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ǎi)(ǎi)¹堂前林,中夏²(zhù)³清阴。
译文: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注释: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¹蔼蔼:茂盛的样子。²中夏:夏季之中。³贮: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凯风¹因时²来,回飙(biāo)³开我襟。
译文: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注释:¹凯风:指南风。²因时:按照季节。³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息交¹²闲业³,卧起弄书琴。
译文: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注释:¹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²游:优游。³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⁴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园蔬有余¹²,旧谷犹储今³
译文: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注释:¹余:多余,过剩。²滋:生长繁殖。³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营己¹²有极³,过足非所钦
译文: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注释:¹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²良:很。³极:极限。⁴过足:过多。⁵钦:羡慕。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chōng)¹(shú)²作美酒,酒熟吾自斟³
译文: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注释:¹舂:捣掉谷类的壳皮。²秫:即粘高粱。多用以酿酒。³自斟:自饮。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弱子¹²我侧,学语未成音³
译文: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注释:¹弱子:幼小的儿子。²戏:玩耍。³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此事真¹复乐,聊²用忘华簪(zān)³
译文: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注释:¹真:淳真,天真。²聊:暂且。³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遥遥望白云¹,怀古²一何³深!
译文: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注释:¹白云:代指古时圣人。²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³一何:多么。

  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我的衣襟。这几句把诗人在炎热的仲夏,坐在阴凉的堂前,悠闲舒适的情态刻画出来。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注释

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

蔼蔼:茂盛的样子。

中夏:夏季之中。

贮: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指南风。

因时:按照季节。

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

游:优游。

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

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余:多余,过剩。

滋:生长繁殖。

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

良:很。

极:极限。

过足:过多。

钦:羡慕。

舂:捣掉谷类的壳皮。

秫:即粘高粱。多用以酿酒。

自斟:自饮。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幼小的儿子。

戏:玩耍。

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真:淳真,天真。

聊:暂且。

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白云:代指古时圣人。

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

一何:多么。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东晋义熙四年(408年)渊明四十四岁时作,较为可信。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
赏析

  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诗,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繁淡自甘的心境。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我的衣襟。这几句把诗人在炎热的仲夏,坐在如凉的堂前,悠闲舒适的情态刻画出来。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琼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繁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曰:“吾³年七十,欲学,恐已暮(mù)矣。”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²于:向。³吾:我。⁴恐:恐怕,担心,害怕。⁵暮:这里指“晚,末”。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师旷¹曰:“何²不炳(bǐng)³乎?”
译文: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注释:¹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²何:为什么。³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炳:点燃。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平公曰:“安¹有为²人臣而戏³其君乎?”
译文: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注释:¹安:怎么,哪里。²为:作为。³戏:作弄,戏弄。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师旷曰:“盲臣¹安敢戏其君乎!臣²³之,少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行乎?”
译文: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注释:¹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²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³闻:听说,听闻。⁴少:年少。⁵而:表并列,并且。⁶好:喜欢。⁷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⁸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⁹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平公曰:“善哉!”。
平公曰:“善哉¹!”。
译文: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¹善哉:说得好啊!善:好的,善良的。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¹不入时²
译文: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注释:¹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²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¹²小红³桃杏色,尚不孤瘦雪霜姿(zī)
译文: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注释:¹故:故意。²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³小红:即浅红。⁴尚不:“尚“,还是。不,剩不,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⁵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⁶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¹无端²上玉肌³
译文: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注释:¹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²无端:无来由。³玉肌:玉容。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¹不知梅格²³,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注释:¹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²梅格:梅花的品格。³在:所在。⁴更:岂能。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颔联则是说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 “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梅花毕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颈联对红梅的内心世界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虽然呈现出了粉红的桃杏色,但那不过是它刚喝过酒,是“酒晕”浮上了“玉肌”的缘故。因为梅花的内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质是高洁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尾联中“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能够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hóngméisānshǒu ·

shì sòngdài 

chóutānshuìkāichí kǒngbīngróngshí 
zuòxiǎohóngtáoxìng shàngshòuxuěshuāng姿 
hánxīnwèikěnsuíchūntài jiǔyùnduānshàng 
shīlǎozhīméizài gèngkàn绿qīngzhī 
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竹竿籊(tì)(tì)¹,河水浟(yōu)(yōu)²
译文:钓鱼的竹竿又细又长,河水缓缓的流。
注释:¹籊籊:长而细的竹竿。²浟浟:(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相忘为乐,贪饵吞钩。
相忘为乐,贪饵(ěr)吞钩。
译文:我与名利相忘于江湖啊,那是何等的快乐。贪食饵料的鱼儿啊,必定会有吞钩之祸。
非夷非惠,聊以忘忧。
非夷非惠¹,聊以忘忧。
译文:我既没有伯夷那样清高脱俗啊,也不似柳下惠那么坦然处浊。凡事可有可无,这样就可以忘忧而乐。
注释:¹非夷非惠:化用《孟子》的语意,但经诗人改造后,又表达了《庄子》的思想。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

  这首无名渔父的四言诗,载于《南史·隐逸传》。据传载,刘宋寻阳(今江西九江)太守孙缅,某日出游水边,遭一“神韵潇洒,垂纶长啸”的渔父。缅问他卖鱼否?他却自称:“其钓非钓,宁卖鱼者邪?”缅劝他出仕以博取“黄金白璧”、“驷马高盖”,他又自言:“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遂作此歌,而后悠然离去。此诗运用古老的四言诗形式,古朴奥雅,读来如闻韶乐,它以极短小的篇幅,表达了丰富的意蕴、玄奥的哲理,精警凝炼,令人玩味无穷。

  “竹竿籊籊,河水浟浟。”两句以景物起兴,描绘出一个清幽的隐士境界。首句语出《诗经·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籊籊,形容竹竿长而尖削之貌。此句字面上虽仅写竹竿,但已隐含垂钓之意。次句写水流潺湲,浟浟,水流之貌。这一联在写景中连用两个叠词,复沓回环,曼声长语,很好地表现出一种恬静悠闲的隐逸情趣。

  “相忘为乐,贪饵吞钩。”两句转入抒发情志。“相忘”一语,出于《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把对立的事物看成本质上毫无二致的事物,因而安时处顺,心境平和,这就是所谓“相忘”。而渔父的所谓“未辨贱贫,无论荣贵”,正是达到了《庄子》的这一境界。反之,如果不是与世“相忘”,而汲汲名利,势必引发灾祸,此联次句即是此意。游鱼贪食鱼饵,必有吞钩之祸,它与“相忘为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既是渔父自己的人生观的写照,同时也是作为对孙缅劝他出仕以求荣名利禄的答复。这两句虽是说理,但字面却都是与鱼相关,正与上句悠然垂钓的意思相承接,理与景结合得十分自然。

  最后两句对“相忘为乐”再作发挥,以强化此诗的主旨。“非夷非惠”化用《孟子》的语意,但经诗人改造后,又表达了《庄子》的思想。夷指伯夷,惠指柳下惠。《孟子·告子下》云:“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又云:“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公孙丑上》)孟子的意思是,伯夷洁身自好,清高脱俗,失之器量狭小;柳下惠处浊自安,豁达开朗,惜乎不够严肃。而渔父借用其语,巧妙地化进《庄子》的哲学,指出人生不要执着于进退出处的任何一方,凡事都无可无不可,不要刻意为之。这样,与世委蛇,和光同尘,就能忘忧而为乐。“为乐”、“忘忧”,一章之中,两致其意,足见渔父胸中自是平和安乐的境界,势利富贵的外毒,难以侵入。

  此诗运用古老的四言诗形式,古朴奥雅,读来如闻韶乐,它以极短小的篇幅,表达了丰富的意蕴、玄奥的哲理,精警凝炼,令人玩味无穷。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历来是隐逸者的化身,《楚辞》和《庄子》中也均有《渔父》篇。这首小诗,语虽简淡,却使这个隐逸者的形象,又丰满、充实了不少。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01-802页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¹新用事²,秦急³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¹⁰。太后明¹¹谓左右¹²:“有复言¹³¹⁴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¹⁵。”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注释:¹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²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³急:加紧。⁴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⁵必:一定。⁶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⁷以……为:把……作为。⁸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⁹强:竭力,极力。¹⁰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¹¹明:明白地。¹²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¹³复言:再说。¹⁴令:让,使。¹⁵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唾:吐唾沫,动词。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¹触龙言²愿见³太后。太后盛气而揖(xū)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¹⁰不能疾走¹¹,不得¹²¹³久矣。窃¹⁴自恕¹⁵,而恐太后玉体¹⁶之有所郄(xì)¹⁷也,故愿望见¹⁸太后。”太后曰:“老妇恃(shì)¹⁹(niǎn)²⁰而行。”曰:“日²¹食饮得无²²²³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²⁴²⁵不欲食,乃自强(qiǎng)²⁶,日²⁷三四里,少²⁸²⁹(shì)³⁰,和³¹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³²少解³³
译文: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注释:¹左师: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²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³见:谒见,拜见。⁴盛气:怒气冲冲。⁵揖:应为“胥”。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⁶入:进入殿内。⁷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跑,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⁸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⁹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¹⁰曾:竟,副词。¹¹疾走:快跑。走:跑。疾:快。¹²不得:不能。¹³见:指拜见太后。¹⁴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¹⁵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¹⁶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¹⁷有所郄:有什么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¹⁸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¹⁹恃:依靠,凭借。²⁰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²¹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²²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²³衰:减少。²⁴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²⁵殊:很,特别,副词。²⁶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²⁷日:每天(步行)。²⁸少:稍微,略微,副词。²⁹益:增加,动词。³⁰耆食:喜爱吃的食物。耆:同“嗜”,喜爱。³¹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³²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³³少解: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¹曰:“老臣贱息²舒祺(qí)³,最少(shào),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¹⁰卫王宫。没(mò)¹¹¹²¹³。”太后曰:“敬诺¹⁴。年几何¹⁵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¹⁶¹⁷未填沟壑(hè)¹⁸而托之¹⁹。”太后曰:“丈夫²⁰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²¹²²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²³。”对曰:“老臣窃以为²⁴(ǎo)²⁵之爱燕后²⁶贤于²⁷长安君²⁸。”曰:“君过²⁹矣!不若长安君之甚³⁰。”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³¹,则为³²之计³³深远³⁴。媪之送燕后也,持³⁵其踵(zhǒng)³⁶,为之³⁷³⁸,念悲³⁹其远⁴⁰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⁴¹思也,祭祀(sì)⁴²祝之⁴³,祝曰:‘必勿使⁴⁴⁴⁵。’岂非计久长⁴⁶,有子孙⁴⁷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译文: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注释:¹公:对人的尊称。²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³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⁴少:年幼。⁵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⁶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⁷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⁸得:能够。⁹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¹⁰以:来,连词。¹¹没死:冒着死罪。没:冒昧。¹²以:连词,来。¹³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¹⁴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诺:表示答应的意思。¹⁵几何:多少。¹⁶愿:希望。¹⁷及:趁。¹⁸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¹⁹托之:把他托付给(您)。²⁰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²¹甚:厉害,形容词。²²于:比,介词。²³异甚:特别厉害。²⁴以为:认为。²⁵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²⁶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²⁷贤于:胜过。²⁸君:您,对人的尊称。²⁹过:错。³⁰之甚:那样厉害。³¹子:这里泛指子女。³²为:替,介词。³³计:打算,考虑。³⁴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³⁵持:握持。³⁶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³⁷为之:为她。³⁸泣:小声哭。³⁹念悲:惦念并伤心。⁴⁰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⁴¹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⁴²必:一定,副词。⁴³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⁴⁴使:让(她)。⁴⁵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⁴⁶计久长:打算得长远。⁴⁷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¹,至于赵之为赵²,赵王之子孙侯者³,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¹⁰必不善¹¹哉?位¹²¹³¹⁴无功,奉¹⁵厚而无劳¹⁶,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¹⁷长安君之位,而封¹⁸之以膏腴(yú)¹⁹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²⁰²¹有功于国,—旦山陵崩²²,长安君何以²³自托²⁴于赵?老臣以²⁵媪为²⁶长安君计短²⁷也,故以为其爱不若²⁸燕后。”太后曰:“诺²⁹,恣(zì)³⁰君之所使之³¹。”
译文: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注释:¹“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前)。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²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³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⁴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⁵在者:在侯位的人。⁶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⁷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⁸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⁹人主:国君,诸侯。¹⁰则:就,连词。¹¹善:好。¹²位:地位。¹³尊:尊贵,高贵。¹⁴而:可是,转折连词。¹⁵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¹⁶劳:功劳。¹⁷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¹⁸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¹⁹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²⁰及今:趁现在(您在世)。²¹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²²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²³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²⁴自托:寄托自己。²⁵以:认为,动词。²⁶为:替,介词。²⁷计短:考虑得太短浅。²⁸不若:不如。²⁹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³⁰恣:任凭。³¹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¹百乘(shèng)²,质³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注释:¹约车:套车。约:捆缚,套。²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质于齐。³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¹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²不能恃无功之尊³、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注释:¹子义:赵国贤人。²犹:还。³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
1、 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步绕西湖,兴余东阁,可奈诗肠。
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步绕西湖,兴余东阁,可奈诗肠¹
译文:(梅花的)颜色比霜雪还要洁白,借了春天的光彩,平白欺负了冬天的寒冷。绕着西湖走一走,这盛开的梅花,使我在东阁诗兴大发。
注释:¹诗肠:诗思;诗情。
娟娟月转回廊。诮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疏影,落在寒窗。
娟娟¹月转回廊。诮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疏影,落在寒窗。
译文:明媚的月光流转过回廊。(梅花)悄悄地安排了暗香流淌。(我)一夜的相思伴随着(梅花)几枝疏落的影子落在了寒窗上。
注释:¹娟娟:明媚的样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