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至庚辰,仲夏晦之暮。吾齿右排上,一齿脱而去。
己卯至庚辰,仲夏晦之暮。吾齿右排上,一齿脱而去。
呼吸缺吾防,咀嚼欠吾助。年龠惜不返,日驭走为蠹。
呼吸缺吾防,咀嚼欠吾助。年龠惜不返,日驭走为蠹。
唇亡得无寒,舌在从何诉。辅车宜长依,发肤可增惧。
唇亡得无寒,舌在从何诉。辅车宜长依,发肤可增惧。
不须考前古,聊且为近喻。有如云中雨,雨散绝回顾。
不须考前古,聊且为近喻。有如云中雨,雨散绝回顾。
有如枝上叶,叶脱难再附。白发非独愁,红颜岂私驻。
有如枝上叶,叶脱难再附。白发非独愁,红颜岂私驻。
何必郁九回,何必牵百虑。开尊复开怀,引笔作长句。
何必郁九回,何必牵百虑。开尊复开怀,引笔作长句。

齿chǐluò--wángzhōu

mǎozhìgēngchénzhòngxiàhuìzhī齿chǐyòupáishàng齿chǐtuōér

quēfángjuéqiànzhùniányuèfǎnzǒuwèi

chúnwánghánshézàicóngchēzhǎngzēng

kǎoqiánliáoqiěwèijìnyǒuyúnzhōngsànjuéhuí

yǒuzhīshàngtuōnánzàibáifēichóuhóngyánzhù

jiǔhuíqiānbǎikāizūnkāi怀huáiyǐnzuòzhǎng

王周

王周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乾兴元年(1022)以大理寺丞知无锡县。仁宗宝元二年(1039)又以虞部员外郎知无锡县(《咸淳毗陵志》卷一○)。庆历中知明州(《实庆四明志》卷一)。又尝知抚州(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皇祐四年(1052)致仕,归荆南(《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八《送光禄王卿周致仕归荆南》)。 ▶ 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物¹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²挽留春。
译文: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的男女总是苦苦挽留春天。
注释: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¹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fēi)¹歇去何须²恨,夏木阴阴正可人³
译文:那五彩绚丽的花朵凋谢何必感到遗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注释:¹芳菲:香花芳草。²何须:何必,何用。³可人:称人心意。

  诗首先从节令上着手,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而痴心儿女何苦要对春天苦苦留恋;三四句从反对痴心儿女对春天的逝去而伤心遗憾上着手,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sānyuèhuìǒu

qínguān sòngdài 

jiéxiāngcuīxīn chīxīnérwǎnliúchūn 
fāngfēixiēhèn xiàyīnyīnzhèngrén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¹如何?
译文: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注释:¹复:又。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¹
译文:古往今来的英雄壮士,现在都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注释:¹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此诗写志士的愤慨。沈德潜评曰:“悲咽。”第一句从《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化出。接着说“百岁复如何”,用诘问名式,深入一层,增强了人生感慨的表达力量。后半首申足前意。著名的苏轼《前赤壁赋》有一段绝妙好辞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操)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诗后半,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赋意。特别是刘基本人,就是辅佐朱元璋扫荡群雄成就统一大业的“英雄士”,在这里抒发的悲概,便不是一般文人的无病而呻吟了。

jué ·rénshēngbǎisuì

liú míngdài 

rénshēngbǎisuì bǎisuì 
láiyīngxióngshì guīshān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朝来庭树有鸣禽(qín)¹,红绿扶春上远林。
译文:春天的早晨,院子的树上有叫声清脆的鸟儿,红绿相衬的花草树木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林。
注释:¹鸣禽:叫声好听的鸟类。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译文:忽然灵光一闪有好的诗句在眼皮底下滑过,等到想着手排诗的时候却已经难以找到刚才那种感觉了。

chūn

chén sòngdài 

zhāolàitíngshùyǒumíngqín hóng绿chūnshàngyuǎnlín 
yǒuhǎoshīshēngyǎn ānpáinánxún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zhōng)¹羽,诜(shēn)²兮。宜尔子孙,振(zhēn)³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注释:¹螽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斯”为语词。²诜诜:同莘莘,众多貌。³振振:茂盛的样子。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薨(hōng)¹兮。宜尔子孙,绳(mǐn)(mǐn)²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
注释:¹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²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斯羽,揖(yī,旧时读jí)¹兮。宜尔子孙,蛰(zhé)²兮。
译文:蝈蝈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
注释:¹揖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²蛰蛰:多,聚集。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国风·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页

zhōng

míng xiānqín 

zhōng shēnshēn ěrsūn zhēnzhēn 
zhōng hōnghōng ěrsūn mǐnmǐn 
zhōng  ěrsūn zhézhé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昔有人设罝(jū)¹以捕獐,得而未觉²。有行人窃取³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以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者,谓¹⁰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¹¹,人具¹²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¹³
译文:从前有个人设下了捕野兽的网用来捕捉獐子,得到了却未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有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注释:¹罝: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²得而未觉:得到了却未发现。³窃取:偷偷地取走,偷走。⁴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⁵去:离开。⁶怪:以…为怪。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⁷以:拿着;握着;抓着。⁸偶:偶然。⁹愈:痊愈。¹⁰谓:说。¹¹故:原因。¹²具:如实的,具体的。¹³息:平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