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逢休沐,凭高且暂闲。
风声初卷野,雨气已吞山。
疾病临觞嬾,尘埃得句悭。
西征忽在眼,河势抱函关。
今日逢休沐,凭高且暂闲。
风声初卷野,雨气已吞山。
疾病临觞嬾,尘埃得句悭。
西征忽在眼,河势抱函关。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¹垂树杪²,又是乱山残照³
译文: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断虹:一段彩虹,残虹。²树杪:树梢。³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凭高虹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wú)¹。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²
译文: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²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

qīngpíngyuè ·yānqīngxiǎo

lánxìng qīngdài 

yānqīngxiǎo wàngqīngnánliǎo duànhóngchuíshùmiǎo yòushìluànshāncánzhào 
pínggāoduànzhēng yúnqiānpíng liúdōngxià jǐnshūyìngtuōshuāng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yù)¹,风月同天。
译文: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注释:¹异域:指相隔辽远的两地。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寄诸(zhū)佛子,共结来缘。
译文:寄言诸位佛门弟子,一日结下往后的佛缘。
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雁湫(qiū)¹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²雷硠(láng)³,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
译文:雁荡龙湫的瀑布烟雾弥漫茫苍苍,中条王官谷瀑布声如怒雷轰硠硠,庐山的瀑布声威豪壮浩浩如河江。
注释: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有“石梁飞瀑”景观。石梁:拦水的石堰。¹雁湫:指浙江省东南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有“天下第一瀑”之称。湫,水潭。²中条之瀑:指中条山天柱峰的王官谷双瀑。中条,山名,在山西省南部。³雷硠硠:瀑布飞泻,滚石相击,声如雷鸣。硠,石头相击声。⁴匡庐:即庐山,在江西省西北部。相传古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⁵浩浩:水盛大貌。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
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如人侧卧一肱(gōng)¹张²。
译文:天台山瀑布奇美不在瀑布在石梁,仿佛巨人侧卧时在伸出它的臂膀。
注释:¹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²张:伸展。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
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¹九道银河霜²
译文:臂力能撑开天台山高八万四千丈,让青天放出了银河九道犹如飞霜。
注释:¹青霄:青天。²银河霜:比喻白色的瀑布。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
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¹逼束²风愈怒。
译文:我来观赏瀑布时正赶上连天阴雨,两岸被逼迫谷窄山狭暴风更怒狂。
注释:¹两崖:两边山崖。²逼束:狭窄。
松涛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松涛¹一涌千万重,奔泉冲夺游人路。
译文:松涛翻滚卷起林涛一涌有千万重,狂奔的山泉冲击争夺掉游人的路。
注释:¹松涛:风撼松林,声如波涛,因称松涛。
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
重冈四合¹如重城²,震电³万车争殷(yǐn)(lín)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冈四面围合如重城,震怒的雷电如万车争先轰轰辚辚。
注释:¹四合:四面围拢。²重城:一重重城墙。³震电:打雷闪电。⁴殷辚:车轮滚滚如轰雷声。
山头草木思他徙,但有虎啸苍龙吟。
山头草木思他徙(xǐ)¹,但有虎啸苍龙吟。
译文:吓得山头的草木都要迁移到别处。只剩下猛虎怒吼苍龙在龙潭啸吟。
注释:¹他徙:迁徙到别处。
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
须臾(yú)¹雨尽月华²湿,月瀑更较雨瀑谧(mì)³
译文:刹那间云收雨敛尽月光分外湿润,月下的瀑布比雨中瀑布安详静谧。
注释:¹须臾:一会儿。²月华:月光。³谧:静谧,宁静。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¹皆休息²
译文:千山万水之间只剩下了一种声音,耳畔里只觉得天地万籁都已停止。
注释:¹响:回声。²休息:停止。
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
静中疑是曲江¹涛,此则云垂彼海立²
译文:寂静中我疑似听到钱塘怒涛响起,这里天台瀑布如云垂江潮似海立。
注释:¹曲江:浙江的别名,下游称钱塘江,钱塘潮声势奇伟,蔚为壮观。²“此则”句:意谓这里瀑布如云垂,那里江潮如海站立。化用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塞。
我曾观潮更观瀑,浩气胸中两仪¹塞。
译文:我曾经看过钱塘江潮又观赏瀑布,胸中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两仪。
注释:¹两仪:天地。《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
不以目视¹以耳听,斋心²三日钧天瑟³
译文:我不用眼睛观看却用两耳来谛听,如斋戒三天心灵虔诚听天乐瑟瑟。
注释:¹不以目视:不用眼看,意思是说用心思考。语出《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²斋心:集中思虑,排除杂念。古人祭祀前,要斋戒三日。³钧天瑟:即钧天广乐,指神话传说中的天上音乐。钧天,天帝居住地。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
造物¹(kuàng)²我良³不悭(qiān),所至江山纵奇特。
译文:造物主对我的恩赐真是慷慨大方,所到江山纵情展示它的壮丽奇特。
注释:¹造物:造物主,天地自然。²贶:赐予。³良:实在,确实。⁴悭:吝啬。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
译文:山中老僧回头笑对我说你休唠叨,雨瀑月瀑哪如冰瀑那才十分美妙。
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
¹玉裂琼²凝不流³,黑光中线空明窈(yǎo)
译文:如玉石破裂琼石凝固难以再流动,冰雪中出现黑光中线透明而深窈。
注释:¹破:此作动词用,与“裂”义同。²琼:美玉。³凝不流:化用李贺《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黑光中线:形容冰瀑的裂缝。明窈:明亮而美丽。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
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chè)¹空晴昊(hào)²
译文:到日丽天晴层冰积压一下忽摧崩,天崩地裂天空中忽现万里的天晴。
注释:¹坼:开裂。²晴昊:晴朗的天空。
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前冰已裂后冰乘¹,一日玉山²百颓倒。
译文:前面的冰雪崩坠后面冰雪紧相乘,一日之间玉山群脉有上百座倒倾。
注释:¹乘:趁,跟进。²玉山:冰山。颓倒:倾倒,崩塌。
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
是时樵牧¹无声游屐(jī)²绝,老僧扶杖穷幽讨³
译文:此时不见樵夫牧人身影游人踪迹,我老僧扶着禅杖探究山中的幽景。
注释:¹樵牧: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²游屐:古人游山所穿木屐。此指游人足迹。³穷幽讨:到处探寻和观赏胜景。
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
山中胜¹不传山外,武陵²难向渔郎道³
译文:山中的优美景致不必向山外人道,正像武陵桃花源难向渔人来说清。
注释:¹胜:美妙的景致。²武陵:武陵郡,古郡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渔民本武陵人,误入桃花源,惊为神仙世界,故武陵桃花源为后世所称。³难向渔郎道:桃花源中的人曾向渔民说,出去之后,关于桃花源不要向外人说道,故云。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
译文:说完月已西落只觉群山苍苍茫茫,只感到石梁下面烟雾迷漾莽苍苍,雷声响硠硠,挟带着风声雨声浩浩荡荡如河江。

  山水诗占了魏源诗作的大部分,渗透着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他写山水,或雄奇峻伟,或清丽秀逸,都各具风致。这首诗就着意描摹了浙江天台山石梁瀑布的奇特变幻,集多重绝异美景于一瀑,构成令人惊叹神往的境界。

  诗开头先举其他三处瀑布的各自特点,然后写天台石梁瀑布的奇异之处。再以种种夸张,描绘在怒风、连雨、千重松涛、重冈四合中的奔泉,瀑布声响如虎啸龙吟。在这些描写之后,通过与钱塘潮的对比,借老僧之口,特别举出天台石梁瀑布之奇尤其在于冰瀑之奇,作出天崩地裂、玉山颓倒等形容。诗中描绘的雨瀑、月瀑、冰瀑三组画面各呈异态,互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游览的心旷神怡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语言雄丽明快,多次换韵,与奔泻跳腾的瀑布在内在神理上适相谐合。诗人运笔流畅,段落过渡自然,或正面实写,或侧面讲叙,表现风格具硠流动变化之美。

  诗的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写曾经游历过的其他几处瀑布。浙江东南雁荡山龙湫瀑布以如烟似雾见美,山西中条山王官谷瀑布却以声宏如雷为胜,而江西庐山瀑布则以势浩如江闻名。作者用“烟苍苍”“雷硠硠”“浩浩如河江”几个词便准确鲜明地概括了它们的特点。但写此却意在反衬、落笔于“惟硠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台山位于浙东,两崖间硠一石梁相接,长约丈半,粗合五抱,仿佛一个巨人侧卧时伸出的巨臂,“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瀑布自此而下飞泻深谷,如“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这一“放”字,与上句“力”字呼应,使人感受到石梁瀑布突发直泻的劲势。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譬喻,夸张的想象,组成急速推近的特写镜头,将天台瀑布的奇景凸现于读者面前。

  不过,此诗的妙处恰在未停留于此。接下来作者不再直接铺陈、渲染石梁瀑布之劲,转而一层层地描写出瀑布变化,展示了雨瀑、月瀑、冰瀑之奇观。

  雨瀑是雨中之瀑,又似为山中大雨如瀑。“两崖逼束风愈怒”,紧扣着“石梁”位于两崖之间。松涛如涌,奔泉夺路写如瀑雨势。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辚”则写出大雨倾泻与瀑布喷坠之声交织,加以在重冈叠嶂四围中回音震荡,真如怒雷轰鸣,万车竞奔,以致草木震悚、龙虎惊吼。这是一幅何等雄险壮美的景观。

  然而到此,诗笔却一转,雷声雨声戛然而止——“须臾雨尽月华湿”,托出了“月瀑”妙境。这是月下之瀑,也可是月光如瀑。其余一切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千山万山间只硠瀑布的声音,听来恍如远远听见钱塘江涛声,不过钱塘潮如海陡立,而石梁瀑如云挂垂。这一“垂”字与前面“放出青霄”的“放”字不同,贴切地形容了月光下瀑布的柔美。而作者不写视觉中的月瀑,却写听觉中的“月瀑”,以周围的恬静衬布瀑布一音,连瀑布声也显得轻柔了。这又与“雨瀑”形成强烈对比。将读者带入一种幽美的境地。

  出人意料而奇妙的是,在“月瀑”之后,诗人又借山中老僧的话,勾画了一幅更为奇异高洁的“冰瀑”图。寒冬悬瀑凝冰,如破裂的琼玉挂在山谷。悬冰间的裂缝如黑线而又夹在冰层间,泛着光,衬托出冰瀑的晶莹透亮。一旦晴日,层冰渐溶,倾裂而下,如山颓倒,天崩地裂。这是一种静中见壮的美景。

  作者是用心灵在观视,用心灵在谛听,因而发现了天台石梁瀑布与众不同之美和它的层出变化,一景奇似一景,一景美似一景,而最后又借老僧的话点出,只硠不畏险绝,亲履山中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这时,明月西沉,群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与首句呼应,仿佛雁荡、中条、庐山诸瀑之美都汇集在天台石梁之下。启人遐思,令人神往,使人在回味诗境之美时也想亲自去领略天台石梁瀑布的风光。

  此诗层次分明,依内容之变换,逐一写来。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富硠浪漫色彩。写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笔力豪健奔放,奇峭雄拔,风格奇伟。前人曾评魏源“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就此诗而言,确非虚语。

参考资料:
1、 张正吾,陈铭主编.近代诗文鉴赏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76-78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3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空床响琢(zhuó)¹,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²。醉梦尊³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译文: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注释:¹响琢: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²花上春禽冰上雹: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³尊:同“樽”,酒杯。⁴湖:此指颍州西湖。⁵入坐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转关镬(huò)¹,春水流弦²霜入拨³。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译文: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注释:¹转关镬索:传说是两首古曲。²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³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⁴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⁵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

jiǎnlánhuā··kōngchuángxiǎngzuó--shì

kōngchuángxiǎngzuóhuāshàngchūnqínbīngshàngbáozuìmèngzūnqiánjīngfēngzuòhán

zhuǎnguānhuòsuǒchūnshuǐliúxiánshuāngyuèduògènglángèngqǐnggōnggāozòudàn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斗草¹阶前初见,穿针²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chāi)³。靓(jìng)眉沁(qìn)绿,羞脸粉生红。
译文:与你初相见是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的时候,七夕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斗草时你裙子沾满露水,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颤动。七夕时,只见装扮秾丽,眉际沁出翠黛,脸儿更是羞得生出娇红。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²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³玉钗风:指女子头上的玉钗在风中抖动。⁴靓(jìng)妆:秾丽的打扮。⁵眉沁绿:黛石描眉所显现的青绿色。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流水便随春远¹,行云²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³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译文:不料华年似水,伊人已不知流落何方,也不知依附了何人。每当深夜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空空荡荡,心中再也无法填满。只能在春雨飞花的梦中,跋山涉水,苦苦找寻。
注释:¹“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²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喻指女子如行云一样飘忽不定。³锦屏:内室的屏风,此指内寝。⁴飞雨:微雨。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