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曲一生花里活,村翁疑是古遗民。
初来自被春留住,枉道当时为避秦。
邻曲一生花里活,村翁疑是古遗民。
初来自被春留住,枉道当时为避秦。

fànzhōuguāntáohuā

yóu sòngdài 

lìnshēnghuāhuó cūnwēngshìmín 
chūláibèichūnliúzhù wǎngdàodāngshíwèiqín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¹前百戏²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译文:勤政楼前百技竞赛,各自展现自己的高超与魅力,而王大娘的长竿更是鹤立鸡群,惊险美妙无比。
注释:¹楼:指勤​政楼​。²百戏:指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谁谓绮(qǐ)¹²有力,犹自嫌轻更著(zhù)³人。
译文:谁能料到妇女反而更有力气,顶着长竿犹自嫌轻,还要在上面顶个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滚歌舞。
注释:¹绮罗:指妇女穿的有纹彩的丝织品,此处指王大娘。²翻:反而,反倒。³著:一作“着”。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前二句展示了一幅让人惊叹的画面。王大娘那细细的长竿顶着那么大的一座木山,还有一个小孩子在山上翻滚出入,真够刺激。而着一“唯”字,更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妙。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后两句进一步写出王大娘超乎常人的力量与神妙绝伦的技艺。“谁谓”的反问语气更突出了人们的惊讶诧异,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此诗不仅再现了唐玄宗勤政楼前人们观赏百戏的热闹场面,对王大娘过人的力量和神妙的技艺表示了由衷的赞叹,而且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宁和谐。据《太平​御览》记载,刘晏写下此诗,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一片赞颂,唐玄宗非常高兴,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¹采蘩(fán)²?于沼³于沚(zhǐ)。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译文:在何处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注释:¹于以:问词,在何处。一说语助。²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³沼:沼泽。⁴沚:这里用为水中的小块陆地之意。⁵事:此指祭祀。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于以采蘩?于涧(jiàn)¹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²
译文:在何处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注释:¹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²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bì)¹之僮(tóng)²,夙(sù)³夜在公。被之祁(qí),薄言还归
译文: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注释:¹被: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²僮僮: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³夙:早。⁴公:公庙。⁵祁祁: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⁶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⁷归:归寝。

  此诗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公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把这首诗定为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更为合理。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公“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公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公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公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公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骚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封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

  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公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潘啸龙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29
2、 李家秀 等.诗经鉴赏辞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7-18

cǎifán

míng xiānqín 

cǎifán zhǎozhǐ yòngzhī gōnghóuzhīshì 
cǎifán jiànzhīzhōng yòngzhī gōnghóuzhīgōng 
zhītóngtóng zàigōng zhī yánhuánguī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化城若化出¹,金榜天宫开²
译文:化城寺像是佛法化成,金榜高悬有如天宫顿开。
注释:¹化城句:化城,《法华经》卷三:导师“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稳。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王本注:“寺之立名,盖取此义。”安本注:“化城,佛法化出之城也。佛教谓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到此宝所,道途悠远险恶,故恐行人疲倦退却,于途中变作一城郭,使之止息,于此处养精力,遂到宝所。寺之名盖取此义。”若,《文苑英华》作如,注云:“集作若。”²金榜句句:《神异经·中荒经》:“门有金榜,以银楼,题曰:天皇之宫。”安本注:“句谓化城寺金榜高悬,有如天宫。”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¹
译文:我怀疑它是海上的云气,飞至空中结成了楼台。
注释:¹楼台句:《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台,名海市。”《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升公湖上秀¹,粲然有辩才²
译文:这湖上惟升公独秀,粲然微笑具有善辨之才。
注释:¹升公湖上(一作中)秀:升公,化城寺僧,名清升,亦名升朝。咸本无一作中注。萧本、玉本、郭本、刘本、全唐诗本俱注:“一作山。”王本注:“一作山,一作中。”胡本、《文苑英华》俱作湖山秀。²辩才:佛家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维摩诘所说经》卷中:“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文苑英华》作辨才。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¹
译文:一心助人而不利己,立身俗世却没有疑忌的心怀。
注释:¹嫌猜:疑忌。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了见水中月¹,青莲²出尘埃。
译文:清净如水中之月,又如洁净的青莲不染尘埃。
注释:¹了见句:了,王本注云:“萧本作子。误。”水中月,《维摩诘所说经》卷中:“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²青莲:梵语优缶本罗花之意译。此花清静香洁,不染纤尘。
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闲居清风亭,左右¹清风来。
译文:闲散之人独居于清风亭中,左右清风为之徐徐吹来。
注释:¹左右:《文苑英华》作右左。当暑,《文苑英华》作当署。误。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徘徊¹
译文:暑热之时又居于广大的化城寺殿中,灼热的太阳也只能殿外徘徊。
注释:¹徘徊:全唐诗本作裴回。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
译文:今天你茗茶小酌款待幽客,珍贵的盘子上盛满了雕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
飞文何洒落¹,万象为之摧。
译文:你行文如飞何其洒落,自然界的万物都可被你的文思驭来。
注释:¹飞文句:飞文,《昭明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洒落,潇洒脱俗。
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季父拥鸣琴¹,德声布云雷。
译文:族叔弹鸣琴而当涂治,德政之声响如云天之雷。
注释:¹鸣琴:《说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
虽游道林¹室,亦举陶潜杯。
译文:虽然时时寄迹于佛门,也仍像陶渊明一样饮酒举杯。
注释:¹道林:《法苑珠林》卷六一:“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晋王羲之睹遁才藻惊绝罕俦,遂披衿解带留连不能已,乃请往灵嘉寺,意存相近。又投迹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从百余,常随禀学。”亦(一作不)举陶潜杯:咸本、萧本、玉本、郭本、全唐诗本俱无一作不注。陶潜杯,《晋书·陶潜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尝醉如酒,足矣。’”萧本注:“‘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是暗用渊明嗜酒与远公游事。”
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清乐动诸天¹,长松自吟哀。
译文:古制的清商之曲传于诸天,长松在风中的声音却是怨哀。
注释:¹清乐句:清乐,《唐会要》卷三三:“清乐,九代之遗声,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魏氏已来旧曲,乐器制度;并诸歌章古调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自晋氏播迁,其音分散,不复存于内地。苻坚灭凉得之,传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关中,收之,入于江南。及隋平陈后获之。隋文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因更损益,去其哀怨者而补之,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至炀帝,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天后朝,犹有六十三曲。”诸天,佛家谓三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¹
译文:留下的欢乐若可止尽,磐石在劫难中也就变成了尘埃。
注释:¹劫石句:劫,佛家术语,梵语劫簸之略。劫石,佛示劫量之长,以天衣拂石为喻,因而谓之磐石劫。劫灰,劫烧时之灰也。《搜神记·劫灰》:“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末二句言留欢可长。
辙西蜀之人,行年二十有二,幸得天子一命之爵,饥寒穷困之忧不至于心,其身又无力役劳苦之患,其所任职不过簿书米盐之间,而且未获从事以得自尽。方其闲居,不胜思虑之多,不忍自弃,以为天子宽惠与天下无所忌讳,而辙不于其强壮闲暇之时早有所发明以自致其志,而复何事?恭惟天子设制策之科,将以待天下豪俊魁垒之人。是以辙不自量,而自与于此。盖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来以至于今世,其所论述亦已略备矣,而犹有所不释于心。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至于武帝,财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何者?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
辙西蜀之人,行年二十有二,幸得天子一命之爵(jué)¹,饥寒穷幸之忧不至于心,其身又无力役劳苦之患,其所任职不过簿书米盐之间,而且未获从事以得自尽。方其闲居,不胜思虑之多,不忍自弃,以为天子宽惠与天下无所忌讳,而辙不于其强壮闲暇之时早有所发明以自致其志,而复何事?恭惟天子设制策之科²,将以待天下豪俊魁(kuí)(lěi)³之人。是以辙不自量,而自与于此。盖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来以至于今世,其所论述亦已略备矣,而犹有所不释于心。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至于武帝,财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何者?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
译文:我是川西人,今年已经二十二岁,很幸运地得到一个天子任命的官职,心中不会再担忧饥饿穷困,我的身体也没有劳役的折磨,我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处理一些简簿公文和米盐等事情,并且没有得到实职来发挥自己的力量。空闲时间比较多,所以思考了一些问题,不愿意自暴自弃。我认为天子非常宽厚仁德,对天下人的言论没有什么忌讳,而我如果不趁著自己强壮并且空闲的时候,早点实现自己的志向,还要做什么别的事呢?恭敬地想到天子设立制科,用来选择天下英俊豪杰,所以我试着不自量力地参加这次考试。天下的事情,从远古到现在,人们的议论大体已经完备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让人满意的。那些古代帝王难道一定要博学多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去做吗?做事情要抓住要领,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因此,汉高祖宽宏傲慢却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汉文帝有宽厚长者风度,却能够让天下奸诈的人顺从。为什么会这样呢?知人善任,所以才能够不用事必亲躬却让事情做得很好。到了汉武帝,财力都很丰富,聪明才智超过了汉高祖和汉文帝,然而用来治理天下,却经常遇到挫折而不能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善于用人,事必亲躬的原因啊。
注释:¹“幸得”一句:苏辙于嘉祐五年(1060)三月,授河南府渑池主簿。没有到任,所以下文才说:“未获从事以得自尽。”²制策之科:即制举。开始于唐代科举取士制度。除了地方荐举以外,朝廷在中央,由皇帝亲自在殿廷诏示制科举,称为制举或者制科。³魁垒:形容高超突出。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文馆》:“悉择当世聪明魁垒之材,处之其中,食于太官,谓之学士。”⁴“是故”二句: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置酒洛阳宫,让列诸侯将领分析他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⁵“汉文”二句:汉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节俭而无犬马宫苑之好,是宽厚仁德者,对于奸邪之人能够以德报怨。⁶“至于”以下七句: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承接文景之治,对内进行改革,对外用兵,加上大兴土木,迷信神仙,急征敛,使得国家空虚。
由此观之,则夫天子之责亦在任人而已。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非明公而谁?推之公卿之间而最为有功;列之士民之上而最为有德;播之夷狄之域而最为有勇。是三者亦非明公而谁?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已毕矣。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盖亦如是而可也。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者欤?昔者秦越人以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越人不在,则有病而死者,莫不自以为吾病之非真病,而死之非真死也。他日,有病者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捐身以予子,子自为子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越人曰:“嗟夫,难哉!夫子之病,虽不至于死,而难以愈。急治之,则伤子之四肢;而缓治之,则劳苦而不肯去。吾非不能去也,而畏是二者。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子则知医之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今夫非医之医者,有所冒行而不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而过缓则无及。孔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天下患于不知,而又有知而过之者,则是道之果难行也。昔者,世之贤人,患夫世之爱其爵禄,而不忍以其身尝试于艰难也。故其上之人,奋不顾身以搏天下之公利而忘其私。在下者亦不敢自爱,叫号纷,以攻讦其上之短。是二者可谓贤于天下之士矣,而犹未免为不知。何者?不知自安其身之为安天下之人,自重其发之为重君子之势,而轻用之于寻常之事,则是犹匹夫之亮耳。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不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意者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由此观之,则夫天子之责亦在任人而已。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非明公而谁?推之公卿之间而最为有功¹;列之士民之上而最为有德;播之夷狄之域²而最为有勇。是三者亦非明公而谁?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已毕矣。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盖亦如是而可也。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者欤?昔者秦越人以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越人不在,则有病而死者,莫不自以为吾病之非真病,而死之非真死也。他日,有病者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捐身以予子,子自为子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越人曰:“嗟夫,难哉!夫子之病,虽不至于死,而难以愈。急治之,则伤子之四肢;而缓治之,则劳苦而不肯去。吾非不能去也,而畏是二者。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子则知医之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今夫非医之医者,有所冒行而不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而过缓则无及。孔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天下患于不知,而又有知而过之者,则是道之果难行也。昔者,世之贤人,患夫世之爱其爵禄,而不忍以其身尝试于艰难也。故其上之人,奋不顾身以搏天下之公利而忘其私。在下者亦不敢自爱,叫号纷³,以攻讦其上之短。是二者可谓贤于天下之士矣,而犹未免为不知。何者?不知自安其身之为安天下之人,自重其发之为重君子之势,而轻用之于寻常之事,则是犹匹夫之亮耳。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不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意者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译文:这么看来,天子主要职责是做好用人就好了。我看当今天下的人,那些所谓的有才能而可以任用的人,除了您还能有谁呢?看公卿之间功劳最大的,在士民之上而又德行最高,声名远播在异族中最无畏的,这三种人不是阁下又是谁呢?而阁下担任宰相职位,那么我们的君王的职责就到位了。古代的帝王能够无为而治,希望百代之后作为明主贤君之人,能够做到这样就行了。然而,天下没有治理好,责任在谁呢?从下面郡县的官吏中找,他们说:「我们做不到这样。」到上面的朝廷中去找,他们则说:「也不是我们的责任。」阁下身居要职,又怎么能够推辞呢?哎呀!恐怕是有人曾经用秦越人的事情向您进言吧?从前,秦越人凭借医术名闻天下,天下人把越人看成是生命所系。越人不在,那么病死的人就认为自己的病不是真病,死也不是真死。有一天,一个病人遇到越人对他说:「我把身体交给你,你只是要为了你的才能而诊治它,不要为了我而治疗它。」越人说:「哎呀,这很难做,你的病虽然不至于死,但是,要想完全治愈也很困难。如果用药过猛,就会伤及你的四肢,如果用药太缓,那病就不好除根。我不是不能治疗,而是怕出现上述的两种情况。伤害你的肢体治疗你的疾病,那天下人就以为我的医术不精;但是(如果用药缓)你的病根不除,那天下人就认为我不配当医生。我心中一直有这两种矛盾在斗争。」后来又见到那人,那人说:「您只知道医生的医术,却不知道不是医生的医术吧?如今不是医生的医生,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应付无穷的变化。而你在(疾病面前)严格遵守法则,追求万无一失,你所知道的医术只是医生的医术罢了。」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急于成功往往会失败,如果从容去做,往往能够成功,但是,如果过分拖沓,也会使机会白白失去的。孔子说:「中庸之道难于实行,我早就知道。聪明人往往超过界限,而愚笨的人却又达不到要求。」天下的事情既怕不明白,也怕明白过度的人,于是中庸之道的确难以实行。古代的贤能忧虑世人吝惜官爵,所以不肯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艰难。因此高高在上的人奋不顾身为天下人谋取公利,忘掉了自己的私利;下面的人也不顾惜自己的私利,敢于说话,指出上面的不足。这两种人可以说是比天下人都贤明,却还不免做不聪明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明白让自己安全是为了天下人安全的道理。对自己的举动要慎重,是为了尊重君子的权势,但是把这种慎重普遍化,那是普通人的识见。从阁下执政,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天下听不到慷慨的陈颂,却听到您淳朴厚道的名声。想来阁下还是知道的,但是,还有秦越人身上的缺点啊。
注释:¹“推之”一句:《宋史·富弼传》,仁宗“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²播之夷狄之域:《宋史·富弼传》,契丹屯兵境上以求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的故事,请求留之。而“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之动色。”³纷:表示纷杂、争吵。⁴攻讦:举发他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北齐书·刘贵传》:“刘贵性峭直,攻讦无所回避。”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不宣。辙再拜。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xǔ)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不宣¹。辙再拜。
译文:我读《三国志》,记得见过这样的情节:曹操和袁绍相对峙,久久不能决断,曹操问贾诩,贾诩说:「您的明智比袁绍高明,胆力也超过了他,在用人方面也比他强,当机立断的魄力也超过了他。袁绍虽然兵力百倍于您,您与他画地而守,半年袁绍却不能取胜,那您取胜的形势已经比较清楚,但是却久而不决,那是因为你为考虑万无一失的过错罢了。」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道理却一致。如今天下人寄希望于您,难道不是这个缘故吗?阁下只要稍微考虑一下我上面的说法,就应该明白天下人希望您所要做的事情。不一一细说了。苏辙敬上。
注释:¹不宣:古代的书信末尾常用语,即不用一一细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