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瞻新像凛清秋,犹带当时体国忧。
听断直教心悦服,抚縻端自意诚求。
遂令百世思嚬笑,不但三年绝叹愁。
甲子一周遗爱在,后来多少踵前修。
仰瞻新像凛清秋,犹带当时体国忧。
听断直教心悦服,抚縻端自意诚求。
遂令百世思嚬笑,不但三年绝叹愁。
甲子一周遗爱在,后来多少踵前修。
陈宓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 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采采流水¹,蓬蓬远春²
译文: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草木繁盛。
注释:¹采采流水:流水盛足的样子。采采,盛足的样子。²蓬蓬远春:草木繁盛之广阔春景。蓬蓬,繁盛貌。远,广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窈窕深谷¹,时见美人。
译文: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
注释:¹窈窕深谷:有神山谷。窈窕,深邃幽静。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译文: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译文: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¹
译文: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注释:¹识之愈真:谓纤妙境将会认识品味得更为真切。识,说秉笔事状,将更加形神逼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如将不尽¹,与古为新²
译文:大自然中蕴藏的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地体察,诗境就能不断创新。
注释:¹如将不尽:意谓领略不尽,境界深远,幽情无穷。将,古籍意义及其用法非常广泛灵活,且有抽象用法,有率领、指挥,暗含使用、熟悉认识这样的意思。²与古为新:古往今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创新,各见新意。

shīpǐnèrshí ·xiānnóng

kōng tángdài 

cǎicǎiliúshuǐ péngpéngyuǎnchūn 
yǎotiǎoshēn shíjiànměirén 
táomǎnshù fēngshuǐbīn 
liǔyīn liúyīnglín 
chéngzhīwǎng shízhīzhēn 
jiāngjìn wéixīn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译文:我把握着两袋红色羽毛箭,来到河北,古之燕国和赵国的地方。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译文:正是射杀天狼----骚乱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目睹军情激扬万分。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译文:在邯郸洪波台观看兵卒演习作战,我身佩长剑,遥望北疆的关塞。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译文:我想请缨参战,不愿意羁旅在南方的古越国地带,我要直趋燕然山,铭功勒石。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译文:将军的龙虎旗在风中猎猎,动员会上的歌声仍然在耳边不停歇。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译文:壮士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忧愁在投壶的活动烟消云散。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译文: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百战百胜,一举把敌人们全部消灭才回家乡。

  诗中明言其行止目:“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又抒其报国豪情日:“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或谓“发兵”指天宝十载安禄山讨契丹事,“请缨不系越”句亦涉同年发兵征云南事。总观全诗,乃北游途中抒怀之作.似不宜以时事附会。

  这首诗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光明的憧憬。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90页
2、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20页

dēnghándānhóngtáizhìjiǔguānbīng--bái

liǎngchìláiyóuyànzhàojiān

tiānlángzhèngshègǎnshíxián

guānbīnghóngtáijiànwàngguān

qǐngyīngyuèqiěxiàngyànránshān

fēngyǐnlóngzhōngzhuīpān

zhùluògāoyuètóuchóuyán

yáozhībǎizhànshèngdìngsǎoguǐfānghái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译文: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¹家。
译文: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注释:¹君:指姓胡的隐士。

xúnyǐnjūn

gāo míngdài 

shuǐshuǐ kànhuāháikànhuā 
chūnfēngjiāngshàng juédàojūnjiā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一落 一作:旋落)
(yàn)语如伤旧国¹春,宫花一落(luò)²已成尘。(一落 一作:旋落)
译文:燕语呢喃声声,好似在伤感旧日的朝庭之春,宫花寂寞开放,凋落后旋即化作泥尘。
注释:¹旧国:指隋朝。²一落:很快飘落。“一落”一作为“旋落”。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自从一闭风光¹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译文:自从国亡之后,关闭了这风光绮丽的宫庭,燕子啊,几个年度飞来都见不到人。
注释:¹一闭风光:指隋亡后,行宫关闭。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此时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何况是人。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

  天下当然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suígōngyàn

 tángdài 

yànshāngjiùguóchūn gōnghuāluòchéngchén  (luòzuò xuánluò )
cóngfēngguānghòu fēiláijiànrén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miǎo)¹孤城白水²环,舳(zhú)(lú)³人语夕霏间。
译文:白色的河水环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静静地停泊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注释:¹渺渺:水远的样子。²白水:指淮河。³舳舻: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⁴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林梢¹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²转处山³
译文: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注释:¹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²淮流:淮水。³转处山:指泗州南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614-615页
2、 陈衍 选编,沙灵娜,陈振寰 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zhōudōngchéngwǎnwàng

qínguān sòngdài 

miǎomiǎochéngbáishuǐhuán zhúrénfēijiān 
línshāoqīnghuà yīngshìhuáiliúzhuǎnchù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