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祇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鉴赏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李峤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 2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红酥(sū)¹肯放琼(qióng)²碎。探著南枝³开遍未。不知酝(yùn)(jiè)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译文:初开的红梅花瓣宛如红色凝脂,鲜嫩梅蕊像玉一般温润欲放。试问幸运的南枝,你的花儿是否已开遍?我不知道它包含多少幽香,只觉得蕴藏情意无限。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¹红酥:这里指色泽滋润的红梅。²琼苞:像玉一般温润欲放的鲜嫩梅蕊。³南枝:树南侧的枝条,因向阳,故先开花。⁴酝藉:含蓄。《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意谓传主宽和有涵容。而在此词中则与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道人¹憔悴²春窗底。闷损³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zhuó)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译文:春日里窗下有人忧伤憔悴,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
注释:¹道人:得道之人。《汉书·京房传》:“道人始去。”颜师古注:“道人,谓有道术之人也。”此词中系作者自称。一说“道”为说道,“人”为李清照自指,“道人”,意谓别人这样说我、议论我。²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³闷损:闷坏。《花草粹编》作“闲损”,《历代诗余》作“闲拍”。⁴小酌:随便的饮宴。⁵便来休: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此犹云快来呵。”休,语助词,与“罢”字的用法相当。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傲立霜雪,一枝独秀的梅花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诵对象,特别是宋代咏梅词更多,其中能尽得梅花神韵的上乘之作却并不多见。

  李清照的这首《玉楼春》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态。作者出手便不俗。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欲放”的巧妙说法。

  上片皆从此句生发。“探著南枝开遍未”,便是宛转说出梅花未尽开放。初唐时李峤《梅》诗云:“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张方注:“大庚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如今对南枝之花还须问“开遍未”,则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两句“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用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酝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又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精神饱满,亦可见词人的灵心慧思。

  下片由咏梅转写赏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讲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情状,“春窗”和“阑干”交代客观环境,表明她当时困顿窗下,愁闷煞人,连阑干都懒得去倚。这是一幅名门闺妇的春愁图。

  不写梅花的盛开,却由含苞直跳到将败,这是咏梅的奇笔,写赏梅却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闷,这是赏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年年雪里》)的心态。此词盖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写法恰好能传达出当时正常的心态。虽然心境不佳,但梅花还是要赏的,所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休”字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心中的话: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此句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易安词是咏物抒情诗中的上品,这首咏梅诗尽得梅花之诗,也尽似词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魏同贤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4-1175

lóuchūn ·hóngkěnfàngqióngbāosuì

qīngzhào sòngdài 

hóngkěnfàngqióngbāosuì tànzhuónánzhīkāibiànwèi zhīyùnjièduōxiāng dànjiànbāocángxiàn 
dàorénqiáocuìchūnchuāng mènsǔnlángānchóu yàoláixiǎozhuóbiàn便láixiū wèimíngzhāofēng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翠微山¹者,有籍²于朝,有闻³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译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忽住的地方。
注释:京师:清王朝首都,今北京市。¹翠微山:在北京市西北约三十里。²籍:书册,此指登记注册。³闻:名誉、名声。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¹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译文: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注释:¹枕障:枕头和屏风。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lú)¹其趾²,不使人无攀跻(jī)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chán)³,近人情也。
译文: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注释:¹胪:陈列。²趾:山脚。³孤巉:独立高险。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与香山静宜园¹,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²为怼(duì)³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译文: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注释:¹静宜园:香山寺故址。乾隆十年秋重修后改名静宜园。²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³怼:怨恨。⁴西山:在北京市西北郊。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芬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¹,有巨松柏,杂华靡(mí])²芬腴(yú)³。石皆黝(yǒu)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译文: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
注释:¹苹婆:亦称凤眼果,常绿乔木。²靡靡:草伏相依的样子。³芬腴:众多丰满。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¹也。山之盩(zhōu)²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³其间,其甃(zhòu)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译文: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注释:¹离立:并立。²盩:山的曲折处。³渟:水停不动。⁴甃:此处指砌砖的水泥。⁵中矩:合乎尺度。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辶只] 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¹有文佛²,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辶只](qì) ³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译文: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忽胜地。
注释:¹礼:礼拜。²有文佛:佛经是文字组成的佛。³[辶只]:弯曲。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¹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²,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译文: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注释:¹形偃:形态下卧。²古之逸:像古代隐逸之士。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瞻卬(yǎng)¹(hào)²,则不我惠³?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zhài)。蟊(máo)贼蟊疾,靡有夷¹⁰¹¹。罪罟(gǔ)¹²不收,靡有夷瘳(chōu)¹³
译文:仰望苍天意深沉,苍天对我却无情。天下久久不太平,降下大祸世不宁。国内无处有安定,戕害士人与庶民。病虫为害庄稼毁,长年累月无止境。罪恶法网不收敛,苦难深渊难减轻。
注释:¹卬:通“仰”。²昊天:广大的天。³惠:爱。⁴填:通“尘”,长久。⁵厉:祸患。⁶士民:士人与平民。⁷瘵:病。⁸蟊:伤害禾稼的虫子。⁹贼、疾:害。¹⁰夷:平。¹¹届:至、极。¹²罪罟:刑罪之法网。罟:网。¹³瘳:病愈。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人有土田,女(rǔ)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fù)¹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tuō)²之。
译文:人家有块好田地,你却侵夺据为己。人家拥有强劳力,你却夺取占便宜。这人原本无罪过,你却反目来拘捕。那人该是罪恶徒,你却赦免又宽恕。
注释:¹覆:反。²说:通“脱”。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¹夫成城,哲妇倾城。懿(yì)²厥哲妇,为枭(xiāo)³为鸱(chī)。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译文:有才男子称霸王,有才女子便国亡。可叹此妇太逞狂,如枭如鸱恶名当。花言巧语善说谎,灾难邪恶祸根藏。祸乱不是从天降,出自妇人那一方。不是他人来教诲,只因帖近女红妆。
注释:¹哲:智。²懿:通“噫”,叹词。³枭:传说长大后食母的恶鸟。⁴鸱:恶声之鸟,即猫头鹰。⁵阶:阶梯。⁶匪:不可。⁷教诲:教导。⁸寺:昵近。
鞫人忮忒,谮始竟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jū)¹人忮(zhì)²(tè)³,谮(zèn)始竟。岂曰不极,伊胡为慝(tè)?如贾(gǔ)¹⁰三倍¹¹,君子¹²是识¹³。妇无公事¹⁴,休其蚕织。
译文:罗织罪名穷陷害,前言后语相违背。难道她还不狠毒?穷凶极恶又有谁!好比奸商发横财,君子洞察目了然。妇人不该理朝政,蚕织女工全抛开。
注释:¹鞫:穷尽。²忮:害。³忒:变。⁴谮:进谗言。⁵竟:终。⁶背:违背,自相矛盾。⁷极:狠。⁸伊:语助词。⁹慝:恶、错。¹⁰贾:商人。¹¹三倍:指得到三倍的利润。¹²君子:指在朝执政者。¹³识:通“职”。¹⁴公事:即功事,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蚕桑之事。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何以刺¹?何神不富²?舍尔介³,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tiǎn)(cuì)
译文:苍天为何责罚苦?神灵为何不庇护?元凶顽敌全不顾,只是对我相忌妒。人们遭灾不怜悯,纲纪败坏装糊涂。良臣贤士尽逃亡,国家危急无救助。
注释:¹刺:指责、责备。²富:福祐。³介:大。⁴狄:通“逖”,远。⁵忌:怨恨。⁶吊:慰问、抚恤。⁷类:善。⁸云:语助词。⁹殄、瘁:两字皆训“病”。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天之降罔(wǎng)¹,维其优²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³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译文:苍天无情降法网,严酷繁多难躲藏。良臣贤士皆流放,忧国忧时苦果尝。苍天无情降法网,频繁危急势难挡。良臣贤士全杀光,忧国忧时心悲伤。
注释:¹罔:通“网”。²优:厚。³几:近。
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bì)¹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miǎo)²昊天,无不克巩³。无忝(tiǎn)皇祖,式救尔后。
译文:涌泉沸腾水花喷,汩汩流泉渊源深。忧国忧时心悲伤,难道今日愁始增?生前不降灾难重,死后祸乱又不跟。厚土皇天高莫测,控制生灵定乾坤。切勿辱没你祖宗,拯救邦家为子孙。
注释:¹觱沸:泉水上涌的样子。²藐藐:高远貌。³巩:固,指约束、控制。⁴忝:辱。⁵式:用。

  全诗七章。第一章写天灾人祸,时局艰危,国不安宁,生灵涂炭。这里的“天”,即指自然界的天,也指人类社会的“天”——高高在上的人类最高统治者。所以这里的“灾祸”就包括天灾、人祸两方面的因素。而人祸更甚于天灾。二章通过两“反”两“覆”的控诉,揭露了倒行逆施的虐政。三章认为,祸乱的根源是女人得宠,而其害人的主要手段是谗言和搬弄是非。四章提出杜绝“女祸”的有效方法,是让“女人”从事女工蚕织、不干朝政。五章直诉幽王罪状:不忌戎狄,反怨贤臣,致使人亡国殄。六章面对天灾人祸,抒发了言辞恳切的忧时忧国之心。七章自伤生逢乱世,并提出匡时补救的方案以劝戒君王。

  《瞻卬》所提出的问题,既可以从史书中得到印证,又可以补充史书记载的疏露与不足。周幽王宠幸褒姒、荒政灭国的主要史实是:自从幽王得到褒姒,宠爱不已,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一是为买千金一笑动用烽火台,诸侯以为敌寇侵扰前来救驾受骗气愤而回,多次戏弄后失信于诸侯,从此不再来勤王。二是重用佞人虢石父,此人“为人佞巧,善谀,好利”,“国人皆怨”(《史记·周本纪》语)。三是欲废申后及太子宜臼,而以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因而激怒申后勾结西夷、犬戎攻周,杀幽王而灭西周。《瞻卬》所反映的内容较信史更为广泛、具体而深刻,诗中列数周幽王的恶行有:罗织罪名,戕害士人;苛政暴敛,民不聊生;侵占土地,掠夺奴隶;放纵罪人,迫害无辜;政风腐败,纪纲紊乱;妒贤嫉能,奸人得势;罪罟绵密,忠臣逃亡。全面而形象地将一幅西周社会崩溃前夕的历史画面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瞻卬》的作者是谁不得而知。他或是周朝有血性的宗室,或是朝中正直的显要权臣,或者是一个受迫害的谏诤者。无论他是何人,他对周幽王统治下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及倒行逆施是深恶痛绝的,所以对幽王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批判,对贤臣亡故、国运濒危的现实,深感惋惜和痛心疾首。诗人尤为痛切的,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人之“亡”,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贤人君子乃国之栋梁,蓍旧老成乃邦之元气,今元气已损栋梁将倾,人亡邦瘁,天神俱怒。诗人的感情难以抑制,有如火山熔岩喷薄而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第五章劈头就是两句诘问:“天何以刺?何神不富?”真乃抢天呼神,捶胸顿足,悲怆不已。继之从心田涌出三句“人之云亡”,悲叹惋惜怅惘之意不可名状,又在一再申述“维其优矣”、“维其几矣”、“维其深矣”中长吁短叹忧心忡忡,在“心之忧矣”、“心之悲矣”中将痛切之情表露无遗,激荡的情思言之惨然。诗句就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音节凄楚中,催人泪下,把孤臣孽子的一片赤诚之心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令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位悯时忧国、具有热血心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诗经》每章句数大体一致。仅有少数篇幅的章句长短不一。《瞻卬》即是其例。诗共七章,首章、三章、尾章章十句,余四章章八句。这参差不齐的章句更便于淋漓酣畅的叙事、抒情和议论。诗的结构,起章极其雄肆,有高屋建瓴之势,纵揽无遗,勃勃如吐不罄。篇中语特新峭,然又有率意处。卒章语尽而意犹未止。修辞造句,颇有特色,或以对比反衬,正反排比的句式,尽情抒发胸中的积愤,或低回沉思之情。或以形象的比喻,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剖示而匠心独运。在用韵上,各章不尽相同,有一韵到底句句用的,如第四章,或同韵,或协韵。这种句句用韵,在《诗经》中是常见的韵例。汉魏南北朝的七言诗中的“柏梁体”继承了这个传统,唐人七言古风中也有少数是句句用韵的。此诗一章中有二韵交叉进行的,如第五章、第六章。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诗的节奏或缓或促,或扬或抑,用韵亦随之变换,或平声,或仄声,或相互相押,增加音响、格调的美感,使诗更加生色。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4-638
2、 金启华 等.诗经鉴赏辞典.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794-799

zhānyǎng

míng xiānqín 

zhānyǎnghàotiān huì kǒngchénníng jiàng bāngyǒudìng shìmínzhài máozéimáo yǒujiè zuìshōu yǒuchōu 

rényǒutián fǎnyǒuzhī rényǒumínrén duózhī zuì fǎnshōuzhī yǒuzuì tuōzhī 

zhéchéngchéng zhéqīngchéng juézhé wéixiāowéichī yǒuchángshé wéizhījiē luànfěijiàngtiān shēngrén fěijiàofěihuì shíwéi 

rénzhì jiànshǐjìngbèi yuē wéi sānbèi jūnshìshí gōngshì xiūcánzhī 

tiān shén shěěrjiè wéi diàoxiáng wēilèi rénzhīyúnwáng bāngguótiǎncuì 

tiānzhījiàngwǎng wéiyōu rénzhīyúnwáng xīnzhīyōu tiānzhījiàngwǎng wéi rénzhīyúnwáng xīnzhībēi 

fèilànquán wéishēn xīnzhīyōu níngjīn xiān hòu miǎomiǎohàotiān gǒng tiǎnhuáng shìjiùěrhòu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硕人¹其颀(qí)²,衣锦³(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¹⁰,谭公维私¹¹
译文: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注释:¹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²颀:修长貌。³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⁴褧: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⁵齐侯:指齐庄公。⁶子:这里指女儿。⁷卫侯:指卫庄公。⁸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⁹邢:春秋国名,在今河北邢台。¹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¹¹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如柔荑(tí)¹,肤如凝脂。领²如蝤(qiú)(qí)³,齿如瓠(hù)(xī)。螓(qín)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文: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注释:¹荑:白茅之芽。²领:颈。³蝤蛴: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⁴瓠犀: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⁵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螓: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⁶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⁷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⁸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硕人敖(áo)¹,说(shuì)²于农郊³。四牡有骄,朱幩(fén)(biāo)。翟(dí)(fú)以朝。大夫夙(sù)退,无使君劳。
译文: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注释:¹敖敖:修长高大貌。²说:通“税”,停车。³农郊:近郊。一说东郊。⁴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⁵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⁶朱幩: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⁷镳镳:盛美的样子。⁸翟茀: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装饰马车的雉羽。茀,车篷。⁹夙退:早早退朝。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河水¹洋洋²,北流³(guō)。施(gū)(huò),鳣(zhān)(wěi)(bō)¹⁰。葭(jiā)¹¹(tǎn)¹²揭揭¹³,庶姜¹⁴(niè)¹⁵,庶士¹⁶有朅(qiè)¹⁷
译文: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¹河水:特指黄河。²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³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⁴活活:水流声。⁵施:张,设。⁶罛:大的鱼网。⁷濊濊:撒网入水声。⁸鱣:鳇鱼。一说赤鲤。⁹鲔:鲟鱼。一说鲤属。¹⁰发发: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¹¹葭:初生的芦苇。¹²菼:初生的荻。¹³揭揭:长貌。¹⁴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¹⁵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¹⁶士:从嫁的媵臣。¹⁷有朅:朅朅,勇武貌。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句对庄姜之美的精彩刻画,永恒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历来备受推崇。

  《卫风·硕人》通篇用了铺陈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而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者,除开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扫描外,主要是在第二章。这里也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但这些工细的描绘,其艺术效果,都不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

  此诗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孙联奎《诗品臆说》拈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在他看来,“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拟譬况,诗人尽管使出了混身解数,却只是刻画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还可以补充说,“手如柔荑”等句是静态,“巧笑”二句则是动态。在审美艺术鉴赏中,“神”高于“形”,“动”优于“静”。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当然也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其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但更重要的毕竟还是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一味静止地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摇动读者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体态、五官都无可挑剔的丽人固然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经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却更能使人久久难忘。假如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这一笑一盼甚至会进入他的梦乡,惹起他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在此诗中,“巧笑”“美目”二句确是“一篇之警策”,“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可以想象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几千年过去了,诗中所炫夸的高贵门第已成为既陈刍狗,“柔荑”“凝脂”等比喻也不再动人,“活活”“濊濊”等形容词更不复运用,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仍然亮丽生动,光景常新,仍然能够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此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12-115
2、 贡方舟.《卫风·硕人》——那个时代美人儿的故事[J].中华儿女,2012,14.

shuòré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shuòrén jǐnjiǒng hóuzhī wèihóuzhī dōnggōngzhīmèi xínghóuzhī tángōngwéi 
shǒuróu níngzhī lǐngqiú chǐ齿 qínshǒuéméi qiǎoxiàoqiàn měipàn 
shuòrénáoáo shuìnóngjiāo yǒujiāo zhūfénbiāobiāo cháo tuì退 shǐ使jūnláo 
shuǐyángyáng běiliúguōguō shīhuòhuò zhānwěi jiātǎnjiējiē shùjiāngnièniè shùshìyǒuqiè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悠然倚孤棹(zhào)¹,却忆卧中林。
译文:江上孤舟悠然飘荡,林中独卧魂惹梦牵。
注释:道标上人,唐高僧,俗姓秦。七岁出家于灵隐山,配居天竺寺,后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工诗。长庆间不寂。¹棹:划船的工具,代指船。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译文:两岸青草伴你远行,一脉湘山隐你身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白云留不住,渌¹水去无心。
译文:你如白云杳无羁绊,你如清水流逝无心。
注释:¹渌:清澈。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héng)¹千峰乱,禅(chán)房何处寻。
译文:衡岳苍茫千峰逶迤,你的禅房何处可寻。
注释:¹衡岳:湖南衡山,五岳中之南岳。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五峰为最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