啸簧鸣:像吹动簧乐器一样作响。³轣辘:也是譬状水车转动的声音。⁴连锁转:不断地转动。
骈头立妇子,列舍望宗伴。
(pián)¹立妇子,列舍²望宗伴³
译文:母子一起并肩站立车水,家家邻里宗族守望相助。
注释:¹骈头:并头,指并肩站立。²列舍:各家、家家。³宗伴:一家人、族人。
东枯骇西溃,寸涸惊尺淀。
东枯骇(hài)¹西溃,寸²(hé)惊尺³淀。
译文:车干东边西边又决口,排干小块又淹了大片。
注释:¹骇:震惊。²寸:指小块的田地。³尺:指大块的田地。涸:水干。淀:沉在水底,指被水淹没。
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
(jiē)余岂能贤¹,与彼²亦何辨³
译文:我也不比他们强多少,与农民又有什么区别?
注释:¹岂能贤:哪能就胜过他们。²彼:指农民。³亦何辨:又有什么区别呢?
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
(piān)¹风露熟²,半世江湖³遍。
译文:虽一叶扁舟栉风沐雨,半生间走遍四面八方,
注释:¹扁舟:小船。²熟:习惯、常常。³江湖:四方各地。
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
不知忧稼穑(sè)¹,但解²加餐饭。
译文:但却不懂稼穑的艰难,只知一味地加餐加饭。
注释:¹稼穑:种谷和收谷,农事的总称。²解:懂得。
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
遥怜¹老农苦,敢厌游子倦²
译文:想想农家的艰难辛苦,还敢厌倦漂泊之苦吗?
注释:¹怜:哀怜。²游子倦:飘泊生活的劳累。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大雨中劳作的情景,并抒发了诗人同情、自惭的感情。全诗以时间为序,由写景到抒情,此诗前八句描绘暴雨骤至情景;第九至十八句描写所见诸物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第十九至二十六句描绘农民冒雨车水抢救稼穑的情景;最后八句写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以景抒情,诗境宽阔壮丽,语言雄奇纵恣。

  诗的前八句描绘暴雨骤至情景。只见乌云开道,轰雷殿后。原野间浓雾很快地吞没了高丘,古城内霎时变得天昏地暗。神龙自幽栖之地腾空而起,黑雾迷茫,更加剧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刹那间倾盆大雨自天而降,令人双耳欲聋,目眩神惊。诗人分别以 “暖”形容阴云低垂遮天蔽日之状;“讧”状述雷声纷乱之景;“骎骎”描画雷霆来势之猛;“扰扰”渲染乌云弥漫之乱,情景生动无比。这八句,将暴雨骤至时“霆奔龙挂”的赫赫威势渲染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帆重”以下十句,描写所见诸物遭受风雨袭击的情状。船帆已被风雨浸湿灌饱,船橹摇起来声音更大更响;雨点打在水面,形成圆圆的波漪,向四面扩散;成双成对的鸳鸯被暴雨打散,孤独无依,喜好高飞燕子被淋得四散奔逃,又饥又累,渐熟的麦子横卧在水中,幼嫩的秧苗承受着狂风的袭击,田间小路就象即将沉没水中的危城,蚁穴般纵樌交错的水沟已被汹涌的洪流冲毁。

  这十句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行舟、河面、禽鸟、庄稼,一一写来,历历在目,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见出诗人观察的细腻,笔力的健拔,又隐隐透露了诗人对骤雨成灾的焦急忧愁心情。

  “水车”以下八句,是描绘农民冒雨车水抢救稼穑的情景。虽雨骤风狂,“霆奔龙挂可骇”,但是劳苦的农民却在竟相车水,因为正是收获季节,农事鞅掌,他们不敢休息。因而遍地水车响,老少齐出动。车水的人,母子并肩,邻里宗族相望。虽拼命快干,毕竟水势过大,东边地里的水车干了,西边的水又冲决了畦埂,刚排干了一小块地面,又淹没了一大片庄稼。“惊”“骇”二字准确地写出了劳苦农民顾此失彼、焦急恐慌的心理活动,也反映了诗人对涝灾的关切。

  “嗟”字领起八句,是写诗人的感慨。他见景生情,很自然地以自身的境遇与辛苦的农民相比。从而想到自己并不比农民优越,同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一叶扁舟,栉风沐雨,走遍江溯,但却不懂稼穑艰难,只管一味消费,想想农家的艰辛,再不厌倦漂泊之苦了,“岂”“何”二虚词,无疑而问,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与农民之同。“不解”“但解”则突出彼此之异。

  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题乐府的传统,结合描写农民冒雨车水的艰苦劳动情景,抒发诗人的悯农之意。诗篇从暴雨骤至开笔,以“前驱”、“连鼓”作比,以“龙起幽蛰”的神话传说加以渲染,以“耳双聩目四眩”加以夸张,极力描写骤雨簇云挟雷而来的赫赫威势和令人惊骇的气氛。并且,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饱”“健”“愁”“饥”等,依次铺叙遭受风雨的诸般景物。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它们既为冒雨车水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又衬托了车水农民的艰辛以及既惊且骇的痛苦心情,突出了游子与农民的差异,使结末“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的感慨更为深沉有力。

参考资料:
1、 顾志兴主编.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02月:第21-23页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安石¹泛溟(míng)²,独啸³长风还。
译文:谢安泛舟于沧海,乘长风独啸而还。
注释:¹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²溟渤:大海。³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逸韵(yùn)¹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译文: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人间。
注释:¹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灵异¹可并迹,澹(dàn)²与世闲。
译文: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注释:¹灵异:神异。²澹然:恬静,安定。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jī)¹
译文: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酒宴登山历览。
注释:¹跻攀: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征古¹绝遗老²,因名五松山。
译文: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注释:¹征古:征信往古。²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五松何清幽¹,胜境美沃(wò)²
译文: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注释:¹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²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译文:风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译文: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竹扫天花¹,且从傲吏(lì)²游。
译文:剪下细竹扫去天界仙花,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注释:¹天花:天上的花卉。²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¹若可憩,吾欲归精修²
译文: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注释:¹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²精修:精诚修身。

  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船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5-7页
2、 送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86-488页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夫戍(shù)边关妾(qiè)¹在吴²,西风吹妾妾忧夫。
译文:你守卫在边关,我身处在吴地,西风吹到我身上我更加为你担忧。
注释:¹妾:旧时妇女自称。²吴:指江苏一带。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译文:写一行书信就洒下千行眼泪,严寒到了边塞,给你寄去的寒衣收到没有?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宫桥柳。
拨雪寻春,烧灯¹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宫桥柳。
译文:拨开积雪寻找初春的迹象,点亮灯火延续白日。梅花落后,小院里残留着暗香。夜色试图掩盖春天的气色,月亮渐渐爬上宫桥边的柳树梢上。
注释:¹烧灯:即燃灯。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沉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ruì)雾笼星斗。沉香¹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译文:花市里游客散尽,尘埃落定,富贵人家的大门刻画得犹如锦绣。娇柔的薄云与祥瑞的雾气笼罩着星斗。沉香已经燃尽冷透,脸上精心打点的妆容也已只余下残缺,她沉浸在浓醇如酒的半衾轻梦之中。
注释:¹沉香:水香木制成的薰香。
腊梅开后,白雪残存,词人拨雪寻春,乃至燃灯续昼,其雅兴已似痴。月上柳梢,云雾笼星,沉香烟消,其梦境又如醉。词写得清丽宛转,韵味淳郁,上下片两结句尤觉尖新。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汉武¹天台²切绛河³,半涵非雾郁嵯(cuó)(é)
译文: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天台总是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
注释:¹汉武:指西汉时期汉武帝。²天台:敬巫祀神的高台,此处指通天台。³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⁴嵯峨:形容山高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hù)¹先成此日歌。
译文: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天台求仙成了梦想。
注释:¹瓠子:即河南濮阳瓠子口,曾经黄河决堤处。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夏鼎¹几迁空象物,秦桥²未就已沉波。
译文: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
注释:¹夏鼎:即大禹所铸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统。²秦桥: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相如作赋¹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译文:司马相如作了《大人赋》讽谏来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
注释:¹相如作赋:相如,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汉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政的弊端与崇尚迷信的风气,目的是为了打破宋真宗东封泰山后所产生的虚妄的吉庆气氛,体现诗人的忧国情怀。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两句是以状物起兴。汉武帝一生好为崇楼峻阁,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闻十里”(《封禅书》),是用来供奉长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兴建通天台,高三十丈;井干台、神明台,均高五十丈(《封禅书》),诗中的天台即是这众多仙台的总称,“天”,以言其高。这二句诗抓住了天台“高”而“入云”的两个侧面,以精丽的语言,创造了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天台之高,竟直切绛河(即银河)。“切”字特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传神。“非雾”指五色祥云,与上句“绛河”互映,便见彩霭氤氲。又用“半涵”两字,“半涵”与“非雾”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切天台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郁嵯峨”三字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两句引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汉武帝的教训。诗人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明说汉武常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间殚为河。”(《河渠书》)诗人取材汉武帝塞河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贴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旨。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两句写造镇国之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边现世,汉武信方士“出与神相通”之言,“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封禅书》),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唐李贺曾作《苦昼短》:“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是对两位雄主不羡江山只羡仙可悲结局的真实写照。这两句承三、四句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两句以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的典故点睛结尾。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书司马相如传》),“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诗人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之情。

  全诗多用典实,深奥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这是因为此诗内容充实,不同于西昆体常有诗风;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结构颇见匠心,既保持了西昆体组织细密的特点,又深得李杜七律构思神理,语言清丽,议论恰到好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