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王百法学未得,姹女丹砂烧即飞。
空王百法学未得,姹女丹砂烧即飞。
事事无成身老也,醉乡不去欲何归。
事事无成身老也,醉乡不去欲何归。
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醆欲如泥。
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醆欲如泥。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zuìyínèrshǒu--bái

kōngwángbǎixuéwèichàdānshāshāofēi

shìshìchéngshēnlǎozuìxiāngguī

liǎngbìnqiānjīngxīnshìxuěshífēnzhǎn

jiǔkuángyòuyǐnshībēiyíndào西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
译文: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yān)¹醉,长日小帘栊(lóng)。宿燕夜归银烛外²,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mì)残红。
译文: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注释:¹恹恹:精神不振貌。²“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诗意。

  开篇“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两句即点明时节,在暮春三月,红花落去,春光将尽,词人对春天的喜爱愈加浓烈。在这里,词人没有描写对春天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喜爱,而是通过残花飘零来强调自己对春天的不舍。越是生离死别,感情就越是浓烈,词人深谙其中道理,仅仅“花落更情浓”一句就把春逝心悲刻画得人木三分,比那些光用“愁”、“哀”、“怜”等肤浅字词雕琢词表的词作要深刻、厚重得多。

  “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佳人离去,秋千空挂,唯见一轮明月悬在朗朗星空中。系在岸边杨柳旁的马儿,可能因为等候主人的时间太长了,不禁迎着缓缓的春风嘶鸣起来。岸边的画船空寂无人,随着水波上下起伏。这三句刻画了一幅春夜湖边杨柳图。

  “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房中银烛明亮,宿燕径直飞到檐下休息,绿荫中黄莺的啼鸣婉转动听。这里化用了温庭筠《池塘七夕》诗中“银烛有光妨宿燕”的句意,暗喻佳人盼郎、郎却不归的孤独凄寂。流莺啼啭,让孤独的人儿更加心伤,这里烘托出佳人孤栖独处、彷徨忧伤的心境。

  最后一句“无处觅残红”,落花流水,残红难觅,对应上阕的“花落”。也有聚散匆匆、幽期难定的无奈,最后以佳人的无边怅惘哀愁收束全文。

  从整首词来看,词人以写暮春花落开始,以残红难觅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美。另外,上阕写暮春空景,却暗含男女情事。下阕写空闺独守,却又穿插春景。整首词词句虽短,但是暮春景色、男欢女爱两不误,最后,以悲春伤时寓意欢愉易逝,犹有余情未了,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48页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腾春梦绕天涯。
庭院沉沉白日斜,绿阴满地又飞花。瞢(měng)(téng)¹春梦绕天涯。
注释:¹瞢腾:睡梦迷糊蒙眬。
帘幕受风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帘幕受飞¹低乳燕,池塘过雨急鸣蛙。酒醒明月照窗纱。
注释:¹受飞:被飞吹动。
庭院日斜,绿阴花飞,帘低乳燕,池塘鸣蛙。正是春深夏浅,宜人天气。作者扶醉一梦,梦觉已月上纱窗。其中“瞢腾春梦绕天涯”一语,透露出渴望摆脱世务羁绊的心情,但写来曲折委婉,余韵不尽。

huànshā··tíngyuànchénchénbáixié--xiàyán

tíngyuànchénchénbáixié绿yīnmǎnyòufēihuāméngténgchūnmèngràotiān

liánshòufēngyànchítángguòmíngjiǔxǐngmíngyuèzhàochuāngshā

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移得绿杨¹栽后院。学舞宫腰²,二月青犹短³。不比灞(bà)多送远,残丝乱絮(xù)东西岸。
译文:移了一株小的绿柳将它栽种到后院。初春二月它的枝干尚短,也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只剩残丝乱絮,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注释:¹绿杨:绿柳。²宫腰:即楚腰,纤腰。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³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⁴灞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⁵残丝:折断的柳枝。⁶乱絮:散乱的柳絮。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几叶小眉¹寒不展。莫唱阳关²,真个肠先断。分付³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译文:杨柳初生的嫩叶因春寒而皱巴巴。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注释:¹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²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唐、宋时的送别歌曲。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³分付:付托。⁴条条:指柳条。

  上片写从外间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从此它就脱离了横遭攀折飘零之苦,言下之意颇为自得。杨柳垂条轻盈袅娜,诗词中常与美人纤腰互为比喻。此处“学舞宫腰”就将杨柳拟人化,开篇便宛然有一个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学舞”云云,可见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犹短”的形容而然。这样,移柳之事似乎暗示着一个小歌女脱离风尘,进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变:“不比灞陵多送二,残丝乱絮东西岸。”灞陵自汉唐以来均为折柳送别之地,“残丝乱絮”抛置之多,不言自明。这二句暗示歌女脱离为人随意作践的境地,有了一个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词意忽生转折。“寒不展”的叶儿,是皱眉的样子,看得出是情绪低落。以杨柳嫩叶比美人之眉,仍是继续前面的拟人,连下句依旧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样貌。“莫唱《阳关》”,这一句点出离愁别绪,因为《阳关》乃是送别曲,而自然是与上文中的好心人离别了。主人将外出,故伊人依依难舍。“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可见“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均是借喻柳。末二句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了肠断的缘由,兼寄词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名句,似乎那柳丝也不是柳丝,条条尽是离人怨苦之具象了。

  此词将人柳合一,若粘若脱,畅而不拘,收放随心,末句点明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愁肠,这在词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则是独创。词先写佳人于坊间饱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参考资料:
1、 姜钧.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2012:29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 :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104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争赏 一作:争玩)
长安豪贵¹惜春残,争玩街西²紫牡(mǔ)丹。(争赏 一作:争玩)  
译文: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注释:¹豪贵:指地位极其贵显的人。²街西:指朱雀门大街以西,地属长安县,多私家名园。一作“新开”。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别有玉盘¹承露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kān)³
译文: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着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
注释:¹玉盘:形容白牡丹开得大而美洁。²承露:承接甘露。³看:意为“观看”,音念平声。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开头写残春时节,富贵之家趋之若鹜争相观赏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诗作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并没有着力写紫牡丹的美,甚至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次句“争”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绝伦,而且突出了赏花者的迷狂之态。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用“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承露冷”三字描写花的状态,既是实写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润泽,更是着意表现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惟其不以秾艳撩人,自甘素淡,方显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

  全诗通过紫、白牡丹的对比,赞美白牡丹的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41-942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¹前三面幽。碧琼²梳拥青螺(luó)(jì)³
译文: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注释:¹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幽,形容险要,故称。²碧琼:碧琼,绿色的美玉,指江幽。³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回首 一作:白首)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¹成归计。回首送春拚(pàn)一醉²。东风吹破千行泪。
译文: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¹真个:真的,的确。个,助词。²拚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词开篇写景,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青翠美丽,可是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物我对照,更反衬出乡思之深。以下接着写北固山一带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上片主要写景,在作者笔下展开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清丽的春景,眼前的图画般的美景,却钩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物我对照乐景衬哀愁的写法,山水虽美,但终不是自己的故乡。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侧重写自己的思乡的心情。作者落笔对面,先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乡书一封,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从这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词人的 家人急盼远方的游子归家的殷切心情,以虚写实,更可见作者难耐思乡之情。家人盼归,可是作者回乡的日程还是遥遥无期,面对无可奈何的局面,作者只能是借酒浇愁面对东风抛洒热泪了,所以结句说“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最后这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是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戴俊安 编 .《苏轼诗词选注》:东坡诗社, 2003 5: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