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枯已尽,菊花残更香。带酲尝野橘,和梦听啼螀。
荷叶枯已尽,菊花残更香。带酲尝野橘,和梦听啼螀。
鬓畔流年速,灯前旧话长。寒龟且未死,不必恨支床。
鬓畔流年速,灯前旧话长。寒龟且未死,不必恨支床。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夫因兵死守蓬(péng)¹,麻苎(zhù)²衣衫鬓(bìn)发焦³
译文: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注释:¹蓬茅:茅草盖的房子。²麻苎:即苎麻。³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柘(zhè)¹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²尚征苗³
译文: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注释:¹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²后:一作“尽”。³征苗:征收农业税。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时挑野菜和¹根煮,旋(xuàn)²(zhuó)³生柴带叶烧。
译文: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注释:¹和:带着,连。²旋:现(做)。³斫:砍。⁴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yáo)¹
译文: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注释:¹征徭:赋税和徭役。

  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6-1357

shānzhōngguǎ

xún tángdài 

yīnbīngshǒupéngmáo zhùshānbìnjiāo 
sāngzhèfèiláiyóushuì tiányuánhuānghòushàngzhēngmiáo 
shítiǎocàigēnzhǔ xuánzhuóshēngcháidàishāo 
rènshìshēnshāngèngshènchù yīngzhēngyáo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天高云淡,望断¹南飞雁。不到长城²非好汉,屈指³行程二万。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¹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²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³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¹漫卷²西风。今日长缨(yīng)³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¹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²漫卷:任意吹卷。³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⁴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⁵缚住:擒住。苍龙: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⁶苍龙,毛泽东注: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猛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参考资料:
1、 徐四海著. 毛泽东诗词鉴赏[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12.第96-97页

qīngpíngyuè ·liùpán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tiāngāoyúndàn wàngduànnánfēiyàn dàochángchéngfēihǎohàn zhǐxíngchéngèrwàn 
liùpánshānshànggāofēng hóngmànjuǎn西fēng jīnchángyīngzàishǒu shízhùcānglóng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qú)塘峡¹口水烟²低,白帝³城头月向西。
译文: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注释:¹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²水烟:水上的烟霭。³白帝: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ān)¹一时啼。
译文: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月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注释:¹闇鸟:指归宿之鸟。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¹又闻。
译文:《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注释:¹歇:停止,消止。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蛮儿巴女¹齐声唱,愁杀²江楼病使君³
译文: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注释:¹蛮儿巴女:指湖北、四川之间的青年男女。蛮,古时称楚因为荆蛮,称四川为巴蜀。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²杀:形容程度很深。³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是作者自指,当时作者任忠州刺史。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巴东¹船舫(fǎng)²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³齐。
译文: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注释:¹巴东、巴西:均为郡名,前者在今重庆奉节一带,后者在今四川阆中一带。²船舫:泛指船。³雨脚:随云飘行、长垂及地的雨丝。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水蓼(liǎo)¹冷花红簇(cù)²,江篱(lí)³湿叶碧凄凄。
译文: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注释:¹蓼: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²簇簇:丛列成行貌。³蓠:水中生长的一种藻类植物。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yè)¹后声迟。
译文: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注释:¹断咽:止断。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怪来¹调苦缘²词苦,多是通州司马³诗。
译文: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¹怪来:怪不得的意思。²缘:因为。³通州司马:指元稹,当时元稹任通州司马。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

  第二首写静夜听唱《竹枝》。前两句写哀怨如泣的《竹枝》歌声时断时续,打破了夜静空山的沉寂,同时问这幽怨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问语说,不直接道出,发人思索,而更觉沉痛可伤。第三句谓这《竹枝》怨歌并非独唱,而是“蛮儿巴女齐声唱”。恋儿巴女,当时对湖北、四川一带男女青少年的一种称谓,因古时称楚国为荆蛮、四川为巴蜀。这齐声所唱之怨歌,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听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诗人喟叹云:可愁煞了江楼上的我这个忠州病使君啊!上首借景寓悲,这里则无穷羁愁尽在“杀”之中,倾怀而诉,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绘诗人于江楼上所见的“竹枝”歌乡之雨景。前两句描绘舟行风雨中。三、四两句由第二句生出,绘水边景致。“冷花”、“湿叶”,雨气逼人;“红簇簇”、“碧凄凄”,描绘歌乡雨景,乡土色彩浓郁而体物入微。

  第四首写听江畔唱《竹枝》。前两句写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写诗人始悟曲调凄苦,因所唱多为通州司马“词苦”诗。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曹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类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通州司马“词苦”诗中所含寓的志士们流离迁谪之悲,及响彻《竹枝》组歌中的辛酸心声,均蕴于苦调、溢于言表,因而,组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15-517
2、 李希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76-278
3、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5-136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liǎo)¹(zhàn)²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译文: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蘸入水中的,红色亦不改,水鸟划过湖面,惊得鱼儿上下穿梭。
注释:游后湖赏莲花:一作“幸后湖开宴赏荷花作”。¹蓼花:草本植物。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淡红色或白色。花,一作“梢”。²蘸:沾染。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fū)¹清流。
译文:千万顷的荷花烂漫夺目地绽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与千顷碧波相映生色。
注释:¹敷:开放,绽放。
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孙武¹已斩吴宫女,琉璃²池上佳人头。
译文:这千万顷的美丽荷花,宛若当年孙武斩落的宫女之头。
注释:¹孙武: 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世称“孙子”。曾以 《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孙武为吴王搬演阵法,宫女充为兵卒,恃宠调笑,不听指挥,孙武立斩二人,阵法则成。琉璃池:指水如琉璃一样的池子,形容后湖彩色斑驳。典出《佛说无量寿经》:“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疵璃沙。璃池者,底水精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²琉璃: 亦作 “流离”,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水鸟划过水面,惊得鱼儿上下穿梭,在这充满动感的背景下,千万顷的荷花绽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最后两句想象荷花如同孙武当年斩落的宫女头颅。全诗写景雅致,想象奇特。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美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蓼花似火,绽放在水上,蘸入水中的,红色亦不改;水鸟划过水面,惊得鱼儿上下穿梭。就在这显示着大自然美妙与神秘的、充满动感的背景下,千万顷的荷花烂漫夺目地绽放在水面之上,与满池荷叶红碧相间,与千顷碧波相映生色。

  诗人把荷花写得无限妖饶,充满生机,但是最后两句的想象,却充满了血腥和不祥:“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诗人实在无法表达内心深处对荷花的独特感受,于是生发出一个兵家典故:孙武斩吴宫女。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诗人把荷花比喻成孙武当年斩落的宫女的头颅。用“佳人头”作为诗歌意象来形容莲花的鲜艳、娇美,前所未有。这个比喻险怪、冷艳,带有几分杀机,包含着一个附庸国国君潜意识中的不平之气。不过如此一来,如火的蓼花映照下的水面则宛若一池血水,难怪当时人们都认为此诗不是吉兆。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38-140
昔一人嗜酒,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昔一人嗜(shì)酒,忽遇故人¹,其故人乃²(qiān)(lìn)³之徒。嗜酒者曰:“望诣(yì)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吾贱寓甚遐(xiá),不敢劳烦玉趾(zhǐ)。”嗜酒者曰:“谅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lòu),不堪¹⁰屈尊。”嗜酒者曰:“但¹¹启户¹²就好。”故人曰:“奈¹³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zhǎn)。”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¹⁴,瓶¹⁵饮亦¹⁶好。”故人曰:“且¹⁷待吾半日,吾访友毕¹⁸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译文:从前有悭个嗜酒的人,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你家和你谈谈心,又口渴又心烦,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罢了。”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腿脚。”嗜酒的人说:“料想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友人说:“我家十分简陋,不能委屈了你的尊严。”嗜酒的人说:“只要门开着就可以了。”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悭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乃:是。³悭吝:吝啬。⁴诣:到......去。⁵止:使停住。⁶遐:远。⁷谅:料想。⁸第:只,只有。⁹陋:简陋,破旧。¹⁰堪:可以,能。¹¹但:只、仅。¹²启户:开门。¹³奈:只是。¹⁴相知:互相了解。¹⁵瓶:用瓶子。¹⁶亦:也。¹⁷且:暂且。¹⁸毕:结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