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扁凌云俯碧园,众芳围绕绿阴繁。崇高不数重山艮,坚实疑加载物坤。
台扁凌云俯碧园,众芳围绕绿阴繁。崇高不数重山艮,坚实疑加载物坤。
卧看青云行碧落,吟倾绿醑泛清尊。佳名妙句两臻极,总有飘飘逸气存。
卧看青云行碧落,吟倾绿醑泛清尊。佳名妙句两臻极,总有飘飘逸气存。
朱升

朱升

朱升,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景定建康志》卷三二)。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幽并¹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译文:幽州、并州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注释:¹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侠人物闻名。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毡带佩双鞬(jiàn)¹,象弧²插雕(diāo)³
译文: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注释:¹鞬:弓袋。²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³雕服:雕绘的箭囊。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兽肥春草短,飞鞚(kòng)¹越平陆²
译文:春草低矮野兽肥壮,飞马奔驰在辽阔平川上。
注释:¹飞鞚: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²平陆:平原。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朝游雁门¹上,暮还楼烦²宿。
译文: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回到楼烦住宿。
注释:¹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²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二地在当时是边疆要塞。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石梁¹有余劲,惊雀无全目²
译文: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
注释:¹石梁:石堰或石桥。²全目:完整的眼睛。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lǚ)翻覆¹
译文:汉人的仇敌还没有与我们和平友好,边城你争我夺反复无常。
注释:¹翻覆:即反复。说汉虏时战时和,反复无常。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留我一白羽¹,将以分虎竹²
译文: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注释:¹白羽:箭名。²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这二句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此诗在内容上受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幽并少年驰骋捷疾、技艺精妙的描写,及对其爱国精神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立功的政治理想。诗中善用典故,如“石梁”、“惊雀”二句,利用古人古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射者膂力之大和技术之精。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首二句开门见山,总写幽并少年的豪侠尚武精神。杰出诗人曹植著名的《白马篇》乐府,歌颂一位武艺高强的民族英雄,其首四句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带,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所以鲍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现其来历不凡,并拟曹植诗首四句意。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中间八句,紧承发端二句,转入对“好驰逐”的少年的正面而具体的描绘,重在“骑射”二字上进行生发。先写他的装束:“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毡带”,毡制的腰带;“鞬”,盛弓的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着花纹的箭袋。二句说此少年的毡制腰袋上系着两只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着用象牙装饰的弓。后句不说弓袋而说箭袋,乃是修辞中的互文。(参见刘履《选诗补注》)《三国志·董卓传》说:“卓有才武,旅力无比,双带双鞬,左右驰射。”这里借用之。这是任武少年装束的主要特征,表现此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强建,人物形象从而得以突出。其后写他的“骑”:“兽飞带草短,飞鞚越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兽肥”句交待时间,是飞马奔驰的大好时光,英雄用武的最佳时机。“飞鞚越平陆”,“鞚”,马勒,这里指代马。此句正面描绘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带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

  “朝游”二句则更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雁门”,指雁门山,今山西右玉县南;“楼烦”,汉县名,今山西原平县东北。二地皆为西汉时的边防要塞,因此诗以“拟古”为题,借汉事以喻时事,故而用此,且下文又有“汉虏方未和”之句。同时,此二地与所写“幽并”少年又正相合,显得合情合理。雁门与楼烦相距甚远,而此少年英雄却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突出地表现了他骑术的高超和气势的不凡。

  再后又写他的“射”:“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石梁”,石堰或石桥,句用带秋宋景公事,据《阚子》载:“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工人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此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西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其余力益劲,犹饮羽于石梁。”说宋景公所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这里借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强劲膂力和劲硬锐利的弓箭。“惊雀”句用后羿事,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说后羿射雀能使雀没有完全的双眼,这里借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以上虽仅仅写了骑射两方面,却概括了他的全部勇武,表现了一不平凡的英雄形象。正如此,他在下文表示立功边陲的愿望才显得那样自然。曹植《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即着重从骑射两个方面去表现幽并游侠的武艺高强,对此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诗写到此,少年英雄的勇武形象已推到极点,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英雄形象却只完成了一半,其最可宝贵的精神境界正有待去表现。结尾四句正通过任武少年自述其愿望,表现了这一方面。在外寇未灭,边城在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之下,英雄表示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的愿望。“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两半,右符留京师、左符给郡守或主将。末二句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愿分符而为郡守,立功杀敌,奋战疆场。至此,诗的主题引向了最高层,一个高大勇武的爱国英雄的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方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力量强盛,向外扩张时期。由于北魏对宋的频繁入侵,从而造成了宋魏边界战争的连年不断。因此,此诗并不是单纯的拟古,而是托古讽今,借以寄托诗人理想,也反映了当时多数人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的愿望之作。在诗中,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看到了一个“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陆时雍《诗镜总论》)为国家民族存亡而大声疾呼的爱国诗人的奕奕神采。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84-786页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得桃源¹好避秦,桃红²又是一年春。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注释: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¹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²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飞莫遣(qiǎn)¹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jīn)²
译文: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¹遣:让。²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页

qìngquánāntáohuā

xièfāng sòngdài 

xúntáoyuánhǎoqín táohóngyòushìniánchūn 
huāfēiqiǎnsuíliúshuǐ yǒulángláiwènjīn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fáng)¹
译文:活在人间总有分别的时候,去世后魂归地府又有何妨。
注释:¹何妨:指无碍;不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译文:人间的险恶和地府刑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我只当这一生漂泊在他乡吧!

línzhōngshī--tángyín

shēngzàiyángjiānyǒusànchǎngguīfáng

yángjiānxiāngshìzhǐdāngpiàoliúzàixiāng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¹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²
译文:驱车过里中,忽然听到有人啼哭,看长相是同父的亲兄弟。
注释:上留田:地名。¹里:古代居民区。²亲父子:同父之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回车问¹啼儿,慷慨²不可止。
译文:停车仔细询问,原来是兄长抛弃弟弟。如此悖理之事,令人悲愤难已。
注释:¹回车问:他人问。²慷慨:悲叹,即慷慨悲歌的意思。

  这首诗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

  此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有人坐车从里中经过,看见有两个或数个小儿在啼哭,看长相像是同父亲兄弟,因为小儿哭得太悲伤了,所以乘车的人走了过去又不能不回过车来,询问小儿哭的原因。听了小儿悲惨遭遇的诉说,他悲叹不止。

  孤儿的悲啼,是汉乐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和《孤儿行》等篇一样,表现了对被抛弃蹂躏的孤儿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上留田行》没有《孤儿行》那么多的细节描写,诗人只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作为兄长的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一个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从幼弟的哭泣和路人的感叹中,兄虐其弟的情境,使人自然领悟。

  这首诗歌构思颇为新颖,开头两句从乘者眼中写啼儿,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两句一问一悲,含无限情节于言语文字之外。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指出:“啼儿答语,更不揭出,语极含蓄。”不仅啼儿答语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将啼儿抛置一边,只写问者之悲,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无限的。王粲《七哀诗》云:“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在写法上,显然受《上留田行》的影响又有发展。两诗相比,王粲诗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此诗“不是全章”。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它确实需要补出许多内容。但汉乐府的叙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叙述,而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点去集中描绘,这是一种成功的笔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再加上任何内容,都会成为画蛇添足,破坏这首诗的简洁和含蓄美。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当与《孤儿行》比照阅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33
2、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51
3、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144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qiú)¹豹袪(qū)²,自我人³(jù)。岂无他人?维之故
译文: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然对我们如此大模大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
注释:¹羔裘:羊皮袄。羔:羊之小者。²袪: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³自我人:对我们。自,对;我人,我等人。⁴居居:即“倨倨”,傲慢无礼。⁵维:惟,只。⁶子:你。⁷故:指爱。或作故旧,也通。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羔裘豹褎(xiù)¹,自我人究究²。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对我们一副傲慢的模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朋友份上。
注释:¹褎:同“袖”,衣袖口。²究究:心怀恶意不可亲近的样子,指态度傲慢。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平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此诗一开头,描述了卿大夫的服饰,可见,这位卿大夫是一位政治新秀,刚刚步入了从政的圈子。但他很不低调,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立马就显出来了:“自我人居居。”活画出衣服傲慢无礼的神情。但他的故旧老友,虽然没有他的官阶高,但一点也不气馁,显示出很强的个性。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复吟咏、反复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33-23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30-231

gāoqiú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gāoqiúbào rén rén wéizhī 
gāoqiúbàoxiù rénjiūjiū rén wéizhīh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