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苏出林看,士女拥途迎。
要识神通趣,年年此际晴。
樵苏出林看,士女拥途迎。
要识神通趣,年年此际晴。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寒雀满疏篱(lí),争抱寒柯(kē)¹看玉蕤(ruí)²。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蕤芳英落酒卮(zhī)³
译文:疏疏的篱笆上,满是冬天的麻雀。它们争着飞到梅花树,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忽见一群吃酒客人,来到梅花树下,麻雀惊飞踏蕤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
注释:¹柯:树枝。²蕤:花茂盛的样子。³酒卮:酒杯。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zhān)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¹。一点微酸已著枝。
译文:使君痛饮又能诗,客人喝醉了,垫坐的毛毡移开了也不知道。酒已饮尽,花已赏够,春天悄悄来到人间。请看,离离一丝暖气,已经附着梅花枝。
注释:¹离离:繁盛的样子。

  上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像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此词则不然。

  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飞的寒雀引出梅花,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显得热乎起来。顾随先生自云早年极喜杨诚斋的绝句:“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但读了苏轼此词以后,看法有了变化。他说:“持以与此《南乡子》开端二语相比,苦水(按顾随自号苦水)不嫌他杨诗无神,却只嫌他杨诗无品。”“‘满’字、‘看’字,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集·东坡词说》)顾随深赏极爱开端二语,自是不差,而从“满”、“看”两字悟出“清幽高寒”及“圆寂”之说,似有未谛。“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雀亦多情,迷花恋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再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是则雀亦颇可人意。可见雀之于梅,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

  下篇写高人雅士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兴,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其实,“能”字与“痛”字对举成文,乃逞能之意。“能诗”又不限于其字面意义为善于写诗,这里暗用刘禹锡寄白居易诗句“苏州刺史例能诗”(时白任苏州刺史),以称美杨元素的文采风流。

  作者又有《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词云:“钱塘风景古今奇,太守例能诗”,也是此意。“坐客无毡醉不知”,又用杜甫赠郑虔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语。“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此时饮兴正酣,故不复知。此句意不写坐客之寒,而是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亦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了。“花谢酒阑春到也”,非指一次宴集时间如许之长,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取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又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微酸”,诉之味觉形象,更为清新可人。下片从高人雅士为之留连忘返、逸兴遄飞,托写出梅的姿态、神韵。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闻道¹黄龙戍(shù)²,频年不解兵³
译文: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注释:¹闻道:听说。²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³解兵:放下兵器。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可怜闺(guī)里月,长在汉家营。
译文: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少妇今春意,良人¹昨夜情。
译文: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注释:¹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¹
译文: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¹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6-37页

shīsānshǒu ·sān

shěnquán tángdài 

wéndàohuánglóngshù pínniánjiěbīng 
liánguīyuè chángzàihànjiāyíng 
shàojīnchūn liángrénzuóqíng 
shuínéngjiāng wèilóngchéng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¹心安²即是家。
译文:无论是身处天涯还是海角,只要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当做家乡。
注释:¹大抵:大概。²心安:心无挂虑;内心安适坦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路远谁能念乡曲¹,年深²(jiān)欲忘京华³
译文:路途遥远,谁还能唱出家乡的小曲儿?时间久长,我已渐渐忘却京城面貌。
注释:¹乡曲:一说指家乡的小曲;一说指荒远偏僻的家乡。²年深:时间久长。³京华:京城的美称。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nǐ)待花。
译文:忠州的生活清闲幽静,我想以三年为期,种下的杏树桃树等待花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一说是写于白居易被贬谪他乡期间。面对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他豁然处之,种花种树还为此吟诗。道:“三年后,桃杏就开花了,我离吃桃子就不远了吧?”“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初读此句,不禁忆起乐天的另一名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另,东坡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与此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故乡”自然而然成了文人墨客们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此故乡非彼故乡,他可以是人出生的地方,也可以是心安定的地方。

zhǒngtáoxìng--bái

lùnhǎijiǎotiānxīnānshìjiāyuǎnshuínéngniànxiāng

niánshēnjiānwàngjīnghuázhōngzhōuqiězuòsānniánzhǒngxìngzāitáodàihuā

花落,烟薄,谢家池阁,寂寞春深。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
花落,烟薄,谢家¹池阁,寂寞春深。翠蛾(é)轻敛意沉吟,沾襟(jīn),无人知此心。
注释:¹谢家:泛指美妇人家。
玉炉香断霜灰冷,帘铺影,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玉炉香断霜灰¹冷,帘铺影²,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tán)³云髻偏。
注释:¹霜灰:香料燃完,灰白如霜。²铺影:布影,洒影。³枕檀:以檀为枕,质贵重,有香气。
这首词写暮春闺怨。上片写女主人公凄凉的处境,没有人了解她,同情她。下片写她空虚无聊,孤眠时的情态。此词无甚新意,味同嚼蜡。

chuán··huāluò--sūnguāngxiàn

huāluòyānbáoxièjiāchíchūnshēncuìéqīngliǎnchényínzhānjīnrénzhīxīn

xiāngduànshuānghuīlěngliányǐngliángyànguīhóngxìngwǎnláitiānkōngqiāoránmiánzhěntányúnpiān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
清切¹频吹越石²(jiā)³,穷愁犹驾阮生车。
译文:刘越石频频吹奏着胡笳,笳声清越激切;阮籍尝独自驾车而出,走到途穷之处便恸哭趋车而回。
注释:傅处士:傅山,作者友人。¹清切:清越激切。²越石:晋人刘琨,字越石,以坚守抗敌著称。³笳:胡笳。
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仇旧相家。
时当汉腊(zhà)¹遗臣祭,义激韩雠²旧相家。
译文:正当汉人的腊日,先朝遗臣照样按礼祭祀,凛然大义永远激励着深怀亡国仇恨的旧相之家。
注释:¹腊:岁终祭神。汉腊借指明朝正朔。²韩雠:指张良为韩国复生事。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
译文:夕阳回照着先朝的陵墓宫阙,使人频添悲哀,河山流下眼泪,期待着大地发出新花。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相将¹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²(chá)³
译文:你我相互扶持,便是天涯的伴侣,用不着再白白去乘那浮海的木筏。
注释:¹相将:相随,共同。²斗:星斗。³槎:筏子。

  这首诗中作者赞扬傅山的民族气节,对失去山河的悲痛之情也有抒发,顾炎武为其行为所感动,因此,他勉励友人要互相扶持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晋书·刘琨传》记载晋代刘琨被胡骑围困于晋阳,他便朝夕吹奏胡笳,笳声激起胡人思乡之情,于是胡骑便解围而去。刘琨是古代爱国英雄,傅山是明末清初有气节的爱国志气,尝自称有“弯疆跃骏之骨。”这里顾炎武把他与刘琨相比是为了颂扬他的爱国精神。

  第二句“穷愁犹驾阮生车”,《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尝独自驾车而出,他不走现成的道路,走到途穷之处便恸哭趋车而回。这一联中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以刘琨的被围、阮籍的途穷比喻傅山从事抗清活动的艰难困苦,又以“频吹”、“犹驾”赞扬他那坚持不懈、战斗不息的精神。

  “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生旧相家”。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为尚书的陈咸率三子同归故里,闭门不出,但仍按汉制在12月戌日举行腊祭。人问其故,他说:“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后汉书·陈宠传》)诗人在这里以陈咸父子们的不合作保持气节的态度来比喻傅山在生活上仍遵明制不作亡国奴。《史记·留侯世家》载:汉将张良因先代五世皆相韩,韩亡,张良义愤填膺,倾家荡产求刺客杀秦王为韩报生。顾炎武这里用陈咸与张良的典故同样是为了赞扬傅山不投靠清廷而献身于反清复明的事业。

  “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当诗人瞻拜明故官陵墓,漫游神州各地时,悲伤痛苦感慨万千,在诗人的眼中连陵阙也产生了哀愁,连河山也垂下了泪水。这里诗人移情及物,宫殿陵墓山河都有哀愁,可见其情之切痛之深了。

  “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乘虚犯斗槎”。《博物志》 载:“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诗人在这里表述友情:只要我们互为声援扶助,虽天各一方,也会成为朋友,“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我们不用长途跋涉时来相访,我们的心是相连的。顾炎武与傅山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志向之上的,故两人的心灵有无限的契合。

  这首诗不仅是颂扬傅山,也是在言自己之志。诗中的四个典故用得贴切自然,全诗感情充沛、悲壮昂扬,可以从中看出顾炎武的心胸与人格。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681-682.

yòuchóuchǔshìyùnèrshǒu ·

yán míngdài 

qīngqièpínchuīyuèshíjiā qióngchóuyóujiàruǎnshēngchē 
shídānghànchén hánchóujiùxiàngjiā 
língquèshēngāihuízhào shānchuílèichūnhuā 
xiàngjiāngbiàn便shìtiān yòngchéngfàndǒuch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