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瞿唐口,两耳风鸣号。
渺然长江水,千里投一瓢。
峡门石为户,郁怒水力骄。
扁舟落中流,浩如一叶飘。
呼吸信奔浪,不复由长篙。
捩柁破濆旋,畏与乱石遭。
两山蹙相值,望之不容舠。
渐近乃可入,白盐最雄高。
草木皆倒生,哀叫悲玄猱。
白云缭长袖,零落如飞毛。
缅怀洚水年,惨蹙病有尧。
禹益决岷水,屡与山鬼鏖。
摧冈转大石,破地疏洪涛。
巉巉当道山,斩截肩尾销。
峭壁下无趾,连峰断修腰。
破处不生草,上不挂鸟巢。
水怪不尽戮,下有龙与鳌。
辽哉千万年,禹死遗迹牢。
岂必见河洛,开峡斯已劳。
舟行瞿唐口,两耳风鸣号。
渺然长江水,千里投一瓢。
峡门石为户,郁怒水力骄。
扁舟落中流,浩如一叶飘。
呼吸信奔浪,不复由长篙。
捩柁破濆旋,畏与乱石遭。
两山蹙相值,望之不容舠。
渐近乃可入,白盐最雄高。
草木皆倒生,哀叫悲玄猱。
白云缭长袖,零落如飞毛。
缅怀洚水年,惨蹙病有尧。
禹益决岷水,屡与山鬼鏖。
摧冈转大石,破地疏洪涛。
巉巉当道山,斩截肩尾销。
峭壁下无趾,连峰断修腰。
破处不生草,上不挂鸟巢。
水怪不尽戮,下有龙与鳌。
辽哉千万年,禹死遗迹牢。
岂必见河洛,开峡斯已劳。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试望平原,蔓草萦(yíng)¹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译文:秋色连天,平原万里。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
注释:¹萦:缠绕。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yuán)¹(tuó)²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译文: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江山飘摇,风雨无情,三十年的红颜转瞬逝,只落的个茫然使心惊!戍客断魂之日,却已魂归西天......
注释:¹鼋:鳖 。²鼍:一种鳄。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译文:赵王被俘虏后,终于离开了祖辈守卫百年的千里疆土,驾着哀鸣的马,身后跟着洒下热泪的臣子,向房陵进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想起那一桩桩历历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宫宝殿随水波无情的东流。回忆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释然……别了故地的艳姬美女,丢弃了华贵的金车玉乘。想举杯痛饮的时候,悲伤便如那连天雪浪般倾泻出来……可恨可叹啊,蹉跎英雄志,苍老少年情!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却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终比不上一腔悲愤的积怨!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
译文:李陵打过大漠,北进数千里,所过之处,白刃一指,血海汪洋。只叹是三年征战,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他低头受降的时候,征战的光辉只变成千古的骂名,留的个叛国背主的记忆……拔出长剑,狠狠的击在虚幻的玉柱上,时空里的虚影和冤魂不禁打了个冷战。情系着汉家宫室,身却只能留在这雁门!断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万语,此时只消一句,“我赴黄泉去,来世再报恩!”不知多少年后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划开了天幕的迷茫,生死离别,此时若能相见,又该说些什么呢?
注释:¹溘:忽然。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译文:明妃即将离去的时候,仰天长叹,叹身世不争,更叹这世间无情。远了,远了,紫台的宫禁马车已消失不见,远望关山苍茫,万里之遥,又岂可一朝飞渡?长空里萧萧的风响中,白昼的太阳渐渐的西沉。陇地的大雁开始成群的南飞,而带状的浮云也惟留下一行单调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宫室里思量着什么呢?走过大漠,穿过异域,却是“千载琵琶做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dàng)¹文史。 赍(jī)²志没地,长怀无已。
译文:冯衍罢业归田,闭门谢客,终日伤神叹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旧,可那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啊。没有了公卿的地位,便连一个小小的文吏也终视其不见。远大的志向破灭之日,惟有那不休的叹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千古悲情!
注释:¹跌宕:沉湎。²赍:怀抱,带。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¹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²
译文:嵇康行将下狱的时候,神气还是那样的激扬。一杯浊酒,在每个黄昏时独自慢饮,一架素琴,在每个黎明的时候独自弹奏,眼前所见,惟有那秋之萧瑟,云罗万里,阴晦无光……恍惚中那浩荡青冥腾空掠起,把长夜映的光芒万丈……
注释:¹醪:酒。²旸:光明。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yù)¹起,血下沾衿(jīn)²。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译文:孤苦的老臣曾经留下悔恨的泪水,不孝的子孙也终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心碎。万顷滔天的浪花里,也许可以回忆起从前流放到陇水的经历。那天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心伤随着冬日的风,久久盘旋,无法散去。泪水迷离,更是难以停止。当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泪水,而是鲜血的时候,我们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念此去往来寻觅,终见不到折戟沉沙的悲壮,也终觅不到黄尘古道边的无奈……
注释:¹汩:迅疾。²衿:同“襟”,衣襟。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译文:千百年过去了,马蹄已经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数十个王朝,车轮的轨迹也终映成天河般的绚丽……黄烟滚滚翻腾着,哀歌从每个心灵深处的角落逐渐响起。血泪泣尽,流逝于时间,断送于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烟消散了,惟有最后一匹骏马的白骨缓缓没入那幽咽的寒泉……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译文: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近结束了。数千载春秋变幻,数百载风雨飘摇,春草还生,秋风乍起……绮罗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馆剥落了它的红瓦,琴瑟的弦断尽了,丘垄也终渐化为平川……江山不变,而国已变幻,人生自古谁无死?想到这里,还有谁不为这万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试望平原

  第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赋作第一段: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魂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这一段意思是:眺望原野,杂草缠绕尸骨,大树聚敛魂魄。人生到了这种境地,难道还有什么吉凶祸福可言吗?我本来就是个含恨之人,看到这种情景,便抑制不住心中的惊惧,因此更想到古时那些饮恨而死的人。这段是开篇序言,作者直接点出主题,一开篇就给人一种十分苍凉悲愤之感。接下来从第二段到第九段,是赋作的第二部分,也是整篇《恨赋》的重点,这一部分分别列举了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人,以及类举了其他几种不同的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恨:

秦始皇

  第一个是秦始皇:“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yuán,tuó)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这段意思是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诸侯都到西方来朝见,平定天下,统一文法,秦王朝占有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他又雄心勃勃,武力并未用尽,宏伟的战略并未完全实现,因此他更勾画远图,希望征服海外,然而蓝图并未实现,他便魂断西方,此为始皇壮志未酬之恨。

赵王迁

  第二个是赵王迁:“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这段意思是,赵王做了俘虏,被迁徙到了房陵。整天心神不宁,失去了美丽的姬妾及富丽堂皇的车马。置酒欲饮之时,悲愤首先填满心胸。最终死去,怨恨依然无尽无穷。此为赵迁亡国辱身之恨。赵王迁,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为赵幽缪王,名叫迁。秦国俘虏赵迁之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同扶立赵嘉(赵嘉是赵迁同父异母兄,其父赵悼襄王的嫡子,悼襄王因为宠爱赵迁的母亲,所以废了嫡子赵嘉而立庶子赵迁为太子),在代地(今河北蔚县城东一带)称王。六年后,就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

李陵

  第三个是李陵:“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kè)至,握手何言!”这段意思是,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杀其全家,他名辱身冤。李陵在投降后,郁闷如狂,孤独心惭,无从发泄和排解。但是他虽身在匈奴,但却心怀故国,欲报汉恩。然而生命短促,无话可说,遗憾终身!这是李陵名辱身死却又含冤莫白之恨!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投降匈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另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裂帛系书”,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化用苏武的故事来说明李陵欲报汉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迫降不从,被徙至北海无人处放羊,苏武执汉节、饮冰雪、吃草籽,坚持19年。昭帝年间,常惠教汉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鸿雁,足系帛书,书上说苏武在某泽中,单于才放了苏武,使其得以归汉。

王昭君

  第四个是王昭君:“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这段意思是,王昭君离汉北去,远嫁匈奴,仰天深深叹息。离王宫逐渐远去,一路将要经过关隘山峦,行程遥远,似乎没有尽头。边塞荒漠,风沙阵阵,白日西沉,孤雁零落,云色惨淡。明妃心中虽然想念盼望君王,但最终死在异域。这是王昭君远居塞外,愁死他乡之恨!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历来就有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闭月、贵妃羞花之说!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南郡姊归(今属湖北)人。晋朝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冯衍

  第五个是冯衍:“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儒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jī)志没地,长怀无已。”这段的意思是,冯衍当罪,被罢免归田。他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关上门庭,不再出去做官,在家陪伴妻儿。他轻慢王侯公卿,在艺术创作上放荡不羁,敢想敢言。他虽然胸怀大志,但已经无从实现,徒然死去,饮恨不止。冯衍,《后汉书》中有传,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冯衍之恨,就是心怀壮志,报国无门,郁郁而终之恨!

嵇康

  最后一个是嵇康:“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láo)夕阳,素琴晨张。秋日萧萦,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yáng)。”这段的意思是,嵇康下狱,气概激昂。每天喝劣质的酒,弹普通的琴,萧条冷落,没有生机,他心中郁结着那种高迈不俗的情怀,夜不能寐,以盼天明。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有《琴赋》等。“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之恨,是为世道黑暗,清流难容之恨。

孽子坠心

  接下来两段:“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这两段的意思是,还有那些孤立无助的远臣,不是嫡出的庶子,掉泪担心,惶惶终日。以及贬谪流迁、流放边远地区的官员。他们这种种人,一旦听见风声迅猛而起,便滴泣为血,沾满衣襟。他们尝尽辛酸,最终还是落得个饮恨吞声,消散湮灭的结果。边关众人,平时虽然车骑繁多以致黄尘漫天,亦或歌乐四起,舞乐喧天,最终还是一死,尸骨埋于九泉之下”。

结论

  写到这里,作者不再一一列举单独的个体,而是类列了其他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由个体而及大众,举出他们虽然各自恨所不同,但却人人饮恨的结果。最后再把前面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得出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赋作最后一部分的结论。

hèn

jiāngyān nánběicháo 

    shìwàngpíngyuán màncǎoyíng gǒngliǎnhún rénshēngdào tiāndàonìnglùn shìběnhènrén xīnjīng zhíniànzhě hènér 

    zhìqínànjiàn zhūhóu西chí xiāopíngtiānxià tóngwéngòngguī huàshānwéichéng yuānwéichí xióng wèi fāngjiàyuántuówéiliáng xúnhǎiyòusòng dànhúnduàn gōngchēwǎnchū 

    ruònǎizhàowáng qiānfánglíng xīndòng mèidànshénxīng biéyànměi sàngjīnshèng zhìjiǔyǐn bēiláitiányīng qiānqiūwànsuì wéiyuànnánshèng 

    zhìjūnxiángběi míngshēnyuān jiànzhù diàoyǐngcánhún qíngwǎngshàngjùn xīnliúyànmén lièshū shìhuánhànēn zhāozhì shǒuyán 

    ruòmíngfēishí yǎngtiāntài táishāoyuǎn guānshān yáofēng bái西 lǒngyànshǎofēi dàiyúnguǎ wàngjūnwáng zhōngjué 

    zhìnǎijìngtōngjiàn guītián guānquèsǎo sāiménshì zuǒduìrén nòngzhì tuōlüègōngqīng diēdàngwénshǐ zhì chánghuái怀 

    zhōngsǎnxià shényáng zhuóláoyǐn qínchénzhāng qiūxiāosuǒ yúnguāng qīngxiázhī xiūzhīyáng 

    huòyǒuchénwēi nièzhuìxīn qiānhǎishàng liúshùlǒngyīn réndànwénbēifēng xuèxiàzhānjīn hánsuāntàn xiāoluòyānchén 

    ruònǎidié chētúnguǐ huángchén chuī yānduànhuǒjué quán 

    zāi chūncǎoqiūfēngjīng qiūfēngchūncǎoshēng luóchíguǎnjìn qínmièqiūlǒngpíng jiēyǒu yǐnhènértūnshēng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¹已无擎(qíng)²雨盖³,菊残有傲(ào)(shuāng)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注释:¹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²擎:举,向上托。³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⁴菊残:菊花凋谢。⁵犹:仍然。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一年好景君¹须记²,最是³(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¹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²须记:一定要记住。³最是:一作“正是”。⁴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zèngliújǐngwén

shì sòngdài 

jìnqínggài 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niánhǎojǐngjūn zuìshìchénghuáng绿shí  (zuìshìzuò zhèngshì )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上梢(shāo)扑鹿¹,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²莫喧哗³,恐惊他。
译文: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注释:¹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²稚子:幼子;小孩。³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é)(qīng)¹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²,报沙鸥³
译文: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¹俄倾:片刻;一会儿。²归休:辞官退休;归隐。³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上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上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上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上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页 .
2、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栏杆海棠花下?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¹。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yǐ)栏杆海棠(táng)花下?
译文:楼台很小,但是风情趣味却很好。风和雨忽飘洒触动起新愁,。他知不知道我正对着大好春光想念他,倚着栏杆站在海棠树下?
注释:落梅风:曲牌名,入双调。¹雨初风乍:谓风雨初起。乍,刚刚。

luòméifēng··lóutáixiǎo--zhōuwénzhì

lóutáixiǎofēngwèijiādòngxīnchóuchūfēngzhàzhīzhīduìchūnniànlángānhǎitánghuāxià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崆峒¹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译文: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注释: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¹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请公¹问主将²:焉用穷荒³为?
译文: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注释:¹公:指高适。²主将:指哥舒翰。³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饥鹰¹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译文:您像一只没有吃饱问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注释:¹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高生跨鞍(ān)马,有似幽并¹儿。
译文: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注释:¹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脱身簿尉中¹,始与捶(chuí)²辞。
译文: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注释:¹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²捶楚:杖击,鞭打。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借问今何官?触热¹向武威²
译文: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注释:¹触热:冒着炙热。²武威:郡名。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¹
译文: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注释:¹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译文: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huī)¹
译文: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注释:¹军麾:用作指挥的军旗。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此行既特达¹,足以慰所思。
译文: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注释:¹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译文: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常恨结欢浅¹,各在天一涯;
译文: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注释:¹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又如参与商¹,惨惨中肠悲。
译文: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注释:¹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惊风吹鸿鹄(hú)¹,不得相追随,
译文: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注释:¹鸿鹄:鸟名,即天鹅。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黄尘翳(yì)¹沙漠,念子何当²归。
译文: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注释:¹翳:遮蔽。²何当:何时。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译文: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8-40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3、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1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