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说山栖欲去寻,岂知霜骨葬寒林。常依净住师冥目,
曾说山栖欲去寻,岂知霜骨葬寒林。常依净住师冥目,
兼事容成学算心。逋客预斋还梵唱,老猿窥祭亦悲吟。
兼事容成学算心。逋客预斋还梵唱,老猿窥祭亦悲吟。
唯君独在江云外,谁诔孤贞置岘岑。
唯君独在江云外,谁诔孤贞置岘岑。

fèngměishāngshǐgǒngshānrén--guīméng

céngshuōshānxúnzhīshuāngzànghánlínchángjìngzhùshīmíng

jiānshìróngchéngxuésuànxīnzhāiháifànchànglǎoyuánkuībēiyín

wéijūnzàijiāngyúnwàishuílěizhēnzhìxiàncén

陆龟蒙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 5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公孙丑¹问曰:“夫子当路²于齐,管仲、晏(yàn)子之功,可复许³乎?”
译文: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齐
注释:¹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²当路:当权,当政。³许: 兴盛、复兴。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¹曰:‘吾子²与子路孰贤?’曾西蹴(cù)³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shú)贤?’曾西艴(fú)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译文: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齐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祖父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 ‘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 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齐孟子接着说:“曾西都不愿做管仲那样的人,你以为我愿意做那样的人吗?齐
注释:¹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孙子。²吾子:对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³蹴然:不安的样子。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祖父曾参。⁴艴然:恼怒的样子。⁵曾:副词,竟然、居然。⁶为:同“谓”,认为。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译文: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齐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以齐王,由¹反手也。”
译文: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齐
注释:¹由:同“犹”,好像。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huò)(zī)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¹,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²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译文: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齐
注释:¹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²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 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¹,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jī)子、胶鬲(gé)皆贤人也。相与²辅相³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zī),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译文: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 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土地没有超过千里的朝代,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齐
注释:¹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²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³辅相:双音动词,辅助。⁴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⁵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jīng)宣王¹问群臣曰²:“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方群臣莫对。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方群臣无人回答。
注释:¹荆宣王:楚宣王。²曰:说。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¹之,得狐。狐曰:‘子²无敢³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¹⁰,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¹¹,故遂(suì)¹²与之行。兽见之,皆¹³¹⁴。虎不知兽畏己而¹⁵走也,以为¹⁶畏狐也。
译文: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注释:¹食:吃。²子:你。³无敢:不敢。⁴天帝:上天。⁵使:派遣、命令。⁶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方,掌管。⁷是:这。⁸逆:违抗。⁹以......为......:认为......是......。¹⁰不信:不真实,不可靠。¹¹然:认为......正确。¹²遂:于是,就。¹³皆:都。¹⁴走:逃跑。¹⁵而:才。¹⁶以为:认为。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¹北方之畏²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方
译文: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方
注释:¹故:所以。²畏:害怕。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肃肃花絮(xù)¹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jīng)
注释:¹花絮:指桃柳。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长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上四暮春之景,下四春日感怀。吴论:肃肃,落声。菲菲,落貌。【黄注】红素乃地下花絮。【顾注】惟鸟雀,见过客之稀。独柴扉,见村居之僻。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黄生曰: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长。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chūnyuǎn

 tángdài 

huāwǎn fēifēihóngqīng 
chángwéiniǎoquè chūnyuǎncháijīng 
shùyǒuguānzhōngluàn céngjiànwàiqīng 
xiāngguī yíng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dí)¹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译文:真想把千古忧愁全部荡洗干净,唯一的办法就是留连在美酒之间。
注释:¹涤荡:荡洗,清除。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良宵¹宜清谈,皓(hào)月未能寝。
译文:景色美好的夜晚最适宜清谈,皓月当空,久久难以入睡。
注释:¹良宵:景色美好的夜晚。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qīn)枕。
译文:醉酒后就卧倒在空山之中,天是被子地是床。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鲁酒¹若琥珀,汶鱼²紫锦鳞(lín)
译文:鲁地的酒色如琥珀,汶水鱼紫鳞似锦。
注释:¹鲁酒:鲁地的酒。²汶鱼:一种产于汶水的河鱼,肉白,味美。汶鱼是汶河流域所产的赤鳞鱼,古时用作贡品献给帝王。汶:汶水。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山东豪吏(lì)¹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²
译文:山东小吏豪爽俊逸.提来这两样东西送给客人。
注释:¹豪吏:有豪气的官吏,这里称美中都小吏。²远人:远来的客人,指李白自已。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译文:二人意气相投,两相顾惜,两条鱼一杯酒以表情意。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双鳃呀呷¹(qí)(liè)²张,拨剌(là)³银盘欲飞去。
译文:鱼儿吞吐双鳃,振起鳍鬣,跋刺一声,要从银盘中跳去。
注释:¹呀呷:吞吐开合貌,形容鱼的两腮翕动。²鳍鬣:鱼的背鳍为鳍,胸鳍为鬣。³拨剌:鱼掉尾声。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呼儿拂几¹霜刃²挥,红肌花落白雪³霏。
译文:唤儿擦净几案挥刀割肉,红的如同花落,白的好似雪飞。
注释:¹几:桌案。²霜刃:闪亮的利刃。³白雪:李白诗意本于此,谓剖开的鱼红者如花,白者如雪。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为君下箸(zhù)¹一餐饱,醉著²金鞍上马归。
译文:为你下箸吃足了酒,著鞍上马,醉蒙蒙地归去。
注释:¹箸:筷子。²著:登。

  这首诗记述诗人在浪迹江湖的旅途中,收到中都一小吏赠送的酒、鱼,便豪兴大发,烹鱼煮酒,二人对酌,直到酒酣饭饱,才“醉著金鞍上马归”。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是盛赞中都小吏礼物的珍贵。以“斗酒诗百篇”而著称的“谪仙人”李白,对山东名酒素有特殊的感情,曾经为此写下热情洋溢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中都小吏带来的美酒也是光“若琥珀”,这就使李白愈感谢小吏的情意。

  中都小吏能以名贵的贡品金赤鳞赠送李白,可见其情深意长。李白在诗的头两句首先从光彩色泽上对鲁酒,汶鱼进行点染,说明礼物的名贵,为下文抒写小吏对诗人的挚情做好铺垫。“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中都小吏高尚的心灵,赞美小吏对李白这异乡“远人”的深情厚谊。第三句中诗人不用“小吏”而用“豪吏”,既是对小吏的尊重,又暗示出李白对中都小吏位虽卑,德却高的赞赏,换句话说,“小吏”德本高位却卑,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在这两句诗中,直接吟咏彼此之间的真挚的友谊。中都小吏和诗人的“两相顾”,因为二人的意气之“相倾”。而二人“意气相倾”的力量支点又都在于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崇高心灵。正由于有了这共通的价值观,因此中都小吏对“赐金放还”的李白不但不鄙弃,相反,还“意气相倾”地“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来拜访。也正由于有了相通的心灵,因此李白对小吏那不附炎趋势的高尚品格才愈加钦佩,“斗酒双鱼表情素”一句是对“意气相倾两相顾”的补充,“斗酒双鱼”原本是中都小吏为“表情素”赠予诗人的礼物,但在“恨相逢之晚”的氛围中,诗人却将“斗酒双鱼”“借花献佛”般地反赠小吏,表达了诗人对小吏由衷敬慕的“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两句。是写赤鳞鱼出水后的神态:赤鳞鱼发着呀呷的声音,鳍鬣都大张开来,在盘中激烈地翻滚着几欲飞走。“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两句,重在描写宰鱼,做鱼的过程,意思是招呼孩子擦净桌案挥刀宰鱼,雪白肥嫩的鱼肉呈现在眼前。这里“呼”、“拂”、“挥”三个动词给人以欢快之感,使诗句的内在节奏感迅速加快;而“红”、“花”、“白”三种鲜亮的色彩,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些充满动感和色彩感的字词的巧妙间用,显示出李白及其家人酬谢中都小吏时轻松快捷的心情。

  结句“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意思是希望小吏开怀畅饮,之后再上马酣然归去。这首诗歌虽然不象《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作一样著名,但在李白描写友情的诗歌中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挚友情。

  李白自离长安后,饱览世态之炎凉,倍尝势力小人的鄙视。困窘之时,素昧平生的中都小吏能毅然冲破世俗樊篱,“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拜访李白,更显其心灵之美。同时通过揭露小吏的位卑与心灵的高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控诉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另外,此诗写鱼酒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李白豪爽坦诚、热情待人的音容笑貌,也宛然可接。

  “意气相倾两相顾”,也显示了一代大诗人与下层社会一小吏意气相投的真挚友谊及心心相印的心灵之美。

参考资料:
1、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