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投晓渐雄豪,椎鼓车帆十丈高。
枕底洞庭三百里,卧听天乐音业嘈。
北风投晓渐雄豪,椎鼓车帆十丈高。
枕底洞庭三百里,卧听天乐音业嘈。
孔武仲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gǔ)¹灯下起,犹言发²已迟。
译文:商人天还未亮就已起床,仍觉得此时出发已经太迟了。
注释:¹贾客: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²发:出发。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高山有疾路¹,暗行²终不疑。
译文:高山之中有条捷径,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应该不会引起别人怀疑和觊觎。
注释:¹疾路:捷径。²暗行: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寇盗¹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译文:但不幸的是有盗寇埋伏在这条路上,当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
注释:¹寇盗:指抢劫的强盗。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金玉四散去,空囊(náng)¹路岐²
译文:金银财宝被人洗劫一空,空落落的钱袋子被丢弃在小路旁。
注释:¹委:丢弃,抛弃。²岐:一作“歧”,路的分支。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扬州¹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译文: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购买了大宅,却没想到路遇劫匪,葬身荒野。
注释:¹扬州:今扬州,唐朝当时最著名、最繁华的都市,也是当时富商大贾的集散地。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少妇当此日¹,对镜弄花枝。
译文:他的妻子此时不知不幸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自己的妆容,等待商人的归来。
注释:¹此日:此时此刻。

  此诗内容不加雕饰,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实自然地表现了唐朝贾客(商人)及其亲人的所遭受的悲惨命运。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和伤感。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中,通过“起”、“言”、“行”等动作,写商人为了谋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从“暗行”照应“灯下起”,口口声声“发已迟”到“终不疑”,都可看出诗人炼句是颇费斟酌的。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两句承接上面,写贾客“暗行”引出的后果。“猛兽来相追”:既写出寇盗的凶残,又自然地引出商人可悲的下场。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这里不写贾客性命如何,却只说了钱财被抢光。其实写钱就是侧写人,而且是更深刻地刻画了人。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古人认为客死异乡是很可悲的,一般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会遭此不幸。“扬州”是当时极为繁华的城市,死者家住扬州,有朱门大宅,竟落到如此下场,实在难以想象。仅此两句,已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了。

  不料诗人笔锋一转,出语惊人:“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这一方尸骨已抛弃在荒山僻野,那一方尚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等待贾客归来。“当此日”三个字把两种相反的现象连接到一起形成对照,就更显得贾客的下场可悲可叹,少妇的命运可悲可怜。

  诗人这种抒发感想的方法很值得借鉴,比直来直去地发一番议论强得多。这四句诗仿佛在讲客观事实,并不带丝毫主观的色彩。诗人通过几个很妥贴的意象来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悲哀。这种技巧,在唐诗中是常见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3-1244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¹好。
译文:千我一相逢便情根深种,只恨未能早点相识。认识了很多女子,却始终没有千这般好。
注释:¹伊家:你。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lán)¹,满目围芳草。
译文:如今我就要与千分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独自倚在朱楼上的栏杆上,满目被芳草所包围。
注释:¹倚阑:靠着栏杆。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监官,和歌姬乐婉从相识到相知,早已是如胶似漆了。可眼下因工作调动的关系,他们不得不分开。他郁闷、纠结,恨不能带她一起随行。无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赠乐婉》的词,赠给她留作纪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们一相逢,就很快坠入了爱河。李白也说过:“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男女一见便钟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识。这种感觉,宝玉应最有体会。初见黛玉之时就说了:“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

  恨不相逢早,此话虽真,但比起很多人来,他还是很幸福的,又何来此恨?想那张籍所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诗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谢绝了一个男子的追求。虽说那男子痛心不已,可毕竟人家是有妇之夫,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吧。苏曼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写道:”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样是相逢,遇见了喜爱的人,却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为僧,也只好望而却步。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读这两句的时候,不禁会让人想起杜牧,一样的流连于青楼酒席之间,一样的写出十分动人的情话。杜牧的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千千万万人,相识本就不容易,更何况相知。

  接下来的两句“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意思是说,如今我就要和你离别登上远去的路,反而心头更添烦恼”。虽然词人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为何烦恼,但结合杜牧后来的悔恨,施酒监这里想必也是同样的一种情感吧。毕竟,古代青楼女子的爱情,大多以悲剧结局。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们似乎都难以逃脱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最后两句的意境,有点似白居易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不过要比白诗深沉得多。都是以芳草的无限蔓延,来比喻自身惜别之情的绵绵不绝。

参考资料:
1、 青若 《冰肌玉骨未肯枯——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

bosuànzi··zèngwǎnháng--shījiǔjiān

xiāngféngqíng便biànshēnhènxiāngféngzǎoshíjǐnqiānqiānwànwànrénzhōngshìjiāhǎo

biédēngzhǎngdàozhuǎngèngtiānfánnǎolóuwàizhūlóulánmǎnwéifāngcǎo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露凝霜重渐倾欹(qī)¹,宴赏才过小雪²时。
译文: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
注释:¹倾欹:指菊倾侧歪斜。²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蒂有余香¹金淡泊(bó)²,枝无全叶翠离披³
译文: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雪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
注释:¹余香:实即“余瓣”,暗喻在这个贵族之家的荫佑下成长的那些美好的女孩子。²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³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半床落月蛩(qióng)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译文:一轮残月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寒云密布的天空中雁队飞行也变得缓慢。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明岁秋风知再会¹,暂时分手莫相思。
译文:明年秋天还一定会相见,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
注释:¹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菊花诗》以《残菊》作结,“总收前题之盛”(宝钗语)。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

  首联中,“露凝霜重”表明贾府所面临的危机日渐严重,大厦已摇摇欲坠,而众人无知无觉,还在宴赏作乐。

  次联暗示了贾府没落后众人的命运。她们曾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却焦黄淡泊,丧失了往日的色彩。不光是她们,整个家庭都将 “家亡人散各奔腾”。“金淡泊”、 “翠离披”,既写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华景象,又形象地刻画出了后来的破败情形,可见作者遣词造语的功力。难怪宝玉对这几个字也要心服口服了。这一联写菊花,已经形容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颈联转而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这让读者想起了《红楼梦曲·分骨肉》中探春的口气:“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但是明岁的菊花,已不再是今年的菊花。正如甄士隐在《好了歌注》中所唱: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如梦,而又不是梦;消逝的将会永远消逝,新来的不知何时会来。戏依旧在上演,而主角却换了又换,散场后的落寞,只能由当事人独自体味。程本续书,为读者暗示了一个“兰桂齐芳” 的结局,这正如探春“暂时分手” 的愿望一样,不过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真实的人生中,往往既充满希望,又充满了无奈,面对有情与无情交织而成的现实,读者体味到一种更加彻骨的悲哀。

  这首诗的前六句,渐次抒写了生命力极强的菊花,现在已是一片残败的景象,透露出探春对群芳悲剧命运的冷静洞察。但是,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她面对残菊并不颓废。 在尾联中,她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她是寄希望于未来的。后来她愤然表示要冲出这个衰颓的家庭,出去“立出一番事业来”就是明证。

  从《红楼梦》和《菊花诗》的总体构思上看,“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菊花的整个生命历程,暗寓着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暗寓着大观园中的青少年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伏脉遥迢,丝丝入扣,仅仅作为一首孤立的诗来看是不够的。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郭皓政编著,红楼梦诗词曲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03月第1版,第177页
2、 季学原主编,红楼梦诗歌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52页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此去东山又北山¹,镜中强半²尚红颜。
注释:¹“东山”句:表明自己归隐之志。东山系东晋谢安隐居之地,北山即南京紫金山,南齐周颙隐居于此,后出山为官,孔稚珪写有名篇《北山移文》予以讽刺。²强半:多半。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白云出处(chǔ)从无例¹,独往人间竟独还。
注释:¹“白云”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出处:个人进退。《易经》:“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无例:没有规律,随心随势而动。

hàishī44--gōngzhēn

dōngshānyòuběishānjìngzhōngqiángbànshànghóngyán

báiyúnchūchùcóngwǎngrénjiānjìnghái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西原驿(yì)¹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译文: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注释:¹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君去试看汾(fén)¹上,白云犹似汉时秋²
译文: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¹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²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