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烟霜信使稀,步看流水念荆扉。殊方蹈事多疑畏,衰世为人有是非。
东道烟霜信使稀,步看流水念荆扉。殊方蹈事多疑畏,衰世为人有是非。
同病尚闻河上曲,违时终弃汉阴机。吾生志业存风雅,勉事删修力自微。
同病尚闻河上曲,违时终弃汉阴机。吾生志业存风雅,勉事删修力自微。
黄渊耀

黄渊耀

(1624—1645)明苏州府嘉定人,字伟恭。黄淳耀弟。清顺治二年,嘉定抗清起义,清兵围城,渊耀宿城堞,昼夜拒战。城破,与其兄自缢于僧舍。有《谷帘学吟》。 ▶ 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
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sēng)¹、鹤林友²、龙山客³,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gān)、东阳酒、西湖蟹(xiè)。哎,楚三闾(lǘ)休怪!
译文: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
注释:¹虎溪僧:指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寺前有虎溪,常有虎鸣。²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天祥,据传他曾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的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³龙山客:指晋代名士孟嘉。⁴杜工部:即唐代诗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⁵洞庭柑:指江苏友湖洞庭山所产柑橘,为名产。⁶东阳酒:又称金华酒,浙江金华出产的名酒。⁷西湖蟹:杭州西湖的肥蟹。⁸楚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拨不断·九重天》),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腾的机会,一直浮沉于风尘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给他的,该有多少辛酸的回忆!马致远后期散曲中,不止一次提到宦海风波,时时准备退出官场,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这首小令就作于马致远归隐之后。

  此曲起首“菊花开,正归来”二句,用陶渊明归田的故事。马致远的确像陶潜那样,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厌,是误入了迷途,而归隐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友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为鼎足对,将三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极力妆点,说明归隐的生活乐趣:虽然闲居野处,并不谢绝人事,不过所交往的,都是虎溪的高僧,鹤林的道友,龙山的佳客;就像他最崇拜的杜甫、陶潜、李白这些古代杰出的诗人那样,在草堂之中,菊篱之旁,青山之间饮酒斗韵,消闲而自适。何况,还有洞庭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螃蟹!这样的田园生活,自然让人为之陶醉,乐在其中矣。对于马致远的归隐,有些友人可能不友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诙谐调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闾休怪!”这里,一点也没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内,也不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说明,当权者的统治友糟,不值得费力气为它去卖命。这是他归隐的动机所在。

  此曲用典较多,但并不显得堆砌。由于这些典故都比较通俗,为人们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写怀抱,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51-252页

duàn··huākāi--zhìyuǎn

huākāizhèngguīláibànsēnglínyǒulóngshānshìgōngtáoyuānmíngtàibáizàidòngtínggāndōngyángjiǔ西xièāichǔsānxiūguài

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个美人来,翩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
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个美人来,翩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
译文:歌音还没有停歇,便见到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与普通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髻堆翠;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生于孰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应定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方离柳坞¹,乍²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³;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mèi)乍飘兮,闻麝兰之馥(fù);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yè)笑春桃¹⁰兮,云髻(jì)堆翠¹¹;唇绽樱颗¹²兮,榴齿¹³含香。纤腰之楚楚¹⁴兮,风回雪舞¹⁵;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¹⁶。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¹⁷;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欲颦(pín)兮,将言而未语¹⁸;莲步¹⁹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²⁰文章²¹。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zhuàn)²²;比美人之态度兮,凤翥(zhù)龙翔²³。其素若何²⁴?春梅绽雪²⁵;其洁若何?秋蕙披霜²⁶;其静²⁷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²⁸若何?龙游曲沼²⁹;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qiáng)³⁰。生于孰³¹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³²不二;应定吹箫引去,紫府³³无双者也。
译文:既像鸟儿掠出柳林,又像蝴蝶飞离花房。美丽的仙子啊,你走到哪里都是风光一片,就连园中的小鸟看见你,都会惊讶你的美丽,离开枝头,跟在你的身后飞鸣殷勤。你轻盈的脚步刚一移动,你苗条的身影,就在九曲回廊上摇曳光临;你宽阔的衣袖刚一飘起,浓郁的兰麝早已芳香沁人;你荷花般的裙裾轻轻移动,早已传来环佩叮咚的一片玉音。脸上的笑靥能和春桃媲美,祥云般的发髻,像流淌的小溪垂洒在耳鬓。微笑的玉口如樱桃般大小,石榴般的牙齿,含香红唇。看那妖娆的身段,颤微微的就像雪花飞舞,清风吐波静无尘。和珠玉钗环交相辉映的,是那鹅黄和鸭绿。在眉毛和额头上,蕴含着彩色的光晕。你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生气和高兴,都一样的美丽动人。你在池边留恋玩赏,风吹衣带,轻飘飘的,美轮美奂。蚕丝般的眉毛将要皱起,想要说话,却欲言又止,始终没有发出声音。莲花般的脚步轻轻抬起,想要停下来却又落在地上向前找寻。我爱慕仙子的优良品质,像冰那样晶莹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清芬。我爱慕仙子的华贵衣裳,闪烁的光彩映衬出灿烂的花纹。我爱慕仙子那倾国倾城的容貌,如同用香料做成了玉石,然后再雕出那美得天下难找,地上难寻的玉人。仙子的风姿好有一比啊,就像飞舞的凤凰在空中舒展,又像起舞的神龙在云中歌吟。你的洁白像什么,白梅带雪开在早春。你的清纯像什么,秋蕙披霜不染纤尘。你的宁静像什么,幽谷青松自成独林。你的艳丽像什么,朝霞映红池塘里的缤纷;你的文雅像什么,长龙在曲池中缓缓悠游的波纹;你的神采像什么,犹如晶莹的江水照着皎洁的月儿画一轮。这样沉鱼落雁的容貌,哪个美人能比得上啊?羞愧了那位浣纱沉鱼的西施女;还有那位远嫁塞北,让空中飞行的大雁看见她,只顾欣赏美丽,忘了扇动翅膀而跌落云头的王昭君。太神奇了,我的仙子啊!你生在何地,来自何方?为何长得这样美丽,这样动人?我相信,就是在天上的瑶池也找不到像你这样的第二个,那里的七仙女,没有你这样举止文雅,丰姿绝伦。至于在神仙洞府里,你的容貌,更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独一无二,俊俏超群。我知道了:你是从天庭宴会上刚刚归来,你是不是坐在瑶池边上的,那位最美丽最尊贵的上座佳宾。你是仙宫中举世无双的好姑娘,天地间最最美丽的化身。你究竟是谁啊?我的警幻仙子,如此的美丽,你是一位绝无仅有的神仙美人。
注释:¹柳坞:柳树成林如屏障。坞:小的障堡。²乍:初。但行处,³鸟惊庭树:说仙姑容貌美丽。《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原本说人之美,鱼鸟都感到惊艳。后来以“鱼入鸟飞”形容女子之美。⁴影度回廊:先见曲廊上身影移动。⁵仙袂乍飘兮:袂,衣袖。兮,语助词,相当于“啊”或“呀”。⁶麝兰:香料,香草。⁷馥郁:芳香浓烈。⁸荷衣:用荷花制成的衣服,神仙所穿(见屈原《九歌·少司命》)。⁹环佩:古人身上的佩玉,行动时相碰叮叮作声。¹⁰靥笑春桃:脸上笑靥艳如桃花。古人常说“桃花似笑”。¹¹云堆翠髻:乌黑的发髻如云隆起。古代女子有一种梳得很高的发式叫云髻。堆,隆起。“翠”、“青”、“绿”等词,常代“黑”作形容头发颜色的修饰词。¹²唇绽樱颗:形容嘴唇好像樱桃绽裂。¹³榴齿:形容牙齿如石榴颗粒。¹⁴楚楚:原指鲜明的样子,引申为好看。¹⁵回风舞雪:形容身姿蹁跹。¹⁶满额鹅黄:六朝时,妇女于额间涂黄色为饰,称“额黄”,到唐代还保持着这种妆饰。¹⁷宜嗔宜喜: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¹⁸“蛾眉”二句:意思是说笑恼之情见于眉目之间,有一种欲言未言的神态。颦,皱眉头。¹⁹莲步:旧时称美人纤足行步为莲步。²⁰闪灼:鲜明,绚烂。²¹文章:花纹。这四句说仙姑性行如冰之清、玉之润,衣着鲜明、华美。²²香培玉篆:好像用香料造就,美玉雕成。²³凤翥龙翔: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²⁴其素若何:意思是:“她素雅的风格像什么?”²⁵绽雪:在雪中开放。²⁶披霜:覆盖着霜。²⁷静:稳重,端庄。²⁸文:文彩。²⁹龙游曲沼:传说龙耀五彩,所以用游龙来作比喻。沼,池子。³⁰王嫱:即王昭君。³¹孰:何。³²瑶池:神话中的仙境,西王母所住的地方。³³紫府:神话中的仙境,在青丘山上,天真仙女曾游此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¹(pēi)²,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wān)(yán)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³,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zhū)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译文: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注释:¹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²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³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⁴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⁵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⁶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⁷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⁸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diān),构堂皇¹,缭(liáo)(yuán)(yǒu),树之荻千章²,桂千畦(qí),都人游者,翕(wěng)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tuí)弛,其室为酒肆(sì),舆(yú)³(huàn)(náo),禽鸟厌之不肯妪(yù),百卉(huì)(wú)谢,春风不能花。余恻(cè)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tuān)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qī)侧也,为缀峰岫(xiù);随其蓊(wěng)而旷也,为设宧(yí)(yǎo)。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jí),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è)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译文: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注释:¹堂皇:广大的堂厦。²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³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⁴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⁵蓊郁:茂盛浓密貌。⁶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⁷夭阏:《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¹、甥(shēng)(méi)²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³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译文: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注释:¹香亭:袁枚弟袁树。²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³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⁴相易:互换。
己巳三月记。
己巳¹三月记。 
译文: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注释:¹己巳:1749年(乾隆十四年)。

  这篇记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仓的生活的憧憬。袁枚的记游一类文章与他的传记文不同,一是力求简洁,一是注重铺陈场景与刻画人物。文中第二段述及造园原则时,运用了大量整句,将园林“就势取景”的造园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笔法,也是对韩愈、柳宗元散文作法的继承。

  文章首段先写随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了金陵四周的美景,为后文得享美景时的喜悦做了铺垫。

  第二段作者主要叙写随园的来历以及自己治园的经过。中国古代造园的原则讲求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精心设计,使园林虽由人造,却宛如天开。作者将原本的“隋园”改成“随园”,这个“随”字的含义正是体现了中国园林造园之奥妙,园林美学的精髓,同时也暗含着袁枚随顺自然、随时之宜的审美理想与人格象征。

  最后一段则抒写了袁枚舍官就园,安享园林之乐的情怀。他引苏轼“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一句,表明自己仕与不仕皆随顺自然的心态。“随”字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露,充分显示了袁枚以“性灵说”驰骋文坛的诗人气质。

  袁枚写这篇文章。一方面为他精心修造园林解嘲,一方面也为了扩大随园的影响。但写对自己经营的园林有感情,并把侈造园林的操劳和做宫的仰人鼻息作比较,这些思想应该是真实的。

参考资料:
1、 袁启明译注.袁枚文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1月第1版:第28页-第30页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西征登陇(lǒng)¹,东望不见家。
译文:西征登上大陇山头,往东眺望看不见故乡。
注释: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¹陇首:今陕西陇城县有大陇山曰“陇首”。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关树¹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译文:边关树木抽出紫叶,塞外小草发出青芽。
注释:¹关树:边关的树木。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昆明¹当欲满,葡萄应作花²
译文:昆明春水当已涨满,葡萄也该已经开花。
注释:¹昆明:长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²作花:开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流泪对汉使,因书¹寄狭(xiá)²
译文:对着汉使热泪长流,请把捎信寄往长安的曲巷里头。
注释:¹因书:捎去书信。²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

  这是一首和诗,刘绘、萧衍所作的和诗主旨均为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刘绘“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托意思妇,萧衍“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这首诗特点在于写征人思家情绪,并描绘了边塞风光。

  首两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远征在外,登大陇山东望而见不到故乡的情景,领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东望不见家,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两句,用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眷念边塞的亲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虚写之笔却如此具体亲切。最后两句“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正在急切思念家园的时候,见到朝中派来的使者,不禁热泪长流,请他捎去深情的书信,转达到我那望不见的家园。

  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虚实并举,文辞精拔;韵律和谐。唐封演《闻见录》载:“周颞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恭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字,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这首诗正属于永明年间出现的佳作,所谓永明体诗歌。音调之美是永明体诗歌的首要条件,沈约言:“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如果以浮声理解为平声,切响理解为仄声的话,此诗所有诗句均做到了“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如首两句“平平平上上,平去入去平”,四声变化有节,发音轻重协调,若第九字“见”为平声,则完全符律句要求。从句法结构上看,中两联已是对句,若在声律上稍作调整,就与五言律体无异。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055-1056页

yǒusuǒ--shěnyuē

西zhēngdēnglǒngshǒudōngwàngjiànjiā

guānshùchōusāicǎoqīng

kūnmíngdāngmǎntáoyīngzuòhuā

liúlèiduìhàn使shǐyīnshūxiáxié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丞相英灵迥(jiǒng)未消¹,绛(jiàng)帷灯火²(sà)³寒飙(biāo)
译文: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注释:谒(yè):拜见。文山祠:文天祥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民族英雄,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抗元兵败被俘,拘囚大都(今北京市)四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义于燕京。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在监禁文天祥的监牢所在地(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修建祠宇。¹迥未消:远远没有消失。²绛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³飒:风声。⁴飙:狂风。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¹梦且遥。
译文:天地虽然宽阔 ,却没有你的容身之所;人生道路崎岖曲折 ,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注释:¹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花外子规燕市¹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译文:你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
注释:¹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祠堂亦有西湖树¹,不遣南枝向北朝。
译文: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注释:¹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本诗首联写文山祠的悲凉景象,为全诗的情调打下了基础;颔联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剧,颂扬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连用子规、燕月、精卫和浙江潮来隐喻文天祥被害后,人们的沉痛哀思;尾联用岳飞比文天祥,以英雄遗恨长存作结。全诗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用典精当,词句凝练,格调沉郁,情感深切。

  首联先写文山祠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红色的帷帐映着灯火,摇晃在寒风里,这景色让诗人想象文天祥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虚实相衬,从而表现出文天祥不屈的英灵,也暗含了对文天祥死难的痛悼与钦敬。这一联,讴歌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并把“英灵迥未消”五字作为全诗的纲领,以下皆由此而生发。

  颔联用洗炼的笔墨,概括了文天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乾坤浩荡身难寄”,南宋灭亡,国家不存,文天祥避敌追捕,然而乾坤浩荡,无处寄孤臣义士之躯。“道路间关梦且遥”,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这句写押解途中情景。文天祥抗元不果,忠义难寄,诗人用十四字描述文天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的经历,暗含诗人对文天祥浩然正气的赞赏。

  颈联连用数典进一步地深化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上句写实,诗人来到燕京,凭吊文丞相祠,耳边传来“子规”在月下的悲啼声,如哀如怨,顿生对文天样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崇敬之意。下句以“精卫填海”的故事,说明“填海”是不可为之事,精卫决心要填,寓意文天祥抗元的决心。就当时大势看,抗元胜利的把握是很小的,而文天祥忠于宋朝,正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实现抗元之志;又以钱塘江怒潮,喻其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美了文天样忠义爱国思想。诗人在这里巧用数典,使“英灵迥未消”进一步具体化,对仗工稳,用典切题,语意悲壮,激扬正气。

  尾联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作了夸张性的描写。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把“西湖树”和“丞相祠”联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两位民族英雄有所关连,在发扬爱国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继承和相互辉映作用。诗至此而止,造成余响不息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颂了文天祥的英灵浩气长存天地之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诗从文山祠周围气氛落笔,颔联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祥的光辉业绩,用笔精练。颈链展开想象,句子富于主观色彩。尾联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树遣枝向南描写文天祥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诚。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在于运用神话典故,作联想的浪漫手法,歌颂文天祥坚贞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诗用典妥切,属对工整,精致细密。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编选;马雪松,徐奔,褚竞注释,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第223-224页
2、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09-310页
3、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中国名胜诗联精鉴:山东友谊书社,1992年06月:第11页
4、 朱惠国著,元明清诗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第6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