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¹抹红妆看使君²,三三五五棘(jí)³门。相挨踏破茜(qiàn)罗裙
译文: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注释:¹旋:立即。²使君:词人自称。³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⁴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⁵罗裙:丝绸裙子。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老幼扶携收麦社¹,乌鸢(yuān)²翔舞赛神³村。道逢醉叟(sǒu)卧黄昏。
译文: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裙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注释:¹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²乌鸢:乌鸦、老鹰。³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这首诗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3、 徐房明.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试论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师专学报,1994(3).

huànshā ·xuànhóngzhuāngkànshǐ使jūn

shì sòngdài 

xuànhóngzhuāngkànshǐ使jūn sānsānmén xiāngāiqiànluóqún 
lǎoyòuxiéshōumàishè yuānxiángsàishéncūn dàoféngzuìsǒuhuángh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裙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注释

旋:立即。

使君:词人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

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

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赏析

  这首诗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3、 徐房明.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试论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师专学报,1994(3).
创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是时苏轼43岁,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4-739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宰嚭(pǐ)¹亡吴国,西施陷²恶名。
译文: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注释:¹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²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¹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注释:¹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西shītān--cuīdàoróng

zǎiwángguó西shīxiànèmíng

huànshāchūnshuǐshìyǒupíngshēng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lǚ)¹
译文:沉沉夕阳从远处的山峰落下,在荒村中倦客停下了行走的脚步。
注释:宿田家:宿在农家。宿,投宿。田家:种田人家。¹行履:这里指行走的脚步。履,鞋。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译文:停下马车安歇在小小茅店中,我卧在床榻上正沉沉酣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¹
译文: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扣门声,说是下乡催租的官吏。
注释:¹隶:官府的公差、衙役。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公文捧花柙(yā)¹,鹰隼(sǔn)²³声势。
译文:手中捧着带有花押的公文本,依仗着声势好像鹰隼一般。
注释:¹花柙:即花押,在文书上或契约上签名。²鹰隼:两种凶猛的鸟。³驾:凭借,依仗。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忽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译文:普通百姓惧怕严酷官府,这声声叫喊使人肝胆全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阿母出搪(táng)(sè)¹,老脚走颠踬(zhì)²
译文:老妈妈走到门外前去应付,跌跌撞撞向东一头又向西。
注释:¹搪塞:应付。²颠踬:走路时跌跌绊绊的样子。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小心事延款¹,□余²粮复匮³
译文:陪着笑脸小心冀翼招待饭菜,家中只剩下一点粮食跟酒。
注释:¹延款:招待。²□:此字原缺,一作“酒”,联系下文,“酒”字的可能性很大。酒余,剩下的一点点酒。³匮:缺乏。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东邻借种鸡¹,西舍觅芳醑(xǔ)²
译文:东邻那借一只留下蛋的母鸡,西舍那借一瓶酒味浓的香酒。
注释:¹种鸡:正在下蛋做种的鸡。²芳醑:有香味的美酒。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译文:官吏直吃得饱而又饱还不散,喝了又喝一直到酩酊大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明朝怯(qiè)见官,苦苦灯前跪。
译文:心里害怕明天一早去见官,向官吏苦苦哀求久久下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使我不成眠,为渠¹滴清泪。
译文:这件事使我彻夜未能入眠,为这农家的遭遇流着眼泪。
注释:¹渠:他,指田家,一说指上文的老妈妈。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民膏日已瘠¹,民力日愈弊²
译文:民间的财富早已经被盘剥干净,人民大众的生活日日凋弊。
注释:¹瘠:瘦弱。²弊:困顿。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空怀伊尹¹心,何补尧(yáo)舜治²
译文:我这小官徒有圣贤之心,无法让它回到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注释:¹伊尹:商汤的贤相,佐汤灭夏,使天下大治。²尧舜治: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此诗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想。全诗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犹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无比黑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好恶之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先写诗人日暮投宿,夕阳没入了远山,诗人来到这偏僻的山村之时,已经感觉很疲倦了。“日落下远峰”点明了时间,“芜村倦行履”交代了投宿的地点,而且这两句渲染出一派苍凉索漠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三、四句为过渡句,诗人在小店中借住一宿,这看似平静的茅店,真的是平静的吗,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酣睡”二字也紧扣上联中的一个‘倦’字,突出了诗人旅途中的疲劳。

  这首诗第二个层次是写诗人在店舍中所见所闻。“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这两句叙述差人的到来惊醒了睡梦中的诗人,“扣门急”是诗人所闻。一个“急”字写来人来势之猛,扣门的声音一声急似一声。在这之后点出了人物,原来这是一伙催租的差吏。这两句也暗示了差人的跋扈及其嚣张气焰。诗人又用“公文捧花柙,鹰华假声势”,来写差吏的装腔作势和鹰单般的凶狠,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差人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一个“捧”字,突出了差人对上司的媚颜奴骨;一个“假”字,则突出了差人作为官府鹰犬的可憎面目。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写田家应付官差的情形,是诗人所见。“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两句描绘了农民们老实可怜的样子,和差人的穷凶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惧”字体现了官府扰民、欺民、掠民对农民心理造成的恐惧感之深、之重。

  下两句描绘了一位老人夜晚开门出去应付差人时步履蹒跚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老母亲去应付如狼似虎的公差,年轻人此时都哪儿去了,诗人虽未明说,但也可知是那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是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村中的年轻人也许早就被抓丁拉差掠走一空,即使有剩下的,哪还敢见公差,何况是晚上。“老脚走颠踬”一句饱含辛酸,官府无道、掠民扰民,民不堪负重,于此可见一斑矣。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招待公差,却苦于酒少粮缺。“小心”突出了老母亲对公差的恐惧。“酒余”句则突出了农户家中十分窘迫的生活状况,反衬了公差的可恶,揭示官府及其爪牙不体恤民情,扰民掠民的事实。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借鸡酒招待差人的情景。差人既然已经来了,家境再窘迫也得想法招待,于是只好去东借西借,这个中的酸楚及痛苦也许只有这无奈的老人心中才最清楚。要在平时,谁又舍得去宰吃正在下蛋做种的鸡。可差人来了又不得不宰,这平白的叙述中隐蕴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多少无奈。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差人吃了又吃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不厌饱”、“直呼醉”是诗人对差人丑态穷形尽相的描写。而老母亲,她害怕明天去官府见官,在灯前跪着对差人苦苦哀求。一个“怯”字进一步体现了老百姓对官府的恐惧之深。“苦苦”、“跪”都是描写老母亲的,年纪大得连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在忙忽着让差人酒醉饭饱之后还要对其下跪哀求。此情此景,真可谓撕心裂肺,让作者目不忍睹。诗人虽并未写差人此时的举手投足,但已经暗暗说明:如果不是他的恶言相逼,老母亲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

  诗的第三层是写诗人的感叹。“不成眠”说明诗人对官吏横行,贫民受苦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可见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用“滴清泪”体现诗人对这民不聊生的关心和哀叹。下四句正是从这感叹中发生而来。诗人感叹的是“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在统治者严酷的剥削压榨之下,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记人记事具体形象。人物虽着笔不多而形象却很生动逼真,各具情态,老妇的衰老与伤心,差吏的凶残与无厌,诗人对田家的同情与对差吏的痛恨的感情都真实流露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57-460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1-22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这是李后主的一首残词,可能是一些草稿。写作的时间是春暮,“樱花落尽春将困”跟另一首的“樱桃落尽春归去”意思几乎一模一样,还有“樱桃落尽阶前月”的意境也是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高手填词是不喜欢重复的,相同的意象,相同的意境不应该连续的出现。所以这应该是作者填词的草稿,写不满意的就弃之不用,重新再写。这几首词的意境都差不多,所以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只是凋零的一个是樱花,一个是樱桃。

  樱花樱桃同是蔷薇科樱属,樱花也结果,但是以花出名,樱桃也开花,但是以果实闻名。樱桃,因莺鸟所含食,故名含桃、莺桃,汉代始称“樱桃”。早在周代,就因它是春天最先成熟的果实,作为祭献给祖宗的佳肴,被送到宗庙里供奉。汉惠帝时,叔孙通建议:“礼,春有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后献果之例遂兴。冬日乍去不远,春寒料峭之际,能将通红透亮、鲜嫩可口的樱桃摆上供案,满透着吉祥温暖的气息。想那君王眼见着有这样如意的礼物送给祖先,心情定是无比欢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正所谓“赤墀樱桃枝,隐映银丝笼,千春荐陵寝,永永垂无穷”(杜甫《往在》)。而在供奉之余,自己采摘几把,端详一番,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味起来,甜甜酸酸,又是一番快活事。

  既然是每年都要上供宗庙,每年都乐于品尝,君王们在自家园林里栽植一些樱桃树,也就自然而然了。“御苑含桃树”(明吴国伦《樱桃花》),“紫禁朱樱出上阑”(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说的都是皇家樱桃了。樱桃树就在帝王的不远处,它的花发结实,都会轻易映入眼帘,梁宣帝、唐太宗都写有赞赏樱桃的作品。因为樱桃年年献于宗庙的传统,它就和江山社稷息息相关,荣衰与共。

  李煜隐居不成,被迫当上国君的时候,南唐已经遭后周侵袭多年,屡战屡败,国势日衰。赵匡胤建立宋朝,陆续吞并一些小国后,加紧了对南唐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形下,李煜满目苍凉,再也不会有唐太宗的心境,写不出“朱颜含远日”、“低枝映美人”那样描写樱桃的欢快作品了。然而他毕竟是一国之主,晓得“含桃荐实”,他必定年年要去奉献樱桃给已故的祖父李昪、父亲李璟。“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白居易《吴樱桃》)辖有吴地的南唐的樱桃本是大江南北最茂盛、最有光彩的,然而看着如此晶莹剔透的樱桃,想到风雨飘摇的江山,李煜毫无“永永垂无穷”的信心。他在《破阵子》中说:“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在城破受降次日,李煜没有忘记去辞别宗庙,此时此刻,挥泪不尽,最是伤心。再过十天半月,樱桃花就要开了;再过一个多月,樱桃就将累累低垂,他就可以到禁苑中,采摘上新鲜的几十串,送到宗庙里来供养了。然而辞别之日,永无归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和他李煜,都似那飘落的花朵,纷纷霏霏,如雨,如泪,落下尘埃。李煜失魂落魄地沉浸在飘零的樱桃花雨中,这更符合他的心事。故而在他的词里,不见樱桃,但见樱桃花:“樱桃落尽春归去”、“樱花落尽春将困”。

  这些作品就算原来是不残缺的,也应该算作是半成品。作者反复斟酌,心里面都感觉不满意,以至于几易其稿,于是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样子。

xièxīnēn··yīngtáoluòjǐnchūnjiāngkùn--

yīngtáoluòjǐnchūnjiāngkùnqiūqiānjiàxiàguīshílòuànxiéyuèchíchíhuāzàizhīquēshíèrchèxiǎoshāchuāngxiàdàiláijūnzhī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译文: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注释: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译文: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译文: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颠狂无所阂¹,落魄²去羁(jī)牵。
译文: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注释:¹无所阂:无可阻挡。²落魄:不拘小节。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译文: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chán)潺。
译文: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译文: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不暇谒大尹¹,相携步香山。
译文: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注释:¹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自兹惬(qiè)¹所适,便若投²山猿。
译文: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注释:¹惬:满足。²投:放。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幕府¹足文士,相公²方好贤。
译文: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注释:¹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²相公:指钱惟演。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希深好风骨,迥(jiǒng)¹风尘间。
译文: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注释:¹迥出:远出。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译文: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译文: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译文: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译文: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jiān)
译文: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译文: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次公才旷奇,王霸¹驰笔端。
译文: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注释:¹王霸:王道和霸道。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圣俞善吟哦¹,共嘲为阆(làng)²
译文: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注释:¹吟哦:指作诗。²阆仙:神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译文: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译文: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荒凉见宫阙(què),表里壮河山。
译文: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相将¹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译文:我们相随多日平平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注释:¹相将:相随。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译文: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嫩箨(tuò)¹筠粉²暗,渌(lù)³池萍锦翻。
译文:初生的笋笋壳鲜嫩,新长的竹子竹节上附着暗白色的粉,清澈的池水中锦鳞翻腾。
注释:¹嫩箨:鲜嫩的笋壳。箨,竹皮,笋壳。²筠粉:竹节上附着的白粉。筠:竹子的青皮;竹皮。³渌:清澈。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译文: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译文: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青苍缘¹万仞,杳(yǎo)²望三川。
译文: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注释:¹缘:攀援。²杳霭:远处的云气。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花草窥涧窦(dòu)¹,崎岖寻石泉。
译文: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注释:¹窦:山洞。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¹
译文: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注释:¹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译文: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译文: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译文: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飞琼(qióng)¹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译文: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注释:¹飞琼:侑酒的歌女。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译文: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译文: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译文: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译文: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译文: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插花云髻(jì)¹上,展簟(diàn)²绿阴前。
译文: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注释:¹云髻:高高的发髻。²簟:竹席。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译文: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译文: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平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shān)¹
译文: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注释:¹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译文: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译文: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译文: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¹
译文: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¹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知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知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知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8-15
2、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醉别西楼¹醒不记。春梦秋云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píng)闲展吴山³翠。
译文:醉中告别西楼,醒后全无记忆。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还是缺少睡意,彩画屏风空展出吴山碧翠。
注释:¹西楼:泛指欢宴之所。²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³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¹
译文:衣上有宴酒的痕迹,聚会所赋的诗句,点点行行,总唤起一番凄凉意绪。红烛自悲自怜也无计解脱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伤心泪。
注释:¹“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diéliànhuā ·zuìbié西lóuxǐng

yàndào sòngdài 

zuìbié西lóuxǐng chūnmèngqiūyún sànzhēnróng xiéyuèbànchuāngháishǎoshuì huàpíngxiánzhǎnshāncuì 
shàngjiǔhénshī diǎndiǎnhángháng zǒngshìliáng hóngzhúliánhǎo hánkōngrénchuí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