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庭前有蝶争烟蕊,
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庭前有蝶争烟蕊,
帘外无人报水筒。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帘外无人报水筒。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fèngměibìngzhōngshūqíngshàngcuījiànyùn--guīméng

huòyǎnzhāihuòzàigōngǎiránlínxiàxiánfēngtíngqiányǒudiézhēngyānruǐ

liánwàirénbàoshuǐtǒngxíngyàoshēnhuǎngshūduōxiàngyuǎnshānzhōng

西yuánzhúpiānkāncéngwèishībànhóng

陆龟蒙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 5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谢奕作剡(shàn)令,有一老翁¹犯法,谢以醇(chún)²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³。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kù),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去。
译文: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已经喝醉了,还不让停。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你是想放了他吗?”谢安点了点头,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了。
注释:¹老翁:年老的男子。²醇酒:烈酒。³已:停止。⁴著青布绔:穿着青布裤子,绔,同裤 著,穿。⁵遣:打发。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译文: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¹插镜中看。
译文: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注释:¹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¹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译文: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注释:¹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¹无力凭栏杆。
译文: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¹太真:唐杨贵妃号。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dān

luóyǐn tángdài 

yànduōyānzhòngkāinán hóngruǐdāngxīntán 
gōngzuìguīdēngxiàjiàn měirénzhāochājìngzhōngkàn 
dāngtíngshǐjuéchūnfēngguì dǎifāngzhīguóhán 
wǎngèngjiāngsuǒ tàizhēnpínglángān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
黄帝¹游乎赤水²之北, 登乎昆仑³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chī)(gòu)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wǎng),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
译文:黄帝游历到赤水的北面,登上昆仑山向南眺望,返回时却遗失了玄珠。于是就叫最有智慧的知去寻找,没有找着,又让视力最好的离朱去寻找,没有找着,第三次又让最善辩的喫诟去寻找,还是没有找着。最后就叫无知无识、无所用心的象罔去寻找,结果却找着了。黄帝惊疑地说:“真是奇怪了,为什么偏偏是象罔却找到了呢?”
罔象求而得之,后为蒙氏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云笈七签》
罔象求而得之,后为蒙氏¹之女奇相氏窃其玄珠,沉海去为神。《云笈七签》
译文:象罔寻找玄珠并且找到了它,后来又被震蒙氏的女儿奇象偷走,奇象沉入海里,化为了神。
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即今江渎庙也。《蜀梼杌》
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即今江渎(dú)庙也。《蜀梼杌》
译文:震蒙氏的女儿,从黄帝那里偷了玄珠,沉江死了,化为江神,就是今天的江渎庙。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ráo)¹
译文: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行船。
注释:¹兰桡:船桨的美称。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凭寄狂夫¹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²
译文:托他给我的丈夫捎一封信,他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注释:¹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²万里桥:故址在今成都南门锦江上。
“日出三竿”一首,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诗中的“兰桡”和“狂夫”属于文人用典,与竹枝词的风格不合,有卖弄典故之嫌。“狂夫”一词源自《诗经》,作为妇女称呼自己丈夫的谦辞,曾被唐代诗人大量使用。这里既是用典又是时俗,加上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万里桥的丈夫捎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怨爱交加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