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
寂寥¹荒馆闭闲门²,苔径阴阴³(jī)少痕。
译文:寂静无声的荒馆大门紧闭,幽暗处的青苔鲜有木屐踏过的痕迹。
注释:¹寂寥:空虚无形,空虚无物。²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³阴阴:幽暗貌。
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泠落客心存。
白发颠狂¹尘梦断,青毡²泠落³客心存。
译文:放浪不羁的白头发断却了尘世的梦幻,冷冷清清的青色毛毯还残存着游子的思乡情切。
注释:¹癫狂:放浪不受约束。²青毡:指青毡制品。如帐篷、帽冠等物。³泠落:冷清,不热闹。⁴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高山流水¹琴三弄²,明月清风酒一樽(zūn)
译文:弹完高山流水,又奏梅花三弄,伴着清风就着明月喝着酒。
注释:¹高山流水: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²三弄:古曲名。即梅花三弄。唐李郢《赠羽林将军》诗:“惟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醉后曲肱(gōng)¹林下²卧,此生³荣辱不须论。
译文:喝醉后就枕着胳膊瘫睡在树下,不必再谈论这一辈子的光荣与耻辱了。
注释:¹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²林下: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³此生:这一辈子。⁴荣辱:光荣与耻辱。⁵不须:不用,不必。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
萧萧¹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²倦送迎。
译文:头发渐少白发爬满头,长久以来我这贫寒之家已经疲倦了送往迎来。
注释:¹萧萧:花白稀疏的样子。²蓬门:以蓬草为门。
独喜冥心无外慕,自怜知命不求荣。
独喜冥心无外慕,自怜知命不求荣。
译文:唯独喜欢心境宁静而不羡慕外界,自我怜惜一切变化都由天命决定而不再执着追求荣华富贵。
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何人问马卿。
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何人问马卿。
译文:心情闲散想作赋一首,借以追思陶潜。因病卧床,是谁在问司马相如?
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
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
译文:我在深山里过着贫苦生活却甘于守着清贫,尽量不让人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吧。

xiěèrshǒu--móuróng

liáohuāngguǎnxiánméntáijìngyīnyīnshǎohénbáidiānkuángchénmèngduàn

qīngzhānlíngluòxīncúngāoshānliúshuǐqínsānnòngmíngyuèqīngfēngjiǔzūn

zuìhòugōnglínxiàshēngrónglùn

xiāoxiāohuámǎntóushēngshēnyuǎnpéngménjuànsòngyíngmíngxīnwài

liánzhīmìngqiúróngxiánqíngtáolìngbìngrénwènqīng

línxiàpíngānkùnshǒujǐnjiàochéngshìzhīmí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寂静无声的荒馆大门紧闭,幽暗处的青苔鲜有木屐踏过的痕迹。

放浪不羁的白头发断却了尘世的梦幻,冷冷清清的青色毛毯还残存着游子的思乡情切。

弹完高山流水,又奏梅花三弄,伴着清风就着明月喝着酒。

喝醉后就枕着胳膊瘫睡在树下,不必再谈论这一辈子的光荣与耻辱了。

头发渐少白发爬满头,长久以来我这贫寒之家已经疲倦了送往迎来。

唯独喜欢心境宁静而不羡慕外界,自我怜惜一切变化都由天命决定而不再执着追求荣华富贵。

心情闲散想作赋一首,借以追思陶潜。因病卧床,是谁在问司马相如?

我在深山里过着贫苦生活却甘于守着清贫,尽量不让人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吧。

注释

寂寥:空虚无形,空虚无物。

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

阴阴:幽暗貌。

癫狂:放浪不受约束。

青毡:指青毡制品。如帐篷、帽冠等物。

泠落:冷清,不热闹。

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高山流水: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

三弄:古曲名。即梅花三弄。唐李郢《赠羽林将军》诗:“惟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

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

林下: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此生:这一辈子。

荣辱:光荣与耻辱。

不须:不用,不必。

萧萧:花白稀疏的样子。

蓬门:以蓬草为门。

牟融

牟融

牟融是明代人伪造诗集而托名的“唐代诗人”。《全唐诗》卷467有牟融诗一卷,但经学者陶敏考证,唐代没有牟融其人,明代人把伪造的诗集归到牟融的名下。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指出,牟融集并不是唐人诗集,而是后人所伪造。虽然唐代没有牟融这个人,但作伪者讲这个伪集置于牟融名下,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位牟融在《后汉书》卷二六中有传,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汉章帝时官至太尉。 ▶ 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已讶¹(qīn)²冷,复见窗户明。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注释:¹讶:惊讶。²衾枕:被子和枕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¹
译文: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¹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xuě

bái tángdài 

qīnzhěnlěng jiànchuāngmíng 
shēnzhīxuězhòng shíwénzhézhúshēng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lán)¹深处艳精神。
译文: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的花带着清爽的凉气,立在曲折的长廊对面灿烂盛开精神抖擞。
注释:¹曲阑:“阑”同“栏”,栏杆,曲阑就是弯曲的栏杆。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译文:在金钩般的新月的照耀下倩影随风摇动,一言不发地把淡淡的清香送入我的画室。

zhānbo--shěnzhōu

xuěbīnghuāliángqīnglánshēnchùyànjīngshéngōuxīnyuèfēngqiānyǐngànsòngjiāoxiānghuàtíng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蜀魄(pò)¹关关²花雨深,送师冲雨³到江浔
注释:¹蜀魄: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子规(杜鹃鸟)。后人因以蜀魄、望帝等作为杜鹃鸟的别称。²关关:拟声词,拟鸟啼声。此处则拟杜鹃鸟的啼声。³冲雨:冒雨。⁴浔:水边之地,江浔即江边。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¹
注释:¹松柏心:指坚定不移修持佛道的志愿。松树与柏树,枝叶繁茂,经冬不雕。人们诗文中常以松柏作为志操坚贞的象征。
贯休终生为诗,以诗著名,其送赠诗写得很好,其中尤以送同道僧友之诗为佳。这首七绝诗,把潇潇春雨中赠别友人之景、之情描摹得非常生动,景为主体,情寓其中,文笔生动流畅,委婉含蓄,感染力很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pīng)(pīng)(niǎo)(niǎo)¹十三余²,豆蔻(kòu)³(shāo)头二月初。
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注释:¹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²十三余:言其年龄。³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¹
译文: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注释:¹“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益州)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由于有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这种“强此弱彼”的写法显然自然入妙。

  杜牧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在独到。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zèngbiéèrshǒu ·

 tángdài 

pīngpīngniǎoniǎoshísān dòukòushāotóuèryuèchū 
chūnfēngshíyángzhōu juǎnshàngzhūliánzǒng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译文: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注释: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乃:竟然。四顾:环视四周。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译文: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注释:度:飘过。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地沉星尽没(mò),天跃日初熔(róng)
译文: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浮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注释:地沉:指天亮。没:隐没。天跃:天豁然亮了。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译文: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秋寒:深秋时节。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乃观赏日出美景的绝佳之地。本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首先,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伟之姿;接着,抒发登顶之际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后,笔触落于山巅,远眺洞庭湖,湖面犹如半勺水,细腻而神奇。整首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折射出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诗的起调就不同凡响,气势开阔。因置身于最高的祝融峰上,众山尽在脚下,故云“四顾乃无峰”。“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四顾乃无峰”是实写,但也不乏夸张的成分,意在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与凌霄之志,写景中已有人在。首联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颔联两句作为首联的补充,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两句绘就黑夜凋零、朝阳冉冉升起的壮美景象。描述日出的诗作纷繁,但真正珍贵的在于能从宏大的视角以简洁生动的笔法描绘光明降临人间的霎那辉煌。首句折射太阳未显,大地沉浸于深沉黑暗中,众星亦隐匿无踪,昭示着黎明的前夜。次句则绘述天边绽放红霞,太阳犹如炼制而出的火球,刹那间光辉万丈,燃亮了天际。此处对比天地之间,气象恢宏,蕴含着惊人心魄的力量。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描绘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对比之中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尾联两句描述登上山巅远眺洞庭湖,祝融峰高耸云端,俯瞰人间繁华,即便八百里的洞庭湖也变得渺小如半勺水。此刻,祝融峰的高峻将自己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由登山写到观日出,再由远眺想到蛰龙欲起,舒展自如,一气直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而浑然一体。其中不仅写出河山壮丽,也有丰富的寓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叠起丛生的时期,民族的危难激起了进步知识分子图谋改革的决心。作者看到了古老中国已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而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诗中“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二句不仅是眼前景象的纪实,还是当时形势的写照。诗的末句忽从记游写景宕开,发出蛟龙欲起的浩叹,抒发了自己跃跃欲试、奋起变革、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豪情壮怀已预示了作者后来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并以生命殉其理想的伟大精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1846,1851-185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