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昔我去¹草堂,蛮夷(yí)²³成都。
译文: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注释:¹去:言离开。²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³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今我归¹草堂,成都适无虞(yú)²
译文: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注释:¹归:言返回。²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请陈¹初乱时²,反复³乃须臾。
译文: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注释:¹陈:陈述。²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³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大将¹赴朝廷,群小²起异图。
译文: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注释:¹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²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请宵¹斩白马,盟歃气已粗²
译文: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注释:¹请宵:半夜。²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西取邛(qióng)¹兵,北断剑阁隅(yú)
译文: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注释:¹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布衣¹数十人,亦拥专城²居。
译文: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注释:¹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²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其势不两大¹,始闻蕃汉殊²
译文: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注释:¹两大:两者并大。²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西卒¹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译文: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注释:¹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焉知¹肘腋祸,自及枭(xiāo)(jìng)²徒。
译文: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注释:¹焉知:哪知。²枭獍:在古典诗文请,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义士¹皆痛愤,纪纲²乱相逾³
译文: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注释:¹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²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³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译文: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唱和¹作威²³,孰肯辨无辜
译文: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注释:¹唱和:此唱彼和。²作威:恣意杀戮。³福:穷奢极欲。⁴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眼前列杻械¹,背后吹笙(shēng)(yú)
译文: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注释:¹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译文: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到今用钺(yuè)¹地,风雨闻号呼。
译文: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注释:¹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鬼妾与鬼马,色悲¹充尔²³
译文: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注释:¹色悲:言面带悲色。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请,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³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译文: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贱子¹且奔走,三年²望东吴。
译文: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注释:¹贱子:杜甫自称。²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¹暗江海,难为游五湖²
译文: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注释:¹弧矢:犹弓箭,喻战乱。²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不忍竟舍¹此,复来剃榛(zhēn)(wú)²
译文: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注释:¹舍:放弃。²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¹万竹疏²
译文: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注释:¹步屟:著屐散步。²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旧犬喜我归,低徊¹入衣裾(jū)²
译文: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注释:¹低徊:徘徊留恋貌。²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邻舍喜我归,酤(gū)¹携胡芦。
译文: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注释:¹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¹喜我来,遣骑²问所须。
译文: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注释:¹大官:指严武。²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城郭¹喜我来,宾客隘(ài)²村墟。
译文: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注释:¹城郭:指城郭间邻人。²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¹
译文: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注释:¹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飘摇¹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译文: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注释:¹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译文: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饮啄(zhuó)¹愧残生,食薇²不敢馀。
译文: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注释:¹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²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请“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146-15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注释

去:言离开。

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

塞:犹言充斥。

归:言返回。

虞:忧患。

陈:陈述。

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

反复:指叛乱。

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请宵:半夜。

气已粗:气势凌人。

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

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两大:两者并大。

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哪知。

枭獍:在古典诗文请,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

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

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唱和:此唱彼和。

作威:恣意杀戮。

福:穷奢极欲。

辜:罪也。

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色悲:言面带悲色。

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请,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

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贱子:杜甫自称。

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犹弓箭,喻战乱。

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舍:放弃。

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步屟:著屐散步。

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低徊:徘徊留恋貌。

衣裾:衣腋下摆。

酤酒:买酒。

大官:指严武。

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指城郭间邻人。

隘:阻塞。

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

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创作背景

  迨至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任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始携家人自阆州返回成都。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

参考资料:
1、 卢国琛.杜甫诗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45-148
赏析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中“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146-151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先君子¹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²,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³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¹⁰。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¹¹,史朝夕狱门外;逆阉¹²防伺¹³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¹⁴,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¹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¹⁶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¹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译文: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却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近边。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随时都会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和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构成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注释:¹先君子:作者对其已过世的父亲方仲舒的称呼。²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³从数骑: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⁴微行:穿着平民衣服出行。⁵庑:廊下小屋。⁶生:指书生。⁷解貂:脱下貂皮裘。⁸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崇祯迸士,南明时任兵部尚书大学士,清军入关时镇守扬州,公元1645年4月25日城破,殉难。⁹瞿然:惊视的样子。¹⁰面署第一:当面批为第一名。¹¹厂狱:明代特务机关东厂所设的监狱。¹²逆阉:叛逆的太监,这里指魏忠贤。¹³防伺:防范看守。¹⁴炮烙:用烧红的铁来炙烧犯人的一种酷刑。¹⁵长镬:一种长柄的掘土工具。¹⁶昧:不明事理。¹⁷构陷:诽谤陷害。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崇祯¹末,流贼²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³。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译文: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注释:¹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²流贼:旧时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张献忠(1606—1647),明末农民起义领袖。1644年在成都称帝,建大西国,1646年被清兵杀害。³蕲(qi)、黄、潜、桐:今湖北蕲春县、黄冈县,安徽潜山县、桐城县一带。⁴凤庐道:管辖凤阳府、庐州府一带的长官。道,道员,是一道的长官。⁵更休:轮流休息。⁶漏鼓移:指过了一段时间。漏,古时用滴水计时的器具。鼓,打更的鼓。⁷番代:轮流代替。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¹左公第²,候太公、太母起居³,拜夫人于堂上。
译文: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注释:¹躬造:亲临。²第:府第,住宅。³侯起居:请问安好。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余宗老¹涂山²,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译文: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注释:¹宗老:同一宗族的老前辈。²涂山:方苞族祖父的号,名文。

  文章的开篇就充满传奇色彩温情脉脉作者从记述左光斗与年轻书生史可法的偶遇写起:时任京畿学政的左光斗,风雪严寒之日,微服出行进入一座古寺,看见一个书生正在厢房伏案睡觉;左光斗阅读了书生的文章草稿,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给书生盖上,又给关上门……既形象表现了左光斗的“伯乐”精神:求贤若渴,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爱护人才,又为下文史可法不忘师恩,不违师训作伏笔。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写得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及左公下厂狱”,一笔带过左光斗因弹劾魏忠贤而蒙冤入东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道出史可法对老师的深切关注,这一短句,墨如金,剪裁得当。“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再也无法忍耐,只得“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对狱卒啖之以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得以乔装成“除不洁者”潜入门禁森严的监牢。突出表现左光斗的舍生命、为大义、刚强不屈的崇高品格,则是浓墨重彩,活灵活现:只见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令人不难想象左光斗在东厂狱中遭受何等非人的酷刑!一个“倚”,一个“坐”两个动词,活现了左光斗的“一息尚存,决不屈服”的精神。左光斗被折磨得“面额焦烂不可辨”,“目不可开”,但当他听出史可法的声音时,竟然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如炬:这一事迹,典型地表现了左光斗的坚强毅力和顽强斗志!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的不仅有一番“怒曰”:“不识大体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而你还到这里来!国家之事糜烂到如此地步,老夫此身已经罢了,你要还这样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还不赶快离去,难道等着奸人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扑杀你!”,而且有“过激举动”:“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如此神情激愤,言辞严厉,慷慨激昂既体现了对逆阉的仇恨,更体现了对寄予殷切厚望的学生的挚爱——爱之深,责之切!左光斗的良苦用心是通过这样的“当头棒喝”,让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清醒地认识目前国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要以天下为己任、当国家的“中流砥柱”!一位受尽酷刑、生命危在旦夕的人,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读此,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真催人潸然泪下!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顶天立地!史可法的切身感受凝聚为一句“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有力地彰显了左光斗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这里,既与第一段中“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相呼应,又为第三段表现史可法忠于国事职守作铺垫。

  第三段主要以一个细节——”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表现史可法治军的勤于职守和身先士卒。这正是得益于左光斗老师的言传身教。“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可法的这句心里话就是明证。第四段简叙史可法在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第,问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表明史可法尊师如父、对恩师永志不忘的深情厚谊。这些,不仅表现了史可法的爱国精神和尊师情操,更是从侧面衬托他的恩师左光斗的人物形象。左公确有知人之明,对史可法确实是没有“看走眼”;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学生的所作所为,正是恩师言传身教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赵景云.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人物——《左忠毅公逸事》赏析:《新闻与写作》,2007年1期
开禧元祀更元正,宿两新收放晓晴。
开禧元祀(sì)¹更元正²,宿两新收³放晓晴。
译文:开禧元年的元旦,做了两个晚上的四柱清册新收项天就放晴了。
注释:¹元祀:元年。²元正:正月元旦。³新收:财政用语。为“四柱清册” 中之一项。⁴晓:黎明。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译文:过了午夜梅花就又添一岁,在梦中恍恍惚惚听到爆竹声。
方知人喜天亦喜,作麽钟鸣鸡未鸣。
¹知人喜天亦喜,作麽²钟鸣鸡未鸣。
译文:方才知道人开心上天也开心,怎么钟响鸡却还没有打鸣呢?
注释:¹方:方才。²作麽:怎么,为什么。
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译文:我的年龄你就别问了,喝过屠苏酒以后也就没什么兄弟之分了。
回廊小立秋将半,婆娑树影当阶乱。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回廊¹小立²秋将半,婆娑³树影当阶乱。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译文:秋天将半时节,在曲折的走廊中小立片刻。只见枝叶扶疏的树影,零乱地撒满阶前。高树那边就是东邻,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晶莹的露水。
碧阑干十二,都作回肠字。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闻。
碧阑干十二¹,都作回肠字²。独有倚阑人,断肠³君不闻。
译文:那曲曲折折的碧色栏杆,就像曲折的愁肠。独有倚栏愁思的人,她的痛苦是别人不知道的。
注释:¹碧阑干十二:化用唐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阑干,同“栏杆”。十二,形容数量之多。²回肠字:谓栏杆曲折如回肠的“回”字。回肠,反复翻转的愁肠。³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这是一首托意幽婉的相思词。词中写一位女子秋夜徘徊回廊,独倚栏杆,陷入对“东家"的相思之中,而她所思念的人却毫无回应。全词将典故融于其中,加以景物描写,以景带情,以情生景,情调哀婉,意境深远。

  “回廊小立秋将半”,是写相思的女子在自家庭院里徘徊,在庭院的回廊中小立。“秋将半”,应该是在白露的节气,这时天气已经转凉。这个女子注意力所在的地方是“婆娑树影当阶乱”。“婆娑”既可以形容人的舞姿,又可以形容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而在这里恰好把两者结合起来,说的是月光投在地上,树影姿态美妙,好像人在翩翩起舞。“当阶乱”三个字比较复杂。它本来也是形容树影舞姿的,但“乱”字本身有缭乱、混乱的意思。而且,“阶”字也给人一种高低不平的感觉。这些都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那回廊小立之人表面上是在宁静地欣赏月下树影的姿态,内心却正在纷乱和波动之中。原来,“高树是东家”——树影是从高树上投下来的,高树是东邻楼前的树,而她所爱的那个男子,就住在高树后的红楼里,高树的树影都这么美妙,更不用说高树和高树遮掩下的红楼了。在这个女子的眼中,那里是“月华笼露华”——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晶莹明亮的露水。连用两个表示光彩的“华”字,表明那地方在她的心目中具有不可仰视的美丽和神圣。

  “碧阑干十二”,用了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的“碧城十二曲阑干”。“十二”是泛指栏杆曲折之多,而栏杆的曲折又暗示了倚栏人内心的哀怨曲折。“都作回肠字”,是进一步把栏杆的曲折比作愁肠的曲折。南朝民歌《西洲曲》云:“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那望郎而不见的女子当然是愁肠曲折,但她所爱的人可能在远方某个地方也在思念着她,割断他们的只是千山万水的空间距离。而现在这个女子所思念的对象近在咫尺却不能与她相见,是“断肠君不闻”。这个在月光下独自倚栏的女子,她心目中的向往,她单方面的苦恋,她藏在内心不欲流露出来的幽怨,可以说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59-464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¹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译文:您从长安来到这里,现在又要送您回到长安去。
注释:¹客:指韦八。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xián)¹树。
译文:狂风吹着我的心一路西去,高挂在咸阳树上,飘落在长安巷陌的寻常草树上。
注释:¹咸阳:指长安。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此情不可道¹,此别何时遇。
译文:此时此刻的心情难以诉说,此次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遇?
注释:¹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望望¹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译文:您西去的身影已渐渐消逝,我只望见遮掩群山的烟雾弥漫而起!
注释:¹望望:瞻望,盼望。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连山眇烟雾,长波回难依。”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抒写了作者西望京华、思君念国之意。全诗用语自然,构思奇特,形象鲜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此诗开头两句交待了被送者的行踪。从这两句来看,韦八可能是暂时来金乡做客的,所以说“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这两句诗像说家常话一样自然、朴素,好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

  三四两句写送别者,即诗人自己对长安的强烈思念之情。这两句平空起势,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而且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所以想到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写出了送别时的心潮起伏。“狂风吹我心”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如狂飚吹心。至于“西挂咸阳树”,把人们常说的“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咸阳”实指长安,因上两句连用两个长安,所以这里用“咸阳”代替,避免了辞语的重复使用过多。这两句诗虽然是诗人因为送别而想到长安,但也表达出诗人的心已经追逐友人而去,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心情。

  “此情不可道”二句,话少情多,离别时的千种风情,万般思绪,仅用“不可道”三字带过,犹如“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最后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山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望”字重叠,显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其中“狂风吹我心”二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整首诗中,如奇峰壁立,因而使此诗平中见奇。正是这种“想落天外”的艺术构思,显示出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08-110

jīnxiāngsòngwéizhī西jīng--bái

zhǎngānláiháiguīzhǎngān

kuángfēngchuīxīn西guàxiányángshù

qíngdàobiéshí

wàngwàngjiànjūnliánshānyān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天上人家¹,醉王母²、蟠桃春色。被午夜、漏³声催箭,晓光侵阙(què)。花覆千官鸾(luán)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ní)裳,歌声歇。
译文:宋理宗与谢后整日欢娱,宴会通宵达旦,尽情享乐,人们沉漫在欢乐之中,不觉晨曦已照宫楼。鸾阁外、花丛中文武百官肃立庆贺,龙楼旁、宝鼎中香烟缭绕。元兵南下,一切豪华顿时烟消云散。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王昭仪:即王清惠。作者被元得之前,曾在官廷作琴侍,与王清惠关系甚密。¹天上人家:指皇官。²王母:指谢后。³漏:滴漏,古代一种滴水计时工具。⁴阙:官门两边供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¹,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biàn)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²泣婵娟,菱花缺。
译文:人走之后,家书已绝。断肠之时,无人诉说。哪能承受杜鹃啼血,遍地哀鸣。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有谁知,北方的边鄙之处,有伊人在哭泣,菱花形的铜镜一碎为二。
注释:¹杜宇:古代蜀国望帝的姓名,相传他死后灵魂化做杜鹏鸟,鸣声凄切,古人又以为,此鸟啼声不断,出血乃止。²海上:指北方边鄙之处。

  该词上片追述昔日官中的繁华生活,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全词多次使用典故,描述了家国破碎的凄惨,将词人内心的哀愁表达地淋漓尽致。

  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二人身份不同,回忆内容不一。王词中回忆得充之经历,而汪词中多回忆宴会。“天上”三句,借西王母瑶池蟠桃大会的盛况,比喻谢后欢宴的乐。“被午夜”两句,宴会气热烈,通宵达旦,一夜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花覆”二句看出场面的豪华。阁外,龙楼房,花团锦簇,香烟绕。帝王将相,气派十足。

  “恨黑风”两句,战争的血雨风急降临,豪华顿失。汪词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汪词改用“黑风吹雨”的意象,表达十分含蓄。

  “人去后”四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音节中的快拍,刻画出王清惠北上后的心境:家书断绝,肝肠寸断,无人可诉。这主要写乡愁。“心难说”是翻录王词原作“千古恨,凭谁说”句,讲家愁国恨。时值苍生涂炭,江山疮痍,形势危艰,令人柔肠寸断,加深了“难说”的深度。“杜鹃啼血”常作为国亡家破痛烈心情的象征。“事去”一联,不仅对偶精工,而且内容深广。

  “东汴水”句指金灭北宋,“西湖月”句指元灭南宋,十四个字将南北宋亡国历史概括无遗。“西湖月”对应“人去后”其中蕴藏浓浓乡愁。汪元量在北地曾有《向州月夜酒边赋西湖月》长诗:“月亦伤心不肯明,人亦吞声泪如雨。”

  词结尾“有谁知”三句,“有谁知”意为此词无他人知,只有己知。“泣”字和王清惠原词中的“泪沾襟血”遥遥相对。汪词引用此典,以镜破喻亲人离散,兼喻国家山河破碎。

  汪元量这首和词挥酒自如,用语贴切。和王清惠原作相比,意思相近而不雷同,押其韵而不拘常,丝毫不见丝毫的窘迫和束缚。词中既有对王词的唱和,又倾诉出知己之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词中。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89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