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何峥嵘,万象翻匍匐。
心包元气并,影立太空独。
遥瞻极乾端,俯瞰际坤轴。
飘飘凌云身,杳杳送鸿目。
挥袖裨八风,开襟吞百渎。
醒脾咽醇清,涤髓盪痼俗。
斗摘紫垣杓,日攀黄道毂。
川令夷若奔,林诃魍魈伏。
螺蚌视三神,杯盎阅四隩。
参旗摩右肩,昆苑踏左足。
营营蚁磨旋,戢戢蜂房簇。
膻俎餍前臑,诗瓢悭半菽。
历测尊卢年,桴穷沃焦谷。
畴非浮点沤,吾亦寄粒粟。
气形孰融结,高深谁濬矗。
娲皇不能补,共工多事触。
飞思腾虚遨,殚精驰向瞩。
浩浩蔑垠涯浑浑曷边幅。百刻倏汐潮,
九行递朏朒。达观等鹏鹪,
殊趋殽燕蝠。仙驭鞭虬螭,
神驾轨骊騄。寰中无遁照,
象外有玄烛。推寻制字苍,
究考画卦宓。万变既日滋,
百灵遂宵哭。某氏马锡三,
何人鳌钓六。底所真蓬瀛,
是间自濠濮。佳辰每难值,
奇赏讵嫌数。达士多放旷,
拘儒例踧蹜。味同侨札交,
臭异智辅族。稽首礼初梅,
掀髯叫余菊。节届小大寒,
岁得中下熟。野礼讲蜡迎,
侲朋阅傩逐。皴肤剥枯藓,
瘦发立冻木。青针抽麦麰,
绛粒茁樱薁。乌龙特嵯峨,
白雁几湾洑。霞谯抹微绡,
烟市皱轻縠。画嶂屏横纵,
字溪篆直曲。兰非灌能馨,
柏岂撼可秃。长冈修蛇驰,
短阜矮鳖缩。一塔耸锥颍,
千畦界棋局。冷祠逃鼪鼯,
荒冢赫鸱鵩。汲窟仆桔槔,
获场眠碌碡。橡实翻箨瘦,
笋萌认鞭斸。莽啼潜钩辀,
篱嚼偃觳觫。樵肩疮长鑱,
猎臂袒偏裻。相劳声阿邪,
力作响蓬扑。闻磬认禅窗,
指旛窥佛屋。邃森逾二林,
美秀埒三竺。笼影夜旧筑。
连营释薁琫,四野竞畚梮。
别墅喧榼壶。圜扉静敲朴。
今各有纭袍,昔俱无旨蓄。
駸駸熙运开,沓沓壮观复。
闾阎一烬空,栋宇万础续。
货廛富鲍鱐,米市积穜{睦目换禾}。
登临恣夷犹,生息赖亭毒。
扫阴开晚晴,破沍作春燠。
硗畴蹙龟纹,烟浍开瓦卜。
昏声沸群鸦,暮色隐孤鹜,
店遥旅叱驴,陇隔稚唤犊。
鴃谣音哳嘲,偻荷眇彳亍。
浦溆出渔艇,碕碛泊商舳。
僧包侧肩挑,奚囊俯腰束。
护舍荒吠狺,投林倦翔速。
驿蹄雷铿鍧,野燎星熠煜。
警棚报冬冬,栖埘呼喌喌。
相与忘是非,足堪了昏旭。
矧兹瑞六霙,预云宜百谷。
狐兔各深藏,蝻蝝靡遗育。
潜鱼未拨剌,骇兽或踯躅。
倒影已巅崖,余凌尚丘麓。
宿孽芽嫩黄,流澌酝娇绿。
联拳一舂锄,格磔双属玉。
搯苗揽奇辛,擘雷嗅幽馥。
蛰户或伺霆,烧痕渐矜曝。
审观寒向阑,追念暑尝酷。
凉既免炮燖,温又救皲瘃。
大化有乘除,胜户歌楚人骚,
家佩桐君录。入笼尽参芝,
盈室肯薋菉。浑凤远媒翳,
祥麟哂童牿。栋材茂椅桐,
跃冶乳镠鋈。贤守宋广平,
兴君刘文叔。徵隐屈{左黄右主}旒,
哀惸极膏沐。缅怀解剑耕,
遐想负薪鬻。咳唾变兴亡,
咄嗟异荣辱。荛夫被儒衣,
耕叟辟家塾。道味调漆胶,
谊声协敔柷。严范盛烝尝,
轩莱恪尸祝。勃兴畏后生,
朋来乐私淑。骈肩长裾曳,
比屋短檠读。高科接踵武,
雅德棻被服。委巷致聘旌,
徒步胹公餗。车引太仆驺,
马给上林蓿。岂惟供爪牙,
固将倚心腹。文华凌屈宋,
武略迈颇牧。袁丝却腐阉,
丙吉雪冤狱。差毫别同和,
立界辨刚欲。达汝媲稷皋,
退吾侪绮角。中焉敛韬略,
外也灭表襮。村诘订荄箕,
俚授折都郁。四经审钩弦,
三秀攻珞琭。处士傲貂绅,
侠徒竞鸡踘。里闾剧华腴,
官府务涵沐。喝雉投彩琼,
落鵰捷鸣骲。高赀轶陶朱,
雄辨聘张禄。美酿压郫筒,
大烹椎獠犦。无残金凤欹,
歌缓翠蛾蹙。千楼向笛吹,
万室陶巾漉。余尊沾皂隶,
残炙饫童仆。遐征罕赍粮,
酗寝或枕曲。间尝极备无,
一是耻呼蹴。金彩剪胜幡,
沙囊篆符录。秋枣溲{左牛右羊}膏,
冬稻熬狼臅。城市虽冯扶,
郊野尚轩喾。四时务锄耰,
千村鸣杼柚。颗粒本牛衣,
丝缕出蚕{上艹下曲}。幸脱簪冕梏。
得与麋鹿群,敢兼熊鱼欲。
席珍非待聘,有玉谩韫匵。
冥心同子綦,徐步效颜歜。
一麾断鵷班,百举阅饩告。
仙忝真应宗,诗愧玄英属。
亲故焮妖灾,怨雠腾谤讟。
字幼窘空空,省躬危毣毣。
卑飞类鹪鷃,逸步谢骅骕。
庶几便帻幍,焉能事鞲絭。
双洪汹奔涛,孤派涩凝瀑。
窗徒骤雪萤,袍未释银鹄。
之子虞一夔,伊人郑七穆,
三足分鼎铛,两锋交箭镞。
{左土右专}直冀良陶,粝疏就精凿。
诚难角妙染,缪许啐余莤。
狂吟动千字,豪饮辄百斛。
墨淡立儿研,杯迟走童趣。
自倚大户宽,岂畏险韵复。
胆痒生芒棱。唾圆洗尘醭。
登山石同憩,临流泉共菊。
被褐敌裘绮,羹藜胜粱肉。
砖炉煎茱茶,瓦豆饤茈菔。
园无迂叟花,亭有醉翁蔌。
椶疎摘麈柄,莎软敷狨褥。
藤阴皆帷帱,松韵即筇筑。
逸兴春空云,耐交岁寒竹。
山腴嘬糟狸,海异吮酱鲎。
黎斑屑鹧鸪,端眼濯鸜鹆。
书穷萧衍评,奕妙王粲覆。
生平嗜好迂,我辈友谊笃。
矢时一赓酬,言志双启沃。
析理精洛伊,谈史究温涑。
望之真堂堂,毛遂岂碌碌。
虞初九百篇,方朔三千牍。
酸醎糅盐梅,杗桷裁棫朴。
论文如有竞,见义每相勖。
燕乐思鹿鸣,切磋慕淇澳。
公直性所钟,辛勤起常夙。
卉佞请尚方,抨妖官硩簇。
扣阍幡屡举,寓直被曾襆。
刚肠挫未衰,劲气老弥肃。
百粤转沅湘,九河交济泺。
魂惊舞波帆,力弱掀淖辐。
道异十获禽,理难百中鹄。
晞颜宁如愚,尚老且缘督。
浮荣等槐蚁,往事付蕉鹿。
乐天心自怡,知命頞奚顣。
于野同人亨,勿药无妄福。
攀附联瀛登,广胖适沂浴。
寄兴本真率,成章仍丰缛。
时能一来游,倾箧买醽醁。
一峰何峥嵘,万象翻匍匐。
心包元气并,影立太空独。
遥瞻极乾端,俯瞰际坤轴。
飘飘凌云身,杳杳送鸿目。
挥袖裨八风,开襟吞百渎。
醒脾咽醇清,涤髓盪痼俗。
斗摘紫垣杓,日攀黄道毂。
川令夷若奔,林诃魍魈伏。
螺蚌视三神,杯盎阅四隩。
参旗摩右肩,昆苑踏左足。
营营蚁磨旋,戢戢蜂房簇。
膻俎餍前臑,诗瓢悭半菽。
历测尊卢年,桴穷沃焦谷。
畴非浮点沤,吾亦寄粒粟。
气形孰融结,高深谁濬矗。
娲皇不能补,共工多事触。
飞思腾虚遨,殚精驰向瞩。
浩浩蔑垠涯浑浑曷边幅。百刻倏汐潮,
九行递朏朒。达观等鹏鹪,
殊趋殽燕蝠。仙驭鞭虬螭,
神驾轨骊騄。寰中无遁照,
象外有玄烛。推寻制字苍,
究考画卦宓。万变既日滋,
百灵遂宵哭。某氏马锡三,
何人鳌钓六。底所真蓬瀛,
是间自濠濮。佳辰每难值,
奇赏讵嫌数。达士多放旷,
拘儒例踧蹜。味同侨札交,
臭异智辅族。稽首礼初梅,
掀髯叫余菊。节届小大寒,
岁得中下熟。野礼讲蜡迎,
侲朋阅傩逐。皴肤剥枯藓,
瘦发立冻木。青针抽麦麰,
绛粒茁樱薁。乌龙特嵯峨,
白雁几湾洑。霞谯抹微绡,
烟市皱轻縠。画嶂屏横纵,
字溪篆直曲。兰非灌能馨,
柏岂撼可秃。长冈修蛇驰,
短阜矮鳖缩。一塔耸锥颍,
千畦界棋局。冷祠逃鼪鼯,
荒冢赫鸱鵩。汲窟仆桔槔,
获场眠碌碡。橡实翻箨瘦,
笋萌认鞭斸。莽啼潜钩辀,
篱嚼偃觳觫。樵肩疮长鑱,
猎臂袒偏裻。相劳声阿邪,
力作响蓬扑。闻磬认禅窗,
指旛窥佛屋。邃森逾二林,
美秀埒三竺。笼影夜旧筑。
连营释薁琫,四野竞畚梮。
别墅喧榼壶。圜扉静敲朴。
今各有纭袍,昔俱无旨蓄。
駸駸熙运开,沓沓壮观复。
闾阎一烬空,栋宇万础续。
货廛富鲍鱐,米市积穜{睦目换禾}。
登临恣夷犹,生息赖亭毒。
扫阴开晚晴,破沍作春燠。
硗畴蹙龟纹,烟浍开瓦卜。
昏声沸群鸦,暮色隐孤鹜,
店遥旅叱驴,陇隔稚唤犊。
鴃谣音哳嘲,偻荷眇彳亍。
浦溆出渔艇,碕碛泊商舳。
僧包侧肩挑,奚囊俯腰束。
护舍荒吠狺,投林倦翔速。
驿蹄雷铿鍧,野燎星熠煜。
警棚报冬冬,栖埘呼喌喌。
相与忘是非,足堪了昏旭。
矧兹瑞六霙,预云宜百谷。
狐兔各深藏,蝻蝝靡遗育。
潜鱼未拨剌,骇兽或踯躅。
倒影已巅崖,余凌尚丘麓。
宿孽芽嫩黄,流澌酝娇绿。
联拳一舂锄,格磔双属玉。
搯苗揽奇辛,擘雷嗅幽馥。
蛰户或伺霆,烧痕渐矜曝。
审观寒向阑,追念暑尝酷。
凉既免炮燖,温又救皲瘃。
大化有乘除,胜户歌楚人骚,
家佩桐君录。入笼尽参芝,
盈室肯薋菉。浑凤远媒翳,
祥麟哂童牿。栋材茂椅桐,
跃冶乳镠鋈。贤守宋广平,
兴君刘文叔。徵隐屈{左黄右主}旒,
哀惸极膏沐。缅怀解剑耕,
遐想负薪鬻。咳唾变兴亡,
咄嗟异荣辱。荛夫被儒衣,
耕叟辟家塾。道味调漆胶,
谊声协敔柷。严范盛烝尝,
轩莱恪尸祝。勃兴畏后生,
朋来乐私淑。骈肩长裾曳,
比屋短檠读。高科接踵武,
雅德棻被服。委巷致聘旌,
徒步胹公餗。车引太仆驺,
马给上林蓿。岂惟供爪牙,
固将倚心腹。文华凌屈宋,
武略迈颇牧。袁丝却腐阉,
丙吉雪冤狱。差毫别同和,
立界辨刚欲。达汝媲稷皋,
退吾侪绮角。中焉敛韬略,
外也灭表襮。村诘订荄箕,
俚授折都郁。四经审钩弦,
三秀攻珞琭。处士傲貂绅,
侠徒竞鸡踘。里闾剧华腴,
官府务涵沐。喝雉投彩琼,
落鵰捷鸣骲。高赀轶陶朱,
雄辨聘张禄。美酿压郫筒,
大烹椎獠犦。无残金凤欹,
歌缓翠蛾蹙。千楼向笛吹,
万室陶巾漉。余尊沾皂隶,
残炙饫童仆。遐征罕赍粮,
酗寝或枕曲。间尝极备无,
一是耻呼蹴。金彩剪胜幡,
沙囊篆符录。秋枣溲{左牛右羊}膏,
冬稻熬狼臅。城市虽冯扶,
郊野尚轩喾。四时务锄耰,
千村鸣杼柚。颗粒本牛衣,
丝缕出蚕{上艹下曲}。幸脱簪冕梏。
得与麋鹿群,敢兼熊鱼欲。
席珍非待聘,有玉谩韫匵。
冥心同子綦,徐步效颜歜。
一麾断鵷班,百举阅饩告。
仙忝真应宗,诗愧玄英属。
亲故焮妖灾,怨雠腾谤讟。
字幼窘空空,省躬危毣毣。
卑飞类鹪鷃,逸步谢骅骕。
庶几便帻幍,焉能事鞲絭。
双洪汹奔涛,孤派涩凝瀑。
窗徒骤雪萤,袍未释银鹄。
之子虞一夔,伊人郑七穆,
三足分鼎铛,两锋交箭镞。
{左土右专}直冀良陶,粝疏就精凿。
诚难角妙染,缪许啐余莤。
狂吟动千字,豪饮辄百斛。
墨淡立儿研,杯迟走童趣。
自倚大户宽,岂畏险韵复。
胆痒生芒棱。唾圆洗尘醭。
登山石同憩,临流泉共菊。
被褐敌裘绮,羹藜胜粱肉。
砖炉煎茱茶,瓦豆饤茈菔。
园无迂叟花,亭有醉翁蔌。
椶疎摘麈柄,莎软敷狨褥。
藤阴皆帷帱,松韵即筇筑。
逸兴春空云,耐交岁寒竹。
山腴嘬糟狸,海异吮酱鲎。
黎斑屑鹧鸪,端眼濯鸜鹆。
书穷萧衍评,奕妙王粲覆。
生平嗜好迂,我辈友谊笃。
矢时一赓酬,言志双启沃。
析理精洛伊,谈史究温涑。
望之真堂堂,毛遂岂碌碌。
虞初九百篇,方朔三千牍。
酸醎糅盐梅,杗桷裁棫朴。
论文如有竞,见义每相勖。
燕乐思鹿鸣,切磋慕淇澳。
公直性所钟,辛勤起常夙。
卉佞请尚方,抨妖官硩簇。
扣阍幡屡举,寓直被曾襆。
刚肠挫未衰,劲气老弥肃。
百粤转沅湘,九河交济泺。
魂惊舞波帆,力弱掀淖辐。
道异十获禽,理难百中鹄。
晞颜宁如愚,尚老且缘督。
浮荣等槐蚁,往事付蕉鹿。
乐天心自怡,知命頞奚顣。
于野同人亨,勿药无妄福。
攀附联瀛登,广胖适沂浴。
寄兴本真率,成章仍丰缛。
时能一来游,倾箧买醽醁。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¹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²。而是时,家事亦滋³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qiáo)、苦、淮(huái)、汴(biàn)、睢(suī)、泗(sì),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cáo)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yú)¹⁰、会(kuài)(jī)之山¹¹,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¹²而望洞庭,转彭蠡(lí)¹³,上庾(yǔ)¹⁴,由浈(zhēn)¹⁵之泷(shuāng)¹⁶,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chū)(huǐ)¹⁷之聚,与夫雨旸(yáng)¹⁸寒燠(yù)¹⁹、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²⁰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jī)(jǔ)²¹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²²,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²³,此予之所遘(gòu)²⁴而忧艰也。太夫人²⁵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²⁶之问²⁷,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译文: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注释:¹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²并:比肩。³滋:发生。⁴陈、蔡:二州名,治所分别在今河南淮阳、汝南。⁵谯:县名,在今安徽亳州。⁶苦:古县名,宋代为卫真县,在今河南鹿邑东。⁷睢、汴、淮、泗:河流名,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境内。除淮河外,其他三条河多已湮废,或被黄河所占。⁸漕:指用船运粮及其他物资。⁹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¹⁰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德清境内。¹¹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¹²夏口:即今湖北武汉汉口。¹³彭蠡:湖名,即今江西鄱阳湖。¹⁴庾岭:又叫大庾岭、梅岭等,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¹⁵浈阳:古县名,宋避仁宗讳,改名真阳,在今广东英德市。¹⁶泷:即泷水县,故城在今广东罗定。¹⁷貙虺:泛指猛兽。貙:兽名,像狸;虺:毒蛇。¹⁸旸:天晴。¹⁹燠:热,暖。²⁰冒犯:遭遇。²¹筥:圆形的竹筐。²²天倾地坏:喻指父亲去世。²³大事:指葬父。²⁴遘祸:遭遇祸患。²⁵太夫人:指作者生母吴氏。²⁶外亲:女系亲属。²⁷问:泛指亲戚间平日的问候、庆吊等。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今天子至和¹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rǒng)²衣砻(lóng)³饭,芑(qǐ)(xiàn)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⁵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译文: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注释:¹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4—1056年)。²冗:低劣。³砻:磨稻去壳的工具。⁴芑苋:两种野菜名。⁵遂:符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追述了家事迭出、奔波四方的艰辛,表达了愿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以文章名世的雄心壮志。作者回首往事,善于在那些最能牵动感情的人生关头上着笔,既富概括力,又易打动读者。

  文章起句:“予幼则从先生受书”,先述年少时只知“嬉戏上下”,后述逐渐年长而“好”“古今文章”。文意却在平铺直述之后陡起波澜,“是时家事亦滋出”。接下来的一大段,便是对上文所作的展开,文气充畅。作者按其行踪的几个方向“西北”、“东方”、“南方”,列述他为家境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境,从多处的地点罗列中见出作者的辛劳之态,“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一笔兜住了上文。接着以四组“此予之……”的相同长句型淋漓酣畅地描述了自己长期所遭受的困厄苦难。被繁琐、沉重的家事、杂事所纠缠、困扰,带来了以下的后果:“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最后以一句“此予之自视而嗟也”的深长慨叹形成了文气的荡气回肠。

  最后一段是叙述撰写这篇《学舍记》的缘由,为了摆脱越来越繁多的事物,作者“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有人“疾其卑”,“议其隘”,作者“顾而笑曰”,作了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笃于志向、奋发努力的精神,“是予之宜也。”意志从容。原来他“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是要有所作为。他之所以甘于居住“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乃是为着“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将矢志不渝地奋发努力,他绝不羡慕那些“聪明豪隽”之士所喜好的“土坚木好,高大之观”。最后以《学舍记》点题收尾。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首尾呼应。由少年时的读书话题谈到青年时的多难经历,再回到中年读书的话题。这样的安排给读者以浑然一体的阅读感受。平实自然的语言是该文另一特色,但在如此质朴的文字下面,读者却不难体会到作者内心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以及随着岁月流逝、年纪增长而逐渐变得坚强的内心。这颗饱经创伤的心灵,此刻追求的是“安贫乐道”和在道德、文章上的进步。可以说,作者其人的高尚节操和其文的艺术魅力,读者都可以通过这篇文章领略到。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锲而不舍、坚执不移的治学精神。作者行文如大江东流,起首平缓,接着情绪安起,意绪难患,似急峡夺路,浪花飞溅,短句长句交错为之,排空而下,文中显作者的难抑之气,似有无限感叹和不平。到最后,文势如大江过急峡后转为平缓,徐徐而流,意气和畅地表述了自己的志向,显得分外从容,艺术上颇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知古明道·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164-16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62页
翼翼归鸟,训林徘徊。
翼翼归鸟,训¹林徘徊。
译文:归鸟翩翩自在飞,悠然林间任盘旋。
注释:¹驯:渐进之意。《周易·坤》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岂思天路,欣及旧栖。
岂思天路¹,欣及旧栖²
译文:谁还寻思登天路,返回旧林心喜欢。
注释:¹天路:暗喻通往腾达的仕途之路。²旧栖:旧居,喻归隐之所。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虽无昔侣¹,众声每谐。
译文:昔日伴侣虽已去,群鸟谐鸣欣欣然。
注释:¹昔侣:旧伴。这两句是说,旧居虽然已无过去的伴侣,但众鸟在一起鸣叫着,声音仍很和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日夕气清,悠然¹其怀。
译文:薄暮斜晖气清爽,闲适惬意戏林间。
注释:¹悠然:闲适的样子,指心情淡泊。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南浦(pǔ)¹(qī)凄别²,西风袅(niǎo)³秋。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²别:分别,别离。³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看肠一断,好去¹²回头。
译文: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¹好去:放心前去。²莫:不要。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情的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的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的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的《南浦别》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nánbié

bái tángdài 

nánbié 西fēngniǎoniǎoqiū 
kànchángduàn hǎohuítóu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山村如画里,小市两三家。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几担白莲藕,一篱黄菜花。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草沾旗角湿,柳拂帽檐斜。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津吏逢迎熟,行人静不哗。

èryuèèrlóngyángdàozhōngzuò--chéng

shāncūnhuàxiǎoshìliǎngsānjiādānbáiliánǒuhuángcàihuā

cǎozhānjiǎo湿shīliǔmàoyánxiéjīnféngyíngshúxíngrénjìnghuā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不是爱风尘¹,似被前缘²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³主。
译文:我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所致。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
注释:¹风尘:古代称妓女为堕落风尘。²前缘:前世的因缘。³东君:司春之神,借指主管妓女的地方官吏。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去也终须¹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²归处。
译文:总有一天会离此而去,留下来又将如何生活下去呢?若有朝一日能将山花插满头,那就不需要问我归向何处。
注释:¹终须:终究。²奴:古代妇女对自己的卑称。

  全词以不是爱风尘为题,诉说自己并不是喜好风尘生活感伤宿命,表达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上篇叙述自己并不是贪念风尘。又找不到自己沉沦的根源,无可奈何,只好归因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首句开门见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封建社会中,妓女被视为冶叶倡条 ,所谓“行云飞絮共轻狂”,就代表了一般人对她们的看法 。作者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了。因此,这句词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次句却出语和缓,用不定之词,说自己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前生的因缘(即所谓宿命)所致。作者既不认为自己贪恋风尘,又不可能认识使自己沉沦的真正根源,无可奈何,之后只好归之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与命运。“似”字似字乍看若不经意若不经意,实耐寻味。它不自觉地反映出作者对“ 前缘”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感情。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自有一定的时候,可这一切都只能依靠司其之神东君来作主,这两句流露出词人借自然现象来喻自身命运。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命运总是操在有权者手中。这是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春中既有深沉的自伤,也隐含着对主管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但话说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赖”字中隐隐传出。

  下片则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抒发词人对幸福自由的无限渴望。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营妓队伍中放出;住,指仍留乐营为妓。离开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去”这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意思是说,以色艺事人的生活终究不能长久 ,将来总有一天须离此而去。言外之意是 ,既“ 终须去”,何不早日脱离苦海呢?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假如重新为妓,未始不能得到有权者的赏爱,但她实在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曲折表达离此风尘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从反面补足此意,说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 去”字集中表了他急切渴望自由的心情。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那就不必问我的归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归宿,别的什么都不再考虑了。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语留有余地 。“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时,不能不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对象,采取比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低声下气,而是不卑不亢,婉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中国华侨 ,2012 :319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319 .
3、 刘石 .宋词鉴赏大辞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10 .
4、 《中国文学经典》编写组 .中国文学经典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223 .

suàn ·shìàifēngchén

yánruǐ sòngdài 

shìàifēngchén bèiqiányuán huāluòhuākāiyǒushí zǒnglàidōngjūnzhǔ 
zhōng zhùzhù ruòshānhuāchāmǎntóu wènguī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