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看九九,十日见炎凉。菊有霜前操,人无节后香。
一年看九九,十日见炎凉。菊有霜前操,人无节后香。
就令无宿酒,也不似重阳。一夜寒英老,多情旧雨黄。
就令无宿酒,也不似重阳。一夜寒英老,多情旧雨黄。
帽如前度落,蝶更几时忙。我不知何夕,相收足晚凉。
帽如前度落,蝶更几时忙。我不知何夕,相收足晚凉。

qiūjǐngshí--liúchénwēng

niánkànjiǔjiǔshíjiànyánliángyǒushuāngqiáncāorénjiéhòuxiāng

jiùlìng宿jiǔshìzhòngyánghányīnglǎoduōqíngjiùhuáng

màoqiánluòdiégèngshímángzhīxiāngshōuwǎnliáng

刘辰翁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5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生巴峡¹间。树形团团²如帷(wéi)³,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帷;实如丹,夏熟。朵¹⁰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¹¹,膜¹²如紫绡(xiāo)¹³,瓤(ráng)¹⁴莹白¹⁵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¹⁶(lào)¹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¹⁸矣。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红色的丝绸,膜像紫色的薄丝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如果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注释:¹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²团团:圆圆的。³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⁴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⁵冬青:冬天是绿的。⁶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⁷春帷:春天开花。帷,开花。⁸实:果实。⁹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¹⁰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¹¹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¹²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¹³绡:生丝织成的绸。¹⁴瓤肉:果肉·。¹⁵莹白:晶莹洁白。¹⁶醴:甜酒。¹⁷酪:奶酪。¹⁸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¹夏,南宾守²乐天,命工吏³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不知道摘下三天内变化的人。
注释:¹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²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³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⁴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19-1021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zhī

bái tángdài 

    zhīshēngxiájiān shùxíngtuántuánwéigài guì dōngqīng huā chūnróng shídān xiàshú duǒtáo  qiàohóngzēng xiāo rángròuyíngbáibīngxuě jiānggānsuānlào lüè shíguòzhī ruòběnzhī érbiàn èrérxiāngbiàn sānérwèibiàn wài xiāngwèijìn 

    yuánshíniánxià nánbīnshǒutiān mìnggōngérshūzhī gàiwèishízhěshíérèrsānzhěyún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怎生¹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xiāo)肌肤²,香褪(tuì)腰肢³。饭不沾匙(chí),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译文: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注释:¹怎生:为什么。²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³香褪腰肢:腰肢瘦了。⁴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⁵遮莫:即使。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zhéguìlìng··yuǎn--qiáo

zěnshēngláikuānyǎnleqúnérwèixuēxiāngtuìyāozhīfànzhānshizuófānbǐngruòyóushòuyòngzhēhàiguǒchéngshíyǒushéntuīgànnàoleduōshíběnshìjiédehuāndàozuòlechèérxiāng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粹然¹无疵(cī)(xiá)²,岂复须人为³
译文: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注释:¹粹然:纯粹的样子。²瑕疵:本谓玉病,这里指文章的毛病。³人为:人力所为,与“天成”相对。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君看古彝(yí)¹,巧拙两无施²
译文: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注释:¹彝器: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²无施:没有施加人力的影响,意谓是“天成”的。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¹最近先秦²,固³已殊淳漓
译文: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注释:¹汉:汉代。²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³固:本来。⁴淳漓:质朴敦厚。漓:浇薄。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胡部¹何为者,豪竹²杂哀丝³
译文: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注释:¹胡部: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当时称“胡部新声”。²豪竹:竹制的乐器。³哀丝:弦乐器。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后夔(kuí)¹不复作,千载谁与期²
译文: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注释:¹后夔:人名,相传为舜的乐官。²期:约会。这两句说:后夔已成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再写乐曲了,千年以来,还有谁会创作出他那样“纯粹无瑕疵”的乐曲来?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提出问题以后,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最后发出不能复见后夔的感概。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清人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锻炼之功,可于言外想见。”
参考资料: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语文阅读.第四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2013.10重印):172-173

wénzhāng--yóu

wénzhāngběntiānchéngmiàoshǒuǒuzhī

cuìránxiárénwèi

jūnkànqiǎozhuōliǎngshī

hànzuìjìnxiānqínshūchún

wèizhěháozhúāi

hòukuízuòqiānzàishuí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hún)¹山中今始发。
译文: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注释:别业:即别墅。¹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旦别河桥杨柳¹风,夕今伊(yī)²桃李月。
译文: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注释:¹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²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¹
译文: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注释:¹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野老不知尧(yáo)(shùn)力,酣(hān)歌一曲太平人。
译文: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能成其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75页

hánshíháihúnbié--sòngzhīwèn

luòyángchénghuāxuěhúnshānzhōngjīnshǐ

dànbiéqiáoyángliǔfēngchuāntáoyuè

chuāntáozhèngfāngxīnhánshíshānzhōngjiǔchūn

lǎozhīyáoshùnhāntàipíngrén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世途倚(yǐ)¹都无定,尘网²牵缠卒(zú)³未休。
译文: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注释:¹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²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³卒:始终。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祸福回还¹车转毂(gǔ)²,荣枯³反覆手藏钩。
译文: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注释:¹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²车转毂:像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³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龟灵¹未免刳(kū)肠患²,马失应无折足忧。
译文: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丢失不回来了,就不会有儿子折足的忧虑。
注释:¹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²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这首诗包含了矛盾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后人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