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嬴。
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嬴。
山根百尺路前去,十夜耳中汾水声。
山根百尺路前去,十夜耳中汾水声。

guòfénshuǐguān--zhāng

qiānnánláibèixíngguānménshìhóuyíng

shāngēnbǎichǐqiánshíěrzhōngfénshuǐshēng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品德立宗庙、定社¹²曰勋,品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³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品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¹⁰衰微也。
译文: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注释:¹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²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品代指国家。³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⁴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品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⁵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品此来譬喻久远。河:黄河。带:衣带。⁶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远。厉:磨刀石。⁷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爰:乃,于是。苗裔:子孙后代。“⁸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⁹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¹⁰陵夷:衰颓。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¹读高祖侯功臣²,察其首封,所品失之者,曰:异哉所闻³!《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品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品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¹⁰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¹¹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¹²矣。罔¹³亦少¹⁴密焉,然皆身无兢兢¹⁵于当世之禁云。
译文: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注释:¹余:我。²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³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⁴《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⁵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⁶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⁷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⁸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⁹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¹⁰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¹¹见:与“现”字同。“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¹²秏:与“耗”字同,意为无、尽。¹³罔:与“网”字同,法网。¹⁴少:稍略,略微。¹⁵兢兢:小心谨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品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品成功为统纪,岂可绲¹乎?观所品得尊宠及所品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品览焉。
译文: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注释:¹绲:与“混”字通。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慨叹以及对古人遗风的追慕,首联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领联“明月在”与“古人空”形成对比,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声社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和开阔;尾联由景人情,直抒胸臆,表达对古人遗风的缅怀与追慕。

shěnyǐnhóuyǒnglóu--cuīhào

liángdōngyángshǒuwèilóuwàngyuèzhōng绿chuāngmíngyuèzàiqīngshǐrénkōng

jiāngjìngwénshānyòuchuānzhǎngshùsāi鸿hóngdēnglínbáiyúnwǎnliúhènfēng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石镜山¹前送落晖(huī)²,春残回首倍依依³
译文: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¹石镜山:在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一石镜,故名。²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³依依:不忍离别的样子。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时平¹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译文: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倍,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
注释:¹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mù)(xu)¹苗侵官道²³,芜(wú)(jīng)花入麦畦稀。
译文: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注释:¹苜蓿:草名,又名金花菜,为马饲料的一种。²官道:大马路。³合:指草丛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⁴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⁵麦畦:麦田。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倦游自笑摧颓(tuí)¹甚,谁记飞鹰醉打围²
译文: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注释:¹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²打围:即围猎。此句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的那段豪迈放纵的生活。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写,是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亿。遥送落晖,当日就不免年近迟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句法圆融而劲健。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作者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功业无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壮士无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着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振作的不满。既然无功空老,则不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颈联富开写景,紧初“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该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尾联总收,归到“倦游”与“摧颓”。末句拈出昔日“飞鹰醉打围”的气概,似乎一扬;而冠以“谁记”,重重一抑。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

  “春残”,在该诗里是触景增慨的契机;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征意味。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诗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与人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63-64页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一蝉噪(zào)¹,飘萧²松桂秋。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注释:¹蝉噪:指秋蝉鸣叫。²飘萧:飘摇萧瑟。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青苔满阶砌(qì)¹,白鸟²³迟留
译文: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注释:¹阶砌:台阶。²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³故:故意。⁴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ǎi)¹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译文: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注释:¹暮霭:黄昏的云气。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竹西路¹,歌吹²是扬州。
译文: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¹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曰竹西亭,或称歌吹亭。²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84-1685页

yángzhōuchánzhì

 tángdài 

guòchánzào piāoxiǎosōngguìqiū 
qīngtáimǎnjiē báiniǎochíliú 
ǎishēngshēnshù xiéyángxiàxiǎolóu 
shuízhīzhú西 chuīshìyángzhōu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¹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译文: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注释:¹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草根侵柱础(chǔ)¹,苔色上门关²
译文: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注释:¹柱础:柱子的基石。²门关:门闩。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yàn)¹根见鸟,卷帘晴对山。
译文: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注释:¹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¹
译文: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注释:¹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jìngchóupànguān使shǐyuànshìjiànchéng--céncān

gōngshìzhǐshìxián

cǎogēnqīnzhùchǔtáishàngménguān

yǐnyànshíjiànniǎojuǎnliánqíngduìshān

xīnshīyínwèizuómèngdōngh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