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黄河走东溟¹,白日落西海。
译文:黄河流入东海,白日沉于西海。
注释:¹东溟:即东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逝川与流光¹,飘忽不相待。
译文: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飘忽而逝,时不我待。
注释:¹“逝川”句:喻失去的光阴。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春容¹舍我去,秋发²已衰改。
译文: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满头白发已改变了我的容貌。
注释:¹春容:少年之容。²秋发:衰暮之发。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译文:人的一生不是年年常青的寒松,青春哪里能够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吾当乘云螭(chī)¹,吸景驻光彩²
译文:我欲乘飞龙而去,让时光停止,这样就能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¹云螭:云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²“吸景”句: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流入东海,白日沉于西海。

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飘忽而逝,时不我待。

青春的容颜舍我而去,满头白发已改变了我的容貌。

人的一生不是年年常青的寒松,青春哪里能够长在?

我欲乘飞龙而去,让时光停止,这样就能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

东溟:即东海。

“逝川”句:喻失去的光阴。

春容:少年之容。

秋发:衰暮之发。

云螭:云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

“吸景”句: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登高欲¹²千里目³,愁云低锁衡阳路。
译文:登高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却只见衡阳路上愁云满布。
注释:¹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²穷:尽,使达到极点。³千里目:眼界宽阔。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fù)
译文:书信不通,只能满腹悲伤愁苦无处宣泄。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译文:回头看又是一个凄清的夜晚,独自一个人浪迹天涯真是难熬。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译文:都说大丈夫不轻易掉眼泪,这只是因为还没有到真正伤心的时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¹舞飘轻袖²,传歌共³绕梁
译文: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
注释:魏王: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母长孙皇后,封为魏王。¹逐:追逐,跟随。²轻袖:薄衣袖。³共:同“供”,是给,使得的意思。⁴绕梁:指歌声“余音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¹香。
译文: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注释:¹远:远处,远方。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应制诗,又名《咏风》。唐太宗的第四子名为李泰,册封魏王。作者作了一首咏风的诗,是与魏王陪同的大臣时作的一首诗,所以题作“应魏王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两句,通过写风对不同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来衬托出风的存在。风是无形之物,摸不着看不到,想要描写风的形态,从正面来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诗人选择了从侧面来写。风吹树枝,树枝晃动,枝影也随之摇摆,正是“动枝生乱影”,这便是风存在的最好证明;“吹花送远香”,是谁“吹花”呢?当然是风,轻风拂花,花香亦随轻风而飘散,所以人远远地便能嗅到花的香味。诗人非常善于捕捉风的特点,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来写风,一“生”一“送”,笔触十分细腻柔和,画面华美,呈现出和风拂面的轻柔质感。这首诗的前两句为“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写豪华席宴,多褒扬,可见应制娱颂之情。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叔向见韩宣子¹,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qīng)之名而贺其实²,贺以从二三子³,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译文: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注释:¹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²实:这里指财富。³贺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对曰:“昔栾(luán)武子¹贺一卒之田²,其宫不备其宗器³,宣其德行,顺其宪(xiàn),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róng)(dí)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jiù),以免于难。及桓(huán),骄泰(shē)(chǐ),贪欲贺艺¹⁰,略则行志¹¹,假货居贿(huì)¹²,宜及于难,而赖(lài)武之德¹³以没其身¹⁴。及怀子¹⁵,改桓之行,而修¹⁶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huán)之罪¹⁷,以亡于楚¹⁸。夫郤(xì)昭子¹⁹,其富半公室²⁰,其家半三军²¹,恃(shì)其富宠²²,以泰于国²³。其身尸于朝²⁴,其宗灭于绛(jiàng)²⁵。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²⁶,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贺德也。今吾子²⁷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²⁸,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²⁹不暇(xiá),何贺之有?”
译文: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公室财产的一半,他一家人可以抵得上半个三军的数目,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注释:¹栾武子:晋国的卿。²贺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一卒之田,顷。是上大夫的俸禄。³宗器:祭器。⁴宪则:法制。⁵越:传播。⁶行刑不疚:指栾书弑杀晋厉公而不被国人责难。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⁷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被迫逃亡。⁸桓子:栾武子的儿子。⁹骄泰:骄慢放纵。¹⁰艺:度,准则。¹¹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¹²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¹³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¹⁴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¹⁵怀子:桓子的儿子。¹⁶修:研究,学习。¹⁷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¹⁸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¹⁹郤昭子:晋国的卿。²⁰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过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²¹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一说郤家人占据了晋国三军中一半的职位。晋国有三军,三军主将与将佐,合称为“六卿”。²²宠:尊贵荣华。²³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²⁴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²⁵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²⁶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²⁷吾子:您,古时对人的尊称。²⁸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²⁹吊:忧虑。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宣子拜,稽(qǐ)¹焉,曰:“起²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³之,其自桓叔以下,嘉(jiā)吾子之赐。”
译文: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注释:¹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²起:韩宣子自称他自己的名字。³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⁴桓叔:韩氏的始祖。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而是可吊的,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后用韩宣子的拜服作结,说明论点,有巨大的说服力。这样既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本文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则愈富有而祸害愈大,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这段文字记叙了叔向向韩宣子提建议的过程。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相当有说服力,他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本文语言上难度较大,应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结合注解和上下文,再来理解较难的词语和句子。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¹万里兮度²沙漠,为君将兮奋³匈奴。
译文:行军万里跨越沙漠,作将奋力于匈奴作战。
注释:¹径:行。²度:跨越。³奋:奋力作战、苦战。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路穷绝¹兮矢(shǐ)刃摧²,士众灭兮名已隤(tuí)³
译文:突围之路已断绝呵,箭射完,刀刃钝,死伤殆尽,被迫降敌,名声扫地。
注释:¹路穷绝:生路断绝。²摧:折断。³名已隤:指自己不敌而降匈奴。隤:败坏。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老母已死¹,虽欲报恩²将安归?
译文:老母惨死呵骨已成灰,虽想报恩呵何处可归?
注释:¹老母已死:李陵降匈奴岁余,陵母、弟、妻、子皆为汉王朝诛杀。李陵降匈奴后,跟随李陵的士兵逃回说,李陵教匈奴练兵御汉,于是李陵在汉家属遭族灭。实际为匈奴献攻汉之策的,是另一降将李绪。²报恩:报皇恩、亲恩。

  第一、二句以以豪情激昂之调开头,作者回忆当年的英勇战斗。征途跨越万里,穿越茫茫沙漠,携国君之命领兵踏上征讨匈奴之途。以长途奔袭、不畏艰苦、孤军深入、敢斗强敌,表现自己的勇敢无私、忠诚于国家的情怀。《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李陵率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被三万匈奴军所包围,李陵在不利的地势中,击毙敌人数千。单于集合八万兵围攻,李陵军且战且退,艰苦突围,又斩匈奴三千余人,单于派其子率兵激战,李陵复杀敌数千。诗一二句的英勇自豪情调是为国立功之心的表现。“为君将”一语表白了他英勇战斗的动机,也为下文对汉武帝的刻薄寡恩从反面铺垫,遥相映衬。

  三四句道出战败投降的不可挽回之遗憾。突围之路已断绝,箭矢用尽,刀刃变钝,士卒死伤殆尽,迫不得已屈服于敌人,名声扫地。这两句话蕴含着四层深意,说尽众寡悬殊、损兵折将的惨状,也抒发出腼颜事敌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报任安书》曾这样述说李陵当时的困境,与单于连战十余日,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而李陵一声令下,士兵个个奋起,纵然箭矢已尽,仍以空弦凶悍,冒着白刃之危,无不向北,积极迎战,志在必死与敌。又认为,李陵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权衡,寻找适当时机,再度斩杀敌人,重返汉军阵营。这两句诗从严以律己的高度,述说艰难羞辱,感情更深。

  最后两句向苏武和汉使者说明不能归汉之因,弦外之音斥责汉武帝杀戮李氏家属的绝情与残忍。《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误听说李陵为匈奴练兵,于是族灭李陵一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又畏惧归汉后再受戮辱,于是在匈奴二十多年而死,没有回归故土。这两句诗包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抱怨、隐痛、惋惜。

  李陵故事流传极广,历久不衰。这是因为历史上存在着士大夫阶层忠诚而不得其所的怨愤,也存在着人民对封建帝王专断独裁、行刑诬枉的不满。可以从李陵事件和李陵歌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体味到类似的感情。这首歌言简意赅,语短情深,真实地抒发了李陵在彼时彼地万感交集的心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名篇赏析 第1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159-160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zhǔ)。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¹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²
译文:小楼依偎着秋天的长空,凭高俯视着江边快快沙洲。升起静静一片乌云,播雨还不带时候。长空里几声新雁的鸣叫在云际漂浮,不由人回头遥望,长安呵,杜陵呵,你在天的哪头?我空将立功万里的壮志坚守,但有谁赞许我、任用我,向我招手?
注释:¹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²谁许:何许,即“何处”“什么地方”。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黄阁¹紫枢(shū)²,筑坛³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líng)三亩。
译文:登黄阁,步紫枢,入相封侯把高禄享受,登坛拜将、位至三公把名利成就,这功名富贵、高官显爵用不着担心没人去蝇营狗苟。我再三考虑、反复计谋,只有回故乡在山里悠游,到那石帆山下,种上三亩菱藕度这春秋!
注释:¹黄阁:本指汉代丞相办公处所,此指中书、门下省。²紫枢:指掌兵的中央机关枢密院。³筑坛:汉高祖刘邦在汉中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⁴开府:指做官做到三公的高位。汉制,三公得开府,自置官属。⁵石帆山:山名,在作者家乡山阴。⁶菱:菱藕。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他向宣抚使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之感。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壮心空万里,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后一种写法的;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第一、二句指为将相,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他曾向往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书怀》诗说:“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但他不会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他的热情性格和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的自慰之辞,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是从“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的乐观,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的绝望过程中的感慨。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经过一番思考,连归隐后的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设想,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看似很矛盾但解决得比较圆满,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比较闲淡。深入体会,仍然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所以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5-1366页

gǎnhuángēn··xiǎoqiūkōng--yóu

xiǎoqiūkōngxiàlínjiāngzhǔyúnwèichéngshùshēngxīnyànhuíshǒulíngchùzhuàngxīnkōngwànrénshuí

huángshūzhùtánkāigōngmíngqiànrénzuòjīnshúzhǐyǒuxiāngguīshífānshānjiǎoxiàlíngs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