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日日过西湖¹,冷浸(jìn)一天²寒玉³。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miǎo)
译文:天天经过西湖,湖水平静,宛如浸泡着一湖略带寒意的碧玉。山色虽说美丽如画,但想画时却难以描画。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¹西湖:指杭州西湖。本名钱塘湖,因其在市区之西,故亦称西湖。唐宋以来便因湖山景物俱佳而成为游览胜地。²一天:形容湖面之广。³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等。李贺《江南弄》:“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此句是描绘秋冬气象。⁴难邈:即难以描画之意。韩愈《楸树》诗有“不得画师来貌取”句,一本“貌”即作“邈”。朱熹校《昌黎集》于此诗后注云:“貌,音邈。”后晋天福四年写本汉将王陵变亦有句云:“诏太史官邈其夫人灵在金牌之上。”可知凡是用“貌”作描绘解时,唐宋人皆读作“邈”,有时亦写作“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前弦后管¹夹歌钟²,才断又重续。相次³藕花开难,几兰舟飞逐。
译文:管弦歌钟之声处处可闻,才停下又接着继续奏起。朵朵荷花依次开放,几只小船在湖中飞快地追逐。
注释:¹弦、管:即管弦乐器,这里指演奏乐曲。²歌钟:乐器名,演奏时打击用以节歌之钟。³相次:依次。⁴藕花:即荷花。西湖荷多,有“十里荷花”之称。⁵几:几多,多少。⁶兰舟:木兰舟,舟的美称。

  这是一首写景词,写作者秋日游西湖的所见所感。上片描绘西湖水如寒玉、山色如画的怡人景象;下片写游湖的盛况,管弦声飘,游船飞逐,热闹非凡。词人以游览西湖为立足点,选取山水荷舟、游人歌乐等相关场景,组成一幅夏日全景图,表现西湖之美与游湖之乐,层层写来,形象生动。全词明白如话,淡雅清新,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开头两句总写游湖的观感。“日日过西湖”,写其游湖次数之多,暗示西湖特别美丽,简直使人百游不厌,虽没明言西湖之美,其风物之迷人自不待言。“冷浸一天寒玉”,言湖水清冷,像寒玉一样,整天沉浸在寒冷的秋色之中,使整个湖变得更加清澈秀丽。如果说开头两句写水光,接下去两句则写山色,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的。其中前一句说:“山色虽言如画”,对西湖的山色从正面加以肯定;而后句则说“想画时难邈”,意思是说西湖山色如画,如果要画的话,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把它美丽的面貌画出来。这是以画家的手拙来衬托山色之美,可谓别出心裁。可见西湖山色比画还美,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上片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下片写游湖作了很好的铺垫。

  “前弦”二句写游人之多和歌吹之乐。“前弦后管夹歌钟”,一个“夹”字,可见弦管并奏,歌声嘹亮;“才断又重续”,说明楼馆林立,表演此伏彼起。词人虽然没说游人如云,也没说游人如何兴高采烈,只写歌声不断,此伏彼起,即“才断又重续”这一特定场景,以点代面,把游湖的盛况集中地描绘了出来。结尾两句写湖上荡舟。如果说“前弦”二句写歌吹,写听觉形象,而“相次”二句则写藕花、写荡舟,写视觉形象,言藕花相继开放,清香四溢,游人荡舟其间,互相“飞逐”,那是何等开心,那画面又是何等飘逸,美妙动人。

  全词有静景的描绘,也有动景的刻画;有的示之以色,有的诉之以声;有的用夸张手法,有的用比喻手段,把西湖的山水之美写得生动活泼,把自己的喜悦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有人说:“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6:37-38
2、 应守岩编.南宋西湖词解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95

hǎoshìjìn ·西

xīn sòngdài 

guò西 lěngjìntiānhán shānsuīyánhuà xiǎnghuàshínánmiǎo 
qiánxiánhòuguǎnjiāzhōng cáiduànyòuchóng xiāngǒuhuākāi lánzhōufēizh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天经过西湖,湖水平静,宛如浸泡着一湖略带寒意的碧玉。山色虽说美丽如画,但想画时却难以描画。

管弦歌钟之声处处可闻,才停下又接着继续奏起。朵朵荷花依次开放,几只小船在湖中飞快地追逐。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

西湖:指杭州西湖。本名钱塘湖,因其在市区之西,故亦称西湖。唐宋以来便因湖山景物俱佳而成为游览胜地。

一天:形容湖面之广。

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等。李贺《江南弄》:“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此句是描绘秋冬气象。

难邈:即难以描画之意。韩愈《楸树》诗有“不得画师来貌取”句,一本“貌”即作“邈”。朱熹校《昌黎集》于此诗后注云:“貌,音邈。”后晋天福四年写本汉将王陵变亦有句云:“诏太史官邈其夫人灵在金牌之上。”可知凡是用“貌”作描绘解时,唐宋人皆读作“邈”,有时亦写作“邈”。

弦、管:即管弦乐器,这里指演奏乐曲。

歌钟:乐器名,演奏时打击用以节歌之钟。

相次:依次。

藕花:即荷花。西湖荷多,有“十里荷花”之称。

几:几多,多少。

兰舟:木兰舟,舟的美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辑自《永乐大典》二二六五卷湖字韵,词集各刊本均未收,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将其附于《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之后。据邓广铭先生考证,《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作于乾道六年或七年(1170或1171):“查稼轩于赋闲居信州前凡三次居官临安,其任期较长者,厥唯乾道六七两年任司农寺主簿时,兹姑假定此词即该期内所作。”故此词约为辛弃疾初次在临安任职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宋)辛弃疾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9
2、 谢永芳编著.辛弃疾诗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772-773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词,写作者秋日游西湖的所见所感。上片描绘西湖水如寒玉、山色如画的怡人景象;下片写游湖的盛况,管弦声飘,游船飞逐,热闹非凡。词人以游览西湖为立足点,选取山水荷舟、游人歌乐等相关场景,组成一幅夏日全景图,表现西湖之美与游湖之乐,层层写来,形象生动。全词明白如话,淡雅清新,在辛词中别具一格。

  开头两句总写游湖的观感。“日日过西湖”,写其游湖次数之多,暗示西湖特别美丽,简直使人百游不厌,虽没明言西湖之美,其风物之迷人自不待言。“冷浸一天寒玉”,言湖水清冷,像寒玉一样,整天沉浸在寒冷的秋色之中,使整个湖变得更加清澈秀丽。如果说开头两句写水光,接下去两句则写山色,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写的。其中前一句说:“山色虽言如画”,对西湖的山色从正面加以肯定;而后句则说“想画时难邈”,意思是说西湖山色如画,如果要画的话,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把它美丽的面貌画出来。这是以画家的手拙来衬托山色之美,可谓别出心裁。可见西湖山色比画还美,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上片写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下片写游湖作了很好的铺垫。

  “前弦”二句写游人之多和歌吹之乐。“前弦后管夹歌钟”,一个“夹”字,可见弦管并奏,歌声嘹亮;“才断又重续”,说明楼馆林立,表演此伏彼起。词人虽然没说游人如云,也没说游人如何兴高采烈,只写歌声不断,此伏彼起,即“才断又重续”这一特定场景,以点代面,把游湖的盛况集中地描绘了出来。结尾两句写湖上荡舟。如果说“前弦”二句写歌吹,写听觉形象,而“相次”二句则写藕花、写荡舟,写视觉形象,言藕花相继开放,清香四溢,游人荡舟其间,互相“飞逐”,那是何等开心,那画面又是何等飘逸,美妙动人。

  全词有静景的描绘,也有动景的刻画;有的示之以色,有的诉之以声;有的用夸张手法,有的用比喻手段,把西湖的山水之美写得生动活泼,把自己的喜悦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有人说:“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此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6:37-38
2、 应守岩编.南宋西湖词解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95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译文:我又想起襄阳人孟浩然,他的诗清新可赏,句句足以永世流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即今耆(qí)¹无新语,漫钓槎(chá)头缩颈鳊(biān)²
译文:如今的诗坛老将再也写不出新奇的诗句,只好用木筏捕取鳊鱼在汉水之边。
注释:¹耆旧:年高望重者。²槎头缩颈鳊:人常用槎拦截鳊鱼,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槎头鳊: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译文:化了新的妆容!却不得人欣赏,竟然和画像争论!这幅仪态妆容!在后宫中又能排到第几名 !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译文:临水自照,看着水中消瘦的身影,不禁自我怜惜地说:你要好好地怜惜我,我也会好好地怜惜你!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yuàn--féngxiǎoqīng

xīnzhuāngjìnghuàzhēngzhīshìzhāoyángmíng

shòuyǐnglínchūnshuǐzhàoqīngliánliánqīng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江皋(gāo)¹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²
译文:登上江边的高楼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
注释:¹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江皋楼,指甘露寺一带的楼阁,如清晖亭、江声阁、多景楼、祭江亭等。²秦淮:即秦淮河,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败垣(yuán)芳草,空廊¹落叶,深砌(qì)苍苔。
译文: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叶飘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阶。
注释:¹空廊:指响糜廊。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败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译文:游人都已归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尽了千古英雄人物。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译文:木兰花开,似见一点生机,因无人观赏不知为谁而开。
此曲怀古伤今,抒发人世沧桑之感和羁旅寥落之情。精于写景。情寓景中。长于对句,“败垣”以下和“败人”以下两组鼎足对,皆工整而自然。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zhēn)¹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²离动,敲残愁况,梦家山³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译文:月光下,桂花的香气趁着风四处飘荡。砧杵捣衣声催动满天霜,路过的大雁叫声嘹亮。这雁声,唤起了离动,敲残了心中愁况,使身处异乡的我,梦绕魂牵着家乡。夜凉如水,枕凉如冰,这背井离乡的愁苦,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
注释:中吕:宫调名。中吕宫为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朝天子:曲牌名。入中吕宫。全曲四十四字,十一句十韵。¹砧声:砧杵捣衣声。²叫起:唤起。³家山:故乡。⁴强:执拗。此句意谓不由人不惆怅。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清丽秀美,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曲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月光”“桂香”“砧声”“雁鸣”这些意象,读者再熟悉不过。此曲能从众多写思乡情怀抒旅愁绪的诗词脱颖而出并被后人传诵,不在于选用了新奇的意象,而是得益于高超技法的运用:巧妙对比,极尽曲折。“月光,桂香,趁者风飘荡。”开篇呈现出一幅银辉泻地、微微闻到风中飘荡的桂香的美妙场景。“桂香”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乡之情,因为“桂”音同“归”,在这里作用是巧妙地衬托出作者思乡的情绪,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愁绪写活了,自己飘到了作者的眼前。漂泊在外的文人士子除了要受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之苦还有功业未成前途未知的精神折磨。应该说,清风朗月多少能除却作者的颠沛流离的疲乏,稍稍能舒展连日的愁眉。但毕竟,孤身在外,不是金榜高中之时,不是衣锦还乡之时,不是知音相聚之时,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眼前美景在作者眼中不免静幽清冷,秋风秋月,让作者感到不是清爽畅适,而是寒意袭人。与其对月伤怀,不如回屋休息。乡愁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情感纠葛,并不会随作者安顿而消散,这种愁怀在作者的梦里如约而至。现实中不得归家的作者在睡梦中如愿以偿“梦家山”。作者应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的感觉。但天不假缘,恼人无情的砧声雁鸣惊扰了作者的好梦,将其拉回现实。

  古诗有以砧声写相思的传统。关于“捣衣”,一说,古时衣服常用纨素一类织物制成,质地较硬,须先置于捶布石上反复舂捣,使之柔软。一说,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无论制衣也好,洗衣也好,女子都藉以传递对在外征战应第或者行商的丈夫的相思。捣衣多在夜晚,是因为白天光线充足,需侍弄田地,烧饭喂猪,捣衣是不需要很强的光线的,利用夜晚月光即可。皓月当空,既照亮家人,也照亮远方亲人。阵阵捣衣之声,更引发作者的乡愁,家乡的妻子此时怕也正在对月伤怀赶制冬衣吧。本是先有天霜(天气变凉),后有砧声,作者却反弹琵琶,说是“砧声催动一天霜”,用语新奇。“一天”即“漫天”,漫天霜既写出秋夜之寒,又写出作者内心透凉。在古代大雁是用来传书的,采用了“大雁”这个意向,用在这里是写归感。大雁的鸣叫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作者耳里就带了离愁别绪,叫得人心震荡,一声声敲打着作者脆弱的心,引动带着离愁况味的情,作者对情的打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故这雁声让作者意识到候鸟已在归途,旅人归乡日期却无从得知。这夜深人静时的砧声雁鸣不啻惊雷,在作者耳边炸响,敲击寂寞苦愁的内心。外面的世界,月如,夜更凉。而作者身上,“罗衾不耐五更寒”,“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再想入梦以成奢。清冷幽静寒气逼人的寂寞世界,只剩下一个愁苦旅人哀伤怀乡。

  作者本想一抒寂寞和乡愁,但开篇却从清爽宜人的夜景写起,这与下文作者内心的愁苦哀伤构成一层对比;中间写梦里还乡,以梦中的团聚写形单影只构成第二层对比。两重对比将孤苦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的情感也多次变化,未置身朗月清风桂相袅袅的夜景应是寂寞;当受桂香涤荡,不免有淡淡的喜悦;这种喜悦随梦里还乡升至顶点,梦中醒来,听到砧声雁鸣,感到夜凉枕凉,情感跌至冰点。一波三折,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杜万伦.《朝天子·秋夜客怀》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0(09):98

cháotiān ·qiūhuái怀

zhōuqīng yuándài 

yuèguāng guìxiāng chènzhuófēngpiāodàng zhēnshēngcuīdòngtiānshuāng guòyànshēngliáoliàng jiàoqíng qiāocánchóukuàng mèngjiāshānshēnxiāng liáng zhěnliáng chóurénqiáng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¹事偏。
译文: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注释:¹胜:优美的。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晴风吹柳絮(xù),新火起厨烟。
译文: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杜草¹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译文: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
注释:¹杜草:即杜若。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诗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描述了清明时节的情景,清明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随风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下阙诗文表达的就是对于两位好朋友的寄语,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希望和祝愿。通篇读下来,不难发现,欢乐的小聚会中,不免透露出了诗人朋友目前不堪的处境,略略的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的心情。

qīngmíngyuánlínyǒurén

jiǎdǎo tángdài 

jīnqīngmíngjié yuánlínshèngshìpiān 
qíngfēngchuīliǔ xīnhuǒchúyān 
cǎokāisānjìng wénzhāngèrxián 
shínéngmìngjià duìjiǔluòhuā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