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掇孤根墙解栽,天然农艳衬瑶台。
岁寒松柏如相问,一点丹红雪里开。
谁掇孤根墙解栽,天然农艳衬瑶台。
岁寒松柏如相问,一点丹红雪里开。
金朋说

金朋说

金朋说,字希传,号碧岩,休宁(今属安徽)人。曾从朱熹学。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有《碧岩诗集》二卷,明万历间裔孙金袍曾刊刻。事见本集卷首宋范宽、明金大绶序。 金朋说诗,以清抄《碧岩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明显舛误酌作校正。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¹²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¹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²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¹
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注释:¹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¹归浣(huàn)²,莲动下渔舟。
译文: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月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注释:¹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笑语喧哗。²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¹春芳²(xiē)³,王孙自可留
译文: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注释:¹随意:任凭。²春芳:春天的花草。³歇:消散,消失。⁴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⁵留:居。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职文化课提高读本编写组.文言诗文助读.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109
2、 傅如一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4-155

shānqiūm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kōngshānxīnhòu tiānwǎnláiqiū 
míngyuèsōngjiānzhào qīngquánshíshàngliú 
zhúxuānguīhuàn liándòngxiàzhōu 
suíchūnfāngxiē wángsūnliú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苍苍云松,落落¹(qǐ)(hào)²
译文:苍劲入云的青松,落拓开朗的商山四皓。
注释:¹落落:豁达,开朗。²绮皓:即四皓,秦末汉初隐居的四名高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因四人年皆八十余岁,须发皓白隐居在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岫,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故号称“商山四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春风尔来为阿谁¹,蝴蝶忽然满芳草。
译文:和煦的春风啊你为谁吹来?翩翩的蝴蝶忽然飞满了芳草。
注释:¹阿谁:六朝、唐代口语,犹言谁。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秀眉为雪颜桃花¹,骨青髓(suǐ)绿²长美好。
译文:看老人秀眉银发满面春色,精气筋骨爽健长久美好。
注释:¹颜桃花:谓面容有青春之色。²骨青髓绿:即《黄庭内景经》所说的“骨青筋赤髓如为”,道家谓筋骨强健,精气老炼。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译文:自称是秦时避乱隐居的人,欢快地相互劝酒而不觉年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各守麋(mí)鹿志¹,耻随龙虎争²
译文:四人各守与山间麋鹿为友的栖隐之志,耻于参加官场上的权力之争。
注释:¹麋鹿志,即遢隐之志。糜鹿:鹿的一种,俗称四不像,生活于山野。古人常以与麋鹿为伴喻栖隐山林。²龙虎争:龙争虎斗,指官场上的权力解触。这里指刘邦和项羽之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xū)¹起佐太子²,汉王³乃复惊。
译文:可是忽然间又出山去佐助太子,使汉朝皇帝感到吃惊。
注释:¹欻:忽然,突然。²太子:指吕后子汉惠帝刘盈。³汉王:指汉高祖刘邦。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顾谓戚夫人¹,彼翁²羽翼³成。
译文:回头对戚夫人说:“那几位老翁啊,羽翼已经形成!”
注释:¹戚夫人:汉高祖宠妃,曾与高祖议立其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被吕后断肢剜目投入茅厕内,呼为“人彘”。²彼翁:指四皓。³羽翼:辅佐力量。羽翼成,即势力已经形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归来商山下,泛若¹云无情²
译文:功成之后又回到商山之下,好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去无情!
注释:¹泛若:好象,泛,渗泛。²云无情:浮云飘来飘去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举觞¹(lèi)²巢由³,洗耳何独清。
译文:共同举杯祭奠唐尧时代的巢父、许由,你们惧污洗耳,多么高洁自清!
注释:¹觞:酒杯。²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³巢由:巢父、许由,传说为唐尧时的两位隐士。⁴洗耳:这里运用了典故。尧召许由,欲将帝位传给他,许由不想听,就洗耳于颖水之滨。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浩歌望嵩(sōng)岳,意气还相倾¹
译文:放声高歌,望着嵩岳那圣洁之地,你们的志趣情怀实让人倾慕钦敬!
注释:¹相倾:指意气相投。

  《山人劝酒》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此诗入《奉曲歌辞》。诗咏商山四皓健拔如苍松,落拓不羁,仙风道骨,青春不老,春风和煦向他送暖,蝴蝶翩翩为之起舞。作品着重称颂四皓“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的高洁之志。尤其赞誉其以隐士的身份出山辅佐太子,安定了汉朝储皇之位。尔后功成身退,复归商山,毫不系情于官禄爵们,其高风亮节直可追步上古高士巢父、许由。这正符合李白一向所追求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园”的理想,所以在本篇对四皓表达了极高的敬慕之情。这和李白其他诗篇颂扬“千古高风”的鲁仲连、安期生等功成身退的名士一样,不过是以咏叹古人来抒写诗人自己的襟抱而已。其他评家以为本篇借四皓佐太子事来影射玄宗朝时事,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全诗可分为三段。“龙虎争”以上为第一段。写商山四皓的仪表风度及节操。“羽翼成”以上为第二段。写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稳固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后六句为第三段。用形象赞颂商山四皓归来的豪壮气概。情若白云,气若嵩岳,楷模巢、由,举觞浩歌。此诗表达“功成身退”的志向,亦是诗人李白一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北京市:朝华出版社,1991年:281-282页

shānrénquànjiǔ--bái

cāngcāngyúnsōngluòluòhào

chūnfēngěrláiwèiāshuídiéránmǎnfāngcǎo

xiùméishuāngxuěyántáohuāqīngsuǐ绿zhǎngměihǎo

chēngshìqínshíshìrénquànjiǔxiānghuānzhīlǎo

shǒu鹿zhìchǐsuílóngzhēng

chuāzuǒtàizihànwángnǎijīng

wèirénwēngchéng

guīláishāngshānxiàfànruòyúnqíng

shānglèicháoyóuěrqīng

hàowàngsōngyuèháixiāngqīng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乱猿啼处访¹高唐²,路入烟霞草木香。
译文: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山色未能忘宋玉¹,水声犹是哭襄王²
译文: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注释:¹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²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朝朝夜夜阳台¹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译文: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惆怅¹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译文: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这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首联写巫山庙的环境。颔联承上,由巫山神话,引出《高唐赋》的作者宋玉。最后两句进一步将自己的慨叹和惋惜推向高潮。诗中虽然写有宋玉,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寄托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作者采用了先赋后比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64,65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què)¹见蔡桓公²,立³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¹⁰,不治将¹¹益深。”桓侯不应¹²。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注释:¹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²蔡桓公:本文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³立:站立。⁴有间:一会儿。⁵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⁶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⁷恐:恐怕,担心。⁸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⁹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¹⁰肌肤:肌肉。¹¹将:要。¹²应:答应,理睬。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¹,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²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译文: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注释:¹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²益:更,更加。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¹。桓侯故²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yùn)³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译文: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注释:¹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²故:特意。(另解:于是。)³汤熨: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⁴及:达到。⁵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⁶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⁷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⁸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⁹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¹人索²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³死。
译文: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注释:¹使:指使,派人。²索:寻找。³遂:于是,就。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曰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 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0. 第78-79页

biǎnquèjiàncàihuángōng

hánfēi xiānqín 

    biǎnquèjiàncàihuángōng yǒujiàn biǎnquèyuē  jūnyǒuzàicòu zhìjiāngkǒngshēn  huánhóuyuē  guǎrén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uē  zhīhàozhìbìngwéigōng  

    shí biǎnquèjiàn yuē  jūnzhībìngzài zhìjiāngshēn  huánhóuyìng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òuyuè 

    shí biǎnquèjiàn yuē  jūnzhībìngzàichángwèi zhìjiāngshēn  huánhóuyòuyìng biǎnquèchū huánhóuyòuyuè 

    shí biǎnquèwànghuánhóuérxuánzǒu huánhóushǐ使rénwènzhī biǎnquèyuē  zàicòu tàngyùnzhīsuǒ zài zhēnshízhīsuǒ zàichángwèi huǒzhīsuǒ zàisuǐ mìngzhīsuǒshǔ nài jīnzàisuǐ chénshìqǐng  

     huánhóutòng shǐ使rénsuǒbiǎnquè táoqín huánhóusuì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楚水¹清若空,遥将²碧海³通。
译文:楚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注释:江夏:唐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¹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²将:与。³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人分千里外,兴¹在一杯中。
译文: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注释:¹兴:兴会,兴致。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谷鸟¹吟晴日,江猿(yuán)(xiào)晚风。
译文:天晴时山间的鸟不停地鸣叫,两岸林中的猿猴却在晚风中哀号。
注释:¹谷鸟:山间或水间的鸟。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¹无穷。
译文:我的一生从未流过泪,现在却在这里泣涕不止。
注释:¹泣:眼泪。

  这首诗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全诗大开大合,跳跃跌宕,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将往之处。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友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已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毕竟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

  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跃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24

jiāngxiàbiésòngzhī

bái tángdài 

chǔshuǐqīngruòkōng yáojiānghǎitōng 
rénfēnqiānwài xìngzàibēizhōng 
niǎoyínqíng jiāngyuánxiàowǎnfēng 
píngshēngxiàlèi 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