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
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
译文:过去这都梁山是东南第一山,但现在却和塞外玉门关无异。
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
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¹指顾间。
译文:苍茫天地到处都是乱云衰草,中原大地就在这附近。
注释:¹赤县神州:对中国、汉地九州的别称。
击楫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
击楫(jí)¹何人酬壮志,凭栏终日惨愁颜。
译文:我就像那中流击楫的祖逖那样空怀壮志,整日倚靠栏杆满面愁容。
注释:¹击楫:亦作“ 击檝 ”。 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中原父老应遗恨,只见旃车岁往还。
中原父老应遗恨¹,只见旃车岁往还。
译文:中原父老到死都会感到悔恨吧,年年盼望王师收复中原,却只见来使车驾往返这里。
注释:¹遗恨:到死还感到悔恨。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译文: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译文: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柏梁失火去¹,因入吴王宫²
译文: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注释:¹“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²“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吴宫又焚荡¹,雏尽巢亦空。
译文: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注释:¹“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译文: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译文: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此诗为寓言诗,写雌雄双燕历尽艰险,生死不渝的“爱情”。一对恩爱燕子相依相伴,快乐幸福,不料一场大火降临,雄燕不幸身亡,雌燕憔悴伤心,回旋不去,非常伤感,凄切而动人。此诗用以寄寓人类爱情之忠贞。“令人羡”为全诗之眼,是联系人与燕的纽带。

  李白这首乐府取材比较随意,虽然提到“柏梁”、“吴王宫”,但都是信手拈来,并无所指。时序也是错乱的。按“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语意,似乎先有西汉柏梁殿失火,后有春秋吴王宫焚烧,其实西汉在春秋之后。可见这首乐府是随意而写,可能是李白应景之作,并非有感而发,因此在艺术上少有可圈可点之处。

shuāngyàn--bái

shuāngyànshuāngyànshuāngfēilìngrénxiàn

lóuzhūjīnchuāngxiùzhǎngxiāngjiàn

bǎiliángshīhuǒyīnwánggōng

gōngyòuféndàngchújǐncháokōng

qiáocuìshēnzàishuāngxióng

shuāngfēinánzàishāngcùnxīnzhōng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万木霜天¹红烂漫²,天兵³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译文: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注释:¹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²烂漫:光彩分布貌。³天兵:指红军。⁴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⁵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⁶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¹,风烟²滚滚来天半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注释:¹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²风烟:犹风尘。³天半:半空。⁴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霄,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霄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参考资料:
1、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jiāào ·fǎn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wànshuāngtiānhónglànmàn tiānbīngchōngxiāohàn mǎnlónggāngqiānzhàngàn shēnghuàn qiántóuzhuōlezhānghuīzàn 
èrshíwànjūnchónggàn fēngyāngǔngǔnláitiānbàn huàngōngnóngqiānbǎiwàn tóngxīngàn zhōushānxiàhóngluà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
¹吾老,以及²人之老;幼³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及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及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长辈; 爱护自己的子弟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弟晚辈。 (这样)治理天下就像用手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诗经》里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这样)就能治家和安邦了。”
注释:¹老:尊敬。²以及:从而推广到。³幼: 爱护。⁴刑:同“型”做典范、榜样。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一径¹沿崖²踏苍³壁,半坞(wù)寒云抱泉石。
译文: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向上走,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注释:¹径:小路。²崖:山崖。³苍:深青色。⁴坞:山坳。⁵抱:环绕,围绕。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山翁(wēng)¹酒熟²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去拜访的隐者喝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注释:¹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²酒熟:酒酿制结束。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参考资料:
1、 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10-111页

访fǎngyǐnzhě--guōxiángzhèng

jìng沿yáncāngbànhányúnbàoquánshí

shānwēngjiǔshúchūméncánhuāmǎ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