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豪扛鼎复搴旗,倏忽才情已竭衰。
今无百斤金买赋,古有九千缣作碑。
毛锥尽秃难藏老,麈尾高悬合授谁。
他日学人求肘后,不消挽些与哀词。
少豪扛鼎复搴旗,倏忽才情已竭衰。
今无百斤金买赋,古有九千缣作碑。
毛锥尽秃难藏老,麈尾高悬合授谁。
他日学人求肘后,不消挽些与哀词。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闲倚胡床¹,庾(yǔ)公楼²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译文:闲着无事就靠坐着胡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开放。和哪个一同倚坐?明月、清风、我(或他)。
注释:¹闲倚胡床:闲着无事坐于胡床。闲:指办公之余。倚:坐靠。²庾公楼:用东晋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与月登南楼典故。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别与(chéng)¹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²
译文:别驾通判一来,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赠答。你还了解吗?深悉吗?自从你的到来,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注释:¹别与:汉朝称郡守的副手为别驾。别:另外。郡守与车出行。副手与另外的车跟随,所以叫别驾。“与”也是驾车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当汉代别驾。这里“别与”当指袁毂。²风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词的上片,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从室内视角摄起的两个镜头,一为词人自己的闲适倚床的风姿。“闲”字突出了东坡的寂静舒坦的心态;“倚”字描绘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为朝窗外望,只见“庾公楼外”的山峰重叠美景。山外青山楼外楼,宛如花开万朵,全部微缩在“窗含”的镜头中,美丽极了。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镜头转到室外。开句用设问的方式,强调无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赤壁赋》),遗憾的只能陪伴着“我”。整个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谐统一,突现了东坡那种身心幽闲、旷然天真、潇洒自然,与大自然为伍的绰绰风姿。“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不仅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的神韵,而且为下片的“吾与子之所共适”风月的意境作了对衬性的铺垫。

  词的下片,特写与袁公济畅游湖山的独特享受。“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叙述宾主唱和赠答。是时词人知杭州,袁公济悴杭州。正当词人独自“闲倚胡床”时,这位副使驾着车子来了,打破了词人孤寂的沉闷世界,同游杭州湖山,“相得甚欢”,唱和诗词。“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进深一层,与上片对应,道出湖山之乐就在于袁公济的到来,打破了东坡的沉寂感,获得了情感上和语言上的共鸣,凝聚到一点就是:清风、明月,我们平均地享受吧,是画龙点睛之笔。整个下片,词人与袁公济的游山玩水、唱和赠答,浓缩了人生之精华,大地之灵气。游玩之乐,其乐无穷。

  全词,运用了叙述与描写、写实与用典、对衬与渲染之笔,尽情抒发了东坡知杭州时与友畅游湖山之乐。那“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如画一般,沁人心脾。凡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将赋予他艺术的美妙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43-1045页

diǎnjiàngchún ·xiánchuáng

shì sòngdài 

xiánchuáng gōnglóuwàifēngqiānduǒ shuítóngzuò míngyuèqīngfēng 
biéshènglái yǒuchàngyīng háizhīme cóngtiān fēngyuèpíngfēn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南山截竹为觱(bì)(lì)¹,此乐本自龟(qīu)(cí)²出。
译文: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注释:¹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²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汉地曲转奇¹,凉州²胡人为我吹。
译文: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注释:¹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²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bàng)¹邻闻者多叹息,远客²思乡皆泪垂。
译文: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注释:¹傍:靠近、临近,意同“邻”。²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解¹听不解赏,长飙(biāo)²风中自³来往。
译文: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注释:¹解:助动词,能、会。²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³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枯桑老柏寒飕(sōu)(liú)¹,九雏(chú)鸣凤²乱啾啾。
译文: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注释:¹飕飗:拟声词,风声。²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¹百泉²相与³秋。
译文: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注释:¹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²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更(gēng)¹作渔阳掺²,黄云³萧条白日暗。
译文:忽然变调成低沉悲壮的渔阳掺,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注释:¹更:更:变更,改变。这里是变调。²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³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⁴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变调如闻杨柳¹春,上林²繁花照眼新³
译文: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注释:¹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²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³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¹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²一曲。
译文: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注释:¹岁夜:除夕。²声:动词,听。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龟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tīngānwànshànchuī

 tángdài 

nánshānjiézhúwéi yuèběnguīchū 
liúchuánhànzhuǎn liángzhōurénwéichuī 
bànglínwénzhěduōtàn yuǎnxiāngjiēlèichuí 
shìrénjiětīngjiěshǎng chángbiāofēngzhōngláiwǎng 
sānglǎobǎihánsōuliú jiǔchúmíngfèngluànjiūjiū 
lóngyínxiàoshí wànlàibǎiquánxiāngqiū 
rángèngzuòyángcàn huángyúnxiāotiáobáiàn 
biàndiàowényángliǔchūn shànglínfánhuāzhàoyǎnxīn 
suìgāotánglièmíngzhú měijiǔbēishēng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操吴戈¹兮被(pī)²(xī)³,车错毂(gǔ)兮短兵接
译文:战士手持兵器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戈剑相接。
注释: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¹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²被:通“披”,穿着。³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⁴车错毂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jīng)蔽日兮敌若云¹,矢(shǐ)交坠²兮士争先。
译文:旌旗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如雨战士奋勇争先。
注释:¹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²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¹余阵兮躐(liè)²余行³,左骖(cān)(yì)兮右刃伤
译文: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注释:¹凌:侵犯。²躐:践踏。³行:行列。⁴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mái)¹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²兮击鸣鼓³
译文: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注释:¹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²枹:同“桴”,鼓槌。³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
天时怼¹兮威灵²怒,严杀³兮弃原野。(怼 一作:坠)
译文: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注释:¹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怼:恨。²威灵:威严的神灵。³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⁴尽:皆,全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不入兮往不反¹,平原忽²兮路超远³
译文: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还,走向那平原的遥远路途。
注释:¹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²忽:渺茫,不分明。³超远:遥远无尽头。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带长剑兮挟秦弓¹,首身离²兮心不惩³
译文:佩长剑夹强弓征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
注释:¹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²首身离:身首异处。³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¹既勇兮又以²³,终刚强兮不可凌
译文: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注释:¹诚:诚然,确实。²以:且,连词。³武:威武。⁴终:始终。⁵凌:侵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身既死兮神以灵¹,子魂魄兮为鬼雄²!(子魂魄兮 一作:魂魄毅兮)
译文:人虽死啊神灵终究不泯, 魂魄刚毅不愧鬼中英雄!
注释:¹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²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它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参考资料:
1、 汪涌豪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83-785
2、 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51-53
3、 李桂生. 《国殇》的主题与兵学文献价值[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04.
4、 欧阳理华,王黎霞. 《九歌·国殇》内涵新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3.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曾留宋玉¹旧衣裳,惹(rě)得巫山²梦里香。
译文:曾经留下宋玉的旧衣裳,惹得巫山神女梦里添香。
注释:¹宋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相传他长相秀美,风流倜傥。²巫山:指神女。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云雨无情¹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xiāng)²
译文:男女有情无情很难把握,任由她另又嫁给楚襄王。
注释:¹云雨无情:指男女间的私情。²楚襄王: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之子。

  全诗借用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典故写出。据《高唐赋》与《神女赋》:楚怀王在游览云梦泽台馆时,曾经梦遇巫山神女。临别时,神女告诉怀王,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便根据神女的话,用“云雨”来指代男女间的私情。后来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又都曾在梦中会过神女。《赠人》诗开头两句即用宋玉梦遇神女之事。诗人将失恋男子比成宋玉,将他所爱女子比成神女。首句以“衣裳”喻文采,暗示受赠者的文采风流一似宋玉。次句接着说,“惹得”神女动情而入梦。神女因宋玉之文采风流而生向往之情,入梦自荐。然而,美人的心是变化难测的,就说这位巫山神女吧,她先倾心于怀王,后来又钟情于襄王。“惹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照顾到了对方的体面。后两句议论,出语真诚,在旷达的劝说中见出对朋友的深情。“云雨无情难管领”的说法尽管偏颇,但对于失恋中的朋友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失为一剂清热疏滞的良药。

  这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运用。写诗向一位失恋的朋友进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这首诗由于借用典故写出,将对失恋友人的劝慰之情说得十分含蓄,委婉得体,给诗情平添了许多韵味。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0

zèngrén--qún

céngliúsòngjiùshangshānmèngxiāng

yúnqíngnánguǎnlǐngrènbiéjiàchǔxiāngwáng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醉别西楼¹醒不记。春梦秋云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píng)闲展吴山³翠。
译文:醉中告别西楼,醒后全无记忆。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还是缺少睡意,彩画屏风空展出吴山碧翠。
注释:¹西楼:泛指欢宴之所。²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³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¹
译文:衣上有宴酒的痕迹,聚会所赋的诗句,点点行行,总唤起一番凄凉意绪。红烛自悲自怜也无计解脱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伤心泪。
注释:¹“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diéliànhuā ·zuìbié西lóuxǐng

yàndào sòngdài 

zuìbié西lóuxǐng chūnmèngqiūyún sànzhēnróng xiéyuèbànchuāngháishǎoshuì huàpíngxiánzhǎnshāncuì 
shàngjiǔhénshī diǎndiǎnhángháng zǒngshìliáng hóngzhúliánhǎo hánkōngrénchuí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