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我不践¹斯境²,岁月好已积³
译文:未再踏上这片地,岁月层层已堆积。
注释:乙巳岁: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参军。建威将军为刘敬宣,时任江州刺史。¹践:踏,经由。²斯境:这个地方。³好已积:即“已好积”。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¹如昔²
译文: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没变如往昔。
注释:¹悉:都。²如昔:如同昔日。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微雨洗高林,清飙(biāo)¹²云翮(hé)³
译文: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
注释:¹飙:疾风,暴风。²矫:举起。这里指高飞。³云翮:云中的鸟儿。翮: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juàn)¹彼品物²存,义风³都未隔
译文:顾念山川万物茂,风雨适时不相违。
注释:¹眷:眷顾,顾念。²品物:指万类庶物。³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⁴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¹余何为²者,勉励³从兹役
译文:我今不知是为何,勤苦从事这差役?
注释:¹伊:语助词,无意义。²何为:为何,为什么。³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⁴兹役:这种差事。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一形¹似有制²,素襟(jīn)³不可易
译文:身体好似受拘束,怀抱志向不可移。
注释:¹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²制:限制,约束。³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⁴易:改变。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园田日¹梦想,安得久离析²
译文:日日梦想回田园,哪能如此久分离?
注释:¹日:每天。²离析:分开。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终怀在归舟¹,谅哉²³霜柏
译文:最终仍将归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注释:¹归舟:逯本作“壑舟”。壑(hè)舟:深谷激流中的小舟,喻流逝不停的时间。²谅哉:确实如此的意思。谅:诚。哉:句中语气助词。³宜:应该做。⁴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开头他就说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说明他很久以前曾到过钱溪。关于他到钱溪的时间,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说明他以前曾来钱溪,与这里的陶氏宗族有过应酬的事。不过这条记载是否可靠,与此诗关系不大,反正他过去来过此地就是了。关键是,旧地重游,他却说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样的句子。这见出他多么喜爱这个地方,似乎看不够;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的印象进行对照时,又会感到多么亲切。因为前年岁暮桓玄篡位,去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两三年的短暂时间里,世间发生这样剧烈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却“事事悉如昔”。话说得很平淡,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经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是他看山川时的一个突出印象,写得清新、细致。“微雨”、“清飙”,透出春天美好的气息,高林经微雨一洗润,会越发青绿可爱,空中鸟的翅膀在清风的举托下,会盘旋得更加自如。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陶诗中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而达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写景佳句。潘德舆说它“体物之妙,畴非化工兼画工都”?因此,诸如“从胸中自然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直写胸中天”等赞语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诗有雕琢事。其实,“有时析之以炼字炼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用这观点来赏析这两句诗,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诗有许多写雨写风写园林写飞鸟的句子,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无不赋有“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现一个天机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色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能对现实社会起到批判作用。可以这样说:陶诗中这些兴象,是诗人艺术的化身,在一些天机和畅、静气流溢的描绘中,仿佛隐隐约约有一个陶渊明在,这两句也是如此。陶渊明是暮春三月经过钱溪的,这里的微雨,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微雨”;也即后来杜甫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这种雨能起到滋润万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仅含有“洗净”的内含,而且兼有“润物细无声”,“夜雨瞒人去润花”的“润”的内含。这个“洗”字用得非常精当,实即后来诗评家所谓的“诗眼”。飙,一般解作暴风。在陶渊明的笔下的“飙”,却没有凶猛的气势,而有和畅的内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的“回飙”就是,“清飙”与此同义。矫,也不宜解作“勇猛”,而
  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矫若游龙”,并不取勇猛义。“云翮”,这里虽指飞鸟,但实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杂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即同此意。故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鸟儿,也将因受到清爽的春风的鼓翼,而飞翔得更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现的天机和畅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风、雨、林、鸟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现,就更能体现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故此两句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方面讲,都是不容忽视的两句。历来对“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两句有不同的解释和体会。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义风”解作“适宜的风”,认为这两句是说:“想到这些依然存在,和风没有同他们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讲;“义风”,解作“正义风尚”,认为两句是说:“喜爱此地人品事物还存在,正义风尚没有改变”。有的则认为“品物”,同于《易经·乾卦》中所说的“品物流形”。“品,众庶也”,见《说文·品部》。《说文解字注笺》补充说:“庶物谓之品物,引申之义也”。关于“流形”,与文天祥《正气歌》“杂然赋流形”同义。所以“品物”,有现在所谓的“生物”的含义。关于“义风”,应该看作是广义的,因为“义者,事之宜也”,既可用于自然方面,也可用于社会方面。作者对风常赋予一种化育的内涵,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春风化雨”;比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等。陶渊明喜把人、物、我视为能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的个体;上面说的是“品物”,便是选用了“义风”这个词,这样就“民胞物与”了。可见他在选用词语方面是精雕细琢的。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这个地方仍然保存着一种天风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语意浑含,耐人寻味。儒家以为一切人群与一切万物都有血缘联系,都应该相爱,这种爱的表现就是“仁”。陶渊明是一个“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人,当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怀的人,于是他对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山川园林,众鸟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种亲切而冲和的爱意,上面的“品物”“义风”,正是这种爱意的表现。陶渊明是把自己纳入“品物”的范畴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种和乐相处的乐趣,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决心就更大了。这样,便引出了后面言志的八句,显示题旨。

  后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虽然被迫行役,但归田适志的襟怀不变,要像霜后的柏树一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自我责备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风尘仆仆奔走在道路上?这种自责是由钱溪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乐引起的,转得虽陡,其实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个人的形体,“有制”,受到牵制、约束。这里是说自己奔走道路是由于职任的制约。中间又用个“似”字。这不定之词表示出自己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扔掉它并不困难。“素襟”,平素的怀抱,即归隐田园,他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下面就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离析”,离开。陶渊明此次出仕时间很短,这里说“久”,日日梦想,见出他确实“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说:我一定要回到田园中去,这决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树那样坚定不移。这里暗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话,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饮酒》其十九有“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与这两句意思相似。下半这八句,头两句自责,后六句两句一层,反复表明自己的归耕之志,一层深似一层,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进行呼应,把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这首诗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它能显示作者的思想依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深度。他阻风于规林时,只是想到家乡美好的园林而不想从政(“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夜行涂口时,只是想到一向爱好诗书,而园林中又没有世俗之情才不想从政(“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在经曲阿时,是看厌了异乡景象而不想从政(“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但在经钱溪时,却是看到钱溪品物美好而不想从政。这是作者采用“移就”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美移到钱溪来,并从根本思想写,集中笔墨写,就为退出仕途的决心增添了砝码。第二,诗的前半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内心的意念,语言精到,形象深刻;后半则言明题旨所在,故它能在托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过渡自然,显示了古典诗的整齐和谐美。第三,诗歌常讲求艺术容量,既用精炼的语言雕绘形象,又能于其中表达出丰富的思理,而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7-50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未再踏上这片地,岁月层层已堆积。

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

顾念山川万物茂,风雨适时不相违。

我今不知是为何,勤苦从事这差役?

身体好似受拘束,怀抱志向不可移。

日日梦想回田园,哪能如此久分离?

最终仍将归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注释

乙巳岁: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参军。建威将军为刘敬宣,时任江州刺史。

践:踏,经由。

斯境:这个地方。

好已积:即“已好积”。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悉:都。

如昔:如同昔日。

飙:疾风,暴风。

矫:举起。这里指高飞。

云翮:云中的鸟儿。翮: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眷:眷顾,顾念。

品物:指万类庶物。

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

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伊:语助词,无意义。

何为:为何,为什么。

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

兹役:这种差事。

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

制:限制,约束。

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

易:改变。

日:每天。

离析:分开。

归舟:逯本作“壑舟”。壑(hè)舟:深谷激流中的小舟,喻流逝不停的时间。

谅哉:确实如此的意思。谅:诚。哉:句中语气助词。

宜:应该做。

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四十一岁。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刘敬宣上表晋安帝自请辞职。陶渊明大概就是为刘敬宣上表辞职之事奉命出使京都,出使途中经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7-508
赏析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开头他就说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说明他很久以前曾到过钱溪。关于他到钱溪的时间,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说明他以前曾来钱溪,与这里的陶氏宗族有过应酬的事。不过这条记载是否可靠,与此诗关系不大,反正他过去来过此地就是了。关键是,旧地重游,他却说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样的句子。这见出他多么喜爱这个地方,似乎看不够;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的印象进行对照时,又会感到多么亲切。因为前年岁暮桓玄篡位,去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两三年的短暂时间里,世间发生这样剧烈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却“事事悉如昔”。话说得很平淡,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经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是他看山川时的一个突出印象,写得清新、细致。“微雨”、“清飙”,透出春天美好的气息,高林经微雨一洗润,会越发青绿可爱,空中鸟的翅膀在清风的举托下,会盘旋得更加自如。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陶诗中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而达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写景佳句。潘德舆说它“体物之妙,畴非化工兼画工都”?因此,诸如“从胸中自然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直写胸中天”等赞语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诗有雕琢事。其实,“有时析之以炼字炼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用这观点来赏析这两句诗,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诗有许多写雨写风写园林写飞鸟的句子,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无不赋有“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现一个天机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色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能对现实社会起到批判作用。可以这样说:陶诗中这些兴象,是诗人艺术的化身,在一些天机和畅、静气流溢的描绘中,仿佛隐隐约约有一个陶渊明在,这两句也是如此。陶渊明是暮春三月经过钱溪的,这里的微雨,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微雨”;也即后来杜甫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这种雨能起到滋润万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仅含有“洗净”的内含,而且兼有“润物细无声”,“夜雨瞒人去润花”的“润”的内含。这个“洗”字用得非常精当,实即后来诗评家所谓的“诗眼”。飙,一般解作暴风。在陶渊明的笔下的“飙”,却没有凶猛的气势,而有和畅的内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的“回飙”就是,“清飙”与此同义。矫,也不宜解作“勇猛”,而
  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矫若游龙”,并不取勇猛义。“云翮”,这里虽指飞鸟,但实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杂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即同此意。故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鸟儿,也将因受到清爽的春风的鼓翼,而飞翔得更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现的天机和畅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风、雨、林、鸟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现,就更能体现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故此两句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方面讲,都是不容忽视的两句。历来对“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两句有不同的解释和体会。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义风”解作“适宜的风”,认为这两句是说:“想到这些依然存在,和风没有同他们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讲;“义风”,解作“正义风尚”,认为两句是说:“喜爱此地人品事物还存在,正义风尚没有改变”。有的则认为“品物”,同于《易经·乾卦》中所说的“品物流形”。“品,众庶也”,见《说文·品部》。《说文解字注笺》补充说:“庶物谓之品物,引申之义也”。关于“流形”,与文天祥《正气歌》“杂然赋流形”同义。所以“品物”,有现在所谓的“生物”的含义。关于“义风”,应该看作是广义的,因为“义者,事之宜也”,既可用于自然方面,也可用于社会方面。作者对风常赋予一种化育的内涵,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春风化雨”;比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等。陶渊明喜把人、物、我视为能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的个体;上面说的是“品物”,便是选用了“义风”这个词,这样就“民胞物与”了。可见他在选用词语方面是精雕细琢的。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这个地方仍然保存着一种天风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语意浑含,耐人寻味。儒家以为一切人群与一切万物都有血缘联系,都应该相爱,这种爱的表现就是“仁”。陶渊明是一个“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人,当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怀的人,于是他对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山川园林,众鸟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种亲切而冲和的爱意,上面的“品物”“义风”,正是这种爱意的表现。陶渊明是把自己纳入“品物”的范畴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种和乐相处的乐趣,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决心就更大了。这样,便引出了后面言志的八句,显示题旨。

  后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虽然被迫行役,但归田适志的襟怀不变,要像霜后的柏树一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自我责备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风尘仆仆奔走在道路上?这种自责是由钱溪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乐引起的,转得虽陡,其实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个人的形体,“有制”,受到牵制、约束。这里是说自己奔走道路是由于职任的制约。中间又用个“似”字。这不定之词表示出自己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扔掉它并不困难。“素襟”,平素的怀抱,即归隐田园,他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下面就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离析”,离开。陶渊明此次出仕时间很短,这里说“久”,日日梦想,见出他确实“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说:我一定要回到田园中去,这决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树那样坚定不移。这里暗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话,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饮酒》其十九有“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与这两句意思相似。下半这八句,头两句自责,后六句两句一层,反复表明自己的归耕之志,一层深似一层,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进行呼应,把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这首诗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它能显示作者的思想依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深度。他阻风于规林时,只是想到家乡美好的园林而不想从政(“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夜行涂口时,只是想到一向爱好诗书,而园林中又没有世俗之情才不想从政(“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在经曲阿时,是看厌了异乡景象而不想从政(“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但在经钱溪时,却是看到钱溪品物美好而不想从政。这是作者采用“移就”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美移到钱溪来,并从根本思想写,集中笔墨写,就为退出仕途的决心增添了砝码。第二,诗的前半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内心的意念,语言精到,形象深刻;后半则言明题旨所在,故它能在托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过渡自然,显示了古典诗的整齐和谐美。第三,诗歌常讲求艺术容量,既用精炼的语言雕绘形象,又能于其中表达出丰富的思理,而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7-508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¹。簌(sù)簌惊尘,吹下半冰规²。拟(nǐ)唤阿娇³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译文:这一年西风来晚,桂花开得迟。一阵风吹来,花粉簌簌飘飞,半个月亮差点被吹下来。这个时候,想唤来红颜知己,再加上那脂粉香气,岂不满轩子乱香飘飞了,那意境多美呀。
注释:词牌名,即“江城子”,又名“村意远”“水晶帘”。原为唐词单调,始见于《花间集》。十日:重九次日。荷塘小隐:为毛荷塘家宅名。吴文英词友。¹东篱:代指种菊处。²半冰规:半圆月。³阿娇:汉武帝后陈阿娇。此代指女子。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chéng)¹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译文:想再过重阳,就又是明年了。蝴蝶翩然飞舞,当知我客居此地的情怀。“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那吴地烟水,常常勾引起我的愁绪和诗情。这一夜,我似乎和故人都没有分别。你看,秋天的好处,是大雁飞来了,它应该给我带来了远方的消息吧。
注释:¹看承:看待,特别看待。

  上片,发端“西风来晚桂开迟”一句,扣题“赏桂”。言重阳过后词人去赏桂,此时西风姗姗来迟,桂花正在盛开。“桂开迟”是对中秋节而言的,一般桂花盛开时多在中秋之日,因“西风来晚”,天气未寒,故桂花推迟了开花时间。“月宫移”二韵,讲月下赏桂。词人追随月光的移动,漫步在植菊的东篱下欣赏桂花的盛景。“东篱”二字,既写出词人赏桂时的悠然心境,又暗示了桂花与菊花一样均富有高洁的品质。李清照《鹧鸪天》:“何须浅碧深红色,泊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簌簌惊尘”一韵,化用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吴刚伐桂不止的传说。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庐山桂》:“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词中言从半轮的明月中,飘下桂花,簌簌作响,这里勾出一幅云外飘香,月轮飞花的优美境界,其形象不仅有视觉、嗅觉,还有听觉。“簌簌”一词,是视觉、听觉兼而有之。“吹下半冰规”是“半冰规吹下”的倒文,“冰”不仅点明是秋月,而且将月之皎洁勾出,有一种玉洁冰清的意境。“拟唤阿娇来小隐”一韵,承上,因这境界太优美了,于是词人又产生了一个优美的想像:想请像阿娇那样的美女到此处小隐,那么会引来更多的桂花飞飚,天外飘香。“阿娇”“金屋”化用汉武帝幼时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的典故。这里将桂花与阿娇并提,将美的人与美的花互相衬托、比拟,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更突出了“赏桂”之情。“小隐”,化用王康琚《反招魂》“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的语典,写荷塘隐居之处。梦窗在《大酶》中曾描绘荷塘隐居处:有青山隐隐、碧水如镜,桃红柳绿,渔樵为伴,极为清幽美好。

  下片,过拍“重阳还是隔年期”一句,扣题中的“十日”,言重阳节已过,再逢重阳只有又过一年为期。“还是”一词,表达了久等重阳的遗憾。“蝶相思。客情知”二韵,以蝴蝶相思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相遇相知,盼望再次聚首赏桂之情。词人与荷塘的相识相知之情,在梦窗《醉桃源》中写道:“飞醉笔,驻吟车”(醉时飞笔行文,驻时行吟车畔)是十分惬意的事。“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言在荷塘小隐的山林告别时,那烟水凄迷之处引发出愁情,而这愁情又酿出更多的诗意。此韵颇多画境与情趣,勾出词人多愁善感的心灵。最后一韵“一夜看承应未别”以设想之景作结,言在月光下赏桂虽只一夜,但格外引人重视,应看作我们永不相别的印记。前面言“愁”,至此笔端一转,言大雁飞来之时,将是秋空万里最美好的时光。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雁来时”,应理解为有远方亲人寄来了书信,使词人有似虽已别离“应未别”之感。这虽然是词人的单相思,但也是他的一种热切盼望。结句另开一境,弹出亮色。

  全词风格疏阴明快,语语可歌,与其他词作不同。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494页-第496页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因金扼臂,淡梳妆。
银字¹(shēng)寒调正长,水纹簟(diàn)²冷画屏凉。玉腕³重因金扼(è),淡梳妆。
译文:清寒的夜里,银字笙吹出悠扬绵长的曲调,水纹竹席渐渐寒冷,画屏也越来越凉。雪白的玉腕上带着沉甸甸的金镯子,她梳理起淡淡的妆容。
注释:山花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在五代时为杂言《浣溪沙》之别名,即就《浣溪沙》的上下片中,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故又名《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高丽史·乐志》名《感恩多令》。¹银字:乐器名,管笛之属。古人用银作字,在笙管上标明音阶的高低。²水纹簟:水纹席。³玉腕:洁白的手腕上带着金圈。⁴金扼臂:手臂上所带的金圈、金镯之类的饰物。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几度试香¹纤手暖,一回尝酒绛(jiàng)²唇光。佯(yáng)弄红丝蝇拂子³,打檀(tán)
译文:几次伸手试香,纤纤玉手又暖又香;一回尝酒,脸庞像朱唇一样泛起红光。她假装嗔怪,舞弄起红丝蝇拂子,作势要打她心爱的情郎。
注释:¹试香:以手试探香炉。²绛:深红色。³蝇拂子:扑打蝇蚊的器物,用丝或马尾制成。⁴檀郎:晋潘安小字檀奴,姿仪秀美。后以檀郎为美男子的代称。
这首词描摹淡妆美人与心上人共度良宵的情景,上片写其如怨如诉的弹奏,生动传神的描绘出女子与情郎相见时的浓情惬意。用寒、冷、凉三个字,形容管笛声与睡席、画屏。因景及人将她对深秋环境的感受写了出来,通过清凉环境的描写,引出一位淡妆美人的婉雅形象。下片写其强欢作乐的痛苦。用几度、一回、纤手暖、绛唇光来写试香、尝酒,颇为生动传神,进行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其娇媚动人的情态。女子感觉到丝丝寒意,就几次伸出纤手,试着在香炉上取暖;她还微微地尝了一回酒,红色的嘴唇上轻泛着醇酒的晶莹光泽。然后,她玩起了爱情的小把戏,“佯弄”二句实则是爱意的流露和撩拨。细节刻画极为生动、传神,如此精细的观察令人身临其境,恍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和凝填词时的专情与兴致。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70页
2、 (后蜀)赵崇祚著;墨香斋译评.典藏文化经典 花间集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7:第160页

shānhuāzi··yínshēnghándiàozhèngzhǎng--níng

yínshēnghándiàozhèngzhǎngshuǐwéndiànlěnghuàpíngliángwànzhòngyīnjīnèdànshūzhuāng

shìxiāngxiānshǒunuǎnhuíchángjiǔjiàngchúnguāngyángnònghóngyíngzitánláng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樱花¹落尽阶前月,象床²愁倚薰笼³。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译文:满树樱花无声地飘落在洒满月光的石阶前,花谢春去,独坐象床,愁倚熏笼,她心事重重。思绪飞向去年的今天,心中懊悔依旧。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临江仙”之别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樱花:指樱桃树的花。²象床:即象牙床,用象牙为饰的床。³薰笼:侯本二主词中作“熏笼”。古代用以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炉子。《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衣熏笼三。”薰,一种香草,也泛指花草香。⁴远似: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中均作“远是”。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双鬟(huán)¹不整云²憔悴³,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译文:原来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已经变得枯干、没有光泽,眼泪沾湿了胸前红色的抹胸。在什么地方相思这样苦呢?在有纱窗的房子中,因愁而酒,因酒而醉,又因醉入梦。
注释:¹双鬟:古代年轻妇女头上的两个环形发髻。²云:本指天空中堆积的乌云,这里比喻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³憔悴:这里指头发枯干,没有光泽。⁴抹胸:俗称“兜肚”,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女子所用,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又称金诃子。《太真外传》中记载:“金诃子,抹胸也。”⁵何处:什么地方,哪里。⁶醉:吴本二主词中作“睡”。

  这是一首思妇词,描写女主人公相思难解的愁苦。上片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下片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虚实相映、生动感人,笔意含蓄、手法高妙。

  上阙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首句写景,描绘的是一幅凄冷孤寂的画面:花已落尽春已去,冷月当阶人独在,花难解语,月亦无声,闺中伊人,孤苦相伴。面对此情此景,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也已年华将逝、无人慰藉的凄冷境遇和未来。所以二句直接写人,写出一个愁容不展、孤苦寂寞的女子形象。一个“愁”字,既照应了首句景色描写的用意,也点出了女子此时此刻的心境。本来落花满地、冷月当空就是最易引人伤怀念远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中女子的愁思更不是无端而发,而是有原有因的。片尾一句就是这一愁思的缘由。“远”字不仅有时空上的概念,而且有程度上的意义。时间越久,愁思越长,相距愈远,别恨愈深。也许是“去年今日”相别离,但此愁此恨却已绵绵不止,愈扯愈长了。说“还同”,其实还不相同,去年今日是新愁,但今年今日却已是旧愁新恨都在心头,愁更切,恨更深。

  下阙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自古道,“女为悦己者容”,而此时,女子的容颜不整就更真实地展示出了她被相思折磨得十分愁苦的心境。《国风·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为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情怀无人能解,也无人安慰,因为相爱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女子不由自主地越思越痛、越想越难、越愁越苦,禁不住珠泪潸然,“泪沾红抹胸”。到此处,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那为情所困、为愁所苦的声行容貌已鲜活可见,跃然纸上。结尾两句既是写实,又有寓意。一方面,相思之苦无可解,也许一醉解千愁,写出了女子愁苦无依、无可奈何的心情,算是给女子的相思有了一个解脱。另一方面,作者不是要为女子释去情苦,而更多的是进一步渲染女子恨情愁绪。“何处相思苦?”也就是说:最苦的是哪一处、哪一种情形?不是别的,而是“纱窗醉梦中”,梦中醉眼相见,也许欢情无限。可惜梦醒之后,无限欢情转眼成空,不但慰藉不了丝毫,反而因梦中的欢会而更加平添许多愁怨,所以最苦是梦中。这二句以设问写出,寓意丰富,含蓄蕴藉,女子的愁思怨情被表现得淋漓酣透。

  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假容颜举止为画笔,于相同中见不同,虚实相映、生动感人。虽然思想格调并不高远,但笔意含蓄、手法高妙,艺术上的造诣较高。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42-43

xièxīnēn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dài 

yīnghuāluòjìnjiēqiányuè xiàngchuángchóuxūnlóng yuǎnniánjīn hènhuántóng 
shuānghuánzhěngyúnqiáocuì lèizhānhóngxiōng chùxiāng shāchuāngzuìmèngzhōng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四十年¹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²龙楼连霄(xiāo)³,玉树琼河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译文: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注释:¹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²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³霄汉:天河。⁴玉树琼河:别作“琼河玉树”,形容树的美好。⁵烟萝:形容树河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⁶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¹消磨。最是仓皇辞庙²日,教坊犹奏³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垂泪 一作:挥泪)
译文: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注释:¹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²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³犹奏:别作“独奏”。⁴垂泪:别作“挥泪”。

  李煜从他做南唐国君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北方强大的赵宋政权的威慑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随时都有灭国为虏的危险,这在南唐君臣的心中投下了很深的暗影。大臣徐锴临终时就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俘虏的下场。然而亡国的一天终于来了,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为宋兵占领,李煜肉袒出降。作为俘虏,他与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此词便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南唐自先主李昪于公元938年立国,至975年后主亡国,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成数言。版图共有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大国。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这三句是说,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宫中危楼高阁,栖凤盘龙,上迫云霄;御园内遍布名花奇树、草木葳蕤,烟聚萝缠,一派豪华浓艳的景象。据宋人笔记中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可见其豪奢。所以此词的上片可视为实录,而且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已开后来宋人豪放一路。上片结拍:“几曾识干戈?”顺着前面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而来,峰回路转,承上启下,生出下片屈为臣虏的情景,转折之妙全在于自然流走,绝无拗折痕迹。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后三句是说,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的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娥们垂泪而已。教坊的音乐是李煜平日所钟爱的,他前期的不少词中都有听乐的记载,然而此时笙歌已不复能给人带来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从一国之主骤然沦为阶下之囚,李煜的感受自然是深沉悲痛的,然而千愁百感从何说起,况且面对着这些幽居深宫的宫女,于是只能挥泪而别。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3-154
2、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zhèn ·shíniánláijiāguó

 dài 

shíniánláijiāguó sānqiānshān fènglónglóuliánxiāohàn shùqióngzhīzuòyānluó céngshígān 
dànguīwéichén shěnyāopānbìnxiāo zuìshìcānghuángmiào jiàofāngyóuzòubié chuílèiduìgōngé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君王行出将¹,书记²远从征。
译文:为歼敌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也以掌翰墨的书记身份奉命随行。
注释:¹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²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祖帐(zhàng)¹连河阙(quē)²,军麾(huī)³动洛(luò)
译文:告别的宴会规模极为宏大,雄伟的军队气势震撼了整个洛城。
注释:¹祖帐: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²连河阙: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³军麾:军旗,这里代指军队。⁴洛城:洛阳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jīng)(zhān)¹朝朔(shuò)²,笳(jiā)³吹夜边声
译文: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
注释:¹旌旃:旗帜、军旗。²朔气:北方寒冷的空气。³笳: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⁴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坐觉¹烟尘²扫,秋风古北³平。
译文: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境秋风劲吹之日定能传来平定的捷报。
注释:¹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²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³古北:指北方边境。

  这首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友人踏上征程,投身远征之地,自然少不了关于行军和战斗的事迹。然而,诗人却以一种巧妙的手法,通过烘托氛围,从另一侧面切入,描绘了送别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使其结构更为清晰有序,同时也更加生动。在诗篇中,通过对比“君王”与“书记”,以及“行”与“远”之间的巧妙呼应,诗人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称赞和羡慕之情。这其中蕴含着诗人真挚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期盼他能够在征战中有所建树,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紧接上文,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诗人通过充满激情的情感、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夸张的表达,赋予整个结构以严谨的呈现,以此刻画出征途上那激昂隆重的送别场景以及壮观雄伟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描绘出一幅友人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的景致。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却把友人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活灵活现,洋溢着诗人寄托着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210-211

sòngcuīróng

shěnyán tángdài 

jūnwángxīngchūjiàng shūyuǎncóngzhēng 
zhàngliánquè jūnhuīdòngluòchéng 
jīngzhānzhāoshuò jiāchuībiānshēng 
zuòjuéyānchénsǎo qiūfēngběip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