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
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勿尘埃。
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
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
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
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陈贡愧非才。
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5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宜阳¹城下草萋(qī)萋,涧(jiàn)水东流复向西。
译文: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注释:¹宜阳:古县名,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芳树¹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译文: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注释:¹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1-603 .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lǚ)¹
译文:沉沉夕阳从远处的山峰落下,在荒村中倦客停下了行走的脚步。
注释:宿田家:宿在农家。宿,投宿。田家:种田人家。¹行履:这里指行走的脚步。履,鞋。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译文:停下马车安歇在小小茅店中,我卧在床榻上正沉沉酣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¹
译文: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扣门声,说是下乡催租的官吏。
注释:¹隶:官府的公差、衙役。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公文捧花柙(yā)¹,鹰隼(sǔn)²³声势。
译文:手中捧着带有花押的公文本,依仗着声势好像鹰隼一般。
注释:¹花柙:即花押,在文书上或契约上签名。²鹰隼:两种凶猛的鸟。³驾:凭借,依仗。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忽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译文:普通百姓惧怕严酷官府,这声声叫喊使人肝胆全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阿母出搪(táng)(sè)¹,老脚走颠踬(zhì)²
译文:老妈妈走到门外前去应付,跌跌撞撞向东一头又向西。
注释:¹搪塞:应付。²颠踬:走路时跌跌绊绊的样子。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小心事延款¹,□余²粮复匮³
译文:陪着笑脸小心冀翼招待饭菜,家中只剩下一点粮食跟酒。
注释:¹延款:招待。²□:此字原缺,一作“酒”,联系下文,“酒”字的可能性很大。酒余,剩下的一点点酒。³匮:缺乏。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东邻借种鸡¹,西舍觅芳醑(xǔ)²
译文:东邻那借一只留下蛋的母鸡,西舍那借一瓶酒味浓的香酒。
注释:¹种鸡:正在下蛋做种的鸡。²芳醑:有香味的美酒。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译文:官吏直吃得饱而又饱还不散,喝了又喝一直到酩酊大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明朝怯(qiè)见官,苦苦灯前跪。
译文:心里害怕明天一早去见官,向官吏苦苦哀求久久下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使我不成眠,为渠¹滴清泪。
译文:这件事使我彻夜未能入眠,为这农家的遭遇流着眼泪。
注释:¹渠:他,指田家,一说指上文的老妈妈。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民膏日已瘠¹,民力日愈弊²
译文:民间的财富早已经被盘剥干净,人民大众的生活日日凋弊。
注释:¹瘠:瘦弱。²弊:困顿。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空怀伊尹¹心,何补尧(yáo)舜治²
译文:我这小官徒有圣贤之心,无法让它回到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注释:¹伊尹:商汤的贤相,佐汤灭夏,使天下大治。²尧舜治: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此诗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想。全诗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犹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无比黑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好恶之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先写诗人日暮投宿,夕阳没入了远山,诗人来到这偏僻的山村之时,已经感觉很疲倦了。“日落下远峰”点明了时间,“芜村倦行履”交代了投宿的地点,而且这两句渲染出一派苍凉索漠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三、四句为过渡句,诗人在小店中借住一宿,这看似平静的茅店,真的是平静的吗,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酣睡”二字也紧扣上联中的一个‘倦’字,突出了诗人旅途中的疲劳。

  这首诗第二个层次是写诗人在店舍中所见所闻。“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这两句叙述差人的到来惊醒了睡梦中的诗人,“扣门急”是诗人所闻。一个“急”字写来人来势之猛,扣门的声音一声急似一声。在这之后点出了人物,原来这是一伙催租的差吏。这两句也暗示了差人的跋扈及其嚣张气焰。诗人又用“公文捧花柙,鹰华假声势”,来写差吏的装腔作势和鹰单般的凶狠,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差人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一个“捧”字,突出了差人对上司的媚颜奴骨;一个“假”字,则突出了差人作为官府鹰犬的可憎面目。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写田家应付官差的情形,是诗人所见。“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两句描绘了农民们老实可怜的样子,和差人的穷凶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惧”字体现了官府扰民、欺民、掠民对农民心理造成的恐惧感之深、之重。

  下两句描绘了一位老人夜晚开门出去应付差人时步履蹒跚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老母亲去应付如狼似虎的公差,年轻人此时都哪儿去了,诗人虽未明说,但也可知是那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是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村中的年轻人也许早就被抓丁拉差掠走一空,即使有剩下的,哪还敢见公差,何况是晚上。“老脚走颠踬”一句饱含辛酸,官府无道、掠民扰民,民不堪负重,于此可见一斑矣。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招待公差,却苦于酒少粮缺。“小心”突出了老母亲对公差的恐惧。“酒余”句则突出了农户家中十分窘迫的生活状况,反衬了公差的可恶,揭示官府及其爪牙不体恤民情,扰民掠民的事实。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借鸡酒招待差人的情景。差人既然已经来了,家境再窘迫也得想法招待,于是只好去东借西借,这个中的酸楚及痛苦也许只有这无奈的老人心中才最清楚。要在平时,谁又舍得去宰吃正在下蛋做种的鸡。可差人来了又不得不宰,这平白的叙述中隐蕴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多少无奈。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差人吃了又吃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不厌饱”、“直呼醉”是诗人对差人丑态穷形尽相的描写。而老母亲,她害怕明天去官府见官,在灯前跪着对差人苦苦哀求。一个“怯”字进一步体现了老百姓对官府的恐惧之深。“苦苦”、“跪”都是描写老母亲的,年纪大得连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在忙忽着让差人酒醉饭饱之后还要对其下跪哀求。此情此景,真可谓撕心裂肺,让作者目不忍睹。诗人虽并未写差人此时的举手投足,但已经暗暗说明:如果不是他的恶言相逼,老母亲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

  诗的第三层是写诗人的感叹。“不成眠”说明诗人对官吏横行,贫民受苦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可见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用“滴清泪”体现诗人对这民不聊生的关心和哀叹。下四句正是从这感叹中发生而来。诗人感叹的是“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在统治者严酷的剥削压榨之下,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记人记事具体形象。人物虽着笔不多而形象却很生动逼真,各具情态,老妇的衰老与伤心,差吏的凶残与无厌,诗人对田家的同情与对差吏的痛恨的感情都真实流露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57-460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1-22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异国¹非所志,烦劳殊(shū)²清闲。
译文: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
注释:¹异国: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²殊:不同或超过。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译文: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

  让我抓住不放的是“钟山”这个词。后主对“钟山”这个词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安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wánghòujiànxíngshī--

guófēisuǒzhìfánláoshūqīngxián

jīngtāoqiānwànnǎijiànzhōngshān

磐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pán)¹辞主人²,开帆³洪涛。
译文:在岳阳我恭敬地辞别了当地的主人,扬帆开船,乘驾波涛顺湘江南下。
注释:¹磐折:形容作揖时弯腰的样子,这里有恭敬意。磐:一种屈形的玉或石作的乐器。²主人:指接待宾客的人。³开帆:犹开船。⁴驾:犹乘。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春水¹²南国³,朱崖云日高。
译文:春水涨满了南国,在阳光的高照下,湘江两岸崖壁赤红,山河显得绮丽。
注释:¹春水:春天的江河之水。²满:指涨满。³南国:泛指我国南方。⁴朱崖:即丹崖,赤崖,红色的山崖,绮丽的岩壁。⁵云日:本指云和日,有时亦偏指日光,有时亦偏指太阳。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舟子¹废寝食²,飘风³所操
译文:船夫废寝忘食辛苦行舟,然而那回旋风掀起恶浪,不时地与船夫竞控船桨。
注释:¹舟子:船夫。²废寝食:即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专心致志。³飘风:旋风,暴风。⁴争:争夺。⁵操:操纵。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我行¹匪利涉²,谢尔³从者
译文:这次行船颇不顺利,特意多谢船老大及船夫一路辛苦了。
注释:¹行:(车船)行驶。匪:通“非”。不,不是。²利涉:顺利渡河。³尔:谓船夫。⁴从者:随从人员。亦指仆从,帮忙的。⁵劳:操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石间¹采蕨(jué)²,鬻(yù)³官曹
译文:在途中我见到山间有一位采蕨菜的妇女,为向官府交纳税赋而到市上出卖蕨菜。
注释:¹石间:山间。石,犹山。²采蕨女:采蕨菜的妇女。³鬻市:上市买卖。⁴输:交纳。⁵官曹:官吏的办事机关;官吏的办事处所。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丈夫死百役¹,暮返空村号²
译文:她的丈夫被各种劳役折磨而死,日暮时回到空荡荡的荒村中看到四壁皆空她号啕大哭。
注释:¹百役:各种战役,亦指各种劳役。²号:哭,大声哭。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闻见¹²略同³,刻剥锥刀
译文:所听到和看见的情况大致相同,官府的侵夺剥削已经到锥刀之末。
注释:¹闻见:听到和看见。²事:事情,情况。³略同:大致相同。⁴刻剥:侵夺剥削。⁵及:至,到。⁶锥刀:特指微利。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贵人¹²不仁?视汝如莠(yǒu)(hāo)³
译文:况且那班显贵的官员多么残暴,无仁厚之德,看待你们这些老百姓如杂生的野草。
注释:¹贵人:显贵的人。²岂:副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况且”。³莠蒿:两种杂生的野草,这里指微贱。莠,田间常见的杂草,生禾粟下,似禾非禾,秀而不实。因其穗形像狗尾巴,故俗称狗尾巴草。蒿,即蒿草。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索钱¹多门户²,丧乱³(áo)
译文:收取钱税的门路真是多种多样,挣扎于死亡祸乱中众多的黎民百姓哀号声一片。
注释:¹索钱:收取钱税。索,索取,讨取。²门户:途径,门径。³丧乱:死亡祸乱。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⁴纷:众多。⁵嗷嗷:哀鸣声,哀号声。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奈何¹(xiá)²徒,渔夺³成逋(bū)
译文:怎奈那些奸猾的小吏们,肆意掠夺老百姓的财物,造成老百姓在外逃亡。
注释:¹奈何:无奈,怎奈。²黠吏:奸猾之吏。黠:狡猾。黠吏徒,指奸猾的小吏们。³渔夺:侵占,掠夺。渔,掠夺、骗取。⁴逋逃:本指逃亡的罪人,诗中指逃亡在外的贫穷人。逋,逃窜,逃亡。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自喜¹²生理³,花时(yùn)
译文:自己庆幸还能顺从我生存的道理,尽管花开天暖,我甘愿穿着这破旧的绵袍。
注释:¹自喜:自己庆幸。²遂:如愿,顺从。³生理:生存的道理。⁴花时:指作者作此诗时为春暖花开之时。⁵甘:情愿,乐意。⁶缊袍:以乱麻为絮的棉袍。古为贫者所服。缊,乱麻或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一至八句述舟行风涛之险.杜甫在岳阳受到当地朋友热情款待,在一个春水泛滥红日高照的时刻,躬腰告辞主人,乘着帆船,沿湘江南行。从岳阳到长沙是逆水行舟,朱崖澄澈,江涛汹涌,又遇恶风,可以想见,舟行极不顺利。诗人没有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舟楫风涛之险”,却着力描写船夫、仆役废寝忘餐地与风浪搏斗,战胜艰险的经过。

  九至二十句描写沿途所见官府横征暴敛迫使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浦起龙说:“中十二句,从‘采蕨’寡妇触发出来,随以‘闻见略同’句,推广畅论,极淋漓恺恻之致。”作者见到沿江山石间采蕨的妇女,因无钱缴纳苛捐杂税,只得把采来的野菜送到市场出售,用卖得的钱向官府交税。而她的丈夫此时已被繁重徭役折磨致死,她疲惫不堪,回到人烟稀少的村子,触景生情,号啕不止。诗人由亲眼见到令人摧肝折胆的悲惨景象,而联想平日听见与此大略相同的事例,同情之心由然生起。很显然,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是具普遍意义的典型。 “贵人”们视人民如“莠蒿”,他们残酷剥削人民,不放过“锥刀之末”的微利。他们和爪牙“黠吏徒”巧立名目,勒索,掠夺百姓财物,造成千家逃亡,嗷嗷告谁。他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现了热爱人民的精神。

  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质。诗人说,此次乘舟远涉,历尽风涛之险,固然劳苦极了,但同繁重徭役赋税压迫下的人民相比,自己总还能生活下去。尽管暮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时节还穿着旧棉袄,但也感到心“甘”情愿。这当然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话。一个曾经在朝廷任职的大诗人,在春暖花开季节尚无春衣更换,那么广大穷苦百姓当时生活的困苦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反映了杜甫把个人生活置之度外,始终关心着广大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怀。

  此诗是杜甫晚年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精神不减当年,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依旧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光芒。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杜甫诗歌赏析集,1993:550-552

qiǎn--

pánzhézhǔrénkāifānjiàhóngtāo

chūnshuǐmǎnnánguózhūyúngāo

zhōuzifèiqǐnshípiāofēngzhēngsuǒcāo

xíngfěishèxièěrcóngzhěláo

shíjiāncǎijuéshìshūguāncáo

zhàngbǎifǎnkōngcūnhào

wénjiànshìlüètóngzhuīdāo

guìrénrénshìyǒuhāo

suǒqiánduōménsàngluànfēnáoáo

nàixiáduóchéngtáo

suìshēnghuāshígānyūnpáo

百年浑似醉 ,满怀都是春。高卧东山一片云。嗔,是非拂面尘,消磨尽,古今无限人。
百年¹²似醉 ,满怀都是春。高卧东山³一片云。嗔(chēn),是非拂面尘,消磨(mó)尽,古今无限人。
译文:百年岁月浑浑然好似醉酒,可是心怀仍一片阳春,高高仰卧东山像那悠悠白云。可恨那人间是非像扑面的飞 尘,消磨掉古今多少有志人。
注释:¹百年:一生。²浑:全,都。³高卧东山:用东晋谢安(安石)不仕隐居东山典故。后遂用以比喻隐居或隐居行径。东山,在浙江上虞县 西南。⁴嗔:恼怒,怪怨。

  此曲写作者远离是非的隐逸生活.。

  “百年浑似醉 ,满怀都是春。” 分别浓缩宋苏轼《满庭芳》词“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和宋陈郁《未庵为吴应祥愉赋》“生意满怀都是春”句意。 表达了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社会里,只有整个人生都保持醉态,才能免受气愤烦恼的干扰,醉醺醺地浑身觉得充满春意融融的温暖 。虽忘却尘世,却也抒发了隐居者对人间沧桑的感叹。

  “高卧东山一片云 。”作者说要像东晋谢安那样高卧东山,如一片白云那样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悠闲。表现了隐者的陶然自得、忘却尘世。(谢安在出仕之前曾经隐居会稽东山,朝廷屡征不起,事见《世说新语·排调》及《晋书》本传。)

  “嗔,是非拂面尘,消磨尽,古今无限人。”笔锋突转,以下三句都写愤怒生气的事:隐居就为躲避是非,可是是非之风仍然拂面而来给 作者满脸抹上尘垢,让作者蒙受许多污蔑或屈辱,这种烦恼的纠缠,不知消磨尽古今多少人的身心健康 。作者难言的切身之感自然也隐含其中。

  本首曲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 。末三句坦白直率地道出自己对古今世事沧桑的彻悟,大有看破红尘之意味,但在语气上,作者却将这样一种深沉的感悟以松脱、不屑的方式表现出来。虽题为“乐闲”,但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人生悲欢。作者正是乐得悠闲,乐得百年如醉,但这种人为的“醉”因,正是因为痛苦太多,不堪承受,不得不消极回避的结果.因此作者也冷静的看到,官场上扑面而来的是非尘土,消磨了无数士人的激情和斗志,使他们先先后后走出来,高卧东山去。

参考资料:
1、 尹志英.元曲三百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6.01
2、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