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
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rénshì--shāngyǐn

wénwángjīncháoshìzijìnchuīshēngtóngshùnyǒumiáoxúntàiyuǎn

zhōuchēngliúhuǒyuènánqiónglòujīnzuòshèngchuánjīngjiǎncǎiwèirénjìnfēng

xiǎngdàohéngshījiāhènèrniánzhōng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5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北阙(què)¹圣人²歌太康³,南冠君子窜遐(xiá)
译文:朝廷的大人们在教颂盛世的太平安康,我一个罪囚却被放逐到遥远荒僻的地方。
注释:¹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的地方。此代指朝廷。²圣人:指皇帝。³太康:太平安康。⁴南冠君子:此指被郑人俘虏并献到晋国的楚国伶人钟仪。⁵遐荒:远方荒僻之地。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汉酺(pú)¹闻奏钧天乐²,愿得风吹到夜郎。
译文:闻道朝廷大赦赐酺,奏钧天乐章,多想得到那东风,把这消息吹到夜郎。
注释:¹汉酺:汉时之酺,此以汉代唐。²钧天乐:天庭仙乐。这里用以指朝廷赐酺时所奏的乐曲。

  这首诗开头以钟仪自况。钟仪被俘为囚,仍然戴南冠,操南音,眷念楚国;李白也是如此,既关心国运,又眷念唐朝,而且他又在南方被拘囚流放,处境与钟仪相近。李白在浔阳狱中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有句云:南冠君子,呼天而啼“,也是以钟仪自比,可以彼此参照。唐朝国势好转,大赦赐酺,固然使人欢欣鼓舞;但诗人却要远窜遐荒,命运乖舛。“北阙”二句使用了整齐的对偶,一边写朝廷歌舞升平,一边写自己垂老投荒,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可见诗人的情绪是非常凄凉和悲伤的。

  前二句是写事实,后二句则写希望。李白希望钧天乐这样美妙的乐曲,随着风势远吹到夜郎,使他能够听到。实际上,他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而是渴望大赦的恩泽,自己也能受到沾溉,得以免除远窜遐荒的处分。对于远方暂时不能接触到的事物,李白在诗篇中往往幻想凭借风力来达到目标。比如当他怀念远贬龙标的王昌龄时,就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流夜郎闻酺不预》末二句与之相似,只是他不是要自己的思想感情吹向远方,而是要朝廷的恩泽吹到自己身上来。这些都表现出他善于驰骋想象以表达自己激荡感情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4-256

liúlángwén--bái

běiquēshèngréntàikāngnánguānjūnzicuànxiáhuāng

hànwénzòujūntiānyuànfēngchuīdàoláng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zhī)¹酒向人时,和此先倾倒。最要然然²可可³,万事称好。滑稽(jī)坐上,更对鸱(chī)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译文:有些人就象那装满酒就倾斜的酒卮,处处是一副笑脸,见人就点头哈腰。他们最要紧的是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连声说好。就象那筵席上滑稽对着鸱夷笑,它们都擅长整天旋转把酒倒。不管是寒是热,总有一味药调和其中,这就是那号称“国老”的甘草。
注释:卮言:没有立场,人云亦云的话。¹卮:古时一种酒器,酒满时就倾斜,无酒时就空仰着。²然然:对对。³可可:好好。⁴滑稽、鸱(chī)夷:古时的酒器。⁵甘国老:指中药甘草。《本草纲目》称其性平味甘,能调和众药,治疗百病,故享有“国老”之名。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¹,出口人嫌拗(ào)²。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³
译文:我年轻时常常饮酒任性,说起话来剔人总嫌执拗。这个和稀泥的处世哲学直到近来我才慢慢知晓。可惜我对那一套应酬语言,还没有学得十分巧妙。瞧他们真会讨人喜欢,活象那跟人学舌的秦吉了!
注释:¹使酒:喝酒任性。²拗:别扭,指不合世俗。³秦吉了:鸟名。《唐会要》载,林邑国有结辽鸟(秦吉了),能言尤胜鹦鹉,黑色,黄眉。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开篇两句,辛弃疾将人比作酒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那些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人的可笑姿态。一个“先”字将官场小人低眉顺目,争先恐后吹捧的动作充分表现出来。接下来两句,词人进一步从语言上进行描写官员们笑眯眯,点头哈腰,顺从统治者,凡事都说“好、好、好”的谄媚之态。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这两句描绘出腐败官场上人们应酬中相互吹捧、言谈虚情假意的场面。“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词人在此用来指那些没有原则,一味跟从,和稀泥的人。

  下阕开头中的少年指词人自己。史书记载,辛弃疾二十二岁就在抗金前线冲阵杀敌,可称少年英雄,但因其为人正直,不善奉承而遭人排挤,正如其说的“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在官场中要顺从、虚伪才能讨得君主的欢心,这个道理,“我”现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这些人,“我”却正好不擅长。词人此处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结尾三句中,词人以幽默的笔调调侃:看他们那些得宠的人,都是像学舌鸟一样会唯命是从,攀附权势。

  辛弃疾用诙谐的口吻描述了一场“物”的狂欢,这些物都有着南宋官场得宠之人相似的特质:随人俯仰、圆滑虚伪、碌碌无为。当时南宋正处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时,可朝廷却只一味偏安,宠信小人。词人正是通过揭露当时朝廷官员的丑恶嘴脸来反衬自己的正直和有为,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得不到重用,因而内心充满悲痛与不甘。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24页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我梦唐宫¹春昼迟。正舞到、曳(yè)(jū)²。翠云队仗绛(jiàng)霞衣。慢腾腾、手双垂³
译文:燕归梁·风莲:虽题曰“风莲”,非泛泛咏物,只借以起兴,却不放在开首,放在结尾。兼详下注。¹我梦唐宫:本篇主句。“唐宫”,咏古伤今,下所写舞容,殆即“霓裳羽衣舞”。衣之前后皆可称裾。²曳裾时:指霓裳舞拍序以后始有舞态,详下注。²翠云、绛霞:指舞衣,又点缀荷叶荷花。³慢腾腾,手双垂:大垂手、小垂手皆舞中的名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序擘騞初入拍,….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自注:“霓裳舞之初态。”
注释:燕归梁·风莲:虽题曰“风莲”,非泛泛咏物,只借以起兴,却不放在开首,放在结尾。兼详下注。¹我梦唐宫:本篇主句。“唐宫”,咏古伤今,下所写舞容,殆即“霓裳羽衣舞”。衣之前后皆可称裾。²曳裾时:指霓裳舞拍序以后始有舞态,详下注。²翠云、绛霞:指舞衣,又点缀荷叶荷花。³慢腾腾,手双垂:大垂手、小垂手皆舞中的名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序擘騞初入拍,….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自注:“霓裳舞之初态。”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忽然急鼓催将起¹,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²妃。见荷花、被风吹。
译文:¹急鼓催将起:似用“羯鼓催花”事,而意却无关。此指“霓裳”至入破以后,节拍转急。白诗所谓“繁音急节十二遍”,自注:“霓裳破十二遍而终”是也。词云“似彩凤,双惊飞”,已大有《长恨歌》中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气象。²琼:训赤玉,可喻红莲。江妃,水仙也,可喻水上莲。如周邦彦《侧犯》“看步袜江妃照明镜”,即以江妃咏莲花。韩愈《辛卯年雪》:“纵以万玉妃。”此句字面当本之,却易雪为荷花,意指嫔嫱之属,应上“唐宫”。题曰“风莲“,借舞态作形容,比喻虽切当,却不点破,直到结句方将”谜底“揭出。这样似乎纤巧。然全篇托之于梦,梦见美人,醒见荷花,便绕了一个大弯。若见荷花而联想美人原平常。今云”春昼梦唐宫“,初未说见有”风莲“也,若梦境之构成,非缘联想;如何梦中美女的姿态和实境荷花的光景,处处相合呢?然则”见荷花被风吹“者,原为起兴闲笔,这里倒装在后,改为以景结情,并非真的题目。词以风莲喻舞态,非以舞态喻风莲也。文虽明快,意颇深隐,结构亦新。
注释:¹急鼓催将起:似用“羯鼓催花”事,而意却无关。此指“霓裳”至入破以后,节拍转急。白诗所谓“繁音急节十二遍”,自注:“霓裳破十二遍而终”是也。词云“似彩凤,双惊飞”,已大有《长恨歌》中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气象。²琼:训赤玉,可喻红莲。江妃,水仙也,可喻水上莲。如周邦彦《侧犯》“看步袜江妃照明镜”,即以江妃咏莲花。韩愈《辛卯年雪》:“纵以万玉妃。”此句字面当本之,却易雪为荷花,意指嫔嫱之属,应上“唐宫”。题曰“风莲“,借舞态作形容,比喻虽切当,却不点破,直到结句方将”谜底“揭出。这样似乎纤巧。然全篇托之于梦,梦见美人,醒见荷花,便绕了一个大弯。若见荷花而联想美人原平常。今云”春昼梦唐宫“,初未说见有”风莲“也,若梦境之构成,非缘联想;如何梦中美女的姿态和实境荷花的光景,处处相合呢?然则”见荷花被风吹“者,原为起兴闲笔,这里倒装在后,改为以景结情,并非真的题目。词以风莲喻舞态,非以舞态喻风莲也。文虽明快,意颇深隐,结构亦新。

  试设想这样一个境界:当残暑季节的清晓,一阵阵的凉风,在水面清圆的万柄荷伞上送来,摆弄得十里银塘红翠飞舞。这晓风,透露给人们一个消息,莲花世界已面临秋意凋零的前夕了。这是空灵的画境,是迷惘的词境。怎样以妙笔去传神,化工给词人出下了这一个不易着手的难题。

  在这首词里,词人通过他灵犀一点的慧思,在笔底开出了异采绚烂的花朵,幻出了一个美绝人天的梦境。出现在梦里的莲花,完全人格化了。她是唐代大画家周昉腕下的唐宫美人,她是在作霓裳羽衣之舞。沐浴在昭阳春昼的旖旎幻境中的她,绛裙曳烟,珠衱飘雾,玉光四射,奇丽袅娜的身影,回旋在人们心上,是非常难以恝置的美艳的传奇。而它的背后已带来了燃眉的邦国大祸。果然,撼动掀天雨点般的急鼓,惊破了舞曲,惊散了凤侣,一晌贪欢的梦境霎时幻灭。“梦回不见万琼妃”,词人声泪俱下地唱出了宗国沦亡的哀歌。“见荷花,被风吹”,这么临去秋波的一转,点明本题,让上面的梦境完全化为烟云。说她是琼妃也好,是荷花也好,幻想与现实,和谐地交织成为完美的艺术图案。

  这词的艺术构思,迥出于寻常蹊径之外。莲华不易传神,风莲更不易传神,咏风莲而有寄托,更难,有寄托而不见寄托痕迹,难之尤难。作者巧妙地通过了梦,通过了拟人化的形象,通过了结层画龙点睛的手法,好像绝不费劲地达到了如上的要求。这是莲,但不是泛泛的莲,而是风中的莲。如果说翠仗绛衣是一幅着色画,那么彩凤惊飞的神态,更是画所不能到。读者读这首词,须得理解作者是宋末的遗民,是南宋亡国历史悲剧的见证人,透过这奇幻浓郁的浪漫主义风貌,去探索它的现实性,它将会使读者更加感到怅惘不甘,当时南宋沦亡的挽歌,还会在读者的灵魂深处荡漾着。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但寄托不同于影射,更不是要使读者去猜谜,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这首词,即使撇开它的寄托意义不谈,仍然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馨欬弗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这首《燕归梁》好就好在入而能出。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¹未缁(zī)²
译文: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
注释:¹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原本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在雪山苦行时的称谓。该诗用以比喻头陀师未出家时。²缁衣:僧人所穿之衣,紫而浅黑,非正黑。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秋山年长头陀¹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译文: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注释:¹头陀:梵语Dhata之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意译有抖擞、抖拣、浣洗等,意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俗则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此诗取前一意。

  头陀师,为去贪爱而修苦行者。头陀十二苦行中,第七为阿兰若处,意为远离处,要求住于远离人家之处,第八为冢间坐,也即要住于坟墓之处。由于戒行的规定,加上自身的克制,头陀师总是给人远离人群、清心寡欲、清静孤寂的形象。这一位头陀却有另一种风姿:少壮从戎,军中飞马,射虎而归,足显雄姿英发;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却风姿不减,豪气不褪,遇有来者,便向人谈起他当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仅不与头陀相悖,而是更显示了禅的精髓。佛教以为,要达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脱,必须有六种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进。禅门叫勇猛精进,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勇气,释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饲虎,都是这种勇气的表现。只有具有这种精进的勇气,才能破除贪爱、排脱烦恼、悟得佛性。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页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石根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译文:山脚下是明净清澈的秋水,山石旁是枯瘦伶仃的秋草。
注释:¹石根:山脚。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侵衣野竹香,蛰(zhé)¹垂叶厚。
译文:丛密的野竹散发出阵阵清香,肥大的树叶层层堆积在小径上。
注释:¹蛰蛰:众多的样子。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cén)¹中月归来,蟾光²挂空秀³
译文:衣亮从小山上爬上来,将如水的衣光洒在山岗上。
注释:¹岑:山小而高。²蟾光:月光。³空秀:一作“云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桂露¹对仙娥²,星星下云逗。
译文:晶莹的露珠,逗留在桂叶上,同云彩下闪烁的星星,相映成趣。
注释:¹桂露:一作“秋露”。²仙娥:指嫦娥。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凄凉栀(zhī)¹落,山璺(wèn)²泣晴漏。
译文:山居如此静谧,仔细听去除了石缝中滴答的山泉,还可听见成熟的山果坠落的声音。
注释:¹栀子:又名黄栀子,茜草科木本植物。²璺:开裂。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下有张仲蔚¹,披书案将朽。
译文:当年的张仲蔚,就这样隐居在山间,整日读书。
注释:¹张仲蔚: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于读书无成,僻处一隅的咏怀之作。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这些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凄凉幽冷,彼此色调很不一致。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构成特殊的情境,以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适应。这是李贺诗歌“奇诡”的一种表现。

  首二句写山石。首句呈现出一派澄明雅洁的秋光水色,次句寓示霜风凄紧、草木枯凋的肃杀气象。秋水澄明,秋草枯瘦,这景象明丽而又晦涩,柔媚而又瘦硬,说不上是妍是媸,是荣是枯,叫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喜又不是,悲又不是。这类奇异的景物,正是作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三、四句写竹。“侵衣野竹香”,野竹丛生,香侵衣袖,使人爱不忍离。“蛰蛰垂叶厚”,形容竹叶攒簇。傍晚时分,暮色沉沉,浓密的竹叶加深了夜的灰暗色调,则不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四句起落频繁,转折急骤,迷离恍惚,变化莫测。

  中间四句写空中景色。皎洁的衣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显得娟秀可爱。衣中的桂树映衬着嫦娥苗条的身影,星星躲在云彩的下边,眨巴着眼睛在互相逗乐。这一切非常美丽,非常迷人。可惜都在天上,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于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人间,继续写眼前昌谷的景物。

  九、十句写在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落,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繁星闪烁,皓衣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这两句对上是转折,对下是铺垫。结束二句写人事。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成年累衣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比较奇特。它不像一般讽喻诗那样,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而是着力写景,渲染环境气氛,通过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笔下的景物,有的明丽芳香,有的枯瘦冷涩。把这些色调极不协调的景物放在一起,显得既生硬,又瑰丽,既芜杂(相互矛盾),又鲜明(彼此辉映),从而产生一种极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秋夜)、特定地点(昌谷)的景色,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0-562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6-1027
4、 吉新宏.观望者:现实秩序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2-56
5、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7

gǎnfěngshǒu ·

 tángdài 

shígēnqiūshuǐmíng shípànqiūcǎoshòu 
qīnzhúxiāng zhézhéchuíhòu 
cénzhōngyuèguīlái chánguāngguàkōngxiù 
guìduìxiāné xīngxīngxiàyúndòu 
liángzhīluò shānwènqínglòu 
xiàyǒuzhāngzhòngwèi shūànjiāngxi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