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¹抹红妆看使君²,三三五五棘(jí)³门。相挨踏破茜(qiàn)罗裙
译文: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注释:¹旋:立即。²使君:词人自称。³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⁴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⁵罗裙:丝绸裙子。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老幼扶携收麦社¹,乌鸢(yuān)²翔舞赛神³村。道逢醉叟(sǒu)卧黄昏。
译文: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裙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注释:¹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²乌鸢:乌鸦、老鹰。³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这首诗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3、 徐房明.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试论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师专学报,1994(3).

huànshā ·xuànhóngzhuāngkànshǐ使jūn

shì sòngdài 

xuànhóngzhuāngkànshǐ使jūn sānsānmén xiāngāiqiànluóqún 
lǎoyòuxiéshōumàishè yuānxiángsàishéncūn dàoféngzuìsǒuhuángh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裙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注释

旋:立即。

使君:词人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

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

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赏析

  这首诗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3、 徐房明.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试论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吉安师专学报,1994(3).
创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是时苏轼43岁,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34-739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lù)¹之人设以醴(lǐ)²尊。陈³之饮器,小大具列设。织草为履,勾连相属(zhǔ)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hé)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¹⁰取差(chā)¹¹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¹²之甘也,遂大爵¹³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¹⁴而就絷(zhí)¹⁵,无一得¹⁶免设。其后来者亦然。
译文: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动物。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连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都知道,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不久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酒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酒,喝完酒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它们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这一回事。它们喝醉了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玩耍,还把草鞋拿来穿上。就在这个时候,山脚下的人就跑出来追捕它们,它们相互践踏,一个个都被人捉住了,无一幸免。后来的猩猩也是这样(被捉住)的。
注释:¹麓:山脚下。²醴:甜酒。尊同“樽”,酒杯。³陈:摆满。⁴履:鞋。⁵属:连接。⁶数:指出。⁷盍:何不。⁸无:通:“毋”,不,不要。⁹相与:一齐,共同。¹⁰已而:随后。¹¹差:稍微,比较。¹²唇吻:指嘴。¹³爵:古代的一种酒杯。¹⁴蹈藉:践踏。¹⁵就絷:被拘囚。絷,拴,捆。¹⁶得:获得。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¹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译文: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
注释:¹卒:终于,最终。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凄凉宝剑篇¹,羁(jī)(bó)²欲穷年³
译文: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注释:¹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²羁泊:即羁旅飘泊。³穷年:终生。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黄叶¹²风雨,青楼³自管弦。
译文:枯败的黄叶仍旧被风雨摧残,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注释:¹黄叶:用以自喻。²仍:仍旧,依然。³青楼:青色的高楼。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新知¹遭薄俗²,旧好³良缘。
译文: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注释:¹新知:新的知交。²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³旧好:旧日的好友。⁴隔:阻隔,断绝。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心断¹新丰²酒,销(xiāo)愁斗几千³
译文:心中失意绝望,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¹心断:失意绝望。²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³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于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金剑沉的郁勃不平之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 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家秀.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41-242页

fēng

shāngyǐn tángdài 

liángbǎojiànpiān qióngnián 
huángréngfēng qīnglóuguǎnxián 
xīnzhīzāo jiùhǎoliángyuán 
xīnduànxīnfēngjiǔ xiāochóudǒuqiān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鸡既鸣矣,朝¹既盈矣。匪(fěi)²鸡则鸣,苍蝇之声。
译文:公鸡已经喔喔叫,上朝的官员都已到。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注释:¹朝:朝堂。一说早集。²匪:同非。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东方明矣,朝既昌(chāng)¹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译文:东方已经曚曚亮,上朝的官员已满堂。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注释:¹昌:盛也。意味人多。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虫飞薨(hōng)¹,甘²与子同梦。会³归矣,无庶(shù)予子憎
译文:虫子飞来嗡嗡响,只愿与你同入梦乡。上朝官员快散啦,你我岂不让人恨!
注释:¹薨薨:飞虫的振翅声。²甘:愿。³会:会朝,上朝。⁴且:将。⁵无庶:同庶无。庶,幸,希望。⁶予子憎:恨我、你,代词宾语前置。

  自汉迄今,对《鸡鸣》的阐释大致经历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诗人介入式”的解读方式,以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最为典型,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孔颖达认为,《鸡鸣》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之言,下两句是诗人对夫人话语的评判。卒章皆为夫人之辞。在诗中,始终是夫人在说话,男子没有言语,诗人介入其中,起解说作用。

  第二种是“半联句体”解读方式,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方玉润认为,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言,下两句是丈夫言,末章全是夫人言。

  第三种是“问答联句体”,以程俊英为代表,在《诗经注析》中提出,其句读为:“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程俊英等认为,首次两章上两句为夫人言,下两句是丈夫言,末章上两句是丈夫言,而下两句是夫人言。

  此诗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思贤妃”,说:“(齐)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是直接赞美贤妃。而宋严粲《诗缉》以为是“刺荒淫”,清崔述《读风偶识》以为是“美勤政”,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是“贤妇警夫早朝”。

  也许此诗只是表现一对贵族夫妇私生活的情趣。全诗以夫妇间对话展开,构思新颖,在《诗经》中是别开生面的。姚际恒说:“愚谓此诗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诗经通论》)本来这对夫妇的对话是非常质朴显露的,谈不上有什么诗味妙语,只因为有的类似傻话、疯话,叫人会心发笑,包含着“无理见趣”之妙。古制,国君鸡鸣即起视朝,卿大夫则提前入朝侍君,《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此诗开头写妻子提醒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想来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不至二者不分。从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东方明矣”“会且归矣”,可知当是鸡鸣无疑。而丈夫把“鸡鸣”说成“苍蝇之声”,是违背生活常识的,当然“无理”。

  但如果换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梦中被妻子唤醒,听见妻子以“鸡鸣”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说:不是鸡叫,是苍蝇声音,表现了他们夫妇间的生活情趣,也是别有滋味。“反常”而合乎夫妇情感生活之“道”,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

  下两章时间由鸡鸣至天亮,官员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懒起,故意把天明说成“月光”,贪恋衾枕,缠绵难舍,竟还想与妻子同入梦乡,而妻子则愈催愈紧,最后一句“无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现夫妇私生活,可谓“真情实境,写来活现”(姚际恒《诗经通论》)。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此诗以男女对话展开,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好似一出小品,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押韵亦有其特点,头两章四句皆用韵,而首句与次句韵脚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语助词“矣”,也算韵,王力先生称这为“富韵”。另外第一、二章首句与第三句韵脚同字。第三章则是第一、二、四句押韵,也可见此诗用韵富有变化。

参考资料:
1、 蒋立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7-188
2、 韩宏韬.论《齐风·鸡鸣》从理性到情致的审美取向.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míng

míng xiānqín 

míng cháoyíng fěimíng cāngyíngzhīshēng 
dōngfāngmíng cháochāng fěidōngfāngmíng yuèchūzhīguāng 
chóngfēihōnghōng gāntóngmèng huìqiěguī shùzēng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雾窗寒对遥天暮(mù),暮天¹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tí)鸦,鸦啼正落花。
译文:满是雾气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花儿凋零,啼鸦声声。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注释:¹暮天:傍晚的天空。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窗罗垂影瘦,瘦影垂罗窗。风翦(jiǎn)¹一丝红²,红丝一翦风。
译文: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注释:¹风翦:即风吹。剪,有快速之意。²一丝红:常用“红丝”比喻姻缘巧合。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因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其之由窗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窗、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

mán ·chuānghánduìyáotiān

lánxìng qīngdài 

chuānghánduìyáotiān tiānyáoduìhánchuāng huāluòzhèng zhèngluòhuā 
xiùluóchuíyǐngshòu shòuyǐngchuíluóxiù fēngjiǎnhóng hóngjiǎnfēng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军壁¹(gāi)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²,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³;骏马名骓(zhuī),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qu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注释:¹壁:修筑阵地;驻守。²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指楚人多已降汉。³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⁴骓: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⁵数阕:好几遍。乐曲终止叫阕。⁶美人和之:虞姬应和着项羽的歌声一起唱。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huī)¹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²溃围³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fǔ),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duó)¹⁰不得脱¹¹,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¹²七十余战,所当者¹³破,所击者服,未尝¹⁴败北¹⁵,遂霸有天下。然今卒¹⁶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¹⁷决死,愿为诸君快战¹⁸,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¹⁹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²⁰。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²¹山东²²为三处²³。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mǐ)²⁴,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²⁵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chēn)²⁶而叱(chì)²⁷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²⁸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²⁹曰:“如大王言!”
译文: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注释:¹麾下:部下。²直夜:当夜。直,介词,当……得时候。³溃围:突破重围。⁴平明:天亮的时候。⁵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 属,随从。⁶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⁷田父:农夫。⁸绐:古同“诒”,欺骗、诈骗。⁹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¹⁰度:揣测,估计。¹¹脱:脱身。¹²身:亲身参加。¹³所当者:所遇到的敌方。¹⁴尝:曾。¹⁵败北:战败,败走。¹⁶卒:最终。¹⁷固:必,一定。¹⁸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¹⁹刈:割,砍。²⁰四向:向着四面。²¹期:约定。²²山东:山的东面。²³为三处:意谓分三处集合。²⁴披靡:如草随风而倒,形容惊溃散乱的样子。²⁵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封赤泉侯。赤泉: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²⁶瞋目:瞪大眼睛。²⁷叱:大声呵斥。²⁸辟易:倒退。²⁹伏:同“服”,心服。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¹。乌江亭长²(yǐ)³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¹⁰,指王翳(yì)¹¹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¹²。”乃自刎而死。
译文: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注释:¹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浦。²亭长:乡官。秦,汉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³舣:移船靠岸。⁴纵:即使。⁵王我:拥护我为王。⁶长者:性情谨厚的人。⁷创:创伤。⁸顾:回头看。⁹故人:旧相识。吕马童系项羽旧部,后背楚投汉。¹⁰面之:面对着项王。¹¹指王翳:把项王指给王翳看。¹²吾为若德:我给你个好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