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
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
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
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
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
后代蒙其业,历世六七十。凡千有馀年,而无所决溢。
后代蒙其业,历世六七十。凡千有馀年,而无所决溢。
国君与世主,岂皆尽有德。盖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迹。
国君与世主,岂皆尽有德。盖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迹。
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战国。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
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战国。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
其时两堤间,实容五十里。水既有游息,堤无所啮毁。
其时两堤间,实容五十里。水既有游息,堤无所啮毁。
后世迫而坏,河役始烦促。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
后世迫而坏,河役始烦促。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
群官皆负薪,天子自临督。其牲用白马,其璧用白玉。
群官皆负薪,天子自临督。其牲用白马,其璧用白玉。
歌辞剧辛酸,姑不至号哭。瓠子口虽塞,宣房宫虽筑。
歌辞剧辛酸,姑不至号哭。瓠子口虽塞,宣房宫虽筑。
其后复北决,分为屯氏河。遂不复堤塞,塞亦无如何。
其后复北决,分为屯氏河。遂不复堤塞,塞亦无如何。
两河既分流,害少而利多。久之屯氏绝,遂独任一渠。
两河既分流,害少而利多。久之屯氏绝,遂独任一渠。
凡再决再塞,用延世之徒。有天时人事,可图不可图。
凡再决再塞,用延世之徒。有天时人事,可图不可图。
有幸与不幸,数说不可诬。其后复大决,大坏其田庐。
有幸与不幸,数说不可诬。其后复大决,大坏其田庐。
灌三十一县,言事者纷如。将欲塞之耶,凡役百万夫。
灌三十一县,言事者纷如。将欲塞之耶,凡役百万夫。
费累百巨万,亦未知何如。如此是重困,是重民叹吁。
费累百巨万,亦未知何如。如此是重困,是重民叹吁。
言事者不已,亦不复塞诸。李寻解光辈,其言不至迂。
言事者不已,亦不复塞诸。李寻解光辈,其言不至迂。
遂任水所之,渠道自割除。当时募水工,无一人应书。
遂任水所之,渠道自割除。当时募水工,无一人应书。
学虽有专攻,术亦有穷欤。诸所说河者,桓谭实主之。
学虽有专攻,术亦有穷欤。诸所说河者,桓谭实主之。
但聚而为书,实无以处之。班孟坚作志,亦无所出取。
但聚而为书,实无以处之。班孟坚作志,亦无所出取。
事有甚难者,虽知无所补。今之为河堤,与汉无甚殊。
事有甚难者,虽知无所补。今之为河堤,与汉无甚殊。
远者无数里,近无百步馀。两堤束其势,如缚吞舟鱼。
远者无数里,近无百步馀。两堤束其势,如缚吞舟鱼。
适足激其怒,使之逃囚拘。又水性隐伏,有容而必居。
适足激其怒,使之逃囚拘。又水性隐伏,有容而必居。
浸淫而灌注,日往而月徂。埽材有腐败,土壤有浮虚。
浸淫而灌注,日往而月徂。埽材有腐败,土壤有浮虚。
水进而不止,正如人病躯。病已在骨髓,医方治皮肤。
水进而不止,正如人病躯。病已在骨髓,医方治皮肤。
下不漏足胫,上突为背疽。或水如雷声,或埽如人喘。
下不漏足胫,上突为背疽。或水如雷声,或埽如人喘。
或决如山倾,或去如席卷。如蛟龙引阵,如虎豹逃圈。
或决如山倾,或去如席卷。如蛟龙引阵,如虎豹逃圈。
如地户开辟,如谁何生变。如神物主之,不可得而辨。
如地户开辟,如谁何生变。如神物主之,不可得而辨。
嗟乎有如此,堤防岂能禁。盖缘平地上,失水之本性。
嗟乎有如此,堤防岂能禁。盖缘平地上,失水之本性。
而又无二渠,分九河所任。以九合为一,所以如此甚。
而又无二渠,分九河所任。以九合为一,所以如此甚。
今之为邑居,多在古堤内。以诸埽准之,高于屋数倍。
今之为邑居,多在古堤内。以诸埽准之,高于屋数倍。
以水面准之,亦高数尺外。诸埽正如城,而土有轻脆。
以水面准之,亦高数尺外。诸埽正如城,而土有轻脆。
民正如鱼鳖,处破湟畎浍。被溺者常事,不溺者幸大。
民正如鱼鳖,处破湟畎浍。被溺者常事,不溺者幸大。
又河水重浊,淀淤日以积。又夏秋霖雨,诸水凑以入。
又河水重浊,淀淤日以积。又夏秋霖雨,诸水凑以入。
故有必决势,不决者盖鲜。或决彼决此,或决近决远。
故有必决势,不决者盖鲜。或决彼决此,或决近决远。
或决不可塞,或塞而复决。或决于旦暮,或决于岁月。
或决不可塞,或塞而复决。或决于旦暮,或决于岁月。
或新埽苟完,或旧埽溃裂。譬如千万钧,用一绳持挈。
或新埽苟完,或旧埽溃裂。譬如千万钧,用一绳持挈。
必有时而败,必有处而绝。而自决大吴,凡害几郡县。
必有时而败,必有处而绝。而自决大吴,凡害几郡县。
河既北浸边,诸塘皆受患。亡胡与逸马,熟为之隔限。
河既北浸边,诸塘皆受患。亡胡与逸马,熟为之隔限。
今虽甚盛时,亦防不虞变。所以议论者,复故道为便。
今虽甚盛时,亦防不虞变。所以议论者,复故道为便。
故道虽已高,可复亦可为。但恐既复后,其变不可知。
故道虽已高,可复亦可为。但恐既复后,其变不可知。
我兵学虽陋,公兵学虽奇。我说兵之难,公亦莫我违。
我兵学虽陋,公兵学虽奇。我说兵之难,公亦莫我违。
河事异于兵,其难堪嘘欷。智有不可及,力有不可施。
河事异于兵,其难堪嘘欷。智有不可及,力有不可施。
汲黯非不伟,所塞辄复隳。王遵无奈何,誓死而执圭。
汲黯非不伟,所塞辄复隳。王遵无奈何,誓死而执圭。
若与唐衢说,号哭垂涕洟。未说穿故道,未说治故堤。
若与唐衢说,号哭垂涕洟。未说穿故道,未说治故堤。
且说塞河口,所费不可推。诸所调发者,委积与山齐。
且说塞河口,所费不可推。诸所调发者,委积与山齐。
卷埽者如云,进埽者如飞。下埽名入川,其势忧流移。
卷埽者如云,进埽者如飞。下埽名入川,其势忧流移。
上埽名争高,少动即势危。万人梯急赴,两大鼓急椎。
上埽名争高,少动即势危。万人梯急赴,两大鼓急椎。
作号声号令,用转光指麾。其救护危急,争须臾毫釐。
作号声号令,用转光指麾。其救护危急,争须臾毫釐。
又闻被灾郡,数路方荐饥。官私无畜聚,民力俱困疲。
又闻被灾郡,数路方荐饥。官私无畜聚,民力俱困疲。
朝廷谋已劳,两宫食不怡。生民仰首望,使者忘寝饥。
朝廷谋已劳,两宫食不怡。生民仰首望,使者忘寝饥。
为之柰何乎,勿计速与迟。事虽有坚定,议论在所持。
为之柰何乎,勿计速与迟。事虽有坚定,议论在所持。
如一身数疾,必以先后医。假如移所费,用以业贫民。
如一身数疾,必以先后医。假如移所费,用以业贫民。
偿其所亡失,救其所苦辛。或贷其田租,或享其终身。
偿其所亡失,救其所苦辛。或贷其田租,或享其终身。
独孤有常饩,使同室相亲。露尸与暴骸,收敛归诸坟。
独孤有常饩,使同室相亲。露尸与暴骸,收敛归诸坟。
精选强明吏,处之使平均。乡官与胥徒,欺者以重论。
精选强明吏,处之使平均。乡官与胥徒,欺者以重论。
如此庶几乎,可无愁怨人。下酬更生望,上慰再造仁。
如此庶几乎,可无愁怨人。下酬更生望,上慰再造仁。
然而论议者,至今犹纷纷。或复其故道,或因其自然。
然而论议者,至今犹纷纷。或复其故道,或因其自然。
公如决于一,勿使众议牵。在己者有义,在命者以天。
公如决于一,勿使众议牵。在己者有义,在命者以天。
而况行职分,而况本诚忱。圣朝无不察,知子之赤心。
而况行职分,而况本诚忱。圣朝无不察,知子之赤心。
嗟余何为者,草莽且贱微。与公本无素,一见即弗遗。
嗟余何为者,草莽且贱微。与公本无素,一见即弗遗。
以伯兄处我,以古人相期。小设犹致说,大事宁无辞。
以伯兄处我,以古人相期。小设犹致说,大事宁无辞。
年且六十一,未作沟中尸。常恐公礼义,如投诸污泥。
年且六十一,未作沟中尸。常恐公礼义,如投诸污泥。
岂欲为迂阔,不得已为诗。沥吾之肝胆,但恐同儿嬉。
岂欲为迂阔,不得已为诗。沥吾之肝胆,但恐同儿嬉。
又恐误公事,公千万慎思。如将从近功,即深图便宜。
又恐误公事,公千万慎思。如将从近功,即深图便宜。
如必谋久利,唯古人是希。是询而是度,是访而是咨。
如必谋久利,唯古人是希。是询而是度,是访而是咨。
或博物君子,或宿儒老师。或滨河野叟,或市井年耆。
或博物君子,或宿儒老师。或滨河野叟,或市井年耆。
或愚直夫妇,所言无蔽欺。或老胥退兵,耳闻而目窥。
或愚直夫妇,所言无蔽欺。或老胥退兵,耳闻而目窥。
或世为水学,可与讲是非。或博募水工,按地形高卑。
或世为水学,可与讲是非。或博募水工,按地形高卑。
从便道穿渠,稍引河势披。海既为大壑,汴既分一支。
从便道穿渠,稍引河势披。海既为大壑,汴既分一支。
如关窍疏通,脏腑病可治。此说如何哉,但恐出于狂。
如关窍疏通,脏腑病可治。此说如何哉,但恐出于狂。
如何完障塞,如何复诸塘。观变而待时,亦恐谋不臧。
如何完障塞,如何复诸塘。观变而待时,亦恐谋不臧。
为复有说者,且须严边防。如魏尚守边,见称于冯唐。
为复有说者,且须严边防。如魏尚守边,见称于冯唐。
如祭彤久任,使匈奴伏藏。以车制冲突,如卫青武刚。
如祭彤久任,使匈奴伏藏。以车制冲突,如卫青武刚。
多置强弩手,如李广大黄。选募如马隆,练卒如高王。
多置强弩手,如李广大黄。选募如马隆,练卒如高王。
如汉置奔命,使我军势张。短兵斫马胫,冲车乱其行。
如汉置奔命,使我军势张。短兵斫马胫,冲车乱其行。
赏不以首级,所以严部分。大陷刀如墙,可以坚吾阵。
赏不以首级,所以严部分。大陷刀如墙,可以坚吾阵。
羊叔子以德,郭子仪以信。光弼战河阳,挥旗令直进。
羊叔子以德,郭子仪以信。光弼战河阳,挥旗令直进。
其时诸军势,如决水千仞。杨素不用车,可汗下马拜。
其时诸军势,如决水千仞。杨素不用车,可汗下马拜。
仅以其身免,号哭而大败。将帅在方略,胜却百万兵。
仅以其身免,号哭而大败。将帅在方略,胜却百万兵。
安边在良将,胜却筑长城。愿子治水功,有以酬明时。
安边在良将,胜却筑长城。愿子治水功,有以酬明时。
便领铁林兵,尽衣犀牛皮。连营环绣帽,大纛随牙旗。
便领铁林兵,尽衣犀牛皮。连营环绣帽,大纛随牙旗。
分金赐勇敢,藏书付偏裨。先声义信远,下令霜风驰。
分金赐勇敢,藏书付偏裨。先声义信远,下令霜风驰。
出塞有丰草,近关无马蹄。穹庐大漠外,别部黑山西。
出塞有丰草,近关无马蹄。穹庐大漠外,别部黑山西。
伐谋为上策,何用长缨羁。本朝正明盛,以德服外夷。
伐谋为上策,何用长缨羁。本朝正明盛,以德服外夷。
使来不受献,南越回山梯。西闭玉门关,东却高句丽。
使来不受献,南越回山梯。西闭玉门关,东却高句丽。
四夷无一事,各安巢穴栖。名将更无功,优诏勒鼎彝。
四夷无一事,各安巢穴栖。名将更无功,优诏勒鼎彝。
师旋作鼓吹,军容除虎貔。银珰致郊劳,翰林严锁扉。
师旋作鼓吹,军容除虎貔。银珰致郊劳,翰林严锁扉。
除书纸用麻,省吏身著绯。公方有所念,山足江之湄。
除书纸用麻,省吏身著绯。公方有所念,山足江之湄。
无心入黄阁,有表辞赤墀。乞得老来身,浩歌还会稽。
无心入黄阁,有表辞赤墀。乞得老来身,浩歌还会稽。
白云与绿波,无所不可之。春风桃花坞,秋色黄菊篱。
白云与绿波,无所不可之。春风桃花坞,秋色黄菊篱。
茶篮与酒榼,壶矢兼琴棋。烹鸡炊黍饭,可倩庞公妻。
茶篮与酒榼,壶矢兼琴棋。烹鸡炊黍饭,可倩庞公妻。
岂无会稽老,雪夜同泛溪。亦有二三子,棹歌相追随。
岂无会稽老,雪夜同泛溪。亦有二三子,棹歌相追随。
散尽橐中金,留得身上衣。有宅是官借,无田可扶犁。
散尽橐中金,留得身上衣。有宅是官借,无田可扶犁。
闲吟题寺观,长啸入云霓。公得我诗后,一梦须先归。
闲吟题寺观,长啸入云霓。公得我诗后,一梦须先归。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qiūzhì怀huáiguīshī--jiāngyān

zhàngránhànběiháiwàngshāntián

yúnyúnbǎizhòngcānchàwànshān

chǔguāndàiqínlǒngjīngyúnguānyān

cǎoliǎnqióngshuǐbiànzhǎngchuān

qiūzhìzijiàngrénshāngchánjuān

shì访fǎnghuáihǎi使shǐguīchéngshùqiān

péngwèizhǐjīngxīnxuán

ruòhuáxiǎngwèiyōuzhìdìngshāngnián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kē)¹如何?匪²斧不克³。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译文: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注释:¹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²匪:同“非”。³克:能。⁴取:通“娶”。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伐柯伐柯,其则¹不远。我觏(gòu)²之子,笾(biān)豆有践(jiàn)³
译文: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¹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²觏:通“遘”,遇见。³笾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国风·豳风·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首章明白告诉读者:媒妁是使两人好合的人。男女双方的结合,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个斧柄那样简单明白,兴中有比,比喻浅显易懂。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绵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国风·唐风·椒聊》)暗示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个多子多孙的美女子。

  诗中的男主人公满心欢喜因为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他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此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二是作为引申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那就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其则不远”)。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一方面强调“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为运动变化需要一个中介,所谓“自内出者无匹不行”,或如阳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应”,“感”才是运动变化的主宰,或云“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整首诗是在阐述《易传》“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前半部分说“无平不陂”,后半部分说“无往不复”。

  此诗歌者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此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称作媒人,称替人做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0-311
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2-124

míng xiānqín 

 fēi  fēiméi 
 yuǎn gòuzhī biāndòuyǒujiàn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高堂粉壁¹图蓬瀛(yíng)²,烛前一见沧洲³清。
译文: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注释: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¹粉壁:白壁。²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³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¹若丹丘²隔海望赤城³
译文: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注释:¹皎:清楚。²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³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光中乍喜岚气¹灭,谓峥山阴²晴后雪³
译文: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注释:¹岚气:山中雾气。²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³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回溪¹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²
译文: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注释:¹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²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译文: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¹
译文: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注释:¹明发:黎明、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却顾¹海客²扬云帆³,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译文: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注释:¹却顾:再看。却,副词,再。²海客:海上的船客。³云帆:船帆。⁴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¹,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
注释:¹石榴裙带:石榴花色的裙带,即鲜红色。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qiǎn)(quǎn)¹?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注释:¹缱绻:感情融洽,难分难舍。

  这首词写男子对情人的怀念。

  上片追忆与女子初次见面的情景,由“忆昔”领起,“花间初识面”,含义有二:一是所见之地在花下;二是所见之人,面亦如花。“红袖”二句正面写女子的娇羞之态;“石榴裙带”三句写其细微动作,侧面表现她的柔媚之情。

  下片是现实的怀想,分两层写出:“碧梧”三句,念及情人深闺难出,缱绻无期;“羡春来双燕”三句,就眼前景,人与物比,羡双燕朝暮双飞,衬托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含有双燕自由而多情,朝暮能与自己相会,而所爱之人却难相见。

míngcháo··huājiānchūshímiàn--ōuyángjiǒng

huājiānchūshímiànhóngxiùbànzhēzhuāngliǎnqīngzhuǎnshíliúqúndàijiāngxiānxiānzhǐtōuniǎnshuāngfèngjīn线xiàn

tóngsuǒshēnshēnyuànshuíliàoliǎngqíngjiàoqiǎnquǎnxiànchūnláishuāngyànfēidàolóucháoxiāngjiàn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¹。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²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³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多余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注释:¹耸:震惊。²易:轻视,看不起。³巫觋:指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⁴勒:统率。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¹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译文: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注释:¹凛凛:害怕的样子。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¹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
译文: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注释:¹坐:定罪。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译文: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