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月霜晴,小春寒浅,瑞蓂九叶朝飞。岭梅香度,初发向南枝。此际高门袭庆,真贤降、金璧争辉。传瀛海,向歆父子,相望姓名垂。广寒,仙籍在,笔驱造化,文照虹霓。暂徘徊莲幕,名誉英驰。行簉夔龙步武,蓬山静,玉宇春熙。当清夜,神交太乙,相对照青藜。
良月霜晴,小春寒浅,瑞蓂九叶朝飞。岭梅香度,初发向南枝。此际高门袭庆,真贤降、金璧争辉。传瀛海,向歆父子,相望姓名垂。广寒,仙籍在,笔驱造化,文照虹霓。暂徘徊莲幕,名誉英驰。行簉夔龙步武,蓬山静,玉宇春熙。当清夜,神交太乙,相对照青藜。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zhuó)¹于堂下,释²(chuí)³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译文: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削车轮。他放下锥凿走到堂上,向齐桓公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去世。”轮扁说:“如果这样,您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我在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能随便议论呢!若能说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就要被处死。”轮扁说:“我就从我所做的工的角度来观察。斫削车轮,慢了就会松缓而不牢固,快了就会涩滞而难以削入。不快不慢,手中做到了却在心中想到,嘴里说不出来,这个快与慢的限度就存在于其间。我无法把这个技巧告诉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个奥秘。因此,我都快七十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注释:¹斫轮:指斫木制造车轮。²释:放下。³椎凿:槌子和凿子。⁴安得:岂可。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伏雨¹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bàng)杏花行。去年高摘²斗轻盈³
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注释:¹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²高摘:攀高折花。³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漫惹炉(lú)¹双袖紫,空将酒晕(yùn)²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译文: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注释:¹炉烟:香炉中的熏烟。²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却不同于那种甜蜜憧憬的怀想,亦不是刻骨铭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当得:阑珊。

  所谓“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正是“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的另一番写照。当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树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见到杏花,触动自己的伤心事。睹物伤情,算是中国诗歌由来已久的传统。

  转到下片,出现一组精工的对句:“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这两句解释出来,就是熏炉上的烟气轻轻萦绕,双袖在炉火中映出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泛出了酒晕。句中一个“漫惹”,一个“空将”,极写无聊之态。这里纳兰仿佛是说,我现在多么无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着炉火,饮着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弃了一切描写与对仗,平平呵出:人间何处问多情。以人间之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实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极处。这正是“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境界,西风遍吹,而独有我感到了深深的凉意。天地广大,而唯有我心怀迂曲,无处排遣,无处寄托。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55页

huànshā··cháohánchóushèng--lánxìng

cháohánchóushèngnéngháibàngxìnghuāxíngniángāozhāidòuqīngyíng

mànyānshuāngxiùkōngjiāngjiǔyūnshānqīngrénjiānchùwènduōqíng

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
五月倾朝谒(yè)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
译文:五月一日满朝文武官员进宫面见圣上,他们没有机会到达逍遥清静的境界了。
注释:五月一日蒙替郎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五月一日,我原来的官职被人替代(诗人原郎的官职已经罢免)不得随例入朝面见皇上而有所感想因而赋诗赠与某人(相公)的。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
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邻。
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wù)女邻。
译文:我这个曾经口含鸡舌香的郎官已经离开了那个星郎位,现在我只想衣锦回到家乡的近邻——建州去。
注释:含香:指口含鸡舌香,古代尚书郎奏事答对时,口含鸡舌香以去秽,常用指侍奉君王。星郎:古代对郎官的称呼。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 五月一日,蒙替郎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郎是耕人。
译文:我原来也曾当官断案,现在我要规劝老百姓耕种,因为我原本也是一个农民。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译文:我知道该用什么报答皇帝的恩泽(诗人自请外放),我会像惠养自己的身体一样关心百姓的。

yuèméngběnguānsuíquēgǎn怀huáixiànsòngxiānggōng--pín

yuèqīngcháochéncháofēnzàiqīngchénhánxiāngxīnglángwèi

jǐnwéilínzhécéngwèiquànnóngyuánběnshìgēngrén

zhījiāngshìchóugōngdàozhǐyǎngshēnglíngshìyǎngshēn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出镇淮门,循¹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wěng)²,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jiàn)³;又如丽人靓妆袨(xuàn),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译文: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装扮漂亮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注释:¹循:依照。²蓊郁: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³涧:山间小溪。⁴袨服:盛服,艳服。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hàn)(dàn)¹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fǎng),络绎如织²,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译文: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注释:¹菡萏:荷花的别称。²络绎如织:这里是指来往船只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zhǔ)和。
译文: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jiē)¹!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gòu)²,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译文: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注释:¹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²遘:相遇;碰上。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贤哉令尹¹,三仕已之无喜愠(yùn)。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diàn)²(jìn)(shēn)³
译文: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注释: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¹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²玷:沾辱,自谦之词。³缙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¹无觅处。归去来兮²,待有良田是几时。
译文: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注释:¹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²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

  上片重在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开头一句“贤哉令尹”,赞颂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以“三仕已之无喜愠”来加以申述。这里运用了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中的典故,概括了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赵晦之的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官位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所以苏轼以“贤哉令尹”相许。苏轼这样措辞,表达了苏轼对失官的友人的理解、敬重和宽慰。后两句转到说苏轼自己,很有点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的意思。这是苏轼的谦虚,而苏轼对赵晦之的推重以及惜才的心理,也见于言外了。

  下片紧承上片,写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二顷良田”,用了《史记》中的典故,带有几分幽默感。:当初由于“良田”全无,才走到仕途上来的。可是出仕与归田相比,苏轼此时企图选择的还是归田,“不如归去”。然而说是归田,却是无田。这下,苏轼不知道怎么办,在结尾处,苏轼打趣说:还是回去吧,要等到有良田不知是何年何月呢。由此可见苏轼归田(实际是退隐)心情的迫切。这样写,表现了苏轼在出处之间徘徊的人生态度,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层淡化赵晦之的功名心理,消除可能因罢官而引起的失落感,表明自己是同道之人。在当时情境下,这是最得体也最有效的宽慰之辞。

  全词,采用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散文句法入词,引用《论语》中的语句,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表达了苏轼体贴慰勉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38-340

jiǎnlánhuā··sòngdōnglìngzhàochǎngshīguānguīhǎizhōu--shì

xiánzāilìngyǐnsānshìzhīyùnrényóumíngdiànjìnshēn

guīèrqǐngliángtiánchùguīláidàiyǒuliángtiánshì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